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547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5471"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碩士論文. 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之認知研究 A Cognitive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mage of Social Work. 指導教授:李華璋. 博士. 研 究 生:蘇文忻. 中華民國 107 年 7 月.

(2)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之認知研究 A Cognitive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mage of Social Work. 指導教授:李華璋. (Hua-Chang Lee). 研 究 生:蘇文忻. (Wen-Sin Su). 中華民國 107 年 7 月 July , 2018.

(3) 摘要 本研究的起源,來自於議員對於社會工作者的質疑,讓研究者開始好 奇社會工作的專業形象為何?透過大學生的角色,以瞭解對社會工作專業 形象的認知與差異情形,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的社工系學生與非社工系學 生之看法差異。.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自編「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問卷」為研究工具, 經專家審核及因素分析篩選題目後,分為:專業倫理、專業成長、專業知 能與自主、專業服務內涵、刻板印象五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84 到.93 之間,信效度良好。研究樣本則是從中部地區設有社工系之 7 間學校 中,選取該校社工系並隨機抽取聯繫,取得各 2 個系的學生為對照樣本, 總計獲得 27 個科系同意,回收 860 份問卷。研究者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 樣本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等統計方法,整理與分析研究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存有刻板印象。不同「性 別」的大學生對於專業倫理有顯著差異。不同「接觸經驗」的大學生對於 社會工作專業形象認知、社會工作之服務對象瞭解程度、親身接觸影響有 顯著差異。社工系學生對專業形象的認知程度高於非社工系學生,而非社 工系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存有刻板印象。. 根據上述結論,研究者建議:讓民眾能以多元管道接觸社會工作資訊 與社會工作者。利用網路傳播,增加社會工作的曝光率及服務宣傳以減少 大眾對社會工作之刻板印象。. 關鍵字:大學生、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I.

(4) Abstract The study came from the doubts from a city councilor at a social-work case. That event made the author curious about the professional image of social worker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image and professional image of social workers, 860 social-work or non-social-work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7 universities in middle Taiwan as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A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image scales was. constructed for this study. It was revised by two social work experts, constructed b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sisted of 5 subscales named: professional ethics, professional grow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utonomy, contain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and stereotype, with .84 to .93 internal consistencie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as acceptable..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Non-social-work students had higher stereotypes and lower professional cognition than the social-work students. Female students got higher Professional ethics scores than male ones. Different contact experiences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 image, service object of social work..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e researcher recommend as follow: First, people should contact the inform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ers through multiple ways. Second,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ntact with workers to reduce people’s stereotypes of social work. Last, increase the exposure of social work and service advocacy through Internet media..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mages of Social Work. II.

(5) 誌謝 當寫到這裡的時候,即代表研究生的生涯將要劃下句點。回想之前的 日子裡,一路跌跌撞撞的走到這裡,如今能夠順利完成論文,要感謝的貴 人實在太多了,就讓我一一的唱名感謝吧。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李華璋教授,在我的研究所生涯中,若沒有 老師的指導建議、叮嚀關心,以及包容傾聽,現在的我也不會在這裡寫這 篇致謝了。感謝黃松林老師與陳邦富老師,兩位老師在忙碌的時間裡,替 我進行論文審閱,及給予許多不一樣的想法,使得論文能夠順利完成;也 感謝陳玫伶老師及李自強老師,在研究問卷中提供了珍貴的意見,讓問卷 更加貼近研究目的。另外,感謝王慧琦老師,從大學的班導到系上的系主 任,還是相當關心我的狀況;也感謝陳馨馨老師,教導我待人處事的技巧 及論文撰寫上的意見。感謝在研究所生涯中,所有老師的指導,陳麗欣老 師、陳斐虹老師、謝儒賢老師、黃全慶老師、方孝鼎老師、孫彰良老師、 蕭文高老師、施麗紅老師、陳雅玲老師、張英陣老師等。感謝徐先勤助教、 張永村助教、盧貞慧助教等人在相關行政上的協助。感謝被我打擾的 27 個 科系,若沒有你們的幫忙,這篇論文無法順利完成。 在這段研究生時期中,認識了許多亦師亦友的同學們,感謝孟均的支 持與鼓勵、慕怡的意見與協助、嘉嘉的圖書館時光、嘉宜的拉一把、湉聆 的行政處理與幫忙、宜宸的貼心校稿及依雲的愛心畢業禮物,還有同班的 曉恬、美惠、翎瞱、建成、保穎、睿萱、毓琳等,以及學弟學妹-峻豪、麗 錞、信瑋、玲君、巧玲等;另特別感謝斐升學長及揚傑學長的大力協助, 解決了我的許多疑難雜症,真的感激不盡。 最後,將感謝獻給我的家人,感謝爸爸一直在背後默默的支持及關懷; 感謝媽媽雖然很擔心,但還是放手讓我去做;感謝姊姊給予許多意見及化 解我與家人的衝突;感謝哥哥承擔家裡大大小小的壓力,以及感謝舅舅及 外公的幫忙及援助。非常非常感謝上述的這些貴人,因為有了你們,才成 就今日的我。 文忻 謹誌 III.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相關名詞解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社會工作專業 ................................................................................. 7 一、台灣社會工作歷史發展 ...................................................................... 7 二、社會工作歷程的演變 ........................................................................ 11 三、社會工作專業 ................................................................................... 12 第二節 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 15 一、形象 ................................................................................................... 15 二、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 18 三、影響專業形象之因素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問題....................................................................................... 3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抽樣 ...........................................................................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 ....................................................................... 3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 4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48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描述性分析 ...............................................................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推論性分析 ............................................................... 71 IV.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 8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 86 參考文獻......................................................88 一、中文 ...................................................................................................... 88 二、英文 ...................................................................................................... 93 附錄..........................................................94 附錄一 學校抽樣名單 ............................................................................... 94 附錄二 專家效度名單(依姓氏筆劃排序) ................................................. 102 附錄三 問卷初稿..................................................................................... 103 附錄四 問卷修訂版 ................................................................................. 112 附件五 正式問卷....................................................................................... 121. V.

(8) 表目錄 表 2-1 專業價值.................................................................................................24 表 2-2 專業知識.................................................................................................26 表 2-3 專業技巧.................................................................................................27 表 3-1 樣本摘要表.............................................................................................37 表 3-2 專業形象量表之因素負荷量整理表.....................................................41 表 3-3 專業形象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43 表 3-4 專業形象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45 表 4-1 受試者性別、科系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48 表 4-2 受試者性別、科系之交叉分析.............................................................49 表 4-3 受試者學校次數分配及百分比.............................................................49 表 4-4 受試者性別、科系之交叉分析.............................................................50 表 4-5 受試者親身接觸、親身接觸管道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51 表 4-6 受試者大眾媒體接觸管道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52 表 4-7 受試者工作內容之瞭解、工作內容瞭解程度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53 表 4-8 受試者工作內容瞭解程度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54 表 4-9 受試者服務對象之瞭解、服務對象瞭解程度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55 表 4-10 試者工作內容瞭解程度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57 表 4-11 受試者親身接觸影響、大眾媒體影響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56 表 4-12 大學生對「專業論理」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58 表 4-13 大學生學生對「專業成長」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59 表 4-14 大學生對「專業知能與自主」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0 表 4-15 大學生對「專業服務內涵」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1 表 4-16 大學生對「刻板印象」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1 表 4-17 大學生對專業形象整體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2 表 4-18 社工系學生對「專業論理」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3 VI.

