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流程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 Logo 程式融入幾何教學後,數學低成就學童在 學習四邊形的成效。根據本研究的目的,研究者擬先對幾何與 Logo 相關 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做文獻探討後,討論設計教學課程的內容。在課程教學 前先對學童施予「吳─薛氏 van Heile 幾何概念測驗」(吳德邦、薛建成,

2004)前測,從中挑選研究對象。且在不影響學童上課時間前提下進行幾 何補救教學課程。課程中除了讓學童自行操作電腦外,研究者也會適時在 學童需要時,給予適當的協助,並請學童在課程當中填寫學習作業單。課 程進行時,也會對學童進行問題的訪談。在訪談時,先讓學童針對問題說 出自己的想法,若有觀念錯誤或不清楚時則適時給予提示或提出較深入的

問題讓學童進行自我反思,察覺錯誤,調整自己的認知概念。這是一種「認 知引導教學」,是自省式的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對於學童在建構自己正確 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張景媛,1994)。本研究課程的教學方法如下:

一、 先讓學童熟悉 Logo 程式的指令。

二、 提出問題讓學童自行操作 Logo 程式解決問題。

三、 學童在電腦操作上或解決問題時若有困難給予適時協助。

四、 個別訪談時,先讓學童說出自己的想法,若學童有觀念錯誤或 不清楚則適時給予提示或提問較深入的問題讓學童自我反思。

當補救教學課程結束後,先對學童進行四邊形辨識訪談再對學童施予

「吳─薛氏 van Heile 幾何概念測驗」(吳德邦、薛建成,2004)後測,以 觀察學童在補救教學課程後,其四邊形辨識方面表現與幾何思考層次是否 有提升。

依據以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 收集相關文獻、進行前測並選取研究樣本。

二、 設計 Logo 融入幾何補救教材。

三、 進行 Logo 融入幾何補救教學課程。

四、 進行四邊形辨識訪談與後測。

五、 資料處理與論文撰寫。

茲將五個流程分述如下:

一一一

一、、、、收集相關文獻收集相關文獻收集相關文獻、收集相關文獻、、、進行前測並選取研究樣本進行前測並選取研究樣本進行前測並選取研究樣本進行前測並選取研究樣本

首先參閱幾何與 Logo 相關文獻,參酌導師意見選擇數學低成就學童 並在 2004 年 11 月 23 日對學童先施予「吳─薛氏 van Heile 幾何概念測驗」

(吳德邦、薛建成,2004)當前測後,然後根據測驗結果與徵得學童、家 長意願,決定研究對象。

二 二二

二、、、、設計設計設計 Logo 融入幾何補救課程設計 融入幾何補救課程融入幾何補救課程融入幾何補救課程

研究者依據教育部 2003 年頒布九年一貫數學課程綱要(教育部,

2003)、南一版四、五年級數學教師手冊(張英傑,2004,2005),並參閱 幾何與 Logo 相關文獻,及學童對四邊形的迷思概念最後再與本論文指導 教授討論以決定課程教材,因本課程是針對學童學習四邊形所設計,故所 設計的教材僅侷限於四邊形。

三 三 三

三、、、、進行電腦程式進行電腦程式進行電腦程式進行電腦程式 Logo 融入幾何補救教學課程融入幾何補救教學課程融入幾何補救教學課程融入幾何補救教學課程

確認研究對象後,經聯繫取得學童與家長同意後,依照活動課程請學 童利用課餘時間到電腦教室上課。

上課時間為 2005 年 1 月 26 日至 2005 年 10

月 17 日,

上課當中會給予學童適時的協助及訪談。上課過程予以錄影紀錄

並請學童填寫學習作業單,課後另外撰寫學習日記,研究者並於課後撰寫 教學日誌。兩名學童上課時間如表 3-3 所示。

表 3-3 小卿與小瓏上課時間表 學童施予「吳─薛氏 van Heile 幾何概念測驗」(吳德邦、薛建成,2004)

作延後測並分析學童測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