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節共分兩部分,首先敘述研究的流程,其次說明試探性研究的進行時間、

方式,進而陳析試探性研究後的省思及對正式研究進行的啟示。

壹 壹 壹

壹、、、、研究流程研究流程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本研究共分成七個步驟,如圖 3-1 所示,分別是:一、針對研究者興趣初定

初定研究主題

相關文獻探討

選擇研究對象

試探性研究

確認研究方向與 可行性

進入現場蒐集資料

資料紀錄 資料分析

歸納結論

撰寫論文

圖 圖圖

圖 3-1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研究主題;二、透過相關文獻的探討慢慢聚焦研究方向;三、依據研究方向選擇 合適的研究對象;四、進行試探性研究以確認研究的方向與可行性;五、進行正 式研究,其中包含資料蒐集、記錄與分析的循環歷程;六、歸納研究結論;七、

撰寫論文。

貳 貳 貳

貳、、、、試探性研究試探性研究試探性研究試探性研究

為了能正確且立即性的掌握教師在等值分數教材下的教學表徵知識內涵,試 探性研究的進行有其必要性。試探性研究的目的除了瞭解訪談試題的有效性、適 切性及是否能反映出教師教學表徵知識的情況之外,也想估計訪談所需花費的時 間、教師對問題題意是否清楚,以及教師可能的解題策略。並且根據試探性研究

的結果,將訪談問題不妥當之處,再予以討論修正,成為正式訪談問題(附錄一)。

同時,針對蒐集而來的資料做分析並與指導教授討論,藉以提升研究者自我的敏 感度與研究技巧,並確認正式研究的可行性。茲將試探性研究的實施、省思與啟 示分述如下:

一 一 一

一、、、試探性研究的實施、試探性研究的實施試探性研究的實施 試探性研究的實施

研究者從設計好的訪談問題中依照問題類型、訪談目的,分別選擇數題具代 表性的問題做為試探性研究的訪談問題。透過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探究各類型問 題有效性及適切性的情形。至於試探性研究對象的選擇,考量若與正式研究受訪 者為同一人的話,可能造成練習因素而影響後續正式研究的結果。因此,透過研 究所同儕介紹,選擇一位有等值分數任教經驗的國小教師進行試探性研究。

在訪談時間的安排上,以研究對象能配合的空堂或課餘時間為主,茲將試探性 研究期間所進行的訪談時間整理如表3-1,詳細的研究結果請參閱附錄三。

表表表3-1 試探性研究訪談時間表表 試探性研究訪談時間表試探性研究訪談時間表 試探性研究訪談時間表 訪談次數 訪談時間

第一次 96.09.20 17:00~17:40 第二次 96.10.09 16:30~17:00 第三次 96.10.14 10:30~11:10 第四次 96.10.16 17:00~17:40

二、試探性研究的省思與啟示試探性研究的省思與啟示試探性研究的省思與啟示 試探性研究的省思與啟示

研究者將試探性研究後所得的省思與啟示,依訪談技巧、訪談問題、訪談對 象及研究者定位等四個面向論述如下:

(((一一一一))))訪談技巧訪談技巧訪談技巧訪談技巧

1. 訪談中的用字遣詞不要帶入過多情緒訪談中的用字遣詞不要帶入過多情緒訪談中的用字遣詞不要帶入過多情緒訪談中的用字遣詞不要帶入過多情緒

實驗法中有所謂的實驗者效應,意即受試者受到實驗者有意無意間語言或非

語言的影響,而干擾實驗結果。在試探性研究中,研究者察覺自己在訪談過程中 有意無意地參雜過多個人主觀的認定,如研究者已認定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非某 個答案莫屬,導致在問話用語上涉入太多情緒性字眼,間接影響受訪者的想法。

因此,在正式的訪談中將盡量採用中性用語,避免影響受訪者的反應。

2. 訪談問題應機動性調整訪談問題應機動性調整訪談問題應機動性調整訪談問題應機動性調整

透過訪談法蒐集資料之重點在於問題層次由淺入深的安排,透過一層層抽絲 剝繭的發問,探究事件背後的核心想法。研究者在訪談問題上,也以上述要點為 方針進行設計與編排。但即便研究者在設計問題的當下設想了各種受訪者的可能 反應,也不敵訪談現場中受訪者的神來一筆。在試探性研究中,研究者原本已設 想好的訪談順序,有可能因為受訪者的回答而脫序演出。例如當研究者在問第一 題時,發現受訪者的回應已牽涉後續第三個問題的內容,如何順著研究對象的回 答將討論重點適時帶入第三個問題,且在第三個問題討論結束之後,又能引導受 訪者回到原先的第一個問題,在在考驗著研究者對問題的熟稔與敏銳度。此外,