(9) 表 4-19 社工系學生對「專業成長」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3 表 4-20 社工系學生對「專業知能與自主」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4 表 4-21 社工系學生對「專業服務內涵」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5 表 4-22 社工系學生對「刻板印象」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5 表 4-23 社工系學生對專業形象整體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6 表 4-24 非社工系學生對「專業論理」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7 表 4-25 非社工系學生對「專業成長」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8 表 4-26 非社工系學生對「專業知能與自主」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8 表 4-27 非社工系學生對「專業服務內涵」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69 表 4-28 非社工系學生對「刻板印象」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70 表 4-29 非社工系學生對專業形象整體認知情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70 表 4-30 大學生性別與社工專業形象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72 表 4-31 社工系大學生性別與社工專業形象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74 表 4-32 非社工系大學生性別與社工專業形象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74 表 4-33 大學生就讀科系與社工專業形象量表 t 檢定摘要表……………….76 表 4-34 大學生與社工接觸經驗與社工專業形象量表之 t 檢定摘要表…….77 表 4-35 不同社工接觸情形大學生與社工各面向理解程度之 t 檢定摘要表.78 表 4-36 不同學校社工系學生與社工專業形象量表之 ANOVA 摘要表……80. VII.

(10) 圖目錄 圖 2-1 社會能力三大支柱...............................................................................23 圖 2-2 形成過程...............................................................................................31 圖 2-3 形成模式...............................................................................................32.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研究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在不同的個人背景下之認 知情形。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 目的;第三節則為相關名詞解釋,茲依次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一、研究背景 2016 年的 5 月份,一名議員在自己的 Facebook 中,提到一名國中生已. 自行居住 3 年,期間均未有任何社福團體的社工進入幫忙。並在議會質詢 的過程中,大肆批評社工,造成許多社會工作者的不滿(自由時報,2016)。 研究者身為社工人,看到此新聞時,只能用憤怒來形容當下的心情, 因此除了關注此案件的後續動向之外,也到此議員的 Facebook 看最原始的 文章,意外發現在底下留言的網友們,當中不少是支持議員的作法,認為 社會工作者就是應該無私奉獻,不應該計較工作時間太長、保護自己隱私, 甚至是認為社工是無薪工作,或是要社會工作者好好的思考做為社工的意 義為何之類等的輿論出現。. 民國 86 年 4 月,社會工作師法的通過,使得社會工作開啟了專業化的 歷程,同時也開啟了社會工作證照制度的考試,只要符合大學社工系所畢 業或大學畢業修畢社會工作特定科目 20 學分以上(含實習)者得應試(秦燕, 2012),而同年社會工作師考試就有 264 人及格(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 司,2017)。但截至目前,社工師考試的及格率皆未超過 50%,最高一次也 僅止於 44%的及格率,其次則為 37%,由此可見,整體而言社會工作師證 照較難取得,對此形成了社會工作者對此證照報考意願並不高,再加上社 會工作並無規定必須取得證照才能工作,因此多數報考的都是著重於未來 薪水能夠提升。 1.

(12) 然而,社會工作看似開始走向了專業化,但這一個名詞並未在社會上 耳熟能詳,曾有聽過的僅能靠著字面上的認識來猜測,或是親身接觸過後 才能夠瞭解,不過隨著時間推進,當中經歷了九二一地震、SARS、高雄氣 爆、人球事件及北捷事件等天然災害或人為事件後,社會工作也漸漸廣為 人知,社會工作者或是社工這樣的名詞,隨著各種事件的發生或是社會運 動,已經常常出現在各種傳播媒體、報章雜誌上,甚至是出現在電視劇及 電影中。. 在國內,直接探討社工專業形象的研究不算多數,依研究者所找尋到 的資料較符合研究方向的有兩篇,一是以臺灣社會工作概論課本為出發點, 透過批判論述分析法來探討臺灣社會工作概論課本對於專業形象的描繪(龍 煒璿,1997),另一是以台北市的社會工作系學生為出發點,在經過實習的 磨練之後,透過問卷的方式,來了解對於社工專業形象的看法是否有改變 來做初探(劉庭歡,2013),此外探討社工與媒體之間的關係的則有三篇,分 別是張涵婷(2008)探討社工與媒體的互動關係;李沐蓁(2010)探討聯合報與 聯合晚報對於社工形象的描述;張佳樺(2012)以曹小妹事件探討社工對於媒 體的使用。. 從上述可知對於社工專業形象的研究或討論有限,在社工專業倫理守 則中第二章第五條之一明定了社會工作師應致力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及服務品質,重視社會工作價值,落實倫理守則,充實社會工作知識與技 術(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8),但何謂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可以解答或參考,此外社工界所塑造的專業形象又 與社會大眾所感受到的相同嗎?. 2.

(13)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自進入大學就讀社會工作系之後,就經常碰到自己的朋友、親 人聽到社會工作時,所給予的反應即是類似的反應,也曾遇過認為這份行 業是沒有前途的,但是社工給於外界的形象真的是如此嗎?不禁讓研究者 在心中打了一個大問號。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研究者也進入研究所就讀,並且有短短八個月的 實務經驗。以往透過課程中的實習,只能看到一部分的社會工作,但當自 己成為社工時,看事情的角度、個案給予的壓力以及機構內部的氣氛等等, 都再再的影響著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的感覺以及想法。透過了這八個月的 實務經驗中,讓研究者認識到了不一樣的社工以及個案眼中的社工。 在工作期間,常常遇到許多案主對著社工員說, 「非常感謝有你們的幫 忙,你們好心會有好報」、「有沒有什麼物資可以拿」以及「請妳幫幫管教 我的小孩」等等,在案主的眼中,社工是一個可以協助他們渡過難關、.可 以幫忙教導孩子、可以訴苦的對象…甚至是有求必應的佛菩薩,可是站在 社工的角色來看,為了協助家庭能夠恢復功能,並不是解決核心問題即可 獲得改善,很多時候是需要處理雞毛蒜皮的事情,才能逐漸達到中心問題, 因此成就出案主眼中的社工是萬能的假象。 研究者在工作期間曾經詢問過同事,對於自己擔任社工時所認為的形 象為何?同事回應的是,在案主面前是正面形象、資源來源、垃圾桶,且 當有負面情緒時,不能讓案主知道,並須以婉轉、迂迴的方式來讓案主了 解社工的為難;而在朋友面前則是一年到頭都非常忙碌,卻不知道在忙碌 什麼,此外也有認為社工專業形象定義不明,大眾無法有相同的感覺,因 此自大學進入到研究所一直存在研究者心中從未消失過的問題,在此時逐 漸擴大成除了社會大眾所認為的專業形象之外,社工認為的專業形象又是 為何?實際表現與心理所想的形象是否又是相同? 3.

(14) 綜合上述,研究者希望能夠了解社會工作在社工員以及社會大眾對於 社工專業形象有何不同,影響形象的因素無所不在,報章雜誌、網路媒體、 職場與性別等因素皆可影響形象的形成(劉庭歡,2013),其中教育是傳遞形 象的途徑之一,也是社會上每個人共通的影響因素,更是專業知識的主要 來源,因此研究者將研究對象選定為社工系學生以及非社工系學生來探討 對於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差異。.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的動機,本研究將針對社工系及非社工系學生為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以下幾點: 一、瞭解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之認知情形。 二、分析社工系與非社工系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認知差異。 三、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並作為國內社福機構對專業形象的 參考,冀希望能夠提高社會工作之專業形象。. 第三節. 相關名詞解釋. 為讓本研究能順利進行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所涉及之相關重要名 詞,分述如下:. 一、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定義:專業形象意旨為該專業所表現的思想、語言、行為及態度所給 予社會大眾的印象,或社會大眾對於該專業的綜合性認識及評價。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將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定義為是經由專業倫理、專 業知能、專業自主、專業服務及專業成長、公眾形象等六個向度,透過個 人背景特質、親身接觸、傳播媒體及專業因素等四個可能因素的影響之下, 所產生的綜合性評價。以下針對六個向度做名詞解釋。 4.

