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教學日誌、協同教師日誌

研究者與協同教師在每次課程結束後,紀錄課程期間學生產生的互動情形 及教師教學策略的使用,並註記教師的上課及觀察心得等,格式如附錄三。

(二)學生日記

學生在每節上課後結束後,紀錄當日上課自己的發現以及想說的話,針對 自己觀察到的上課發現及互動情形加以紀錄,做為挑選訪談對象之參考依據,

格式如附錄四。

(三)訪談

本研究定於第一週第一節(分隊及職務分配後)、第二週第二節和第三週第 二節(分組練習中及練習結束後)、第四週第二節和第六週第二節(練習賽後和 冠軍賽後)課後,由兩位教師共同挑選課程中有明顯互動問題產生並經由教師 介入協助的組別進行團體訪談,並視情況需要進行個人訪談,為了使訪談順利 並切合主題,研究者將依據探討內容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附錄五)來引導 受訪者,以達到了解受訪者真正的感受與想法,並經受訪者同意後錄音,避免 資料有所遺漏,訪談將利用課餘或午休時間進行,每次以半小時為原則,格式 如附錄六。

(四)練習及比賽紀錄表單

對練習賽及正式比賽的場邊記錄,藉由紀錄表觀察各隊表現,並做為各隊 後續戰術策略安排之參考,說明如下:

1.小型比賽紀錄表(附錄一之 2)

此類記錄表作用在於了解學生對各項排球技能的熟練度及掌握度,可作為 隊長在分組練習及比賽時安排之參考。

57

2.練習觀察表、學生自評表(附錄一之 5)

練習觀察表在分組練習時由教師及協同教師同時做紀錄,可了解學生在分 組練習時的情形,從中發現問題的端倪,並可作為評分之依據。

學生自評表則是由學生在課後對自己的表現打分數,並經由與教師間的對 話,增進對自我表現的認識,明白自己的優缺點和未來努力的目標。

3.行為紀錄表(附錄一之 6)

由教師或協同教師在課後紀錄,內容為發現學生問題時所做的了解與處理 方式,及對事件處理後之追蹤觀察紀錄。每週協同教師意見溝通時提出討論,

判斷類別是否恰當,策略是否合宜有效,再由研究者參對照文獻資料,確認問 題類屬,若有衝突則再次進行分析、討論。

二、資料分析

(一)資料的整理

主要針對訪談資料、教學日誌及其他各項文件資料來進行,預計於每次訪 談後三天內完成記錄整理,教學日誌則於當日課後隨即抽空進行,其他各項文 件則利用時間整理至同一資料夾中,資料編碼範例如表9。

表9 資料編碼說明

資料編碼 說明

T/CT/SA1/SB1 研究者/協同教師/六年級學生 1 號/五年級學生 1 號 日0315-2-1326 教師日誌3 月 15 日第 2 頁 13 至 26 行

學0316-1-1120 學生日記3 月 16 日第 1 頁 11 至 20 行 訪0401-2-0512 訪談4 月 1 日第 2 頁 5 至 12 行

協0322-1-2022 協同教師日誌3 月 22 日第 1 頁 20 至 22 行

(二)資料的分析

蒐集資料前先設計各項資料編碼格式,並於獲得資料並整理後,即時進行 分類與歸檔,避免過多資料造成分析時的困擾,研究者擬採以下步驟及方法進

58

例:日0315-2-1326

練習過程

例:學0316-1-1120

比賽過程

例:訪0401-2-0512

59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質性研究一向讓人有過於主觀的質疑,乃是因為同一筆資料會因不同人而 有解釋上的差異,因此必須運用多種方式、多種資料來源或多個研究者的看法 來增強資料間的效度檢驗(吳芝儀、李奉儒,1995)。

本研究採用下列方法來增進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一、三角檢驗法

所謂三角檢驗法即是運用多種資料來源,從多種觀察角度來檢視事務的作 法(朱仲謀,2006)。運用三角檢驗法可避免主觀偏見的影響,提高判斷的正確 性,增加研究的可信度。本研究將以教學日誌配合得自學生的訪談資料、學習 單,相互比對檢驗,配合相關文獻資料,以期對實際情況做最真實的描述。

此外,在資料蒐集與分析時,研究者會同時與協同教學教師、指導教授、

研究室諍友、研究所同學等討論與交流,以便藉由他人觀點及經驗,替研究者 的分析做檢視與建議,降低偏差的產生。

二、確實的報導自己的研究過程

(一)反覆驗證、比對所蒐集資料,對不清楚或有衝突的資料作進一步的驗 證。

(二)詳細介紹研究者背景及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三)真實引用資料,減少人為更動,避免看法之曲解或誤用。

(四)詳細呈現現場問題,以利未來研究之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