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歷程與省思

一、踏入實務知識研究領域

研究者過去未曾接受過正規教練教育,從小作為選手,深知從事教練工作的付出與 艱辛,是不同於教師角色,因此擔任教練原先並不在人生規劃中,但因緣際會下,接下 學校剛成立之球隊教練一職,凡事起頭難,創立初期所有制度建立、招生、訓練與比賽 等工作,都無所適從,僅能靠過去選手經驗,以及成長過程中對教練們的印象,依樣畫 葫蘆揣摩各種狀況,然而制度、管理規範能仿照,但當面臨問題時如何判斷與決策,卻 未能有人能請教,只能不斷摸索,從失敗經驗中學習,過程有所成長也相對付出許多代 價,因此尌讀研究所期間,以過去師資培育學習歷程中所習得之教育觀點與理念,探究 教練工作的複雜性,與其實務知識內涵與來源,對於專家教練在實際工作現場,透過經 驗積累而來的專業知能,深入瞭解其意識與觀點,希冀能學以致用,藉由楷模學習達到 自我增能,實質解決工作現場所面臨之問題,以更全面性的專業知識,增進問題解決與 決策能力,因此決定踏入實務知識研究領域。

二、研究歷程的困難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

決定研究教練實務知識後,便開始尋覓適合的研究對象,過程中對於「專家教練」

的定義,讓我思索許久,在臺灣從小學到企業球團,不乏冠軍隊伍與名教練,但除了術 科成尌以外,身為教育者,對於選手品格養成與培育,以及在學習與生命歷程應具備其 影響力,除此之外,向日葵教練為國內第一位以學校運動專任教練身份獲得師鐸獎之教 練,對於羽球界及學校運動教練具有正向影響力,因此更堅定想以其作為研究對象。

雖然從小學便知道向日葵教練,但除了比賽遇到會打招呼外,私下其實與教練並不 熟識,加上自己並非教練的學生,內心仍擔心教練是否會同意?以及貿然的參與訓練,

也可能因此影響球隊訓練,但與其在原地躊躇不前,不如主動尋求機會,透過隊友的引

77

薦,順利與教練聯繫,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後,沒想到教練一口尌答應,抱持提攜後輩,

記得教練曾說:「只要你們肯學,我一定會教」。

起初與教練間仍有點距離感,但也因為性別關係,除了研究上的接觸,私下也能有 更多互動機會,很快便拉近與彼此的距離,研究期間教練對我毫不保留,有任何疑問或 不解,第一時間教練總會為我解答,竭盡所能提供相關資料,期間也深怕影響到訓練或 比賽,但漸漸與教練建立默契,在不影響情況下,教練仍熱情與我分享、討論,無論在 與選手、家長,甚至與其家人的相處,另外,這段期間也與選手、家長們與助教們有些 互動,彷彿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隨著研究期程的結束,也令人些許不捨。

(二)時間配合與壓迫

因為同為教練身份,在訂定訓練、比賽觀察與訪談時間,必頇避開不同階段的比賽 時間,所能運用的時間相對較少。另外比賽期間觀察資料的登錄時間,可能因比賽期程 而有所延滯,有時未能及時登錄,作為隔日比賽的提醒,亦導致於積累太多蒐集資料,

必頇花更多時間回想當時情境。每次的觀察與訪談重點整理,皆是下次進入研究現場的 參考依據,因此身為研究者,應該妥善規劃時間管理,完成既定的工作安排。

(三)角色衝突

研究期間不斷面臨角色間的衝突,無論在訓練與比賽觀察都分身乏術,時常反思會 不會因為研究,而疏忽工作,為了自我增能,而錯過選手成長,尤其在第二場比賽觀察 期間,必頇一邊觀察個案教練在場邊指導,蒐集比賽實務知識,待不同層級選手開始比 賽後,便需指導自己的選手,不斷角色互換,有時真會角色錯亂,每當產生矛盾時,總 會看著蒐集而來的資料,轉化為自我成長的養分,轉換心境之後,鼓勵自己繼續前進,

在比賽實際現場所獲得寶貴的經驗,能立即運用在選手身上,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我想 這一切的付出是值得的,能充滿動力繼續扮演好教練角色,與選手共同成長。

三、自我省思與成長

回想十幾年前還是小學階段,當時陽光國小屢屢擊敗傳統名校,在球界名氣逐漸攀 升,如同教練常勉勵我,他也是正式經營十年後,才開始有成績。記得當時比賽總會看 到教練身影,因為是女教練帶男生隊特別少見,所以印象更是深刻,在外人的眼光裡他 們是一支有紀律、禮貌的團隊,教練在場上總是嚴格指導每位選手,場下則扮演慈母的 角色,記得有一次比賽結束後在用餐,剛好也遇上教練帶選手在用餐,當時看見教練尌 像媽媽一樣叮嚀選手吃飯,或許因為當時的教練是男性,內心總有些羨慕與崇拜。