(15) (一)專業倫理 定義:指一種哲學思想或道德標準,用來辨別行為的善與惡;亦指社 會關係中規定行為的一種道德標準(引自於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 豐,2006)。 操作性定義:此指社會工作者對工作、服務對象、自己與社會互動時, 所應遵守的行為規範。. (二)專業知能 定義:根據林文郎 1999 年在「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一文中提 到,專業知能又稱作為專業能力(引自陳麗欣、王慧琦,2003),社會工作能 力是由價值、知識及技巧三大基石所構成(鄭如雅,2010)。 操作性定義:此指社會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能力。. (三)專業自主 定義:經由專業訓練及專業倫理下所產生的一種能力,此能力不受到 外在環境或其他專業者的影響,能夠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及技巧,運用至 所需個案(林家德,2007)。 操作性定義:此指社會工作者擁有足夠的自由、不因他人干涉而失去 自主決定能力。. (四)專業服務內涵 定義:依據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為維持服務之質與量,專業從業者 必須具備良好的知識與能力(曾華源,2007)。 操作性定義:此指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社會互動、自己所應做的 執行業務。. 5.

(16) (五)專業成長 定義:專業人員在提供專業的歷程中,經評估個人及環境需求後,應 自發性和多元化參與正式或非正式的進修活動,提供專業人員反省思考的 機會,藉以充實專業知能及提升專業素養,進而展現出更好的專業表現, 使得自我更加成熟。(王筱怡,2011;張茲中,2017;曾筱君,2017;黃美 玲,2017;劉文通,2010)。 操作性定義:此指社會工作者在從事社工期間,對該專業持續進修及 自我充實的學習歷程與機會。. (六)刻板印象 定義:意指對於某一事物,在尚未全面瞭解或沒有一定認知情況下所 進行的判斷,而這樣的判斷可能會導致偏誤的產生,但同時可能包含正向、 負向或中立的看法(林桂碧,2017)。 操作性定義:此指大學生對於社會工作者的看法。.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社會工作專業及專業形象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歸納 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問卷編制及結果分析討論基礎。以下共分為兩節進 行文獻探討:第一節探討社會工作專業,從台灣社會工作歷史發展探討到 台灣社會工作是否已是專業;第二節則探討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從形象探 討到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為何,藉由綜合文獻探討之所得以形成本研究之架 構,茲依次分述如下。. 第一節. 社會工作專業. 本節主要探討社會工作專業,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探討台灣社會 工作的歷史發展,第二部份探討社會工作歷程的演變,第三部份則探討台 灣的社會工作專業。 一、台灣社會工作歷史發展 翻閱國內的研究資料,發現不同的學者對於台灣社會工作發展時期各 有不一樣的劃分(王卓聖,2004;林萬億,2011;秦燕,2007;詹火生 2007; 鄭怡世 2006;簡春安、趙善如,2008),從傳統中國的社會福利來看,最遠 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代到光緒年間,四千年間的歷史皆有從事社會福利, 但歷代的社會福利均以救災、賑災的範疇居多,重疊性相對較高,且傳統 的社會福利濟貧工作主要是由「家族」執行,並以家族倫理出發點,且是 一種施捨式的救濟(簡春安、趙善如,2008),從施捨者的立場來看,有滿足 自我慾望的感覺。 皇帝掌權的時代沒落以後,開始逐漸走向民國時期,中國的門戶大開, 許多歐美地區的人、事、物等都進入了中國,使得歐美思潮大大影響了中 國,福利也連帶的跟著這一波思潮進入了中國。而根據簡春安、趙善如(2008) 所劃分的我國社會福利發展歷史,可將其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民國以 來的福利發展(1911-1946)、播遷來台的社會福利措施(1947-1996)及 1997 以 後。 7.

(18) 在民國以來的福利發展中這一個時期,是處於一個動盪不安、處處為 難民的時代,面臨了三個動亂,一為由帝制改為民國,二是日本的侵略, 三則是國共的鬥爭(簡春安、趙善如,2008),這看似是在抵抗外患以及平定 內亂,但總歸是戰爭,總免不了打打殺殺,犧牲了許多人之後,受傷最深 的不是國家,而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戰亂使得原本安居樂業的百姓因為 無情的戰火造成流離失所、家破人亡,除了自身生命受到威脅外,生活品 質也相當苦不堪言。因此這三十五年間的社會福利措施,從創立托兒所、 新竹慈惠院、高雄慈惠院、中華慈幼協會、佛教慈愛院、台南愛護院、賑 濟委員會及暫時兒童保育會等,此外法令的部份則有救災準備金暫行實施 辦法、救災準備金保管委員會組織條例、社會部組織法、社會救濟法等, 可以看出多半是服務與戰爭有關的難民,這是大環境所迫,生存才是唯一 使命,故最基本且重要的福利措施就是讓百姓們能夠活下去(簡春安、趙善 如,2008)。. 而台灣在 1895-1945 年間是由日本殖民的時代,當時日本為了平定台灣 百姓的貧困及疾病,在台創立了五種社會救濟事業,分別為貧民救濟、醫 療救濟、災荒救濟、行旅救濟及失業救濟,以協助台灣百姓或日本居民的 困難。此外日本為了方便管理台灣百姓,創立了鄰保制度,台灣的第一個 鄰保館是在 1916 年成立的,同年也成立了人類之家,不管是鄰保館或人力 之家,皆是地區性的綜合教化事業,以鄰保互助的精神,增進居民的公共 福利為目的,而鄰保制度也可說是台灣社區發展的前身(林萬億,2012)。 隨之而來的中國政府播遷來台,許多社會救濟事業因為戰亂及政治因 素使得呈現倒退的現象,日治時期的社會事業雖被接受,但也幾乎停頓, 一方面為了剷除日本所遺留的社會遺毒,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宣揚三民主義 (林萬億 2012),首先成立了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專責各項社會福利救濟事 8.

(19) 業發展(簡春安、趙善如,2008),如失業調查與救濟、社會工作幹部訓練、 加強人民團體組訓、發動群眾運動、整頓與增設救濟院、推動職工扶、成 立社會服務處、災荒救濟及合作事業的推動等(林萬億 2012)。而最早出現 的保險法是在 1950 年的軍人保險法及勞工保險法,同年 CCF 及 YMCA 相 繼成立,隨著時間的推進,公務人員保險法及社會救助調查辦法陸續成立(簡 春安、趙善如,2008;秦燕,2007)。而 1947-1996 年間,最重要的政策可 說是 1965 年所頒訂的「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此政策擬定了社會保 險、國民就業、社會救助、國民住宅、福利服務、社會教育及社區發展等 七大方針為推動社會福利的重點,使得台灣社會得到了安定,讓生活品質 提昇,更因此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此外 1972 年的小康計畫也使得台灣 逐漸擺脫貧窮,讓專業社會工作員的制度有建制與表現的空間。奠定了經 濟發展基礎的台灣,相關的福利制度也在這些年間陸續頒布,在 1973 年的 兒童福利法、1980 年的老人福利法、殘障福利法、社會救助法及 1994 年的 全民健康保險法,這些福利在我國的社會福利發展中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及 里程碑,由於有了這些福利的出現,使得我國社會形成新氣象,其中又由 全民健康保險對國人生活保障更是巨大(簡春安、趙善如,2008)。 而將社會工作推上專業的推手則是在 1997 年的社會工作師法通過,從 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中明示: 「所需人才,儘量任用各大學有關社會工 作學系畢業生,對現有工作人員,亦當隨時舉辦在職訓練」中可以看出專 業人員的重要性已被強調,直到專業社會工作人員初步的試驗階段得到良 好的成果,使得逐漸擴大實驗地區,最後在 1979 年時全面實施社會工作員 制度,但此時的社會工作員僅徒具專業之名,卻無工作權被保障之實,隨 著相繼頒訂兒童福利法、老人福利法、殘障福利法、社會救助法及社會工 作綱領等重要法規,皆明定了應擇用專業之社會工作員辦理,因此開啟了 社會工作師立法的推動(簡春安、趙善如,2008)。無疑是替社會工作專業制 度奠定了法制基礎,同時也加速了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推動以及社會工作專 業形象的建立(林萬億,2001;詹火生,2007;秦燕,2007)。 9.

