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離職傾向(Turnover Intention)

一、 離職傾向的定義

人才是組織中最重要的資產,但員工無預警的離職或是過高的離職 率,可能造成組織重大的損失。

離職的定義為,員工在組織的某一職務上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經由 詳細考慮之後,決心離開原有的工作崗位,導致失去了職務及其所賦予 的利益,而且和原有的組織也不再有任何關係(Mobley, 1977)。

一般學者將此概念分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黃英忠(1997)認為:廣義 的離職,是勞動移動(labor turnover),所謂勞動移動是指勞工從一個地方 移動至另一個地方(地域間移動),或是從某一職業轉移至另一個職業(職 業間移動),或是從某一產業移轉至另一產業(產業間移動);同時也意味 著某一特定組織(如工廠、公司、機關等)員工的流入及流出。因此廣義 而言,離職為離開目前的工作崗位或職務;狹義的定義則指從組織內部 往外部的勞動移動。

Guralnik(1971)認為傾向(intention)是代表一種特定的態度,決定去做 某一特定的行動或事件,或是表示個體心目中的目的或計劃(引自朱建 平,2002)。因此,我們可以了解離職傾向(turnover intention)代表了,在 產生離職行為前的一種心理狀態(張舒涵,2004)。

離職一詞首先被心理學家 Brayfied 與 Crockett(1955)提出,長久以來 一直深受心理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研究的重視,同時也是組織行為 研究中重要的依變項之一(引自謝安田、李培銘,2003)。

Jaffrey、Charles 與 Rajan 於 1989 年提出職離模式用以解釋工作者 在組織的離職行為,同時以離職傾向(turnover intention)來代替實際離職 行為的衡量。他們認為離職意圖是離職行為真正發生最主要的認知前兆 (cognitive precursor)。換言之,員工的離職意圖是最能解釋或預測其離職

發生的可能性。以下則針對各家學者提出的離職傾向定義做一整理與介

1977 Mobley

員工工作了一段時間後,經考慮,決心離開工作,導致失去職

Spector

離職是指一個自組織接受貨幣性薪資的人,主動終止在組 織的身分。

1986 Williams &

Hazer 離職傾向是工作者對離開他們工作的傾向、願望和計劃。

1993 Tett &

Meyer 離職傾向為一種意識到及考慮到而任其自由意志離開組織。

2004 Sousa-Poza

&

Henneberger

離職意圖是指個體在一個可能的期間內,即將更換工作的可能

資料來源:孫倩玉(2006);柯龍光(2004);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離職型態的分類:

離職行為的發生,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傳統上是以雇員是否為自願 性的離開組織或是職位作為區分,但依照其牽涉範圍的程度又有所不 同,因此以下針對各家學者的分類做一簡單的說明與介紹:

(一)自願性與非自願性

Price(1977)所提出的分類,也就是傳統上較常使用的分類方法,

依照員工意願不同,分為非自願性的離職(involuntary turnover)與自 願性離職(voluntary turnover)。

1.自願性離職:乃指員工離職型為是自願性的,而非受到任何脅 迫或壓迫,通常產生自願性離職原因有二,首先為是組織因 素,如員工對組織的薪資、升遷、教育訓練等制度不滿意時,

或是對主管的管理無法適應等。另一個原因則為個人因素,

如個人生涯規劃、服役、結婚等,而主動離職組織。

2.非自願性離職:離職行為非出自員工意願,即員工遭到企業主 動解除其職務、勞務契約或強迫退休等。

(二) 功能性與非功能性

Dalton、Todor 與 Krackhardt(1982)從組織的觀點,進一步的將 自願性離職分為,功能性(functional turnover)與非功能性的離職 (dysfunction turnover)。

1. 功能性的離職:此類離職表示,員工個人想離職,但組織並 不在乎。這對組織反而是有正面的效益,可以省去解僱員工 的諸多問題。

2. 非功能性的離職:個人想離職,但組織希望慰留他。因為此 人的流失可能會危害了組織的整體利益。

2-10 擴充型的分類

資料來源:Dalton; Todor & Krackhardt (1982:118)

(三)可避免與不可避免

Abelson(1987)則提出以「個人是否自願離職」及「組織是否可 以避免」兩個向度,將離職行為區分為四類。

1. 個人因為組織的某些因素而選擇離開組織,如因領導、組織 政策、組織氣候等因素而離開。

2. 個人因組織的強迫而離開組織,如解僱、退休、開除等因素 而離開。

3. 個人因其本身因素而選擇離開組織,如健康狀況、遷居、婚 姻等因素而離開。

4. 個人非自願性且非組織因素影響而選擇離開組織,如生病、

死亡、兵役等因素而離開。

組織對個人的評價

員工對組織的評價

+

-無離職意圖有離職意圖

員工留任 員工被解雇

員工離職

(非功能的離職) 員工離職 (功能的離職)

2-11 Abelson 的離職行為分類

資料來源:Abelson (1987:383)

多數學者皆認為自願性的離職、非功能性離職與可避免的自願性離 職行為對於組織而言是一大傷害,同時也意味著人才的流失,其所帶來 之影響性是相當大的。如員工的離職會造成組織在招募與訓練成本上的

增加,組織也會因為員工缺乏接受組織任務派遣的意願,而造成經 營上的損失(史習安、陳佐任,2008)。因此組織應加以掌握與控管,亦 是值得深入探討研究變項。

三、離職傾向的相關理論模型:

由於離職傾向被廣泛的討論,研究者提出許多有關離職的理論模 式,各家學者亦提出不同的架構,以下分別說明:

個人角度

自願的 非自願的

可避免

不可避免

找尋薪資較好的工作 找尋工作環境較好的工作

找尋較好的組織工作 領導或管理的問題

解雇 開除 強制退休

生病 死亡 兵役 中長期事業改變

懷孕 照顧配偶或小孩

組織角度

(一) Mobely(1977)提出了員工離職決策過程模式,如圖 2-12 所示。

(A) 代表員工對目前工作的評估程序。(B) 則為員工評估結果 的心理狀態,有滿意與不滿意兩種狀態。(C) 如果結果為不滿 意則會刺激離職傾向,此時不見得會有真正的離職行為出現,

反而是出現怠工、消極的工作表現等。(D) 下一步員工則是會 衡量離職成本(年資的消失、既有的利益)、尋找工作的成本(旅 行、失去工作的時間)與找尋新工作預期效益,若新工作預期效 果大於離職成本,員工就會產生尋找工作的意願;相反的,若 新工作的預期效益小於離職成本,則員工會重新評估現有的工 作,也就是降低不滿意的情緒。(E) 而與工作情境有關的因素 亦會影響尋找工作的意願。當員工有尋找工作的意願後,便會 產生實際找工作的行為。(F) 若一直無適合的新工作出現,則 員工會持續尋找,重新評估尋找工作的效益及現有工作或是接 受現況降低離職的念頭,或是其他退縮的行為再度產生。(G) 員工在此時選擇離開就業市場亦為可行的方案。員工在評估可 能工作機會後,會將現有工作和新工作做一比較評估。(H) 若 是發現新工作所帶來的預期效益較大,員工便會產生離職傾 向。(I) 最終員工所採取的行為不是離職就是留職。(J) 假若員 工認為現有的工作較能接受的話,員工就會回到最早的階段再 重新調整。但是員工亦可能在非理性的情況下,因一時的衝動 行為離職。

經由 Mobely(1977)模式可得到:離職行為的表現是取決於 離職意願的強弱,當員工離職意願較強時,會比較容易表現出 離職行為。

2-12 員工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Mobely(1977:238)

A

(二) Price 在 1977 年發展出工作滿足離職模式,此模型是由「薪 資」、「整合」、「工具性溝通」、「正式溝通」和「極權中心」等 五個工作滿足的前置變項與「機會」造成的干擾所形成的因果 關係模型。其中,僅極權中心與工作滿足呈負相關,其餘四個 變項皆與工作滿足呈現正相關。經由這五項前因變項,使得個 人獲得不同層次的工作滿足,再加上外在機會的干擾作用,因 而產生自願性離職,如圖2-13 所示:

2-13 Price 的工作滿足離職模型

資料來源:Price (1977)

(二) Mobley、Horner 與 Hollingsworth(1978)指出過往的研 究將年齡、年資、工作內容、滿足等變項作為離職傾向的前因 變項,其解釋能力往往不如預期,因此提出另一個簡單的離職 模式,用以解釋員工離職行為產生的過程,如圖2-14 所示。在 此一模型中,找到其他工作的機會與整體工作滿意度對離職念 頭的產生有顯著的預測能力,而離職想法、整體工作的滿意度、

年資則對尋找其他工作意圖有顯著預測利,而個人主觀上覺得 找得到其他工作的可能性也是影響離職意圖產生的相當重要的 影響因素。而離職傾向與意圖更是對實際的離職行為有顯著的

工作滿足前因變項 薪資(+) 整合(+) 工具性溝通(+)

正式溝通(+) 極權中心(-)

工作滿足 志願性離職

機會

預測能力,也就是說,當個人在工作上感到不滿意,而且有找 到其他工作的打算時,若他覺得自己找得到其他工作的可能性 很高,離職的意向會比較高;反之,若找到其他工作的可能性 不高時,其離職意向也可能會降低。

2-14 Mobley 的簡化離職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Mobley, Horner, & Hollingsworth (1978:410)

而 後 Miller 、 Katerberg 與 Hulin(1979) 及 Michaels 與 Spector(1982)都對 Mobley 等人所提出的離職模式進行研究,結 果大致相同,其中Michaels 與 Spector(1982)更得到年齡對離職 意願的影響比工作滿足大的結果。

找到其他工 作的可能性 年資

年齡

尋找工作意圖

離職意圖 離職行為 離職念頭

工作滿足

+

- -

-

+

+

+

+

(三) Miller、Katerberg 和 Hulin(1979)以兩個獨立的軍事單位做為樣 本,進一步檢視 Mobley 等人(1978)所提出的簡化模型,研究發 現年齡、年資及個人主觀上認為可以找到其他工作的機會等三 個變項,合稱為個人的「事業移動」且會影響到個人一些退縮 性認知的出現,如離職的念頭、傾向的發生或是找尋其他工 作。如圖2-15 所示。

2-15 Miller, Ralph & Hulin 的員工退縮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王培志(1997)

(四) Arnold 與 Feldman(1982)以 654 位會計師為研究對象,提出個 人認知離職決定模式,其中的人口變項包括有性別、年齡、婚 姻、依賴人口等項目。年資原本亦屬於個人屬性變項之一,但 他們認為,年資亦隱含了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所以將它由 人口變數中獨立出來。對工作的認知、情感取向則包括在整體

(四) Arnold 與 Feldman(1982)以 654 位會計師為研究對象,提出個 人認知離職決定模式,其中的人口變項包括有性別、年齡、婚 姻、依賴人口等項目。年資原本亦屬於個人屬性變項之一,但 他們認為,年資亦隱含了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所以將它由 人口變數中獨立出來。對工作的認知、情感取向則包括在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