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實施探索教育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

以新北市石碇國小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章共分三部份,第一為背景與動 機;第二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臺灣發展探索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的歷史並不長。1980 到 1982 期 間救國團嘗試引進但因時機未成熟與人才缺乏而中斷,至 1994 年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開設國中童子軍教師在職進修班,進行實驗性的教學,

探索教育才正式引進臺灣(蔡居澤,2001)。而後在各大專院校及民間組織研究 及推動。

探索教育活動課程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將原來學校課程外的冒險性戶外活 動,諸如:攀岩、泛舟、登山、露營等活動,簡化成可以在學校內實施的活動 課程,只需要簡單的教具或不用教具都可操作。由原來強調體能活動的取向,

轉向團體動力的培養與探討。因此接觸到探索教育,就被如此叫人激賞令人著 迷的活動課程讚嘆不已。

在近二十多年發展期間,探索教育活動課程不但與美國學校教育合流,而 且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除了在學校實施外,也擴及醫院和觀護機構。目前國 內對於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有大專院校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等及民間組織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亞洲體驗教育學會(AAEE)等在研究及 推動。此外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亦指定野外休閒與探 索活動的列入為其內涵,充分顯示探索教育活動課程在國內逐漸受到重視。發 展方向則有教育、休閒、諮商輔導及工商訓練等取向。

1971 年美國麻薩諸賽州漢彌爾頓高中的校長受到戶外學校教育的影響,將 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正式納入一般學校課程:探索教育計畫利用體育課,和各科

2

有關老師在學校舉辦戶外活動課程,課程目標是要幫助學生變得更活潑、警覺 性高、負責任(Priest, 1990)。這種活動課程具創造性,讓學生感覺非常充實,

而且是科際間統整的課程,課程的時間為一年,從基本的入門活動到建立信心、

主動發掘問題皆有。初級與高級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有兩個目標:(一)學生要學 習如何在團體中有創意、有效的解決問題。(二)、如何突破瓶頸,增進成就發 展。

這個課程從體育發展到英文、社會科和其他課程都應用這種方法,他們的 教學方式所強調的有以下四點:(一)強調有計畫(二)利用團體資源(三)注 重工作進度表,按進度進行(四)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因此,將探索教育活動 課程應用到學校之後,教師們發現,可以培養學生的自研究者觀念、信心和責 任感,其次能提升學生心理、生理平衡和合作的技能,並能克服學習上的被動、

冷淡和旁觀(蔡居澤,2001)。

從課程來改善課程的過程可使用行動研究,行動研究強調研究是一種方法,

也是一種行動,更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最能夠幫助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 投入教育現象本質的解析,並且具體有效的發揮將教育理論應用於實際,借實 際經驗修正理論的功能(楊貞瑋,2001)。

綜上所述,得知探索教育活動課程與團隊發展學習的最大效果,乃在於能 使參與者達成經驗學習與行為改變的目標;進而發揮團隊發展學習效能。學生 如何由活動中達成上述目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歷程。

貳、 研究動機

美國教育學者杜威曾說「教育即生活」(Dewey, 1987)。生活應是一種樂趣 也是一種探索,能從遊戲中學習生活是多少人的渴望與夢想,從活動中成長是 多麼快樂的期待和希望。體驗式學習的探索教育中讓研究者重新認識了如何反 思與實踐,更進一步達到團隊發展學習。然而在臺灣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尤 其是國中生和高中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皆為學科課程所苦,學生以經驗學習 為主的活動課程相對的減弱,導致教育逐漸與生活脫節,除了智育之外,德育、

3

群育、美育也難以落實。

研究者初到石碇國小上任時,原也和一般主任一樣心想自己只是個過客,

兩三年後即將轉進下一所學校,沒想到因緣際會在石碇國小服務已邁進第十二 年,對它有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深厚情誼。石碇國小地型屬山坡地,後有螺環山、

前有烏塗溪,僅有一座籃球場,無法有正規操場,故校地是全新北市最小者;

換言之,校內缺少運動空間,休閒活動受限。

石碇國小雖位於石碇區行政中心內,然因人口外移求職,近年來全校學生 數始終維持在 100 人左右。學生家庭背景除一般正常家庭外,低收入戶多、單 親家庭多、隔代教養多、新住民多,致使部份家長經濟能力無法支持孩子有多 元的休閒活動;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則影響學生返家後的自研究者學習成效,

往往無法完成家庭作業,另一部份家長欠缺教育子女的方法,導致學生自主學 習尚待培養;加上同儕人數少,榮譽感較難建立,對自研究者事務處理興趣缺 缺。看在研究者眼裡,心理的憂愁油燃而生,一直思索著自己在石碇能為這些 孩子們做些什麼?

研究者本身除了是國小教育工作者外,從事團康活動二十餘年,童軍活動 十餘年,亦為救國團的義工,於多年前經童軍活動進而接觸探索教育活動後立 即被其吸引,內心強烈地感受到:引導者在帶領學員反思的過程及實際的效果,

若能運用在課堂上,想必也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就在此時,參加了童軍總會 所舉辦的活動,再一次體驗蔡居澤老師的探索教育活動,進而多次到桃園渴望 園區經過初階訓練、及相關的課程。初窺探索活動的設計及帶領技巧,直到 95 年考上本所後,經過教授們的引領,更加深入熱愛探索教育活動。研究者認為,

探索教育活動式的課程只要稍加思考與設計,必能對身處文化不利區的石碇國 小師生有所助益,提升往後進入詭譎多變社會時的競爭力。

因此,如能更深入了解探索教育與團隊發展學習,將在歷年所服務過的學 校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課程與團隊發展學習之經驗轉化後實施於本校,相信對於 研究者本身之教師專業成長將有很大的幫助,對本校中年級學生更能改善團隊 發展並能快樂學習,進而樂在學習、產生主動學習之動機。

4

學生的學習態度並非與生俱來一成不變,它受家庭環境與個人背景因素影 響而有所差異。本研究假定探索教育活動課程需求性較高,其團隊發展學習態 度也必然較高,因此,除了瞭解二者之相關性為何之外,並期望透過實施探索 教育活動課程,能夠有效實施團隊發展學習,做為未來教師教學上在運用、推 展及修正之參考。所以,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課程與團隊發展學習之關係,為本 研究之主要動機。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