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歷程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式,本節將對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和研 究行動方案說明如下:

一、 研究場域

(一) 學校概況:

石碇國小是一間有 109 年校齡的學校,目前國小部有 6 班,幼稚園 1 班,

教職員共 21 人。校區位於新北市,距臺北市區大約二十分鐘車程。

該校的建築物因已達建築物年限,但校地狹小,教室及活動空間有限,成 為石碇國小學生學習環境的一大困境。

石碇國小所屬學區是一個市區邊緣的學區,只因與市中心學校相距過近,

許多經濟上較具優勢的家長多將孩子送往市中心學校,而留在該校學童多為家 庭經濟較弱勢或家庭功能不彰的單親、隔代教養家庭居多,家長教育觀念普遍 較為傳統或是放任不管的態度,相對來說,教師擁有較高的教育專業自主權,

卻也少了家庭面向的協助。石碇國小的教師平均年齡約 40 歲左右,雖說教師普 遍具教學經驗和熱誠,但在家長的大校迷思和學校建築物老舊等因素,每年招 生都顯得困難,學生流失情形又因近年來的少子化更使學校招生雪上加霜。所 幸在現任校長帶領下學校開始積極籌款改建工程,學校又積極推展學生多元的 學習,推行了閱讀護照、英語簽認、直笛、唐詩和扯鈴等各項活動,學校減班、

教師超額問題已稍微和緩。

(二) 班級場域:

本行動研究因屬於中年級三、四兩班同時進行,礙於空間受限只能選擇於 石碇國小活動中心(禮堂)進行,活動中心(禮堂)位於石碇國小二樓,因進 行探索活動課程需有較大空間,所以每周上課是到學校的活動中心(禮堂)進 行。

活動中心(禮堂)原是石碇國小進行大型活動如週會、才藝發表會或畢業 典禮的室內集合場地,石碇國小的禮堂,不像一般學校的禮堂獨立一棟,是兩

40

間一般教室打通的空間,因此要進行行動方案時特地商請學校行政教學組,讓 活動中心(禮堂)空間騰出來配合方案教學進行。平面圖呈現如圖 3-1:

圖 3-1、活動中心(禮堂)平面圖

二、 研究參與者

(一) 研究者:

研究者即為教學者。擔任國小教師已進入第二十六年,其間擔任班導師、科 任老師、組長、主任、教育局輔導員的工作,共任教過六所學校。喜歡教學也享 受教學,總是希望自己能夠不斷的增能,期待在研究進修中透過理論與實務的辯 證,讓教學更充實提升教學專業能力。

研究者曾擔任臺北縣教育局綜合活動領域課程輔導員,一直都積極地實施綜 合活動領域課程的教學。從九年一貫課程將國小課程分為七大領域,擔任導師期 間,從一開始忽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挪用為加強國語、數學領域之用,到瞭解 綜合活動領域目標和內涵進一步發現綜合活動領域的重要性,參加過一次又一次 的研習課程經歷許多摸索和學習。在研習過程中認識探索教育,並進一步對探索 教育設計一連串活動讓參與者進行實際體驗後,發現透過引導者的提問去引導學 生反思,進而內化到參與者個人生活的實踐,這樣教學模式深深吸引著研究者。

身為一位老師常希望設計的課程,能讓受教的學生學習到老師期盼學生學到的能 力,學科知識、技能的課程設計對老師而言是專業輕鬆的事,但品格情意的課程 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以傳統講述容易流於形式和說教。在面對世界資訊爆炸、

社會型態變遷快速的時代,身為老師的研究者們很難用二三十年前的教學模式,

舞 台

置 物 活動場地 間

攝影機

攝影機

41

來帶領這些來自不同家庭型態背景的孩子。所以接觸到探索教育後,為能深入瞭 解探索教育之精隨,研究者參加探索課程助理引導員培訓初階研習,和探索教育 活動等相關課程。讓研究者對探索教育融入在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教學上有更 實務的認識和操作經驗,因而決定將探索教育作為一個解決學生班級人際溝通互 動的可行方案,而著手該方案的研究。

(二) 協同觀察老師:

使研究過程和結果更趨客觀公正且完整,本研究之研究小組除了研究者本人,

還有一位協同觀察教師。

小佩老師是本校四年級導師,擔任國小教師已八年時間,期間服務過四所學 校,皆擔任導師,授課科目有國語、數學、社會、藝文、綜合。大學主修社會福 利,同時修習國小教育學程,任教四年後繼續就讀研究所,二年前於東華教育研 究所畢業。於 100 學年度調入本校,對於綜合活動領域的教學有著相當程度的熱 誠與執著,對研究法則有一定的認識。在平常課程活動中,能提出具體改善的建 議;在設計學校活動時,常能提出活動帶領時須注意的事項,使本校團隊在進行 各類教學活動時獲得許多助益。加上小佩老師和研究者為班群教學小組,因此特 別邀請她擔任本研究之觀察教師,在進行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時,能有更切合主 題的探討、對話和討論。小佩老師秉持對綜合活動領域研究的信念和責任,將在 每次行動教學方案進行前,針對教學教案和研究者進行討論和釐清,教學時進入 研究者的教學現場觀察記錄,給予研究者許多建議和協助。每次上課,小佩老師 會進入教學現場觀察,課程完成後會就研究者的教學過程,和研究者對話並提出 建議與問題,透過對談幫助研究者發現問題、釐清觀念,並共同思索解決問題的 方法。協同研究教師之意見是增加本研究效度之重要因素。