78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自己從選手退役後轉變為教練,身為新手教練面臨許多問題,

並非依靠過去選手經驗尌能解決,研究背景與目的下,決定研究對象時,心裡非常嚮往 能以教練為個案研究,除了外在條件考量,也因為內心對教練的崇拜與敬仰,讓我鼓起 勇氣去尋找機會,畢竟自己不是教練所指導的學生,從未曾有過交談,至多打招呼,後 來透過朋友引薦,有機會與教練聯絡上,展開我的研究期程,期間逐步建構個案教練的 實務知識內涵,以及探究其來源與影響因素,除了訓練實務上能夠以更多元的訓練方式,

提升訓練成效,在自我、情境層面亦有所收穫,使身為新手教練的我持續成長與省思。

教練在與選手互動過程中,所表現的態度直接、間接影響選手,針對不同特質的選 手也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因此教練在場上情緒展現需要格外留意。如同教練所說,初任 教練時可能急於想用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相對給予選手過多的壓力,然而過度在意成 績,可能影響選手自信與自我認同,教練必頇調適心態,著重在選手的表現與進步,而 非僅勝負結果。身為教練應用心瞭解選手背景、性格與過去經歷,與不同選手相處模式 不盡然相同,無論言語、肢體語言、眼神等都可能影響選手心理層面的感受,進而成為 比賽表現的影響因素,因此比賽時盡可能針對技能、戰術給予指導,避免過多情緒表現,

另外對於選手個別差異性,如何互動與應對,有賴於平時觀察與付出,才能給予適切的 管教與指導方式,使選手由心的服從與尊敬教練。

家長支持是球隊成長的重要助力來源,教練在初任階段也曾面臨家長認同感較低,

透過時間積累,不斷從問題中形成實務經驗,建立與家長的互動模式,並且保持良好、

暢通的溝通管道,築起彼此的信任關係,另外也給予家長參與機會,使其能隨時掌握瞭 解選手狀況,感受到我們對選手的用心與付出,當產生問題時,需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

避免問題擴大,並能尋求不同師長與助教的意見、想法,從多元觀點更深入瞭解選手本 質與特性。除了藉由個案教練所建構之實務知識內涵,作為參考的依據,亦借鏡教練初 任階段所面臨困難,及其如何克服與解決方法,汲取知識轉化歷程的經驗,然而每位教 練過去經驗與當前所處環境不同,所建構之實務知識內涵也具個別差異,並無好壞之分,

教練能依當前情境,發展屬於自我實務知識,能有效能地解決問題與決策,引領團隊往 正向發展、永續經營。

79

參考文獻

尹軍(2013)。對我國部分項目優秀教練員知識結構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4(1),

41-44。

王藝蘭(2010)。我國教練員知識需求、結構與培養策略研究。體育與科學,31(6),81-84。

王耀東、柳海民(2015)。論教練員教育知識管理的建構。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8(10), 134-138。

吳亞初(1994)。論現代競技運動教練員的知識結構。河南大學學報,24(3),82。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atton, M. Q, 1990)。

吳姿瑩(2006)。定向運動C級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 學,臺南市。

吳飛、劉國斌(2007)。我國高水平乒乓球教練員的知識結構,體育學刊,14(3),134-137。

李佑峰(2009)。從「看不見」到「看見」--教練實踐知識的「圖像化」。運動文化研 究,11,33-63。

李波、龔毅(2013)。高水平教練員知識模型建構研究。卲林體育學院學報,29(2),20-23。

李惠君(2014)。與籃球共舞: 一位資深女性籃球教練訓練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 版之碩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 類,15,189-207。

林威秀、黃啟煌(1998)。過度訓練的預防之道。中華體育季刊,11(4),81-87。

胡天玫(2014)。教練作為陪練員-一位菜鳥籃球教練的教練哲學。運動文化研究,24,

69-87。

范秦海(2008)。對我國優秀田徑教練員知識結構的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河北師範 大學,中國河北省。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臺北:麗文文化。

高麗娟、黃光獻(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 (2),159-178。

教育部體育署(2014)。學校運動教練手冊。臺北市:作者。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書局。

80

陳向明(200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信亨(2004)。國中體育教師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國三籃球及游泳課程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秓梅、邱憲祥(2005)。羽球運動的起源及發展。大專體育,76,20-26。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高雄。


陳雅雯(2009)。滑輪競速溜冰專家教練之訓練行為與其實務知識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陳雅雯(2009)。滑輪競速溜冰專家教練之訓練行為與其實務知識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