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蒐集資料,釐清高中職學生自尊、因應型態、拒網自我 效能與網路成癮的關係,並回應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本章分為五節,依序為研 究設計、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及資料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收集資料,來探究自尊、因應型 態、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考驗本研究所提出之各項研究假設。

根據前述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及假設,本研究研究架構如下圖 3-1-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用林旻沛教授所主持之科技部研究計畫:「臺灣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 心理社會成因與預防教育及其成效評估研究(第三年)」中的研究參與者做為本研 究的研究對象,並對研究資料進行資料分析;研究者在此計畫中參與部分為:資 料建檔、除錯、督導學弟妹之資料建檔、文獻整理、資料分析及討論。

該科技部計畫以臺灣地區的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考量全國高中生與 高職生人數比例後,以分層(高中、高職)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立意性 取樣,第三年計畫針對預測網路成癮的因素進行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之前測與 後測,以及課程結束後三個月之追蹤施測。本研究使用該科技部計畫之第三年之 課程進行前的前測資料,其中施測之一所高中與一所高職二年級預計施測人數為

1,184 人,其中 16 位同學未填答同意書、視為無效問卷,最後有效問卷數為 1,168 份,因此有效樣本回收率為 98.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個人資料表

本研究之個人資料表包含性別、出生日期、高中職與班級別、最近一年內平 均每週上網時間、最近一年內平均每週非課業相關上網時間,以及最近一年內各 項網路活動的平均每週上網時間,包含線上遊戲、網路購物或買賣活動、網路資 訊活動(指逛網頁或搜尋資料)、網路色情活動(指在網路上接觸色情圖片、影音 訊息及色情小說,或者在成人的聊天室和幻想的對象進行色情或性方面的互動等)

及網路人際互動(指使用 Facebook、Yahoo 即時通、ICQ、BBS、Line、WeChat、

WhatsApp、Twitter…)等。

二、陳氏網路成癮量表

本研究採用陳淑惠等人(2003)所編製與修訂的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IAS)

來測量研究參與者的網路成癮程度。該量表分為「網路成癮核心症狀」與「網路 成癮相關問題」兩大項目,其中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包含「網路成癮耐受性」(4 題)、

「強迫性上網行為」(5 題)及「網路成癮戒斷反應」(5 題)等三因素,而網路成 癮相關問題則分為「人際與健康問題」(7 題)與「時間管理問題」(5 題)等兩因 素。該量表共 26 題,採用 Likert 式四點計分量表,研究參與者針對題目自行評估 符合程度,1 表示「極不符合」、4 表示「非常符合」,分數代表個人的網路成癮傾 向,分數越高代表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該量表之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93,五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則介 於.78 至.81 之間;此外將該量表總分排序最高的前 5%界定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分析後發現高危險群學生在網路成癮傾向、網路使用時間、網路成癮症狀及網路 成癮相關問題等分數皆顯著高於一般學生,且對網路寄託較多的功能性需求,對 網路成癮亦有較正向之態度,顯示高危險群學生與一般學生有不同型態之差異(陳

淑惠等人,2003)。

三、Rosenberg 自尊量表

本研究採用 Rosenberg 自尊量表來測量研究參與者的自尊程度;該量表共 10 題,含 5 題正向題(例如:整體而言,我對自己感到滿意)與 5 題負向題(例如:

有時候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且負向題在計分時須反向計分。此量表採 Likert 式 六點計分評量,研究參與者需針對每一陳述句,圈選同意符合自身程度之數字,1 表示「非常不同意」、6 表示「非常同意」。而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時,自尊分成兩 個因素,正向題屬於因素一、反向題屬於因素二;量表得分越高代表自尊程度越 高。另外,此量表具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與建構效度(Rosenberg, 1979),在本 研究中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91。

四、壓力因應量表

本研究採用張宇岱(2003)所修訂之壓力因應量表來測量研究參與者的壓力 因應方式。柯慧貞(1999)先將 Folkman 與 Lazarus(1985)所發展的 Ways of Coping Checklist(WCC)量表,以華人人生哲學意涵進行修訂,使該量表適用於本土研 究參與者使用。張宇岱(2003)再進一步根據 Folkman 與 Lazarus(1985)和 Holahan、

Moos 與 Schaefer(1996)的概念,將柯慧貞(1999)之修訂量表進行第二次修訂,

且分成三種因應型態: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Cognitive/problem-focused coping)、 逃避-情緒導向因應(Avoidance/emotion-focused coping),以及尋求社會支持導向 因應(Seeking social support coping),且三個因素皆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介 於.87 至.92 之間)。

