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組織承諾(Organization Commitment)

一、組織承諾之起源與定義:

組織承諾約始於 60 年代國外相關研究。最初是研究者在從事工作 滿足(Job Satisfaction)的研究中,所衍生出來的另一種概念,稱為工作投 入(Job Involvement),其後再從此衍生出組織承諾的研究(張嘉娟,2003)。

組織承諾是經營管理中很重要的一個變數,因為其代表了員工與組 織之間的連結(linkage),此一連結不僅有益於個人及組織,甚至是有利 於整個社會(丁虹、司徒達賢、吳靜吉,1988)。

諸多的研究結果顯示,組織承諾受到重視的原因,包括組織承諾可 以有效地預測員工的出缺勤、績效及離職行為(Steer, 1977);甚至是作為 組織效能的指標(Ferries & Aranya, 1983)。其對於員工的離職率,甚至比 工作滿意有更高的預測能力(Porter, Steers, Mowday & Boulian, 1974)。因 此不論是在實務或是理論上,組織承諾都有其研究的價值。

回溯「組織承諾」一詞的歷史,始自 Becker(1960)在《美國社會學 期刊中》(A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所發表的〈承諾概念的注釋〉(Notes ob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一文,說明承諾是一種造就人員持續職業 行為的機制(mechanism)(引自吳清山、林天佑,2005)。

而後Buchanan 於 1974 年在〈建立組織承諾〉(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透過調 查279 位公部門與企業界的主管,提出「承諾」是個人對某一實體之一 種情感的意向;這樣的定義包含三種意涵,(1) 認同:以組織或職業為 榮,將組織或職業的目標內化;(2) 投入:對職業活動能主動積極的參 與;(3) 忠誠:與組織或職業合為一體的情感,盡心盡力履行並實現角 色應有的義務與責任。

Wiener 和 Vardi(1980)則提出工作承諾(Job Commitment)、事業承諾 (Career Commitment)及組織承諾(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等三種承 諾,並說明其對工作結果的影響(引自黃素惠,2006)。Wiener(1982)更指

1968 Kanter

組織承諾是個人對組織奉獻心力及對組織盡忠的意願,而持續工作 的承諾,是因為個人考慮到對組織的投資與犧牲,使其覺得離開組 織的代價過高,而難以離開組織。

1972 Hrebiniak

& Alutto

組織承諾是由於個人與組織間在賭注或投資上有交易或改變而造 成的結構性現象。

1974

Porter, Steers, Mowday

& Boulian

係指個人對於某一特定組織的認同,以及投入之態度傾向的相對 強度,且組織承諾至少包含三個要素:1.對於組織目標與價值有強 烈之信念與接受;2.願意為組織利益而努力;3.明確的希望繼續成 為組織的一分子。

1974 Buchanan 組織承諾是指對組織目標與價值、相關的個人角色及組織派系的一 種情感性的隸屬。

1977 Steers 組織承諾為個人對於某一特定組織認同並投入的相對強度。

1977 Salancik 組織承諾是個人受限於過去自己的行為,而產生的一種對組織的投 入。

1979 Mitchell 個人對組織具有忠誠、認同和投入的行為。

1981 Angle &

Perry 個人對組織的關心與忠誠的程度。

1982 Wiener

則視組織承諾為一種內化的規範力(internalized normative pressur e),使個人行為能配合組織目標與利益,具有組織承諾者對組織有 高度的道義與使命感,願意為組織付出與犧牲。

1983 Morrow 個人對組織目標及價值,具強烈信仰和接受力。

1989 Thompson

組織承諾係指員工對組織目標與價值的信念,並接受組織的目標與

2-5 國內外學者對組織承諾之定義(續) 年代 學者 定義

2000

Miller, Allen, Casey &

Johnson

指員工對組織的喜愛程度,指員工是否認為組織是一個好的工 作環境,而願意長期留在組織內,不尋找其他受雇的機會。

2001 Robbins 組織承諾為工作態度的一種,即員工認同特定組織及其目標並 且希望維持組織內成員關係的程度。

2002 Mathews &

Shepherd

組織承諾能夠說明工作者的態度與行為,以及個人與組織之間

資料來源:林俊傑(2007:37-38);呂天成(2006:40-41);張嘉娟(2003:33);研究者自行整理

針對以上的定義,Reichers(1985)則依照不同的定義與操作方法,將

2-6 組織承諾的定義及分類

觀點 定義 相關研究者

交換觀點 Side-bets

承諾乃是與成為組織成員有 關的報酬與成本函數;當在組 織的年資增加時,它通常也會 增加。

Alutoo, Hrebinaike & Alonso(1973) ; Becker(1960);