有時受訪者的回應會超出研究者所預期,研究者若缺乏厚實的等值分數與教學表 徵相關知識,便容易錯過一些看似與訪談問題無關卻與教學表徵知識關係密切的 線索。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持續增進研究者自身對等值分數與教學表徵的認識與 理解是必要的,同時,針對現有的訪談問題編擬更多加深、加廣的相關問題,方 能在訪談過程中機動性的隨教師的回應調整或增加訪談問題。

3. 適度允許空白時間適度允許空白時間適度允許空白時間 適度允許空白時間

在試探性訪談的初期,研究者發現自己對於訪談的節奏過於緊湊,常常在提問 之後,急於得知研究對象對該問題的看法。因而只要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稍有停 頓的空白時間,研究者便會再一次的詳述問題內容,深恐受訪者對題意不理解。

但檢視逐字稿時發現,許多時候受訪者的停頓也許是其思考的表徵,當其正準備 回應時,往往被研究者的迫不及待給打斷。如研究者檢視第一次的訪談逐字稿發 現,因訪談的節奏過於急迫,對受訪者的回應缺乏更細部的思考,錯失許多對細

節性問題當下立即追問的良機。在正式的訪談流程中,研究者將試著在發問後或 受訪者回應後適時保留一些空白時間。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給予受訪者多一點思考 空間,也讓研究者對受訪者的回應有多一些時間進行檢視。

(((二(二二)二))訪談問)訪談問訪談問題訪談問題題

根據試探性研究之結果,研究者在訪談問題內容上也做了些微調整。原先的 試題設計中,會在同一問題裡詢問教師關於問題情境的設計、圖形使用或具體操 作活動等面向的作法,如「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方法進行

2 1=

4

2此概念的教學,如

設計什麼樣的問題情境、具體操作活動亦或畫什麼樣的圖?」這類問題原先是擬 用來了解教師對同一概念下可資運用的教學表徵之認識程度,藉以了解其教學表 徵知識在多樣性此向度上所呈現的內涵為何。但實際訪談之後,研究者發現受訪 者對這類問題中不同子問題的回應會產生相互影響的結果。例如在訪談中教師皆 以連續量圖形作為圖形表徵進行教學,當研究者問到若要協助學生發現

2 1與

4 2之

間等值關係會設計哪些問題情境時,教師誤以為是要依據先前所說的圖形來設 計,造成其設計的問題情境也以連續量情境居多。這類表徵間的高度關聯也許是 受先前的回答所影響,而非真切的反應出教師對等值分數的情境安排僅侷限於連 續量情境。因此,在後續的正式研究中,研究者會將上述題型中的子問題作交錯 安排來詢問教師,一個問題僅包含一個焦點,避免多焦點問題。

((((三三三三))))訪談對象訪談對象訪談對象訪談對象

起初,研究者在研究對象的設定中,僅要求研究對象需有等值分數的教學經 驗,並無限制其教學經驗的多寡。因此,試探性研究中,研究者所選擇的對象雖 有等值分數的教學經驗卻很短暫,目前僅帶過一輪的高年級。訪談過程中研究者 發現,許多問題受訪者均以「我應該會」「可能會」此類不確定性的用語作為回應。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導因於受訪教師教學實務的缺乏,教學表徵運用上的知識尚未 自成體系。因此,正式研究對象的選擇上除了考量其是否有等值分數教學的經驗 外,其等值分數教學時間的長短亦是考量面向之一。

((((四四四)四))研究者定位)研究者定位研究者定位 研究者定位

在試探性研究中,每次的訪談結束後,本於互惠精神,研究者總會針對教師 回答不出的問題或是有困惑之處,提供文獻上的見解。期望教師在協助本研究的 同時,其等值分數的教學表徵知識上也能有所成長。但研究者發現這樣的互惠精 神與本研究目的的達成相左。許多訪談問題間是環環相扣有連結的,若研究者在 某一部分的訪談結束後提供教師一些想法,下次進行相關問題訪談時或許會引發 教師一些聯想、看法。而這些聯想、看法不見得是教師內在知識原本就存有的,

而是經由研究者的提醒而促發的。例如在第一次的訪談中老師根本沒有覺察、意 識到可以運用線段圖形作為表徵媒介,但藉由研究者在訪談結束後的補充後,研 究者發現教師開始會在相關的問題中使用線段表徵圖。在純粹探討教師個人內在 教學表徵知識真正內涵及表現的研究目的中,上述的情形容易產生結果的混淆與 失真。 因此,正式研究中研究者將堅守中立、客觀的角色,對於訪談的結果不再

而是經由研究者的提醒而促發的。例如在第一次的訪談中老師根本沒有覺察、意 識到可以運用線段圖形作為表徵媒介,但藉由研究者在訪談結束後的補充後,研 究者發現教師開始會在相關的問題中使用線段表徵圖。在純粹探討教師個人內在 教學表徵知識真正內涵及表現的研究目的中,上述的情形容易產生結果的混淆與 失真。 因此,正式研究中研究者將堅守中立、客觀的角色,對於訪談的結果不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