(20) 在社會工作教育方面,社會工作本附屬社會學當中,而受到 1973 年台 灣政府開始聘用社會工作員的影響,學校開始注意到這科系的趨勢,因此 採取了分組式教學,一組為社會學,另一組則為社會工作。到了 1979 年東 海大學成立了全台第一所社會工作系,社會工作開始從社會學當中獨立出 來成為系所,在 1997 年社會工作師法通過以前,台灣的大學設有社會工作 等相關系所的有 14 所,碩士班有 10 所,及博士班則為 2 所,但在社會工 作師法通過以後,證照制度影響了科技大學增設相關系所,1997 年至 2010 年之間,台灣的大學以及科技大學陸續有 13 所學校成立了大學部,14 所碩 士班以及 2 所博士班,迅速地追上過去 45 年來所累積的數量,這也意指了 社會工作系的蓬勃發展(林萬億,2012;彭淑華,2016)。. 而社會工作系所紛紛成立的同時,延伸出令人擔憂的事情則是教學師 資、普通大學與科技大學的分野及專業課程的規劃等,在部分學校師資並 不充足的情況下,教導出來的社會工作者素質不盡相同;此外普通大學及 科技大學的學生來源不同,考大學時的難易及學生素質方面難免會有落差, 雖進了大學皆是社會工作系,但嚴格來說難免會有混淆之虞;課程規劃中 是否涵蓋了社會工作應有的專業課程,才是判斷該系是否屬於專業重要的 實質標準,為維持社工專業的標準,若缺少了實習或社會政策等課程,仍 然是專業缺陷(簡春安、趙善如,2008)。從上述可知,社會工作系快速的成 立,影響了師資及素質的差別,還有這些學生出社會後所表現出來的形象, 雖然社會工作逐漸邁入專業,但還是有許多細節需要去調整、修改,才能 使得社會工作更加完善。. 10.

(21) 二、社會工作歷程的演變 根據詹火生(2007)在社區發展季刊中發表的專題論述提到,台灣社會工 作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分成以下特色: (一)從非專業到專業;近半個世紀 一開始從宗教團體發展,採取非專業的服務方式進行,直到 1997 年通 過社會工作師法之後,才開始擁有專業制度的法制基礎。 (二)從政治威權到社會民主;決策由下而上 解嚴之前,台灣處於政治權威時期,社會工作被視為社會控制以及掃 除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遺毒,直到解嚴之後,開始轉型為多元民主,政策 的決策也從「由上而下」逐漸轉為「由下而上」 ,各社會福利團體的結盟, 並且成立了「社會工作專業協會」 ,對於社會工作的相關專業制度都有關鍵 的影響力。 (三)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公平;追求成長與再分配 1980 年代,國民所得快速成長,中產階級也相對的增加,而中產階級 的興起,開始對社會公平以及社會福利制度等議題關心並且參與,因此形 成一股推動台灣社會工作朝向專業化的重要力量。 (四)從 NGO 開創到政府主導 在亞洲區域中,台灣與香港在發展社會工作上面十分相似,皆是先由 NGO 開始,再經由相關學者以及工作者的爭取之下,政府後期才被動介入 開始主導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發展。 (五)從殘補模式到制度模式;政府建立制度 台灣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本以殘補式為主,著重於個案不足的部份, 但近幾年的觀念改變,政府開始認為社會工作需要在經費預算或制度的建 立做制度化的改變,因此發展成制度模式。 (六)從歐美經驗擴散到本土實證;新興社會問題 社會工作本從是由國外引進,許多理論觀點皆是學習西方國家,但由 於每國的風俗民情皆不相同,隨著實證研究的成熟以及普遍,面對台灣問 題時,逐漸發展出屬於台灣自己的社會工作模式。 11.

(22) (七)從功能結構觀點到衝突批判觀點;調和利益團體的衝突 以 1980 年代作為研究觀點的分水嶺來看,之前的社會工作研究採取結 構功能的觀點,直到 1987 年解嚴之後,由於多元結構的興起以及社會的變 遷快速,在社會工作研究上則轉向採取衝突批判觀點,來調和利益團體的 衝突。 (八)從單一因果邏輯到多元衝突邏輯;多元歸因的社會問題 過去社會工作研究在看待社會問題時,皆是使用單一歸因的觀點來解 釋,故處理問題的對策也採取單一因果的看法進行處遇,1980 年解嚴之後, 隨著社會變遷以及多元結構出現,社會問題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因此學 者轉為採取多元觀點來瞭解社會問題。. 由上述可知,台灣社會工作原本僅能依靠國外理論來建立工作方法以 及技巧,不過當政府的改變、社會的變遷以及世俗的價值觀等因素進入了 社會工作後,不再只是簡單的助人或是解決問題,而是需要運用不同的資 源、人力以及技術來建立起的專業,那麼台灣的社會工作是否已經可以稱 為一門專業了呢?. 三、社會工作專業 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時間歷練,社會工作究竟是否能夠稱為是一門專業 呢?黃源協在 2016 年出版的社會工作概論一書中提到 Greenwood 認為評斷 專業地位有五項標準要件,分別如下: (一)系統的理論:專業應有其基本的知識,並能夠發展出一套系統的理論來 引導實務;此外在專業教育方面也須兼顧知識性與實務性。 (二)專業的權威:專業人員以及服務對象兩者關係,必須運用專業判斷與能 力來建立專業權威與信譽。 (三)社群的認可:專業要有能夠規範與控制成員、專業實務、教育與績效標 準的機制,同時社群認可其規範的權力與專業的特權。 12.

(23) (四)共同信守的倫理守則:專業必須要有強制、明確、有系統且具有約束力 的倫理守則,以規範成員的行為。 (五)專業的文化:專業需在正式與非正式群體的組織網絡中,受到由價值、 規範和符號所形成之文化的引導,以發揮專業功能與服務成效。. Wilensky(1964)研究了十八種職業的歷史發展過程,發現從職業轉變成 專業需要歷經五個階段: (一)專業工作的形成:其工作內容享有自主的管轄權力,且可以全職工作的 職業。 (二)專業教育的設置:該職業須設立學校以及訓練課程。 (三)專業組織的成立:成立專業學會,並透過學會共同確立該職業的職業服 務目標以及技能認定。 (四)爭取法律保障:立法保障該職業的獨特性,並透過職業證照保障就業市 場的獨佔性,以獲取工作的獨立自主。 (五)發展專業倫理:專業組織須建立專業倫理規範,以約束該職業人員。. 1994 年 Worthen 認為一門發展成熟的專業必須要符合以下九項特性: (一)擁有專門的知識以及技術。 (二)發展獨特的專業領域內容。 (三)培養知識技能的實踐者。 (四)符合資格者能有固定的職業條件機會。 (五)建立證照制度作為判斷依據。 (六)成立學會,以協助實踐未來的專業成長。 (七)專業學會規範入會準則。 (八)專業學會對於人員養成具有影響力。 (九)發展引導評鑑實施的標準。(引自秦燕,2012). 13.

(24) 此外,張寶丹(2003)認為所謂專業是指對社會進步具較大貢獻以及較高 的地位,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而專業人員應有以下六項的標準: (一)具有獨特的知識以及技能 (二)經歷長期的培養訓練 (三)擁有服務重於報酬的意識 (四)擁有自己的團隊以及明確的服務宗旨 (五)擁有專業自主權 (六)具有不斷進修的機會. 根據四位學者的觀點,可以發現皆有提到作為一門專業需要有專業教 育、專業組織、專業倫理以及專業自主。從這四點來檢視社會工作目前的 發展,在專業教育方面就教育部的統計,全台社工的相關系所已超過了 30 所學校分別成立學士班,部分學校還設有碩士班以及博士班;而在專業組 織方面,目前已有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 會、台灣學校社會工作協會、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社會 工作教育學會及社區教育與社會研究學會等組織;在專業倫理方面,目前 有由全國社會工作師公會聯合會制定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規範著社工人員; 最後在專業自主方面,透過社工師證照以及社工師法的保障之下,讓社會 工作擁有獨特性,以及專業權威,由於上述的分析,研究者認為社會工作 確實已符合專業條件,與醫學、心理、諮商相同,皆是一門專業。但社會 工作多樣化的工作內容,容易造成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在社會大眾的印象中 相當不一,甚至是完全不清楚,下一節研究者將探討社會工作的專業形象 為何。. 14.

