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苗栗縣學前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發現與通報、鑑定與安置、問題困擾及 對實施現況之建議,為達成研究目的,乃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作為訪談大綱之依據,並蒐 集資料將以分析、整理自編成訪談大網進行訪談。本章共分為七節,分別就研究架構、研究 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信度與效度、研究倫理。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質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進行,對個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會組織的日常運作進行研 究。從當事人的角度瞭解他們的看法,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意義建構,並採取歸納的方法 進行研究(陳向明,2005)。

本研究針對苗栗縣學前教師對於特殊需求幼兒發現與通報、鑑定與安置工作現況的看法、

問題困擾及所需要的支援為何?為求深入瞭解幼兒園裡有疑似特殊需求幼兒時,教師在處理特 教業務工作,有哪些需求、問題及建議,透過訪談的方式,以教師的內在觀點出發,分析其 在訪談過程中描述的內容,更能全面性地了解研究者所欲研究的主題,因此採用質性研究的 方式進行。研究架構如圖 3-1。

2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苗栗縣學前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鑑定安置意見之探討

訪談對象:

1. 公立幼兒園教師 2. 私立幼兒園教師 3. 學前特教班教師

一、特殊需求幼兒 發現與通報

二、特殊需求幼兒 鑑定運作情形

三、特殊需求幼 兒安置情形

四、特殊需求幼兒鑑定與 安置困擾與改善

研究目的

一、瞭解苗栗縣學前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發現與通報之看法。

二、瞭解苗栗縣學前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鑑定與安置之看法。

三、瞭解苗栗縣學前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鑑定與安置的困擾及所需支援。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研究對象的方法為立意取樣,由於研究者本身擔任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便詢 問同樣在學前巡迴輔導工作的同事推薦之幼兒園,再親自電話聯繫幼兒園教師邀請受訪。主 要研究對象為苗栗縣公立幼兒園教師、私立幼兒園教師及學前特教班教師,並曾接觸學前特 教行政工作經驗之教師各一位。為確保研究者對象之隱私,將研究訪談資料的姓名均予以代 號表示。研究對象資料整理如下表 3-1 所述:

表 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代號 類別 學歷 幼教年資 特教行政 工作年數

特教專業 背景

特殊幼兒 人數 A 公立幼兒園 碩士 19 9 特教(3-6)學分 2 B 私立幼兒園 大學 10 6 未修特教學分 8 C 學前特教班 碩士 0 10 合格特教教師證 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主要為研究者本身及訪談大網。以下逐一說明本研究工具:

一、研究者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台東大學修習學前特教四十學分班,其中課程包含特殊教育學生評量、

特殊教育導論各三學分,並曾在新北市擔任一年代理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參與特殊需求幼兒 期中優先入園鑑定安置工作。之後,在苗栗縣服務擔任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二年,99 年完成校 級特殊教育初篩心理評量教師培訓,於 102 年受聘為苗栗縣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 之初階心理評量人員。102 至 103 年分別取得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及魏氏幼兒 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IV)證書,協助縣內國小與學前心評工作。在實務教學現場,時常協 助公私立幼兒園教師處理疑似特殊需求幼兒鑑定與安置相關行政。目前就讀於台東大學特殊 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接受質性研究、教育研究法、學習障礙專題研究等特殊教育課程。

特教教學年資四年。

研究者實際從事特殊需求幼兒鑑定安置相關工作,希望透過此研究,了解幼兒園教師在

28

鑑定安置工作實務上所遭遇的問題或困難,提出其建議,探討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二、訪談大網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蒐集相關文獻,編擬教師訪談大綱(附錄一),並預計邀請鑑輔會資深 特教人員及資深特教教師進行審稿,並將意見加以修正,再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成為正式訪 談大綱,以增加研究工具的效度。

第四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想瞭解學前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之發現與通報、鑑定與安置工作現況的看法,蒐 集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統整分析,藉由和指導教授討論與修正,確定正式訪談的大綱,並對受 訪者進行訪談。此外,將訪談逐字稿、相關文件,作概念化分類,並予以分析詮釋。最後將 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及其它教師之參考。研究流程如下:

一、研究問題產生

研究者實際從事鑑定安置工作,與幼兒園教師接觸過程中,常見教師於鑑定安置工作產 生認知上的落差,期望透過本研究,藉由訪談的方式,實地了解教師的問題及其建議。

二、確定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

歸納整理欲了解的問題,即可確定本研究之主題,以及主要研究的方向,並針對研究主 題尋找合適之研究對象,期能真實反映鑑定安置工作現況及問題。

三、蒐集與整理相關文獻

於研究之初即先行蒐集並研讀相關文件資料,建立研究理論基礎,並了解相關研究發展 趨勢,有助於提升本研究的客觀性。

四、確定研究架構與方法

研究架構應能切合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應求達到研究之目的。透過相關文獻資料的研 究及整理以及確定欲了解的問題,即可確立進行本研究的方法及研究架構。

