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步驟

研究者參考了國內研究者及學者(林永能,2008;陳惠邦,2003;蕭明 芳,2009)的行動研究流程,以 Lewin 的反省性螺旋歷程為模,包含計劃、事 實發現、行動等構成元素(陳惠邦,2003),修訂成為本研究之行動研究步驟

52

育模式教學中及時發現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

二、澄清問題

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主要以學生分組方式進行,因此學生在小組團隊內產生 的互動問題將左右教學活動的進行,所以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問題後,研究者一 邊參考對照事前整理之文獻資料,一邊以實地觀察及教師日誌、協同教師日 誌、學生日記、訪談等文件紀錄來檢視問題,確認問題屬性類型,再依此發展 決定行動策略與行動。

三、發展行動策略,進行初探性研究

澄清問題後,進入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行動的階段,首先依運動教育模式 課程理念及精神設計相關課程,進行初探性的研究,詳如本章第三節。

四、確認研究問題,調整行動策略

初探性研究結束後,進行行動策略的調整,調整如下:

課程設計完成後送交專家檢核,待修改完成無誤後,再與協同教師協調討 論相關教學細節及配合事項,隨後進入課程實施,並視現場發生問題,運用教 學策略嘗試加以解決或改善。

(一)課程設計與檢核表

研究者在正式研究課程開始前,設計出六週十二節的運動教育模式課程

(如附錄一),包含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徵及目標,採異質分組、角色扮演、練習 賽、正式比賽、季後賽及頒獎活動等流程。

(二)運動教育模式課程設計檢核表(如附錄二)

研究者以林永能(2008)依符合 Siedentop 提出的運動教育模式理念和精神 所設計的運動教育模式課程設計檢核表,且該檢合表經過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 領域之教授諮詢認可,用來檢核本研究運動教育模式課程是否適當,並請林永 能、蔡明昌、蕭明芳等三位執行過運動教育模式相關研究且具有碩士學位之現 場教師加以評估。

(三)建議後修改

53

經指導教授建議後,將原本過於複雜之裁判手勢在符合需求之情況下加以 簡化,林永能老師則提醒正式比賽時既有開幕式之儀式,則結束時也應有閉幕 式才顯完整,蔡明昌老師發現缺少參與決賽隊伍之選擇辦法,蕭明芳老師建議 應將分組方式說明更清楚,以上意見均已完成調整,確認本研究課程符合運動 教育模式理念和精神。

(四)針對發生問題,提出教學策略

由初探性研究中發現課程中會出現人選角色不滿、練習時衝突、意見不合 等問題,研究者擬定策略加以改善,策略 1 至 3 點對應人選角色不滿問題,4-6 點對應練習時衝突問題,7-9 點對應比賽時意見不合的問題,第 10 點其他可能 產生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則視實際研究情況在第四章再探討:

1.舉行選秀會

此策略屬於事前預防第一種。研究者由文獻中發現,團隊內領導者通常由 技能表現最優良的學生擔任,且在分組前其實已經可以預測出可能扮演角色

(黃清祥,2004),因此研究者計畫由教師及協同教師依據體適能紀錄、體育課 表現,分別由五年級和六年級挑選出正副隊長,先進行正副隊長配對後,再由 正副隊長於教師事先安排好,按體育表現分好階層之學生當中,採S 形方式依 續挑選隊員,讓學生盡量能與個性相合的同儕分在同一組,提高分組的滿意 度。

2.修改規則

此策略屬於事前預防第二種。針對低技能學生可能遭排擠的情況,教師事 先修改規則,增加其競爭力,改善隊友對其觀感,進而提升該類學生自信及參 與熱誠,達到歡樂的氣氛。

3.設計獎勵

此策略屬於事前預防第二種。教師於角色分配前就說明球季結束頒獎時會 有個人獎項(如附錄一之7),由教師及學生共同票選,每票等值,降低學生對 角色職務的排斥。

54

4.補救教學

此策略屬於事後補救第四種。在學生普遍缺乏指導經驗的情況下,隊長在 帶領分組練習時可能產生無法安排適當練習或自身技能熟練度不足以指導隊員 的狀況,教師發現問題後於適當時間集合隊長進行指導,增加隊長指導知能,

達成順利扮演隊長角色的目標。

5.激發合作意願

此策略屬於事前預防第三種。練習過程中,部分學生不願意與隊友共同練 習喜歡單打獨鬥,且高技能學生有占用過多練習資源的問題,教師經由參與觀 察及練習觀察表(附錄一之5)中發現後,播放美國職籃 NBA 洛杉磯湖人隊 Kobe Bryant 個人得分占全隊得分近半卻仍然輸掉比賽的影片(網路資源),使 學生了解團隊運動中合作的重要性,每個人都需扮演稱職的角色,才能取得團 隊的勝利。

6.處理逃避問題

此策略屬於事後補救第四種。分組練習時,有學生不參與練習,教師經參 與觀察或學生日記中發現後,先忽略不予處理,觀察學生在團隊中是否能自行 尋找出解決方法,若持續兩次上課無法改善,則教師以溝通策略對該生進行了 解,協助解決其面臨的困擾,使之能融入團隊練習中。

7.訂定討論規則

此策略屬於事前預防第二種。避免強勢學生有一言堂的情況,教師訂定討 論規則,規定每個人均需提出自己的意見,最後再以表決方式決定行動方案,

討論期間若有針對某同學或人身攻擊的言語出現,知會任課教師後,禁止該學 生參加該次討論,並由教師或協同教師立即予以輔導。

8.延遲不滿表達

此策略屬於事前預防第二種。比賽時期當有隊友發生失誤或比賽結果不如 預期時,許多學生會控制不住情緒而產生口語衝突,教師請學生將想表達的話 以文字表達,紀錄在學生日記上,讓學生情緒緩和後再行思考,並於下一堂課

55

分組活動時撥出少許時間進行心情紀錄分享,達到既可交流又不爭吵的目的。

9.強調運動家精神

此策略屬於事前預防第二種。教師說明運動家精神,並以楊淑君事件及其 他職業運動比賽或大型運動賽事判決為例,說明服從判決的必要性,並規定提 出抗議流程如下,避免因衝突干擾比賽進行。

抗議流程:發現爭議判決→由隊長向總裁判提出抗議→總裁判與裁判討論 後決定是否更改判決→確定判決,比賽繼續進行。

10.其他可能運用教學策略 五、行動及成效評估

(一)行動

本研究計畫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教師實施運動教育模式時,應如何運用教學 策略解決過程中學生互動產生的問題,提升學生互動的品質,學會如何與人溝 通及合力完成任務。茲以圖6 說明行動流程:

圖6 行動流程

(二)成效評估

本研究將採用教學日誌、學生日記、訪談、學習單、練習及比賽紀錄表 單、錄影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進行三角檢核,對行動的實施成效進行評 估,判斷是否進入下一個問題的行動循環,若研究問題已消失或改善至不影響 教學活動的進行,且八成以上學生表示無此類問題後,則進入下一個教學問題 的起點,若研究問題尚未得到改善,則進入再一次思考澄清問題、確認研究問 題或調整行動策略的循環中。

六、撰寫研究報告

行動研究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要將成果發表與人分享,因為實際教學上 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或許能對其他教師有所助益,因此將結果寫成研究報 課程實施:

運用教學策略

資料蒐集:

參與觀察、教師日誌、協同教師日誌、

學生日記、練習紀錄表單、訪談

評估

56

告,除作為驗證依據外,也能提供經驗供作他人參考。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