(25) 第二節. 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本節主要探討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探討何謂 形象,第二部份探討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第三部份則探討可能影響專業形 象之因素。. 一、形象 每個人在人際互動時的言行舉止、服裝禮儀、儀態以及待人處事中, 形象可說如影隨形的,也因此越來越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從個人甚至 到國家,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形象,以展現各自的魅力(方蘭生,1995)。. 梁世武在 1994 年發表的『一九九四年臺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 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期刊論文中認為,由於真實環境過於複雜且變 化快速,憑藉著直接經驗而得來的知識實在難以應付,所以形象具有簡化、 概括以及情感性的特質,是一種「人格特徵屬性的概判」和「一種印象概 念」(引自郭及天,2002)。. 方蘭生(1995)認為形象是對某特定目標的內涵、外貌及言行活動,所作 出的反應、感受和評價的綜合印象,換言之是對於人、事、物等各種客觀 因素,所造成主觀反應的一種總體表現。. 張哲溢(2006)認為形象是一種對人、團體或事物的主觀看法,在有意無 意中所建構出來的一種印象,其主要功能是在於彌補個人認知缺陷以及真 實經驗中的限制,成為我們面對事物時的參考架構,再透過認知→情感→ 活動的組成而產生行為,雖是抽象的概念,但卻容易令人深信不疑,亦或 是被錯認是客觀的。. 15.

(26) 黃春玲(2011)認為形象是主觀的知識以及認知,形象與現實的不同在於 接受訊息的程度以及主觀價值的介入,但形象與知識並不相同,知識隱含 著事實真相,而形象卻是個人信以為真的事物。. Boulding 在 1956 年發表的「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一書中認為行為是形象的產物,個人並非是對於事實作反應,而是對於個 人所相信的事實做反應,因此形象是憑著人的主觀性去認知,例如人們會 對於複雜的事物抽取有價值的部分,作為整體價值的參考。因此個人對於 某種形象的整體看法,可能包括了個人與它的接觸、互動過程、教育來源 及媒體上所接收到的資訊等,而形成整體性的概念(引自劉庭歡, 2012)。. 牛莒光在 1990 年發表的「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上)」期刊 論文中認為形象包含了三個主要成份: (一)認知成份(cognitive component):指個體對於所處的環境,如人、事、物, 及本身所持有的概念,意即對這些事物固有特性的認識。該層面形象只 觸及事物的形象,例如當我們談到某位人士的年齡、經驗、背景時,所 指的便是我們對此人的認知形象。 (二)感情成份(affective component):指個體對特定事物的感覺。例如我們對 某個人表示喜歡或厭惡時,腦海中的形象便已包含了感情成分,這種含 有感情成分的形象最根深蒂固,不易改變。 (三)活動成份(active component):個體的行為是依據所認知的情況而決定, 因此形象中亦包括了活動成分,是指個體對特定事物在認知、評量後所 採取的行為傾向(引自李沐蓁,2010)。. 16.

(27) 李孟蓁(2008)將形象的意義歸結成三部分: (一)對於某特定群體或個人所形成帶有主觀價值判斷的綜合性看法。 (二)受到認知者過去經驗與外在環境的影響,並隨著認知者的主觀經驗而 不同。 (三)具有變動性。. 王淑慧(2003) 將形象概念界定為「是人們對一切人、物之形貌,透過 外在訊息投遞感知,產生心理主觀的態度,並隨著資訊的變化或是互動而 有所改變、維持或創造。」 ,並把形象定義分成三種形象認知途徑,分別如 下: (一)主觀認知途徑:其主張的是形象的形成是個人主觀意識的感知結果,並 非事物本身的真實內涵。 (二)客觀暈輪途徑:認為形象是客觀存在的實體,是由認知以外可以觀察以 及觸及所組合。 (三)主客合一途徑:認為形象是主觀認知以及客觀暈輪的綜合,也就是態度、 意見以及印象的綜合體。. 綜上述資料,形象是一個抽象概念,主要分為三個成份:認知、感情 及活動,其中認知途徑又分為三個方向,分別為主觀認知、客觀暈輪及主 客合一,具有概括、簡化及情感性之特質。換言之,形象可以透過人、事、 物等方面的觀察或個人所相信的事實來產生,卻也容易用形象以偏概全, 自以了解事實的全貌。此外,形象又具有變動性,隨著資訊的變化或是親 身互動而有所改變。. 若將其套用於社會工作上,人們可以從自身的環境、對社會工作的認 識、參與或聽聞的相關活動等,經由認知的三個途徑來塑造社會工作的看 法,根據不同的主觀經驗及接受訊息的程度,從未認識或一面之緣的民眾, 17.

(28) 就研究者的身邊朋友分享,可能會產生「很有愛心」、「就是志工」或「支 薪的義工」等認知;而瞭解較深的,則可能產生「工作量大」、「常加班」 或「有問題的人找他們就對了」等認知。無論如何,一旦有了此認知及態 度後,將影響社會工作實務的執行或對此專業的觀感,若沒有碰上重大或 特殊事件的刺激,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知及態度便可能根深蒂固。. 二、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一)專業形象的定義 任何團體、職業或專業的公眾形象,影響了公眾的認知與行為,同時 也影響該職業的人們,職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該職業的專業性及社會地位 (關念嫻,1995),而形象是對於每一人、事、物所抱持的看法或態度,隨著 不同的主觀感受而產生形形色色的形象,而作為一門專業,研究者認為需 要有專業教育、專業組織、專業倫理及專業自主等四個層面。因此看待一 門專業時,是對於特定專業者所產生的主觀看法,由於有專業內涵規範著 該專業,讓民眾或該專業者擁有可供檢視的範圍,看法雖一樣含有主觀成 份,不過整體而言,在專業範疇內能夠探詢大眾的主觀認知,不會因個人 主觀思考面向不同,使得看法有所偏頗(李孟蓁,2008)。. 專業形象可分為無形與有形,專業信念、專業能力及社會影響力皆屬 於無形的專業形象,而接觸顧客時所呈現的觀感及印象則屬有形的專業形 象,此外有形的專業形象包括了服裝、禮儀、容貌、表情、視線、聲音、 談吐及年齡等(戚一斐譯,2006)。. 周春芳(2014)認為職場上的專業形象,代表著工作或服務水準給人的觀 感或期待,無論哪一行業,專業形象給予人正面且鮮明的觀感時,能讓客 戶放心交付重要業務或訂單,是在職場長期發展的關鍵能力,而專業形象 的構成要素則有對業務熟悉度、執行力、學習力及個人化風格。 18.