由於張宇岱(2003)所修訂之壓力因應量表是針對成人的六種壓力情境,請 研究參與者評估其可能會有的反應方式,因此林旻沛(2014)特別針對高中職學 生常見的四種壓力情境來做調整,包含「當學業的表現遇到挫折時(如表現不如 人,或師長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自己受到批評或受誤解時」、「面對即將來臨 的挑戰或威脅壓力時(如面臨大考或即將接受開刀等)」,以及「當情感受挫折時

(如不被喜歡或朋友對你冷淡了或不被愛或男/女友另有新歡)」等;其中「認知-問題導向因應」四個情境共 24 題、「逃避-情緒導向因應」四個情境共 24 題及「尋 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四個情境共 12 題;另外該量表採 Likert 式四點評量法作答,

即填答時研究參與者須針對每一個陳述句,在四點量尺上圈選符合自己情形或狀 況之數字,反應方式為「從來沒有」1 分、「幾乎如此」4 分;三個分量表分數越 高,表示個體面對不同的壓力情境時,越常採用此種壓力因應型態。

五、拒網自我效能量表

拒網自我效能量表為 Lin 等人(2013)所編製,共 19 題、包含三個分量表,

分別是「玩遊戲(Game use)」(9 題)、「獲取訊息(Acquire information)」(6 題),

以及「無事可做(Nothing to do)」(4 題)。此量表採用 Likert 式六點評量法作答,

亦即研究參與者須針對每一個陳述句,在六點量尺上圈選符合自己的把握程度之 數字,1 分代表一點也沒有把握、6 分代表完全有把握,而 2 分、3 分、4 分及 5 分,分別是有把握的程度為 20%、40%、60%及 80%。全量表之 19 題的總分代表 個體相信自己在高危險情境之下,可以停止或拒絕使用網路的信心程度,總分越 高則表示個體對能克制自己停止使用網路或不上網的信心度越高。

在本研究中,拒網自我效能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為.91,其中三個分量表的 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為:「玩遊戲」分量表為.94;「獲取訊息」分量表為.90;「無 事可做」分量表為.93;由以上係數顯示拒網自我效能量表及其三個分量表的信度 良好。

第四節 研究程序

研究團隊在進行問卷施測進行前,先取得高中職校長、輔導主任及輔導教師 之同意,並獲得施測班級導師的同意後才進行問卷施測。在施測流程方面,施測 人員先向研究參與者說明施測目的、流程及研究倫理和保密性,請研究參與者放 心並誠實填答;接著請研究參與者填寫載有編號的「瞭解高中生壓力因應與情緒 調控方式及網路使用行為之『變化情形』」問卷,其中第一頁即為研究參與同意書,

確保研究參與者的知情同意,此外該問卷已清楚說明個人基本資料的保密性和解

釋相關疑義,使研究參與者對於問卷的作答更加了解與放心。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 for Windows 22.0 版與 AMOS 18.0 版之統計套裝軟體來對研 究假設進行考驗,且本研究α 之統計顯著水準訂定為 p<.05;本研究所採用之統計 方法如下:

一、描述統計

以描述性統計分析來瞭解研究參與者的基本人口學特徵、平均每週上網時間、

平均每週非課業上網時間、平均每週智慧型手機上網時間,以及各類型網路活動 使用時間。

二、皮爾森相關分析

以皮爾森相關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來探究自尊、因應型態、拒 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情形,以檢驗研究假設一:「自尊和拒網自我效能皆 與網路成癮呈負相關,且因應型態的『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也與網路成癮為 負相關,而『逃避-情緒導向因應』則與網路成癮呈正相關」。

三、結構方程模式

本研究使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以 AMOS 18.0 電腦 統計套裝軟體來檢驗研究假設二(自尊和拒網自我效能皆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 癮,且因應型態的「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而「逃 避-情緒導向因應」則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研究假設三(青少年的拒網自我 效能在自尊和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扮演中角色)與假設四(青少年的拒網自我 效能在因應型態和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也扮演中介角色);本研究採用最大概似 估計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s)來估計各模式中的效果係數和適配度,

且為考量樣本代表性,處理遺漏值時選用估計平均數與截距(Estimate means and intercepts)之功能來處理資料的遺漏值。

此外,在研究假設三與四之中介模式分析部分,本研究採 Baron 與 Kenny(1986)

所提出的方法,來檢驗拒網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是否存在,其準則包括(1)自變 項與依變項有顯著的關係;(2)中介變項與依變項有顯著的關係;(3)自變項與 中介變項有顯著的關係;(4)自變項對依變項的顯著關係會因為中介變項的加入,

而有所減弱(部分中介)、甚至呈現不顯著(完全中介)的關係之情形。另外本研 究也利用拔靴法(Bootstrapping)(Shrout & Bolger, 2002)當中的 Bias-corrected(BC)

而有所減弱(部分中介)、甚至呈現不顯著(完全中介)的關係之情形。另外本研 究也利用拔靴法(Bootstrapping)(Shrout & Bolger, 2002)當中的 Bias-correcte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