Ferries & Rusbult(1981) & Grusky(1966);

Alutoo & Hrebiniake(1972);

Ferries & Rusbult(1983); Sheldon(1971) 歸因觀點

Attributions

承 諾 是 個 人 與 其 行 為 的 連 結,是因個人從事有意志的、

明 顯 的 及 不 可 變 更 的 行 為 後,他會歸因於自己早已對其 有了承諾。

Kiesler & Sakumura(1966);O’Reilly &

Caldwell(1980);Salanick(1977)。

個 人 組 織 目 標一致觀點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al goal congruence

承諾發生於當個人認同且致 力於組織目標與價值之時。由 Porter 所發展出的組織承諾問 卷(OCQ)為此一定義最主要 的問卷。

Angle & Perry(1981);Bartol(1979);Bateman

& Strasser(1984); Hall ,Schneider, & Nygen (1970); Morris & Sherman (1981); Mowday , Porter, & Steers(1982) ; Porter ,Crampon &

Smith(1976); Porter , Steers, Mowday &

Boulian(1974)

資料來源:Reichers (1985:468)

二、組織承諾的理論模型:

多數有關組織承諾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前因後果變項的探討。以 後果變項來說大多研究都針對怠工、績效表現、離職行為等。但前因變 項,則因涉及變項眾多又複雜,目前仍無一定論。以下針對各家學者,

所提出的架構分別說明:

(一) Steers(1977)依據過往學者的研究,輔以實證研究提出「組織承 諾前因後果理論」模式。其中影響組織承諾的前因變項包括:

2-4 Steers 的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式

資料來源:Steers (1977:47)

Steers(1977)以 382 位醫護人員及 119 位科學家與工程師為 樣本分別進行考驗。結果發現:三個前因變項與組織承諾皆有 顯著相關,組織承諾與留職意願之間有顯著相關,與出席率呈 中度相關,與工作績效則無顯著相關。

(二) Staw(1977)將組織承諾分為「態度性承諾」和「行為性承諾」

兩大類。Staw 認為態度、行為性承諾兩者有不同的前因,而產 生不同的後果,但兩者之間有交互影響的效果。「態度性承諾」

是受個人特質、工作特性、工作經驗的影響,形成承諾的投入、

認同、激勵等內涵的承諾,;「行為性承諾」受任職模式、補 償先前決定的動機、專業技術(foot in the door technique)的影 響,形成包含多年來支持組織的努力與心血,是一種對於個人 不能轉換(irrevocable)的決策的一種自我調適的行為,較類似個 人歸因的觀點。

而 Staw(1981)更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強調「自我辯解」

個人特質 (成就需求、年

齡、教育等)

工作經驗 (群體態度、組織 的可靠性、個人

的重要性) 工作特性 (挑戰性、機會、

互動、回饋)

組織承諾

出席率 留職意願 工作績效

(self-justification)對組織承諾的影響。隨著個人在組織工作時間 的增長,個人投入的努力也就隨之增加,同時個人所累積的各 項成本也愈來愈大。但為減少與組織的不協調,個人就必需在 心理上做自我調整,為自己不能改變、無法取消的行為做辯解,

來肯定自己為組織努力工作的價值,做為心理的支持,同時用 以增強組織承諾。Steers 與 Porter(1979)依據 Staw(1977)態度性 承諾與行為性承諾的觀點,繪製出組織承諾模式關係圖,如圖 2-5 所示:

2-5 Staw 的組織承諾形成模式

資料來源:Steers & Porter (1979:304)