(29) 許莉婭(2004)認為專業形象是指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的綜合認識及評 價,與整套的要求和標準,對專業形象的特點有三,1、主客觀統一性特點, 可讓社會大眾的主觀感受及社會工作專業行為客觀表現統一;2、多向性特 點,專業形象包含了理念、行為和視覺三個層面;3、穩定性特點,當社會 大眾產生了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形象,若無特殊刺激則不會輕易改變。. 盧美秀(2009)定義專業形象是指專業人員在該職業中所表現的思想、語 言、行為及態度,給予社會大眾的印象,或社會大眾對專業團體的整體印 象,而專業形象的建立從專業人員對專業的體驗,深入了解後逐漸內化形 成專業理念,透過專業理念的引導,進而產生專業行為,再經由社會互動 之後,社會大眾就對此專業形成專業形象。. 范楊松(1999)認為專業形象的建立,可歸納成八點來說明,1、取得基 本專業文憑及學養;2、接受專業團體的道德倫理規範;3、不斷進修,取 得具有專業知識的形象;4、維護專家信譽;5、面臨重大議題及危機,表 現專業自信及果斷;6、廣建人脈,保持專業領域的靈通;7、不以專業傷 害他人自尊;8、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扮演積極、擔任工作和提供服務角色。. 綜上所述,發現專業形象與形象大同小異,但有了「專業」二字,使 得形象受限於擁有特殊專長、提供特殊領域或服務的職業,每門專業又具 有不同的專業內涵規範,故專業人員表現出的形象以及社會大眾的感受皆 會受到影響,不容易因主觀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偏頗。專業形象即為該專業 所表現的思想、語言、行為及態度所給予社會大眾的印象,或社會大眾對 於該專業的綜合性認識及評價,其特點有三:主客觀統一性、多向性及穩 定性,而專業形象建立可劃分成有形及無形,有形的專業形象稱為外在專 業形象,可透過服裝禮儀、容貌表情、談吐等方面進行著手;無形的專業 19.

(30) 形象則稱為內在專業形象,則是透過專業人員對該專業的體認,逐漸內化 形成專業理念,在專業理念的引導下產生專業行為,再經由社會互動後, 該專業的形象即在社會大眾中產生,因此專業能力、專業信念等皆為內在 專業形象。. (二)不同職業之專業形象 有關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目前針對此部份探討者較少。故研究者從與 社會工作相近之專業著手,如醫護、人文、社會等相關領域,統整關於各 職業類別之專業形象論述,期能於社工端加以延伸與討論。 翁明達(2008)認為專業形象的意義是指人們對職業、團體或個人所認知 的印象、看法中,針對專業性質、專業能力或專業態度所產生的主觀知覺, 該主觀知覺即是人們對該職業、團體或個人的專屬信念與態度,此外教師 專業形象的內涵應包含七個層面,分別為專業知能、專業服務、專業倫理、 專業自主、專業成長、專業組織及專業表現。 李孟蓁(2008)認為幼稚園教師的專業形象可區分成八個向度,分別為專 業訓練、專業知能、專業自主、專業倫理、專業認同、專業服務精神、專 業成長及專業組織,而影響幼稚園教師專業形象的可能因素,可以歸結成 四項:1、個人背景因素:個體自身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等 因素,會因為形象擁有主觀的特質,進而影響對幼稚園教師專業形象的看 法不同;2、親身接觸經驗:在日常生活中與幼稚園老師互動與接觸的過程 中,會對其專業形象的認知有所影響;3、大眾傳播因素:訊息透過媒體傳 播可使大量發送出去,因此個體接觸到媒體訊息後,對於幼稚園教師專業 形象的認知可能會有強化、改變既有認知或毫無影響的變化;5、幼稚園教 師專業因素:幼稚園教師的專業行為對個體認知是有影響的,如教師的談 吐、工作表現等,都是個體接收到的訊息,進而對幼稚園教師專業形象有 所認知。 20.

(31) 劉諺羲(2009)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之後,認為護理專業形象是指護理人 員對專業知能、批判性思考、倫理素養、專業關懷、溝通合作及終身學習 所抱持的看法。. 盧美秀(2009)綜合國內外文獻對於護理專業形象的看法,可分為正向與 負向,其正向看法則為肯定護理人員的人格特質、外觀及能力,為助人的 工作,並與醫療小組成員具同等地位,具多元化角色;負面看法則屬於女 人的工作、醫生的助手、醫院最基層的工作人員、工作辛苦需要犧牲奉獻 及保守被動等,而影響護理專業形象的因素則有教育程度、專業知識、專 業技能、專業態度及專業特質。. 綜上所述,發現有關教育、護理等職業的專業形象之共同處,皆認為 專業形象應包含了專業知能、專業成長、專業倫理、專業自主及專業服務 等五項。社會工作如同上述職業類別,皆為人群服務專業工作,應有相似 之專業形象界定。本研究將依據前述人群服務專業工作之共通性專業形象 為基礎,討論社會工作對於上述五項專業形象之內涵與適用性。. (三)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依據上文討論的專業形象內涵,分別有專業倫理、專業知能、專業成 長、專業自主及專業服務,以下將分向討論: 1、專業倫理 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2008)中定義了社會工作是一門以人的尊嚴與價 值為核心,努力案主免於貧窮、恐懼、不安,並維護案主基本生存保障, 促進全民福祉,協助個人、團體、社區發展,謀求社會福利的專業工作。 故明確規定了社會工作倫理原則,分別有七點,依序為尊重、關懷、正義、 堅毅、廉潔、守法、專業,而以下六點則為原則內容: 21.

(32) (1)社會工作師應尊重生命,力行平等、誠實、信用原則。 (2)社會工作師應接納案主的個別差異和多元文化。 (3)社會工作師基於社會公平與社會正義,尋求案主最佳利益的 維護。 (4)社會工作師在社會公平的基礎上,支持關懷案主表達需求、增強案主能 力,努力實現自我。 (5)社會工作師應以堅毅的精神、理性客觀的態度幫助案主,協助同僚。 (6)社會工作師應誠實、負責、連結、守法自許。社會工作師應不斷充實自 我,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 除了大範圍的倫理守則外,也針對了案主、同僚、實務工作、專業人 員、社會工作專業及社會大眾等六項有詳細的倫理守則規範。因此研究者 將借用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做為本研究中「專業倫理」方面應具有的內涵。. 2、專業知能 專業知能可以幫助社工處理職務工作,面對案主及家庭可展現專業能 力,獲得他人尊重及自我滿足,在團隊合作時可使其它專業人員認識社工 專業之必要及價值,以建立社工的專業形象(郭書銘,2013)。根據林文郎 1999 年在「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一文中提到,專業知能又稱作為 專業能力(引自陳麗欣、王慧琦,2003),社會工作能力是由價值、知識及技 巧三大基石所構成(鄭如雅,2010),而社會工作中有六種最普遍的任務可作 為社會工作能力的核心內涵,分別為:(1)參與與溝通;(2)提升與使能;(3) 評估與計畫;(4)干預;(5)在組織裡工作;(6)發展專業能力等,其關係如下 圖 2-1 所示:(高嘉宏,2011;陳麗欣、王慧琦,2003;陳麗欣,2009; Kieran O’Hagan,1996)。. 22.

(33) 圖 2-1:社會能力三大支柱 資料來源:Kieran O’Hagan(1996,P9). 陳麗欣、王慧琦(2003)的研究指出社會工作系學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內 涵應包含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及社會工作專業技巧三大 面向,因此研究者將從社會工作價值、社會工作知識及社會工作技巧等三 面進行探討。. (1)社會工作價值 社會工作價值的養成目的在於協助社工員瞭解個人的價值觀,釐清與 個人相互衝突的價值與倫理兩難困境,是一套為社會工作者共同認定且遵 守的價值標準,並讓工作者在實務工作有適切的判斷基礎或參考準則,藉 此提供專業使命的指引及實務工作遵循的方向,換言之,社會工作價值是 實務工作的指南針(包承恩、王永慈譯,2009;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 郭世豐,2011;Zastrow,2010)。John McLaughlin(1996)指出社會工作價值 主要有以下四項: 23.

(34) (a)澄清並瞭解工作者個人的價值觀及是否對某些人、事、物持有偏見。 (b)尊重案主的獨特性及差異性,並協助辨識與建立案主自身能力。 (c)提升案主的選擇權及隱私權、維護案主的隱私權及被保護權利,並辨別 及闡述其權力與需求的複雜性。 (d)不加以烙印及貶抑獨立個體的實務工作態度。. 高嘉宏(2011)針對社會工作價值整理了相關文獻,並將內容分成了十三 項,鄭如雅(2010)引用美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在社會工作實踐的分類標準中所提出的社會工作價 值核心內容,分為十一項。由於兩者對於社會工作價值的內容有所不同, 故研究者將兩篇的內容作成比較表,如表 2-1: 表 2-1 專業價值.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統整 24.

