•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臺灣普惠金融之發展現況

第一節 衡量臺灣普惠金融發展程度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臺灣普惠金融之發展現況

第一節 衡量臺灣普惠金融發展程度

普惠金融發展之程度需要不同的指標加以衡量,根據第二章所述,衡量普惠 金融程度包含了金融服務的使用性、可及性以及障礙程度,因此一下將透過此三 大面向來探討臺灣普惠金融發展之程度。

一、 臺灣金融服務之使用性

金融服務的使用性指的是金融機構提供之金融服務是否完善,以及該國家/地 區人民使用金融服務之狀況,從該數據可以觀察到該國家/人民使用各項金融服務 的程度,主要透過四項基本服務來衡量金融服務使用性,包含擁有金融帳戶、儲 蓄、借貸服務,擁有金融帳戶是取得金融服務的最基本條件,而儲蓄及借貸行為 屬於消費者最常使用之金融服務,因此從這三項數據可以觀察金融服務的使用 性。

1. 臺灣金融帳戶之擁有率 - 弱勢族群之比率較低,有顯著差距

臺灣 2017 年金融帳戶擁有率為 94.2%,在 44 個高收入國家中名列第 23 名,

以下將以不同的特徵做為篩選條件,藉此觀察臺灣在金融帳戶擁有率上有什麼特 點,下表可以觀察到之間比率的差異。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17,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Databas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程度人民之間擁有金融帳戶之比率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換句話說臺灣沒受過教育 或僅受初等教育之人民擁有帳戶之比率較低,也較有可能無法取得金融服務,成 為金融體系外的族群。

2. 臺灣之儲蓄比率 – 女性比率高於男性比率

儲蓄是金融帳戶最基本的服務之一,在資金在一定時間內存放在帳戶中以取 得利息收入,也能達到保存與保管資金的目的,不用擔心放在住處或身上會被竊 取或損壞,因此儲蓄是消費者最基本的理財手段,也是進入金融體系的入門磚,

影響儲蓄行為之原因有很多,可能因為收入不夠,或是金融機構距離過遠,本章 將會提到影響原因。而此儲蓄比率指的是所有統計之人數中有多少比例之人數曾 經透過任何管道,包含一般金融機構、郵政機構、微型金融機構等管道進行儲蓄 行為,而同樣以性別、年齡、收入及教育程度這四項條件進行篩選,其結果與排 名如下表所示。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17,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Databas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收入於後 40%人民之儲蓄比率為 80.5%及 63.6%,差異為 16.9%名列第 18 名。

從這些統計數據中可以觀察到,臺灣整體儲蓄比率依舊處於高收入國家/地區 裡的中間程度,不過以不同條件所統計出來的儲蓄比率差異卻名列在相對前面的 程度,顯示出臺灣在這些篩選條件下之儲蓄比率差異相對較大,尤其是以教育程 度為分界所統計的儲蓄比率差異達到了第 10 名,顯示出了在臺灣在儲蓄比率上存 在較明顯的教育程度差距。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以性別為篩選條件所統計之 儲蓄比率差異為-4.0%並名列倒數第 3 名,也就代表臺灣女性儲蓄比例高過臺灣男 性儲蓄比率,此 44 個高收入國家/地區中僅有 7 個國家/地區女性儲蓄比率大於男 性,而臺灣也是這 7 者其中之一。

儲蓄比率高並不直接代表該國家/地區比較進步,但可以間接表示消費者可以 擁有儲蓄之管道,較高的儲蓄比率也代表著該國家/地區有較高比率之人民擁有理 財觀念及較多的閒置資金,才會將資金進行儲蓄;而從上述可以觀察出臺灣不同 收入及性別人民之儲蓄比率差異較為明顯,以帳戶擁有率來看,從上一點可以知 道臺灣收入前 60%之人民及後 40%之人民的擁有率分別為 96.2%及 91.1%,僅差距 為 5.1 個百分點,而儲蓄比率卻差距了 16.9 個百分點,從這個差異可以推論出部 分收入較低之族群儲蓄比率較低之原因並非沒有金融帳戶或無法接觸金融服務,

而是有其他原因導致此現象,可能的原因有該族群可用流動資金較少、儲蓄門檻 較高、儲蓄習慣不同等可能原因,解決儲蓄比率之貧富差異將是臺灣政府及金融 機構之目標。

3. 臺灣之借款比率 – 不同條件間皆出現顯著差異

借貸服務是消費者及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重要的金融行為,金融機構透過貸 款給消費者或企業賺取手續費及利息費用,而消費者或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以創 造更多消費或是減少自身金流周轉風險,因此借貸服務是健全的金融體系中必然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17,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Databas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臺灣此一借款比率為 52.1%且名列此 44 個高收入國家/地區中第 15 名,而以 性別作為分界來看,臺灣男性與女性之借款比率分別為 46.6%及 57.3%,差異為 -10.7 個百分點且名列第 44 名;而以年齡作為篩選條件,臺灣 25 歲以上與 15 至 24 歲人民之借款比率分別為 59.6%及 13.2%,差異達到 46.4 個百分點請名列第 4 名;若以教育程度作為篩選條件,臺灣受過進階教育與最高進受過初階教育人民 之借款比率分別為 65.9%及 14.9%,差異為 51 個百分點且名列第 1 名;最後以收 入為分界來看,臺灣收入於前 60%水準及收入於後 40%水準人民之借款比率分別 為 60.5%及 39.5%,差異為 21 個百分點且名列第 11 名。

