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導言

在討論和推敲研究的主題時,我們首先要釐清領導和競爭力的關係,將領導做一個 適當的定位,然後個別分析,找出影響領導的關連性,再組合成一個概念性的架構,以 嚐試找出領導效能的現象,刺激學者對領導管理方面的思考。基於保障隱私權,部份情 境描述使用較中性或模糊的字詞為宜。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研討研究的範圍及過程、研究的方法論以及所選擇的方法,同 時交代資料的來源和文中的處理方式。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過程

2.1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目的係源於,軍事和商業領域的兩種團隊都相當程度依賴卓越的領導進行 著認知活動,尋求獲勝的方法。雖然兩者之間的差異應該能加以分辨,但在領導者的行 為及決策行動過程卻非常類似,而這些領導者的行為及作為過程,就是本研究的主題範 圍。假使以生物學上的分類法相比擬的話,其實還可細分成數個「種類」,而分類後的 細目可以更清楚引導研究的方向。這些重要的細項包括:組織的影響、領導統御理論與 實踐,以及背景環境的影響。【63】但因考量與情境狀況的關連性不大而予剔除。

必須強調的是,本文主要是描述性分析研究,而非規範性探討。由於處在完整與聚 焦兩難取捨情況下,借用貝奇(Becher﹐1989)的說法,這份研究係屬於「鄉野」(rural)

的研究:不但範圍廣泛沒有確定的界限,而且對問題所投入的人力比也相當低。

2.2 研究過程

在推敲研究的目的及主題時,本研究首先假設商業和軍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即使 後來證明假設無效,結果仍具參考價值。本研究設定的假設如下:

1.領導的概念在企業和軍方的用法類似。

2 領導的過程可在這兩種不同環境中進行廣泛比較。.

3.領導過程會受情境因素影響,特別是在面臨危機風險時,這種情形軍方和 企業皆然。

所謂「過程鑲嵌於環境之中,也只能在環境中研討。」,因為領導的過程是依據不 同的行為、情境及環境發展成各種不同的面貌及結果,由此將可以推演出領導的本質,

並驗證領導的概念。由於所蒐整的相關資料、文件多側重於領導的「內容」,輕忽領導

的「過程」,因此部分的研究結論,僅能由歷史上或現存商業上的例證推理得知。【64】

基本論點是,如果商業和軍事的領導概念可以相互比較的話,則領導的行為及過程 必有相同之處。「過程」(processs)的定義與時間的演進有關,這表示過程的研究需要 長期、依照時間軸線順序加以觀察;此外環境也可能影響過程,例如組織是否面臨危機 等。換句話說,對不同領導作為及方法的比較,只有在相類似的情境下進行方有意義。

本研究問題的挑戰就在此處。因為研究課題的複雜性,往往進一步引導出更高層次的挑 戰。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論

索恩蓋特(Thorngate ,1976,p.406)假定「有關社會行為的理論不可能取得一個同 時符合普遍、扼要而且正確無誤的定論。」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對「領導」這個主題的 研究無疑具有環境相關性,那麼怎樣才能不須事先假定許多情況下,依然可推演出一般 性結論?本研究是在軍事和政商界兩個不同的領導行為及情境中,針對兩套不同的領導 方法及過程進行比較,過程中須先確認兩者是否處於相似的情況(例如,組織結構、是 否面臨危機等),以及注意許多依然存在的差異,如社會背景、工作環境、教育訓練等。

索恩蓋特承認他的假定是悲觀的,但他認為「具洞察力的觀察者,比辛苦工作的經驗主 義者能提供更多」。因為研究社會行為時,結論的正確度和努力程度是漸近但不相交的 兩條線。就本研究而言會存在危險,但只要能適切地辨識相關的環境,則這些危險尚不 足以影響研究所得的結論。

3.1 方法論的定義

西方學者沙卡倫(Sekaran ,1992 , p.4)認為研究是「一種有組織、有系統的工作,

目的在探討一個需要有解決方案的特定問題。」如果研究的確「有系統、有組織」,那 麼即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計畫,以及一整套合適的研究方法。按字面解釋,方法論意指研 究方法的科學(或者說是對研究方法的探討);有一批論者如伯格登和泰勒(Bogdan and Tay1or,1975)以及布爾馬(Bulmer,1984)則定義方法論為:對於回答研究問題所採用 研究方法的探討。沙卡倫(Sekaran,1992,p.5)說明研究方法為「研究之設計與資料分析 的流程」;辛德斯(Hindess,1977,p.5)將研究方法的選擇和結果的有效性作鏈結,主張:

「方法論決定形成或測試命題的相關程序,提出命題的目的在取得有效的知識。換句話 說,科學知識要被接受為有效,其成果就必須符合既定的規範程序。」

歸納以上論者所言,只有符合「正確」程序所得的知識才是有效的知識,對任何研 究計畫而言,研究方法的選擇無疑是相當重要的。【65】

伊世特比一史密斯等人(Easterby 一 smith et al,1991)認為,傳統社會研究方法論 有兩派:一派是現象論(或社會結構論);另一派是實證論。實證論者康德(Auguste comte ,1798 一 1857)認為,世界係以外在形式存在,其性質可以也應該以客觀方式衡 量。實證主義者是啟蒙運動的產物,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以量化方式分析所蒐集

的大量資料並導出結論,並據以推翻或接受先前的假設。由於證據經過衡量,故無庸置 疑,即使當觀察者離開現場,其所觀察的事實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現象論認為,現實是社會建構而成(也就是說,一個特定集團的人一致 同意他們的經驗所代表的意義),觀察者其實是實驗的一部分。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 一 1933)首先提出這個方法,他認為研究人員不應只關切事實或計量事件 發生的頻率,而應該試著暸解並解釋人的行為。伯格和勒克門(Berger and

Luckmann ,1966, p.3)認為,大量特定的「事實」和「知識」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有 關 … … ,在對這些環境進行社會分析時必須把這些關係納入考量。

3.2 量化或質化的問題

本研究另一個關鍵問題是「量化或質化」的影響。不論選擇現象論或實證論兩種模 式中的哪一種,其目的都在暸解及解釋人的行為,而研究者所持的立場也會影響他們所 採用來測試假設的方法。但因兩個陣營的觀點日趨兩極化,後來演變成質化對量化的辯 論,對於可以計量的資料(現金、存貨、人口等),人們偏好應用較不武斷的實證性衡 量方法;而對於不精確、有解釋空間的現象(如人類互動等等),人們偏好運用質化的 評量方法。

肯恩(Kahn ,1960, p.ix)試圖解決此項問題:「有些人似乎對計量心存疑慮,因為 量化分析會有意無意導向錯誤的結論,但這並不表示非量化分析就不會誤導。」他的結 論是,我們應該善用數字,不過得留意數字會給人一種確定的感覺,但其有效性仍受制 於研究課題所設定的條件而定。對此麥爾斯和胡伯門(Miles and Huberman ,1994,p.56)

評論說:「質性研究有一個老問題,就是只能以文句而非數字表達研究結果。」本研究 重點不在於現象或實證論的量化及質化何者為優,而在探討其適用性。但所探討主題的 性質也會影響個人的觀點。

第四節 本研究選用的方法

4.1,領導的複雜性影響研究方法

領導行為是一種人為的活動,由於人類主導整個「領導」的過程,其中代表不同涵 義的變數無窮無盡,因此單一解釋無法充分說明一切。它隨觀察者而異,因此所得的結 論並非客觀的真相。許多領導者或大師可能無法適當說明他的領導作為如何達成,或理 論基礎為何?甚至回想時還會扭曲而失真,「誰做了什麼事?」在進行領導的過程中,

可能每次都不同,而且還會受到參與者個人特質的影響,因此要達成不變的結論,可能 是件難事。

基於人情常理,領導大師專家們可能以帶有偏見的眼光過濾資訊,加入自尊、自負 或其他偏見都有可能。由於這種偏差或語言的限制,我們永遠無法確定所蒐集的是「真 相」或只是片面之詞;另一方面,問卷調查所得的資訊或許相當有用,但問卷調查也無 法避免有意或無心的誤導。問卷調查的危險在於,一般人會認為數字代表精確可靠,因 此透過統計分析,似乎可以從蒐集的意見中得到「正確的」解答,將會導致領導的偏執 缺陷;不過使用現象學方法所得的結論,雖然可能模糊而不明確,但至少能正確反映資 料來源所代表的本質。

就本研究工作而言,我們須盡力蒐整者,乃是領導的理論和相關文獻,以及軍事和 企業的個案實務經歷及訪談資料,資料分析置重點於:

(a)領導統御的影響 (b)組織及環境的影響 (c)對危機風險的心態

上述子題為分析提供架構,但顯然也是驅動領導過程的動力。主題的性質和證據型 態,使本研究採用非量化的現象學研究方法。【66】我們先觀察研究對象及論述資料,

設法找出個案的領導核心,有了核心才能發現從中衍生出來的各項領導要素及之間的關 係,並且分析出這股效能的力量來源,是屬於外擴的影響力或內聚的凝聚力,再逐一歸 納驗證是否為有效或有用的模式。

4.2 採用質化的現象學研究方法

就本研究而言,因為沒有使用統計方法,因此不會造成所謂變異(指的是標準差平 方,可用來測量資料的分布)問題。但仍能保證結果是可相互比較的,而且分析時可產

就本研究而言,因為沒有使用統計方法,因此不會造成所謂變異(指的是標準差平 方,可用來測量資料的分布)問題。但仍能保證結果是可相互比較的,而且分析時可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