(35) 由上表發現,高嘉宏(2011)及鄭如雅(2010)兩者所提出的社會工作專業 價值雖有些差異,但卻也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在一致性的部分有服務對 象權益考量、維持專業關係、尊重案主的隱私與保密、包容多元文化的服 務對象、發展自助能力並協助案主自決、個人及專業行為符合高規範標準 以維護社會工作專業形象、願意將知識與技巧提供給他人以提供有效能服 務、 重視社會每個人以維護第三者權益。. (2)專業知識 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必須具備專業知識,根據工作環境特質、目標問 題、服務對象或角色的設定不同,需運用多樣化的特殊性專業知識。但社 會工作者而言,皆須具備一般的基礎專業知識,如下所述(萬育維譯,1997): (a)個人、家庭、團體、組織及社區發展有關的理論或研究 (b)社會問題相關的理論或研究 (c)健康、心理衛生有關的理論或研究 (d)不同文化或團體的相關理論或知識 (e)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特質,使用不同理論及原則的知識 (f)對於工作實務各階段應具備的知識 (g)正確的溝通知識 (h)科學方法及研究的知識 (i)與社會政策及社會立法有關的知識. McLaughlin (1996)認為社會工作知識應包含了問題成因脈絡、法律知識、 處遇流程、醫療症狀及社會心理意涵、自我認知、實務理論與方法等六個 面向的知識。高嘉宏(2011)認為從事住宿型身心障礙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所 需的專業知識分別有:1、不同障別的特質、問題與需求;2、醫療保障措 施;3、就業服務保障措施;4、教育保障措施;5、經濟安全保障措施;6、 25.

(36) 輔具申請管道及使用方法;7、相關評估工具運用;8、生涯轉銜需求評估 與服務計畫;9、關於老化;10、社會資源的開拓與管理;11、社會工作學 理的基礎知識;12、非自願案主的特質、問題與需求;13、評估問題、需 求及擬定服務計畫;14、進行該領域的研究;15、社工員自我覺察;16、 處置方法與程序;17、如何反思;18、社會工作督導功能;19、方案設計 與規劃。. 此外高嘉宏(2011)所提出的專業知識與上述兩位學者綜合起來,若將服 務領域排除不討論,可以發現三者提到社會工作者所需的專業知識有一致 性,故研究者將一致性的部分整理成表格以利了解,如下表 2-2:. 表 2-2 專業知識 McLaughlin(1996) 問題成因脈絡 法律知識. 處遇流程. 醫療症狀及社會心理意涵 自我認知. 實務方法理論. 萬育維譯(1997). 高嘉宏(2011) 非自願案主的特質、問題與需 社會問題相關的理論或研究 求; 不同障別的特質、問題與需求 與社會政策及社會立法有關 醫療、就業服務、教育、經濟 的知識 安全保障措施 評估問題、需求及擬定服務計 畫; 對於工作實務各階段應具備 處置方法與程序; 的知識 生涯轉銜需求評估與服務計 畫 健康、心理衛生有關的理論 關於老化; 輔具申請管道及使用方法 或研究 社工員自我覺察、如何反思; 正確的溝通知識 社會工作督導功能 個人、家庭、團體、組織及 社區發展有關的理論或研 究; 社會工作學理的基礎知識; 不同文化或團體的相關理論 社會資源的開拓與管理、相關 或知識; 評估工具運用; 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特質, 進行該領域的研究 使用不同理論及原則的知 識; 科學方法及研究的知識.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統整 26.

(37) (3)專業技巧 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相當多樣化,不同領域有不同環境,呈現的問題 及需求也不同,故社會工作者在面對服務對象時,常須運用適當的技巧, 以有效解決問題,其基本技巧則有個案會談、家庭訪視、協助非自願案主 及辦理個案研討等技巧(林勝義,2008)。. McLaughlin (1996)則認為社會工作的七大工作技巧,分別為會談技巧、 輔導技巧、團隊工作、工作紀錄、自我組織、時間管理及壓力管理等技巧。. 高嘉宏(2011)在整理相關文獻時,認為社會工作技巧應包含個案與家庭 的會談、處置流程實際操作、需求評估及擬定執行個別化與家庭服務、社 會資源開發連結與管理、方案設計與規劃、服務非自願案主、處理行政事 務、時間與壓力管理、自我察覺、分析實務問題、團隊合作、活動辦理、 志工招募與管理等技巧。. 從上述文獻可看出三位學者所提出的社會工作技巧有相似的部分,故 研究者製作成表格以利了解,如下表 2-3: 表 2-3 專業技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統整 27.

(38) 綜上所述,專業知能所涵蓋了專業價值、專業知識及專業技巧,作為 一名社會工作者依據不同工作領域而所需的專業知識及技巧是相當多元化, 研究者僅將不管哪一領域皆會使用到的基本知識及技巧作整理,故也將納 入本研究中「專業知能」的內涵。. 3、專業自主 林家德(2007)認為身為專業工作者擁有專業自主是重要的基礎,也是專 業化過中的重要依據,透過專業自主的應用,社會工作者可對其處理的人 事物擁有全盤地掌控及判斷,其定義為經由專業訓練及專業倫理下所產生 的一種能力,此能力不受到外在環境或其他專業者的影響,是社工專業存 在的重要基礎,而透過該能力能夠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及技巧,運用至所 需個案。. Engel(1969)認為可將專業自主劃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專業團體自主 及個別專業人員自主,再依據 1963 年 Wilson 針對專業人員自主分成三面向, 包括創新、個人責任及自由溝通,分述如下(引自 Engel,1969,P34): (1)創新:專業人員依據自身實務經驗及判斷,可隨時變化工作任務且針對 不同服務使用者改變工作方式,並能夠產生新穎的想法或方法。 (2)個人責任:專業人員有權確認其工作權限,並界定工作目標,此外不會 受到專業知識較不足的人員約束,也被允許擁有不受干擾的行動及思 考。 (3)自由溝通:專業人員可參與組織內的各種討論,並有權了解所有重要訊 息,且不受到干擾及障礙地進行溝通。 綜上所述,專業自主可分為團體及個人自主,當中個人又可分成創新、 個人責任及自由溝通等三面向討論,也將模糊的專業自主提供較具體的概 念,而針對本研究「專業自主」的部分,研究者也將依據 Wilson 所提出的 三面向作為研究問卷的依據。 28.

(39) 4、專業服務 專業服務之基礎是依據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為維持服務之質與量, 專業從業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知識與能力(曾華源,2007),社會工作的專業服 務相當廣泛,根據社會工作師法(2009)第十二條將社會工作師的執行業務分 成以下七項: (1)行為、社會關係、婚姻、家庭、社會適應等問題之社會暨心理評估與處 置。 (2)各相關社會福利法規所定之保護性服務。 (3)對個人、家庭、團體、社區之預防性及支持性服務。 (4)社會福利服務資源之發掘、整合、運用與轉介。 (5)社會福利機構、團體或於衛生、就業、教育、司法、國防等領域執行社 會福利方案之設計、管理、研究發展、督導、評鑑與教育訓練等。 (6)人民社會福利權之倡導。 (7)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或會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之領域或業務。. 由上述七項執行業務中,發現有些業務屬於需要直接面對服務使用者, 而有些則是需要面對或衝擊政府的,這與研究者所學習到的社會工作是相 同的,教科書將專業服務分為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上述的 1、2、3 點可 歸納為直接服務,而 4、5、6 點則可歸納為間接服務,但這樣的歸納其實 是相當籠統的,陳玟蒨(2010)以社會工作存在的主要使命作為工作內容分類 的依據,將專業服務劃分成「服務性」及「支援性」 ,服務性工作是指由社 會工作傳統使命發展而來的主要服務核心,內容為個案工作、團體工作、 社區工作及社會倡導與立法;支援性工作則是在於能協助完成組織使命與 期待,支援組織提供的服務更加完善,內容為方案規劃與評估、社會工作 研究、社會工作管理及會務行政等。研究者認為這樣的歸納方法較能深入 瞭解社會工作的工作內容。 29.

