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的主要研究步驟,主要分為四大階段,分別說明如下:

一、醞釀階段:

(一) 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廣泛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利用師 大圖書館及國立中央圖書館蒐集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並透過 電腦網際網路及圖書館際合作到台大、東吳大學圖書館等借閱 或影印相關資料;國外資料部分則透過ProQuest系統收集蒐集 期刊、論文。然後進行研讀,分析、整理,構思研究概念架構,

以形成研究主題。

(二) 確定研究主題:經廣泛閱讀文獻後,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為當代 企業管理十分重要的一環,同時亦對員工態度與行為具有深遠 的影響,這些現象引發了研究者的興趣,於是將構思的研究主 題請教指導教授。

(三) 論文計畫審查:確定研究主題,針對研究主題進行文獻探討並 擬定研究計畫、研究進度草案,確定研究步驟,並與指導教授 討論及修正後,使研究能有計畫、周詳且嚴謹的逐步完成。隨 後研究計畫審查進行論文計畫審查會,邀請專家學者指導與審 查,修正研究方向或計畫。

二、發展階段:

(四)參考研究相關主題學者所發展的問卷做為發展問卷初稿之基 礎,待初稿編製完成後,與指導教授討論及徵詢計畫口試教授 之意見。

(五) 正式問卷:將學者所發展出的問卷,翻譯成中文後,並與指導

卷後,作為本研究的工具。

三、調查整理階段:

(七) 調查研究:依研究需要選取研究樣本,並實施正式問卷調查,

以深入瞭解研究問題。

(八) 資料處理:本研究問卷調查資料回收後,將全部有效問卷資料 整 理 編 碼(coding) , 輸 入 電 腦 儲 存 建 檔 , 並 採 用 SPSS for WINDOWS 12.0 版統計套裝軟體與LISREL 8.51版,進行研究 假設考驗與資料分析,以瞭解研究結果。

四、完成階段:

(九) 撰寫研究結果與結論:根據統計分析資料,將研究結果撰寫論 文,然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完成研究論文,並申請參加 學位論文口試。

(十) 潤飾研究論文:論文口試後,再彙集口試委員的意見,進行研 究論文的潤飾,使最後提出的論文,能夠更加嚴謹。

3-2 研究流程 蒐集相關文獻

界定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

擬定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審查

編製問卷初稿

進行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撰寫論文初稿

論文初稿審查

完成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之問卷回收後,先檢視每份問卷的填答情形,問卷中若有資 料不完整或填答內容明顯矛盾的無效問卷則予以剔除,將有效問卷進行 編碼、登錄。當問卷調查資料完成電腦建檔後,列印資料加以核對,修 正可能的錯誤,使調查所得的資料能夠正確無誤。接著採用 SPSS for WINDOWS 12.0 與 LISREL 8.51 統計軟體,進行研究假設考驗與資料分 析。本研究採用的統計方法要包括:

(一) 描述性統計分析:

針對研究目的一,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等描 述性統計,瞭解受訪者的企業社會責任知覺、組織承諾及離職傾向 的現況為何。

(二) 皮爾森積差相關:

以員工企業社會責任知覺、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此三變項的 各個構面分別進行積差相關,以瞭解各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同時 此一相關矩陣,將作為 SIMPLIS 語法撰寫的重要基礎。

(二) 信度分析:

針對研究目的二,利用 Cronbach α 值,考驗研究工具的內部一 致性,以瞭解研究工具的信度。同時也以驗證性因素分析中的組合 信度考驗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四) 效度分析:

主要利用結構方程模式中的測量模式,又稱驗證性因素分析來 探討本研究量表之因素效度、區別效度與收斂效度。驗證性因素分 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是建立測量工具建構效度的方 法之一。相較於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其 目的在於將一組變項中找出他們之間的共同因素,較適用於一個測

量工具剛建立時的結構探討及初步理論的形成。而 CFA 則較適用 於測試一個預先假設好的因素架構,亦爲驗證理論的方法。因此,

本研究以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測概念或因素與其假定指標間的關 係是否成立,並且推估此關係之參數(高美玲、葉美玲,1999),以 達到研究目的二,了解本研究所建構的模式是否可行。

(五) 因果關係分析:

針對研究目的三,以結構方程式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知覺、組織 承諾與離職傾向三者間的關係進行分析。

結構方程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是一種理論模式 (theory-testing) 檢 定 的 統 計 方 法 , 用 於 檢 定 觀 察 變 項 (observed variable)與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之間假設關係的一種全包式統 計方法,其結合了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與徑路分析(path analysis) 兩種技術之優點(黃芳銘,2005)。因此本研究以 SEM 進行分析,以 驗證員工企業社會責任知覺與組織承諾、離職傾向模式中,各變項 間的因果關係,及整體模式的適配程度。

在 結 構 方 程 式 中 又 可 分 為 兩 種 模 式 , 一 為 測 量 模 式 (measurement model),另一則為結構模式(structural model)。使用觀 察變項來反映潛在變項即為測量模式,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驗證性 因素分析。而結構模式又稱潛在變項模式(latent variable models)或 線性結構關係(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主要用於建立潛在變項 與潛在變項間的關係,其相當類似於徑路分析,不同之處在於,徑 路分析使用觀察變項,而結構模式採用潛在變項(黃芳銘,2005)。

本研究之分析方法是根據Anderson 與 Gerbing (1988)所提出的 二步驟程序,第一個步驟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發展出一個配適度較 佳的測量模式,第二個步驟則再進一步分析理論之模式。

依據 Hair、Anderson、Tatham 與 Black(1998)主張在利用結構

3-4 結構模式配適指標說明(續)

配適指標 說明 判定值

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

比較理論模式與飽和模式的差距,其 值越小,表示模式的配適度越佳,一 般而言,當 RMSEA 的數值高於 0.1 以上時,則模式的配適度欠佳,其數 值在0.8 至 0.1 之間則是模式尚可,在 0.05 至 0.08 之間表示模式良好,如果 其值小於0.05,表示配適度非常優良。

< 0.1

基準配適度指標NFI

比較假設模式與獨立模式的卡方差 異,NFI 值介於 0 ~ 1 之間,其數值越 接近 1,表示模式配適度越佳。ㄧ般 判別標準,為 NFI 值大於 0.9,表示 模式徑路圖與實際資料有良好的配 適。

> 0.9

非基準配適度指標NNFI

考慮模式複雜度的NFI,NNFI 值可能 大於1,ㄧ般判別標準,為 NNFI 值大 0.9。

> 0.9

比較配適度指標CFI

假設模型的卡方值距離中央分配卡方 分配的離散程度。CFI 值可能大於 1,

ㄧ般判別標準,為NFI 值大於 0.9。

> 0.9

資料來源:整理自邱皓政(2003);吳明隆、涂金堂(200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主要為實證資料內容,首先介紹問卷回收情況、樣本特徵與變 數間相關的情況,再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也就是測量模式的檢定,最 後則為結構模式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