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2016

年的

5

月份,一名議員在自己的

Facebook

中,提到一名國中生已 自行居住

3

年,期間均未有任何社福團體的社工進入幫忙。並在議會質詢 的過程中,大肆批評社工,造成許多社會工作者的不滿

(

自由時報,

2016)

研究者身為社工人,看到此新聞時,只能用憤怒來形容當下的心情,

因此除了關注此案件的後續動向之外,也到此議員的 Facebook 看最原始的 文章,意外發現在底下留言的網友們,當中不少是支持議員的作法,認為 社會工作者就是應該無私奉獻,不應該計較工作時間太長、保護自己隱私,

甚至是認為社工是無薪工作,或是要社會工作者好好的思考做為社工的意 義為何之類等的輿論出現。

民國 86 年 4 月,社會工作師法的通過,使得社會工作開啟了專業化的 歷程,同時也開啟了社會工作證照制度的考試,只要符合大學社工系所畢 業或大學畢業修畢社會工作特定科目 20 學分以上(含實習)者得應試(秦燕,

2012),而同年社會工作師考試就有 264 人及格(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 司,2017)。但截至目前,社工師考試的及格率皆未超過 50%,最高一次也 僅止於 44%的及格率,其次則為 37%,由此可見,整體而言社會工作師證 照較難取得,對此形成了社會工作者對此證照報考意願並不高,再加上社 會工作並無規定必須取得證照才能工作,因此多數報考的都是著重於未來 薪水能夠提升。

然而,社會工作看似開始走向了專業化,但這一個名詞並未在社會上 耳熟能詳,曾有聽過的僅能靠著字面上的認識來猜測,或是親身接觸過後 才能夠瞭解,不過隨著時間推進,當中經歷了九二一地震、SARS、高雄氣 爆、人球事件及北捷事件等天然災害或人為事件後,社會工作也漸漸廣為 人知,社會工作者或是社工這樣的名詞,隨著各種事件的發生或是社會運 動,已經常常出現在各種傳播媒體、報章雜誌上,甚至是出現在電視劇及 電影中。

在國內,直接探討社工專業形象的研究不算多數,依研究者所找尋到 的資料較符合研究方向的有兩篇,一是以臺灣社會工作概論課本為出發點,

透過批判論述分析法來探討臺灣社會工作概論課本對於專業形象的描繪(龍 煒璿,1997),另一是以台北市的社會工作系學生為出發點,在經過實習的 磨練之後,透過問卷的方式,來了解對於社工專業形象的看法是否有改變 來做初探(劉庭歡,2013),此外探討社工與媒體之間的關係的則有三篇,分 別是張涵婷(2008)探討社工與媒體的互動關係;李沐蓁(2010)探討聯合報與 聯合晚報對於社工形象的描述;張佳樺(2012)以曹小妹事件探討社工對於媒 體的使用。

從上述可知對於社工專業形象的研究或討論有限,在社工專業倫理守 則中第二章第五條之一明定了社會工作師應致力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及服務品質,重視社會工作價值,落實倫理守則,充實社會工作知識與技 術(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8),但何謂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可以解答或參考,此外社工界所塑造的專業形象又 與社會大眾所感受到的相同嗎?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自進入大學就讀社會工作系之後,就經常碰到自己的朋友、親 人聽到社會工作時,所給予的反應即是類似的反應,也曾遇過認為這份行 業是沒有前途的,但是社工給於外界的形象真的是如此嗎?不禁讓研究者 在心中打了一個大問號。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研究者也進入研究所就讀,並且有短短八個月的 實務經驗。以往透過課程中的實習,只能看到一部分的社會工作,但當自 己成為社工時,看事情的角度、個案給予的壓力以及機構內部的氣氛等等,

都再再的影響著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的感覺以及想法。透過了這八個月的 實務經驗中,讓研究者認識到了不一樣的社工以及個案眼中的社工。

在工作期間,常常遇到許多案主對著社工員說,「非常感謝有你們的幫 忙,你們好心會有好報」、「有沒有什麼物資可以拿」以及「請妳幫幫管教 我的小孩」等等,在案主的眼中,社工是一個可以協助他們渡過難關、.可 以幫忙教導孩子、可以訴苦的對象…甚至是有求必應的佛菩薩,可是站在 社工的角色來看,為了協助家庭能夠恢復功能,並不是解決核心問題即可 獲得改善,很多時候是需要處理雞毛蒜皮的事情,才能逐漸達到中心問題,

因此成就出案主眼中的社工是萬能的假象。

研究者在工作期間曾經詢問過同事,對於自己擔任社工時所認為的形 象為何?同事回應的是,在案主面前是正面形象、資源來源、垃圾桶,且 當有負面情緒時,不能讓案主知道,並須以婉轉、迂迴的方式來讓案主了 解社工的為難;而在朋友面前則是一年到頭都非常忙碌,卻不知道在忙碌 什麼,此外也有認為社工專業形象定義不明,大眾無法有相同的感覺,因 此自大學進入到研究所一直存在研究者心中從未消失過的問題,在此時逐 漸擴大成除了社會大眾所認為的專業形象之外,社工認為的專業形象又是 為何?實際表現與心理所想的形象是否又是相同?

綜合上述,研究者希望能夠了解社會工作在社工員以及社會大眾對於 社工專業形象有何不同,影響形象的因素無所不在,報章雜誌、網路媒體、

職場與性別等因素皆可影響形象的形成(劉庭歡,2013),其中教育是傳遞形 象的途徑之一,也是社會上每個人共通的影響因素,更是專業知識的主要 來源,因此研究者將研究對象選定為社工系學生以及非社工系學生來探討 對於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