從上述之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臺灣之借款比率在各項篩選條件所呈現的差 異相當明顯,這也是相當值得探討之處。若將「從金融機構借款之比率」以及「信 用卡使用之比率」分開來觀察,由於此份統計數據中並沒有將「信用卡使用之比 率」做性別上單獨分開統計,且全球「信用卡使用之比率」與「信用卡持有之比 率」分別為 62%及 64%,差異不大,因此此處以「信用卡持有之比率」來進行比 較。臺灣男性及女性成年人從金融機構借款之比例為 4.0%及 5.1%,但信用卡的持 有率則是女性以 58.8%勝過男性的 47.9%,差異為 10.9%且此差異在高收入國家/

地區中排名第 1 名,顯示出臺灣在性別上的借款比率差異出要源自於信用卡持有 之比率,而非與金融機構借款之比率。

而年齡條件的程度差異,其原因在於其 15 歲至 24 歲人民之與金融機構借款 或使用信用卡比率過低導致整體差異明顯,若將臺灣 15 至 24 歲人民之借款比率 與其他各國做比較可以觀察到,臺灣在此比率上排名第 34 名,不過 25 歲以上成 年人在此比率為排名第 12 名,因此兩者之間的落差才會如此明顯,若僅觀察向金 融機構借款之比率,臺灣 15 至 24 歲人民之此比率僅有 2.1%,在 44 個高收入國家 排名第 39,僅高於包含韓國內的 6 個國家,而臺灣 25 歲以上人民之此比率僅有 5.0%,僅在 44 個國家/地區中僅高過希臘名列第 43 名,顯示出造成臺灣的年齡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率差異主要源自於信用卡持有之比率落差。針對此現象繼續探討,由於年輕族群 借款比率低並不直接表示金融服務之使用性低,年輕族群可能沒有借款的需求以 至於借款比率偏低,因此此處將臺灣 15 至 24 歲人民之「與金融機構借款及使用 信用卡之比率」除以「曾借款之比率」得出一個新的比率,並將此比率於其他高 收入國家做比較,在此比率上臺灣排名第 13 名。從此排名可以得知,臺灣年輕族 群借款比率雖低,仍有較高比率的年輕族群透過金融機構管道進行借款;除了從 金融機構借款以及申辦信用卡來使用之外,一般人民也可能向家人或朋友借款,

因此將「向家人/朋友借款之比率」作為分子來得到一新的比率,此比率代表了臺 灣 15 至 24歲曾借款之人民中向家人或朋友借款之百分比,而臺灣此比率為 28.4%,

此比率排名於高收入國家/地區中的第 41 名,屬於相對較低之程度,從上述的這些 比率中可以推論出臺灣較年輕之族群雖然借款比率較低,但其原因主要為年輕族 群較無借款需求,並且臺灣金融體系能夠滿足大多有借款需求之年輕族群,使其 大多以金融機構或信用卡的管道進行借款,而非向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借款,這也 顯示出臺灣金融體系對於年輕族群相對友善。

表 5 臺灣 15-24 歲人民借款管道占比

比率 排名 曾借款之比率(15 至 24 歲) 21.5% 41 曾與金融機構借款或擁有信用卡人民占所有曾借款人

民之比率(15 至 24 歲) 61.6% 13 曾與家人或朋友借款人民占所有曾借款人民之比率之

比率(15 至 24 歲)

28.4% 41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17,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Databas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臺灣金融服務之可及性

金融服務之可及性程度可以透過統計金融機構及自動櫃員機(ATM)之密度進 行衡量,金融機構是金融服務之提供者,也是消費者接觸及取得金融服務最直接 的管道,舉凡開設帳戶、執行存匯款及提款行為、申請貸款、購買保險及其他金 融商品、財富管理服務等,都可以在金融機構中執行;而 ATM 則是一般消費者最 常接觸到的執行金融服務之管道,在開完帳戶後,一般消費者透過 ATM 操作存款、

匯款、繳納費用、提款等常用之行為,因此金融機構及 ATM 數量能決定消費者是 否能接觸到金融服務之重要影響因素,若數量過少,消費者則無法取得金融服務 以滿足需求。然而僅以數量來衡量而不考慮人口數及國家/地區面積,顯然是不夠 準確的,相同的金融機構及 ATM 數量的兩個國家,會因為不同的人口數及土地面 積而使得消費者接觸到金融服務的程度不同,因此在不同人口數及土地面積大小 的國家/地區之間做比較時,以密度作為比較基準相對較為準確,以下將分別針對 金融機構對人口數及土地面積之密度以及 ATM 對人口數及土地面積之密度進行探 討與論述,此金融機構包含銀行分行、信用合作社、郵局、微型金融機構,下表 呈現臺灣在此兩者之密度數據與相對排名,藉此來觀察臺灣之金融服務可及性之

匯款、繳納費用、提款等常用之行為,因此金融機構及 ATM 數量能決定消費者是 否能接觸到金融服務之重要影響因素,若數量過少,消費者則無法取得金融服務 以滿足需求。然而僅以數量來衡量而不考慮人口數及國家/地區面積,顯然是不夠 準確的,相同的金融機構及 ATM 數量的兩個國家,會因為不同的人口數及土地面 積而使得消費者接觸到金融服務的程度不同,因此在不同人口數及土地面積大小 的國家/地區之間做比較時,以密度作為比較基準相對較為準確,以下將分別針對 金融機構對人口數及土地面積之密度以及 ATM 對人口數及土地面積之密度進行探 討與論述,此金融機構包含銀行分行、信用合作社、郵局、微型金融機構,下表 呈現臺灣在此兩者之密度數據與相對排名,藉此來觀察臺灣之金融服務可及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