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尊、因應型態、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關聯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自尊、因應型態、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關聯

一、自尊與網路成癮之關聯

本研究發現自尊與網路成癮呈顯著負相關,且可負向預測網路成癮,此與過 去研究結果發現一致(Armstrong et al., 2000;Aydm & San, 2011;Fioravanti et al., 2012;Ha, Chin, Park, Ryu, & Yu, 2008;Kim & Davis, 2009;Prabhakaran et al., 2016;

Stieger & Burger, 2010)。Kim 與 Davis(2009)指出使用網路之所以成為問題在於 它已經干擾了個體的日常活動,以及個體不再能控制自身的網路使用,其中低自 尊正是低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來源,因此低自尊跟各種網路使用問題有強烈 的關聯。Stieger 與 Burger(2010)則認為低自尊的人相對於高自尊的人,在建立 關係時或人際互動中較害怕被拒絕,而相對於面對面的接觸,網路對低自尊的人 是更合適的溝通媒介,因為個體藉由遁入網路世界可減少被拒絕的可能性,也可 避免受自己或他人評價,以暫時撫平自身不安全之感受,但也因此升高了網路成

癮之風險。Fioravanti 等人(2012)同樣發現透過電腦媒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低自尊的人不用面對評價性的口語或非口語的訊息,讓個 體對自我表徵有更高的控制感、也創造出安全感,因此自尊低的個體藏身在虛擬 世界中,以減少面對現實世界中可能的負向評價訊息,來維持自身的脆弱自尊,

卻因而成癮於網路。

Armstrong 等人(2000)進一步解釋低自尊的人較在意負向評價並懷疑他人的 稱讚,而這種解讀評價性資訊的方式又增強他們的負向自我評價,這來自於幼時 缺乏無條件的關懷,造成他們產生不足和沒有價值的感受,因此成癮物質或行為 被用來逃離這些負向評價和人際關係的壓力。Aydm 與 San(2011)發現整體自尊 不僅與網路成癮為負相關,社交自尊和家庭自尊亦跟網路成癮呈負相關,且對青 少年而言,線上遊戲成癮是最常見的網路成癮形式,因為它提供青少年完全不同 於現實生活的表達方式,但也促使青少年藉此獲得的愉悅感轉變為成癮性的使用;

除此之外,線上遊戲提供無止盡的目標和任務,當青少年在遊戲中成功了,他們 會得到更多權力的感受和更高的地位,也得到暫時的正向評估自我;因此透過網 路活動及線上遊戲所得到的人際連結與自我價值感滿足,可減低青少年對於負向 自我評估之焦慮及滿足與他人連結的需求,而這些心理需求受到滿足卻反過來增 強青少年對網路世界的投入,因此自尊低的青少年透過各種網路活動補償自己的 低自尊和社交焦慮,導致他們持續受到網路世界的吸引、難以逃脫。

二、因應型態與網路成癮之關聯

(一)逃避-情緒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之關聯

本研究發現因應型態中的「逃避-情緒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呈正相關、且可 正向預測網路成癮,此與過往研究發現一致(Al‐Gamal et al., 2016;Ç evik & Yildiz, 2017;Cheng et al., 2015;Li et al., 2016;McNicol & Thorsteinsson, 2017;Tang et al., 2014;Zhou, Li, Li, Wang, & Zhao, 2017)。Lightsey 與 Hulsey(2002)指出當個體 感到困擾時,若採用較無效的因應型態,如逃避-情緒導向因應型態,會導致不愉 快的情境出現、進一步引發負向情緒,因此個體就更會沉浸於成癮行為中以逃離

負向情緒。Schneider、King 與 Delfabbro(2017)特別討論線上遊戲的性質,因網 路遊戲所設置的挑戰或問題通常可以迅速被解決或允許多種解決方法,且困難情 境很少是永久的,因此個體在遊戲中失敗所造成的負向情緒結果並不多,除此之 外,若青少年被遊戲中的權力幻想或成就感嚴重影響,可能會發展出一個信念:「遊 戲中的問題比較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由此見得網路遊戲與逃避-情緒導向因應型 態可能發展出一個有害的循環關係:青少年從事線上遊戲以逃避面對生活中的困 難問題,尤其是從遊戲中所得到的破關或解決問題之成就感,逐漸帶給青少年一 個認知:「真實世界的問題比網路遊戲中的問題還不值得解決」,使青少年繼續流 連於線上遊戲,也因此青少年可能會否認過度從事線上遊戲導致功能運作受損及 其他不好的結果;此外青少年成癮於線上遊戲,也可能來自於真實世界的問題所 造成之無法忍受的挫折感,因而逃入線上遊戲以獲得成就感並忘卻真實世界的痛 苦,進而漸漸提高網路成癮的程度。

(二)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之關聯

在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之關聯部分,過往的研究發現並不一致:

有些研究發現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型態跟網路成癮呈負相關(Al‐Gamal et al., 2016;Li et al., 2016),但也有研究指出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不具顯 著關聯性(Tang et al., 2014;Zhou et al., 2017),同樣地,本研究也發現認知-問題 解決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不具顯著關聯性。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的關聯度不夠強,且

受到其他關聯因素所影響,如:線上誘惑、低自我控制等(引自 Schneider et al., 2017)

之調節效果所影響;換言之,某些青少年雖然採用認知-問題解決導向以因應現實 世界的問題,但是他們的自我控制力低、難以抵擋線上的誘惑,仍持續沉迷於網 路,因此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與其他未被考量的因素之間的效果相互抵消,導 致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沒有顯著相關。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為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在網路成癮中同時扮演助益性和 有害性的角色,一方面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幫助個體化解真實世界的壓力源,

減少網路成癮的風險,但是另一方面,個體可能為了問題解決而尋求網路社會支 持;本研究發現高中職學生投入「網路人際活動」的平均每週時數最長,張桂綿

(2016)亦指出當高中職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志同道合朋友時,會促使他們投 入網路的人際關係之經營,以尋求關懷、肯定及支持,因此會越來越仰賴網友所 提供的網路社會支持,進而增加網路成癮之風險(Zhou et al., 2017),因此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之正負向效果相互平衡下,導致該因應模式與網路成癮未有顯 著相關。

此外本研究所採用的「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量表之題項,除了包含轉變 想法、訂出相關解決策略以有效解決壓力事件外,卻也包含「藉由投入其他工作、

暫時不去想難過的事情」、「告訴自己要忍耐,不要把難過表現出來」,前者的量表 設計較符合認知-問題解決導向的認知重建和制定解決策略,但後者的題項偏向於 逃避-情緒導向因應的解決策略,因此問卷設計的題意不夠貼近於認知-問題解決導 向因應之定義;主因是張宇岱(2003)發展此壓力因應量表的背景是以酒癮患者 為受測對象,不同族群對量表題目的解讀不同,兩相牴觸之下、導致研究結果不 顯著,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重新發展專屬於青少年族群的壓力因應量表,

並再次檢驗認知-問題解決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間的關聯。

(三)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之關聯

本研究發現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沒有顯著相關,回顧過往文獻 後,發現較難說明跟過去研究發現一致或不一致,原因是有些學者將尋求社會支 持導向因應歸類於問題解決導向因應,有些學者則將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歸為 逃避-情緒導向因應。Mullis 與 Chapman(2000)將青少年尋求社會性支持和工具 性支持歸類為問題解決導向因應型態;Li 等人(2016)定義正向因應方式(positive/

approach coping),指的是直接處理造成情緒困擾的問題,以及積極處理壓力情境,

包含解決問題、尋求支持、認知重建;Zhai 等人(2015)也同樣認為尋求社會支 持屬於正向因應型態(positive coping)。然而,Folkman 與 Lazarus(1980)將「得 到他人的同情和理解」歸類於逃避-情緒導向因應;Varescon、Leigne、Gérard、

Aubourg 與 Detilleux(2013)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中,將使用工具性支持歸類成問題 解決導向因應,卻將情緒性支持歸類於逃避-情緒導向因應;再者,根據壓力的資 源保存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在社交支持的範疇裡包括工具性、

資訊性、評估性及情緒性支持(Krohne, 2002)。

綜合上述研究之歸類,「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在不同研究中被分類為解決 問題導向因應或逃避-情緒導向因應,也因此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的 相關是混合的,若尋求社會支持的目的為找人共同分析情境、討論問題的解決方 法或尋求資訊的提供,則有助於個體因應壓力情境、朝向更適應性的發展,降低 網路成癮的風險性;然而,若尋求社會支持的目的僅止於宣洩情緒或逃避問題,

那便對於個體的適應性發展沒有助益、甚至會提升網路成癮的風險,因此本研究 認為未來仍需對「尋求社會支持」做更細緻的定義和區分,並且與網路成癮的關 係值得做進一步的探究。

此外本研究所採用的「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量表之題項,除了包含「找 其他人談,請他們提供建議或協助」外,也包含「祈求神明保佑或上帝祝福,使 自己渡過不順,期待下次能有更好的表現」;前者的量表設計較符合認知-問題解決 導向的尋求工具性的支持、尋求意見的提供,但後者的題項則偏向於逃避-情緒導 向因應的解決策略,故研究結果呈現出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間,並 未有顯著關聯性;另外如前所述,張宇岱(2003)發展此壓力因應量表的背景是

此外本研究所採用的「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量表之題項,除了包含「找 其他人談,請他們提供建議或協助」外,也包含「祈求神明保佑或上帝祝福,使 自己渡過不順,期待下次能有更好的表現」;前者的量表設計較符合認知-問題解決 導向的尋求工具性的支持、尋求意見的提供,但後者的題項則偏向於逃避-情緒導 向因應的解決策略,故研究結果呈現出尋求社會支持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間,並 未有顯著關聯性;另外如前所述,張宇岱(2003)發展此壓力因應量表的背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