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根據第四章的分析資料,將本研究發現歸納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認知情形 (一)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存有刻板印象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在專業成長、專業倫理、專業知能與自主、專 業服務內涵等四個正向構面中,平均數多落在 4 分至 5 分之間,表示大學 生在正向構面之認知程度是屬認識且瞭解。但在刻板印象之負向構面,平 均數則為 3.16,其表示大學生對於社會工作專業形象仍存有部份刻板印象。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有顯著差異 1.在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於專業倫理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總體認知及專業倫理構面中,女性 顯著高於男性,在刻板印象構面部份,則是男性顯著高於女性。但經由控 制科系後,發現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總體認知與刻板印象在社工系與非社工 系學生中,皆未出現顯著差異,其原因可能為樣本數合起來較大,標準誤 較小,因而更容易產生統計顯著之結果所致(陳信木、翁志遠、陳雅琪譯,

2017)。而專業倫理構面部份,則在非社工系學生中產生顯著差異,表示 女性大學生在專業倫理認知是高於男性大學生。如同 Gilligan 認為,個人的 道德發展,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自決,因此提出以女性與關懷觀點 為主體之道德發展理論取向相似(張宏哲、林昱宏、劉懿慧、徐國強、鄭 淑芬譯,2013)。

2.在不同「接觸經驗」的大學生對於社會工作專業形象認知、社會工作之服 務對象瞭解程度、親身接觸影響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有與社會工作者接觸經驗之大學生,對於社會工作專 業形象之正向構面(專業倫理、專業成長、專業自主與知能、專業服務內涵) 及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總體認知,顯著高於沒有接觸經驗之大學生;而負向 構面(刻板印象)則顯著低於沒有接觸經驗之大學生。其表示與社會工作者有 實際接觸,能夠增加個人對於社會工作專業形象之理解,並減少社會工作 之刻板印象。

另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有接觸社會工作者經驗之大學生,在對於社會 工作者之服務對象的瞭解程度,顯著高於沒有接觸經驗之大學生,但對於 服務內容之瞭解程度則並未有顯著差異,表示有與社工接觸經驗,可有助 於瞭解社會工作所服務對象有哪些,但並無法清楚實質的服務內容為何。

此外,有接觸社工經驗之大學生,對於親身接觸的影響,顯著高於沒有接 觸經驗之大學生,不過對於大眾媒體的影響則未有差異,其說明若想希望 社會大眾能夠對社會工作看法改變,取決於是否有實地接觸社會工作者的 機會。如同林桂碧(2017)與 Rober A. Baron、Donn Byrne(曾華源、劉曉春譯,

2000)等學者認為一致,減少刻板印象的方法可以透過逐漸增進團體或族群 間的接觸,可以有效的降低團體或族群間的刻板印象及偏見。

二、社工系學生與非社工系學生之社會工作專業形象認知情形 (一)社工系學生認知程度高於非社工系學生

從研究結果發現,社工系學生與非社工系學生在各項構面(專業倫理、

專業成長、專業知能與自主、專業服務內涵、刻板印象)及社會工作專業形 象總體認知,皆有顯著差異,但在正向構面部份(專業倫理、專業成長、專 業知能與自主、專業服務內涵),各構面之平均數,社工系學生雖皆顯著高

於非社系學生,但數值卻相當接近,其原因可能為本研究抽樣的七間學校,

均設有社會工作系,在學習環境與生活場域較為相近,故不論社團、工讀、

及通識課程等場域,容易與社會工作系等相關人士接觸。

(二)非社工系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存有刻板印象

社工系學生與非社工系學生在負向構面(刻板印象)中,社工系學生之平 均數為 2.72,非社工系學生為 3.34,可以看出社工系學生對於專業形象較 不存有刻板印象,反之非社工系學生對於社會工作專業形象是仍存有刻板 印象的,其原因可能為非社工系受試者之資訊來源多為電視媒體或擔任志 工所得,或是雖有與社工系學生有所接觸但並未深交,因此對於社會工作 之認知較為表淺所致。

三、不同學校社工系學生之社會工作專業形象認知情形

社會工作專業形象之認知在不同學校的社工系學生,在專業成長、專 業倫理、專業知能與自主、與專業服務內涵、刻板印象等構面及社會工作 專業形象總體認知,均具有顯著差異,其表示學校的不同,對於社會工作 專業形象之認知亦有不同。如同簡春安、趙善如(2008)、秦燕(2012)及彭淑 華(2016)等學者認為一致,社會工作相關系所於社工師法通過後擴充太 快,使得部份社工專業師資不足,實務經驗缺乏;入學考試的難易度、學 生素質等各方面不一,使得影響學生在社會工作專業認知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