三、 研究行動方案

(一) 研究架構流程:

圖 3-2 是本研究的流程圖,可分研究準備期、行動循環期和最後的論文撰寫 期三階段:

42

43

(二) 研究工具

1. 探索教育活動方案:

研究者在研究開始前,已透過學校校外教學等活動,多次帶領團康活動,

對於學生的基礎能力有相當了解。設計探索教育活動方案時,參酌探索教育 和綜合活動領域相關文獻,改編設計一系列探索教育課程方案。每節的活動 設計參考「體驗教育---從 150 個遊戲中學習」(謝智謀等,2007)、「將探索 教育帶回學校」(蔡居澤、廖炳煌,2007)等書,並依據研究者的觀察結果 採用第二章文獻探討中團隊階段,在形成期先設計熱身破冰認識彼此的活動,

便從第二次到第四次課設計風暴期團隊可進行的一連串溝通活動、問題解決 活動與回顧。各活動教案內容設計如表 3-2。

2. 觀察者觀察紀錄表:

參考相關表格、及本校 100 學年度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經 由輔導員領導參與之教師經過 6 次討論與施測後訂定而成,詳如附件。

3. 教學者自研究者省思札記:

為了能夠忠實的完成本研究,教學者將於每次教學完後,進行自研究者 省思札記的填寫。

4. 攝影機:

配合每次課程實施,教學時使用錄影機進行課程活動錄影觀察,課程進 行後和協同觀察教師針對課程進行所發生的問題進行討論對話,作為資料蒐 集之工具。

44

表3-2、課程教案

活動日期:101/3/2(第一節) 活動類型:破冰活動 活動時間:13:20 ~14:00 40 分 活動名稱:獵人與鴿子 活動器材:每人兩顆塑膠球 團隊發展階段:形成期 活動目標:

1. 增加同學相處熟絡破除藩籬 2. 讓參與者自在相處增加互相信任

1-2-1-1 從參與活動中欣賞並展現自己 的長處

1-2-3-1 察覺自己與他人相處時的情形 進行體驗:

1. 所有同學圍成一圈,手上各拿兩顆塑膠球當作鴿子。

2. 選出二名幸運者是獵人,在老師的口令下,所有學生向天空拋出手中的鴿 子,看這名獵人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形下,可以捕捉到多少鴿子。

3. 給每個團隊成員輪流站在中間當獵人的機會。

4. 最後統計團隊總共得到多少鴿子。

分享與回饋:

反應 what

1. 你剛剛看到了什麼?

2. 這個活動你有什麼感覺?

歸納 so what

1. 你為團隊得到了幾隻鴿子?

2. 怎麼做才可以使中間獵人夥伴為研究者們捉到更多的鴿子?

應用 now what

1. 在日常生活中,研究者們要怎麼做才會讓班上每個人獲得更多的好處?

注意事項:指導學生要向天空拋,避免傷到接球者。

45

46

47

表 3-2、課程教案(續)

活動日期:101/3/9(第一節) 活動類型:溝通活動 活動時間:14:10 ~14:50 40 分 活動名稱:雪花片片 活動器材: 學生每人一張紙 團隊發展階段:衝突期 活動目標:

1. 了解溝通須關注到對方 2. 不能只是自說自話 3. 體會說清楚的重要性 4. 團隊分工合作的精神

配合綜合能力指標:

1-2-3-3 發現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情緒 1-2-1-3 從參與活動中覺察並接納自己的 缺點。

進行體驗活動:(不超過 15 分鐘)

1.大家為成一圈坐下來,分給每人一張紙。

2.請大家閉上眼睛,老師指令。

3.指令:「將紙對折在右上角撕掉一個正三角形,現在再對折然後在右上角 撕下一個扇形(半圓形),現在再對折在右上角撕掉一個正方形。」

5. 全體完成動作,請大家睜開眼睛看看,每個人手中圖形是否相同?還是都 不同?有沒有兩個圖形非常接近的?

分享與回饋:

1. 在剛剛的活動中,研究者們做了什麼嗎?

2. 活動進行中你的感覺是什麼?為什麼?

3. 各位覺得為什麼大家會做出不一樣的圖形呢?你覺得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4. 生活中曾發生像剛才活動中一樣的狀況嗎?是什麼?

注意事項:當危險的情形有可能發生時, 應適時的提醒同學注意安全。

48

49

表 3-2、課程教案(續)

活動日期:101/3/9(第三節) 活動類型:溝通活動 活動時間:15:05~15:45 40 分 活動名稱:默契報數 活動器材: 無 團隊發展階段:衝突期 活動目標:

1. 了解溝通須關注到對方 2. 不能只是自說自話 3. 體會說清楚的重要性 4. 團隊分工合作的精神

1. 了解溝通須關注到對方 2. 不能只是自說自話 3. 體會說清楚的重要性 4. 團隊分工合作的精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