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研究倫理

第一節 敘說研究法

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敘事探究,研究者認為實證研究法在詮釋人類現象上 有其限制,因為許多社會科學研究關心的是人的生活,這些由一個個經驗所組成 的生活故事,最佳的瞭解方式就是敘說。在說故事時,人們對之加以重新確認、

修正,甚至建立新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何縕琪,2008)。

而若要為敘說研究下個定義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敘說研究是思考的新方向,敘說 研究的本身即是一種方法(Clandinin & Connelly,2000)。

何粵東(2005)在研究中表示:

由於敘說研究既是一種思考的方向,本身又是一種方法,其豐富面貌自難以 一定義描述。因此,從事敘說研究者常舉例說明敘說研究者在做些什麼,而 不直接對敘說研究下定義。

陳向明 (2003)也在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一書中提及:

質性研究深具彈性,且允許研究者可以從被研究者的角度出發,了解其思想、

情感、價值觀念等,並將所蒐集到的資料從被研究者的立場和觀點加以詮釋、

理解。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自我敘說的方式,直接用研究者的人生經驗為主體 的研究。質性研究相當著重於研究對象的生活習慣、行為與思考方式(黃琬鈞,

2017)。在敘說研究法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通過自身長期在實際生活 中的體驗,將發生的各種生活歷練和事件,通過反思與分析,並採用心理分析來 獲得一些解釋性的合理意見。敘說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

式表達對某一事件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也不直接規定應該怎麼做,它 只是給讀者講一個或多個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某一事件是什麼或應該怎麼 做。如羅金玫(2016)在研究過程中所提:

自我生命故事的敘說,來自於敘說者自我的主觀經驗感受,今日的完整個體 絕非昨日的成就,而是生命起始至今的點滴累積。如同故事媽媽要將故事說 好,必須先統整故事大綱、理出主題脈絡。

何粵東(2005)在研究中也指出:

敘說研究是指透過個人經驗法、個人自傳法、自我民族誌及書寫等方法所說 的故事,不管是單向敘說或是對話,仍必須經過個人的詮釋,自我覺察與反 思,尋找意義的過程,喚醒自我並轉化為個人內在生命的力量,進而付諸實 踐以求改進現況,這是究應有的積極功能,而不是沉溺於故事中,陷於自我 迷戀的滿足與幻想最後葬身於語言遊戲的墳場。

因此我在尋找論文方向時,會去聽老師及同學們的意見,可是當大家聽見我 想走質性研究時,都表示這會是一種很大的挑戰,更何況我要做的論文還是質性 研究法中的敘說研究,而且還想要挑戰自我敘說,於是有人試著勸我改個研究方 法會比較好,就連我丈夫也勸我,碩士論文先聽話照做,先以指導教授擅長的領 域來做,先畢業比較重要,但是我最後想到,我當初決定繼續研讀碩士班的原因,

不是單單為了要拿碩士文憑,而是想藉由碩士論文來和大家分享我的發現,讓更 多的人知道,我是如何用人生經驗找到翻轉生命的答案。

熊曣(2018)在研究中指出:

敘說離不開對話,但敘說對話的對象不僅是人,也可以是知識或理論。知 識需要充分被理解,且需帶着批判的態度,而非照單全收,才能因時、因地、

因人而制宜。同理或批判是進行自我敘說的先備工具,在脈絡中理解,需充 分同理;在脈絡中進行解構,需具有批判精神,方能進一步建構知識或意義。

林春香(2003)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

透過自傳式的生命故事的敘述,會讓自己有機會「完整」的看見「自己」。

而書寫過去所經歷之種種事件時,她的淚水是流了又流,因為他說他不單單 只是為自己的過去經歷悸動著,也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自己的族群流下心疼 之淚。

所以綜以上所述,我知道本研究用自我敘說法,是對我以及我的家人朋友們,

致敬的最好方式,感謝他們一路的陪伴,點點滴滴都是協助我走上現在這條道路 的動力。

何粵東(2005)的研究中還指出:

敘說研究再目前的教育學方法論中或許是一座新燈塔,但在燈光照射之下仍 有許多陰暗的危險地帶,如個人經驗法、自傳與自我民族誌、生命史的書寫 可能引發的研究倫理議題;研究派典間的論戰,敘說研究的地位尚未穩固;

研究者對敘說研究的誤解與誤用。再險峻嚴厲的學術環境中,敘說研究者若 對上述議題的處理不當恐有觸礁滅頂的危險。

因此依上述所言,為了避免觸礁滅頂的可能,我事先詢問過相關的家人及朋 友的意願,他們都表示願意支持我,特別是跟我息息相關的丈夫以及孩子,我的 丈夫說道:「就照你想的去做,做出來就是你的收穫。」,因此我決定在遵守學術 研究倫理的條件下,挑戰自己,完成這段更加豐富甜美的人生旅程。