29

五、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所得之資料應進行初步處理與研判,並加以分類整理,進而分析資料代表的意義,

擷取其主要概念,得到研究之結果,並反思此結果是否切合本研究之目的。

六、研究結論與建議

根據歸納整理之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論,並針對鑑定安置工作現況或本研究可改進之 處提出建議。茲將研究流程總結如圖 3-2。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研究問題產生

確定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

蒐集與整理相關文獻

確定研究架構與方法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3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以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本節將陳述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之步驟及分析資料的 方式。

一、資料處理

本研究於正式訪談前,徵求受訪者同意後,取得受訪者參與研究同意書,並以錄音筆記 錄訪談內容,並盡速將訪談內容轉譯為逐字稿進行分析,在資料蒐集過程中不斷的分析及檢 核資料。最後進行參與者檢核(朱思穎,2015),將逐字稿以 E-mail 的方式寄給受訪者,並向 受訪者確認逐字稿內容是否完整明確地表達出其想法與觀點,以檢視其正確性,並根據受訪 者回饋意見加以修改。

二、資料編碼

研究者依資料來源及受訪者、日期進行編碼。訪談對象為公立園所教師、私立園所教師、

學前特教班教師共三位,因此在編碼部分,第一碼代表「資料類別」,訪談資料之代碼為「訪」、 相關文件資料代碼為「文」。第二碼代表為「研究對象」,依序為教師 A、教師 B、教師 C, 第 三碼代表「日期」,並且將訪談日期以四碼數字進行編碼,最後兩碼為訪談逐字稿之頁數,例 如在 9 月 10 日對教師進行的訪談逐字稿,則編碼方式為(訪 A1040910-01)。

三、資料分析

研究者資料整理歸納後,進行資料分析並與指導教授討論,針對研究發現,以多向度多 觀點方式整合分析詮釋,將蒐集的文件重覆閱讀,與過去的相關研究和參考文獻相互交叉比

較,進一步討論研究發現的意義。步驟如下:

(一)資料判讀

將訪談所得到的資料先行初步整理及研讀,也是針對受訪者的回答進行去蕪存菁的 過程,試著了解受訪者於訪談中所表達的態度及想法,摒除研究者個人的主觀意見,避 免先入為主的思考模式,建立對於訪談資料的基本概念。

31

(二)分類與整理

在對於資料初步研判後,接著進行分類,根據本研究欲探討的各個主題,將訪談資料 的 問題與回答,分門別類歸入適切的主題中,由於一個主題中可能包含數個訪談的問題與回答,

此時需注意陳述的思考邏輯,依適當順序呈現內容。

(三)歸納與整合

在此最後步驟中,需思考受訪者在每個問題的回答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此回答在研究 主題中代表的含義,並留意與研究主題之目的是否切合,研究者亦可根據自己的經驗或想法 陳述意見或加以評論,而對此研究主題做一結論。

32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王文科(1994)指出,質的研究信度為研究者的資料記錄、互動進行方式、資料分析及資 料中詮釋受訪者意義的一致性。而影響判斷的一致性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來自於不同觀察 者(或評分者)彼此之間的判斷是否一致,另一種則是否會隨著時間、事件與地點而改變判斷 的一致性(王國川譯,2006)。

為檢驗研究資料的信實度,常使用的方法為三角交叉檢視法,其基本假設是任何一種資 料、方法和研究者均有偏差,當納入各種資料、方法和研究者時,就能產生中和的效果而使 偏差減小(胡幼慧,1996)。本研究採用三角交叉檢視法,利用不同來源的資料,亦即透過不 同訪談對象在不同的時間、情境,加以分析交叉比對資料的正確性,另外也採用錄音記錄、

訪談記錄、備忘筆記方式減少觀察上的變數,降低研究者本身的推斷,並真實記錄訪談內容,

以逐字稿內呈現全部訪談記錄。此外,自編訪談大綱須經由專家及指導教授修改後,再依據 大綱進行訪談。

本研究為提升效度,研究者應藉由以下方式降低效度威脅,敘述說明如下:盡量減少觀察

本研究為提升效度,研究者應藉由以下方式降低效度威脅,敘述說明如下:盡量減少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