(三) Stevens、Beyer 和 Trice(1978)融合心理觀點與交換觀點,提出 組織承諾角色知覺理論模式,如圖 2-6。Stevens 等人認為有三 種因素會影響成員的角色知覺,包含:

3 組織因素:包括組織規模、組織表現、集中化等。

上述這些因素經過交換、評估等過程,會形成組織成員的角色 態度或行為,最後影響到其留(離)職意願。透過角色知覺模式,主 管可以運用組織承諾的交換性觀點,如利益與報酬,來評估各種影 響,以作出適當的決定。

其中在組織成員的專業初期階段,其組織承諾主要受心理因素 或個人因素影響。隨著年資的增加,交換的因素逐漸增加,離開組 織的代價逐漸升高,如薪水、職位等,使得成員對組織的承諾,由 態度性的承諾轉變為交換性的承諾。

2-6 Stevens, Beyer & Trice 的組織承諾角色知覺模式

資料來源:Stevens, Beyer & Trice (1978:382)

(四) Wiener(1982)將 Fishbein 的行為意圖模式做為基礎,擴展成為 組織承諾形成模式。Fishbein 認為個體行為取決於其意圖的表 現(intention to perform),而意圖由個體內在規範力的「承諾」

與工具認知信念的利益動機所構成。而 Winener 認為組織承諾 就是組織成員內化規範性信念所致,包含了下列兩種因素:

1. 組織成員概化的忠誠感與責任感。

2. 組織認同,指與組織命令、目標、政策、工作方式一致的個 個人屬性

角色因素

組織因素

角色態度或行為

評估

交換

色知覺

組織承諾 留任意願

離職意願

同時他也指出組織可透過甄選及社會化的歷程,來影響成員對 組織的忠誠度、責任感與認同,進而促進組織承諾。其理論架構如 圖 2-7 所示。

2-7 Wiener 的組織承諾形成模式

資料來源:Wiener (1985)

(六) Morris 和 Sherman(1981)認為是 Steers(1977)所提出的模型較接 近規範性觀點,而Steven 等人(1978)則較接近交換性觀點,於 是其綜合兩種模型與觀點,建立多元預測模式,以有效預測組 織承諾,認為預測變項有三項,架構如圖 2-8 所示:

1. 個人特徵:年齡、教育程度、勝任感。

2. 角色相關因素:角色衝突、角色混淆。

3. 工作經驗:包括領導者的倡導和關懷兩種領導方式。

其中「角色相關因素」用以取代 Steers(1977)的「工作特性」;

領導者行為既是工作經驗之要素,又是社會化的來源,乃以領導者

的倡導與關懷行為,作為工作經驗因素。

2-8 Morris 和 Sherman 的多元預測模式

資料來源:Morris & Sherman (1981:515)

(五) Mowday、Porter 和 Steers(1982)所發展出的前因後果模式,此 一模型與 Steers(1977)所提出的模型極為類似但更為周延,如 圖 2-8 所示(引自許清林,2007)。其認為組織承諾的前因有四 個變項,導致五種後果。前因變項包括:1.個人特徵(Personal characteristics):包括年齡、年資、教育程度、性別、種族,及 其他人格特質變項。2.角色特徵(role-related charateristics):如 工作範疇、挑戰性、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角色混淆(role ambiguity)等。3.組織結構特徵(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組織 規模、工會介入、控制幅度、組織正式化、分權程度及決策參 與程度等。4.工作經驗(work experiences):組織可依賴性、個

個人特徵 年齡、教育 程度、勝任感

角色相關因素 角色衝突 角色混淆

工作經驗 領導者的倡導

關懷

組織承諾

作績效、(2) 年資、(3) 缺勤情形、(4) 怠工、(5) 離職。

2-9 Mowday, Porter & Steers 的組織認同之前因後果變項

資料來源:Mowday, Porter & Steers(1982:30),引自許清林(2007)

(六) Reichers(1985)曾進行有關組織承諾之實證研究,依據 Mowday 等人的組織承諾前因後果理論模式,分列成「組織承諾及其後

1974 Porter, Steers, Mowday &

Boulian 精神病專家 離職

1977 Steers 科學家、工程師 到職、離職 1975 Van Maanen 警察新兵 績效

*無效果

*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