第二節 研究歷程與設計

一、 確認研究主題

在決定就讀研究所時,我才剛從大學畢業沒多久,而且我已經是個做了十幾 年全職媽媽的人,年紀加上脫離社會太久的時間,我對再次投入職場的信心並不 大,所以我一邊找工作一邊報考了台東大學碩士班,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找不 到工作就繼續讀書,但結果卻出人意料,我應徵上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並且主管 同意我一邊工作一邊修課,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教育是有力量可以翻轉人生的。

於是我幾經思考後,決定將我從全職媽媽走出家庭,重返校園求學,並於畢 業後進入職場就業的發展過程,作為研究主題,讓和我有相同困境的人,可以有

所依循,找到這強而有力的方法,翻轉自己的人生命運。

二、 文獻蒐集與閱讀

初期在蒐集本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時,由於研究主題定位不明,因此面臨查 找困難,後來主題定位明確了,卻因為研究者本身始終不明白為何要蒐集文獻,

特別是質性研究中的自我敘說法,不是都說自己的故事嗎?那為何還要找別人的 資料,畢竟自己的故事是獨一無二的,去哪裡找相同的文獻?於是我就卡在搜尋 文獻資料的難關上,成為了一個文獻查找困難戶。

直到與指導教授張如慧老師討論後,我終於才頓悟過來,原來蒐集文獻的目 的非常單純,就是找到支持自己研究的依據,只要是與我的研究主題有關連性的 文獻,我都可以蒐集使用,而且老師有特別強調,文獻的運用是藉由他人研究的 結果,來作為自己研究的依據,因此越多相關文獻越有說服力。所以根據研究主 題,我搜尋相關的論文、期刊、相關書籍及網站,主要的途徑為:

(一) 華藝線上圖書館。

(二) 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站。

(三) Google 學術搜尋。

(四) 各式書籍與期刊等。

當蒐集了一部分資料後,我就會開始閱讀,針對其研究結果作為分類,並思 考將其放入那些段落,再將之與自我故事做連結,就這樣一部分一部分的慢慢整 理,慢慢連結,當看見研究的架構越來越清晰時,我內心的悸動就如同喜獲麟兒 一般的甜美。

三、蒐集資料的策略

決定了研究主題為自我的生命史後,我以說故事的方式將研究者自身作為研 究方法,從每一篇小故事裡,清楚細膩的訴說描繪自己的人生經驗,其中包含了 全職媽媽所經歷的抉擇和困境,以及夜二專與二技假日班的求學過程與考驗,最 後也會將就讀研究所的經驗,與目前職務的狀態,一一呈現在本研究中,過程精 彩非凡值得細細品味。

蔡淑婷(2016)在其研究結果中表示:

天空不會永遠蔚藍,海面不會永遠平靜無波,人生不可能永遠平順如意,總 是起起落落,正如不會每天都是過年,無須希冀每一天都是甜的。唯一可以

肯定的是,你我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事物,體悟到各種不同的感受,調和 為生活獨特的風味,開展出獨一無二的故事,參透造物者高明玄妙的奧機,

這正是生命最迷人之處。

既然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有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那麼就可以知道資料蒐集 有著一定的困難度,因此我在蒐集資料時,並不局限於特定的範圍,只要是與本 研究有一絲相關的文獻,我都會蒐集分析,以確保有足夠的理論依據支持自己的 研究。

四、 研究對象

研究者作為敘說者。於西元 1971 年出生在南投縣埔里鎮,父親是江西省人,

早年跟隨國軍來台,母親則是花蓮縣阿美族人,父母結婚後定居於南投縣仁愛鄉 霧社村,期間還多次搬遷,最後父親買下埔里鎮郊區的一間房子,才開始一家穩 定的生活,之後的敘說中都會以第一人稱來進行。

我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位姊姊,下有一位妹妹,因為沒有兄弟,父母親 難免言語間透露著一些的小遺憾,也讓我從小就認定自己要比男生厲害,所以個 性較為男性化也相對非常固執,這也是日後造成人生跌入谷底的主要因素之一。

畢竟我心目中對男性的刻板印象,在我日後丈夫的身上出現反差時,是我一直無 法跨越的鴻溝,讓我對丈夫的反感與日俱增,當壓倒駱駝的那一根稻草出現時,

最終就導致了離婚收場。

求學期間我受洗加入了教會,基督教的本質只有黑白、對錯,沒有灰色地帶,

也沒有善意的謊言,因此加深了我得理不饒人的性格,我總是認為我認為的真理

也沒有善意的謊言,因此加深了我得理不饒人的性格,我總是認為我認為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