(40) 針對「專業服務」部分,本研究將參考陳玟蒨(2010)統整的工作內容, 以工作方法目的作為區分根據,將社會工作之工作內容分為服務性與支援 性兩大類作為研究問卷之依據。. 5、專業成長 專業成長是專業人員在提供專業的歷程中,經評估個人及環境需求後, 應自發性和多元化參與正式或非正式的進修活動,提供專業人員反省思考 的機會,藉以充實專業知能及提升專業素養,進而展現出更好的專業表現, 使得自我更加成熟。(王筱怡,2011;張茲中,2017;曾筱君,2017;黃美 玲,2017;劉文通,2010)。. 劉文通(2010)認為專業成長具有以下幾種意涵,分別是: (1)是專業人員的本分。 (2)是專業人員的權利,也是義務。 (3)具有自主性及自發性。 (4)方式及途徑多元化。 (5)是永續的歷程。 (6)應兼重充實專業知能及提升專業精神。 (7)主要目的在於追求更好的專業表現。 (8)是衡量「專業」的重要準則。. 綜上所述,專業成長無論在哪一專業領域中都是必須的,專業成長能 使得專業者在進行服務時能夠使用更多技巧,進而讓服務使用者得到幫助 或是解決,而身為一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時常會面臨到複雜的問題,需 要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才能深入問題核心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或困擾, 故專業成長對於社會工作者是相當重要的,而在「專業成長」部分,本研 究將上述內容做為研究問卷之依據。 30.

(41) 三、影響專業形象之因素 從先前的文獻中可知,專業形象由於受限於專業內涵,讓社會大眾的 感受及專業人員的形象不容易因主觀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偏頗,不過本質上 還是與形象相同,透過人、事、物等方面的觀察或個人所相信的事實容易 以偏概全,自以了解該專業的全貌,但由於具有變動性,隨著資訊變化或 親身接觸會產生改變,因此將探討影響專業形象之因素。. 李昀(1999)將形象的形成過程分成四個部分,分別為從何而來、如何傳 遞、如何接收及如何形成(如圖 2-2),當中形象的傳遞方式可分為三種方式, 分別為面對面接觸、口耳相傳以及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人與人的直接接 觸對形象形成是最為準確及深刻,但受限於時空與人際的範圍,無法達到 良好的傳播效率,而傳播媒體透過電視、網路、報紙及雜誌等方法將訊息 發送出去,以達到較高的傳播效率。. 圖 2-2 形成過程 資料來源:引自何逸溱(2000,P8). 31.

(42) 而根據 Reynolds(1965)所提出的形象形成模式(如圖 2-3),強調形成形 象的過程中擁有篩選及擴大作用,訊息透過個體接收後,經由主動的篩選 及判斷,會將一些與個體無相關的訊息省略,最終僅有部分訊息會被個體 認知,並加以擴大。. 圖 2-3 形成模式 資料來源:Reynolds, William H.(1965,P70). 歸納兩位學者的論點可發現,形象透過直接接觸、口耳相傳及傳播媒 體等三種管道進行傳遞,在傳遞過程中會因主動篩選及判斷,將與自身無 相關的訊息捨去,最終訊息則會被接收者接受並加以擴大,也由此得知專 業形象在傳遞過程中也可能因接受者的篩選及判斷,使得專業形象有不同 的看法。. 李沐蓁(2010)分析報紙對於社會工作者報導內容時,提到大眾傳播媒體 透散佈的訊息,除了對社會文化有嚮導作用,也對社會中各團體成員賦予 角色界定,發揮了長期而深化的效果,並在將社會事實轉變為個人主觀感 受的歷程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大眾傳播媒體媒介會成為影響個人認知的 重要來源之一,其原因是大部分的人會將傳播媒體媒介傳播出來的符號真 實認為就是社會真實(紀惠容、鄭怡世,1998)。. 32.

(43) 而專業形象的傳遞除了上述三種管道外,還有一點因素是需要注意的, 那就是個人特質因素。由於社交和工作流通性的增加,遇見陌生人的機會 提升,因此便學會根據身體屬性(如聲音、腔調、臉孔、頭髮、化妝、健康 狀態等)及對象所擁有的「小道具」(如衣飾、珠寶、汽車等)來了解對方(何 逸蓁,2000)。而在社會行為科學中,經常將個人特質納入探討議題中,但 哪些個人特質會影響於研究,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卻不盡相同,受到各國家 的社會結構、生活背景、環境生態等不同而有所差異(陳育平,2007)。. 何逸溱(2000)及李孟蓁(2008)皆認為影響專業形象的因素可能有四,分 別為個人背景、親身接觸、傳播媒體及專業因素等方面,個人背景是指由 於接受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經濟狀況等因素,而對專業形象有不 同看法;親身接觸則是接受者在日常生活中與該專業有所接觸,會使得對 該專業的專業形象有所影響;在大眾傳播的部分則是透過傳播媒介的傳播, 容易將該專業的相關訊息大量放送,當接受者接觸到訊息時,可能對於專 業形象產生強化、無影響或是改變等影 響;最後的專業因素是指專業行為 的展現對於大眾認知是重要的,接受者可從該專業 的專業知識、言談舉止、 服務態度、工作熱忱等方面所延伸出來的訊息做接收,依據這些訊息形成 對於該專業的專業形象。. 綜上所述,研究者參考何逸溱(2000)及李孟蓁(2008)兩位學者所提出的 專業形象之可能因素,以下詳述: (一)個人背景 個體對形象的認知及評價,會受到個人背景因素影響,而投射出不同 的情感評價(梁心喬,2002),此外形象具有單向思維的主觀認定,因此相同 的事物對於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訊息會不同,進而形成不同的印象(何逸溱, 2000),故當個體可能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造成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 看法不同。 33.

(44) 而本研究將針對個人背景因素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影響進行瞭解, 其包括了性別、科系及學校等三項因素進行探討。. (二)親身接觸 當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與社會工作者有所接觸時,對於社會工作者的形 象認知則會有所影響。其接觸來源可能有本身為受服務者、擔任志工、擁 有擔任社工的朋友或親人、福利諮詢等。 故本研究將針對個體對社會工作者的認識及接觸程度進行探討,其包 括了形成社會工作者者專業形象之主要來源、有無擔任志工或受服務者以 及是否有擔任社工或志工的朋友或親人,以探討親身接觸經驗對社會工作 者專業形象之影響。. (三)傳播媒體 從上述文獻中可發現形象透過了電視、網路、報紙及雜誌等媒介將訊 息發送出去,可將相關訊息快速傳播出去,其更加容易影響個體對社會工 作專業形象。 故本研究將針對個體是否從傳播媒體得知關於社會工作者報導及報導 是否對個體本身有所影響兩個層面,以探討傳播媒體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之影響。. (四)專業因素 影響專業形象的可能因素除上述三種,李孟蓁(2000)認為專業者的專業 行為的表現對形成專業形象是重要的,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工作上所展現出 的專業服務、專業知識、專業技巧等,都是民眾所接受到的訊息,再結合 上述三種可能因素之後,進而產生對社會工作者專業形象的認知。. 34.

(45) 故本研究將針對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內涵,如同上述所整理出的社會工 作專業形象,依據專業倫理、專業知能、專業成長、專業自主及專業服務 等五項,以探討個體對社會工作者專業形象之影響。. 綜上所述,影響專業形象的因素不單僅有個人主觀感受,還受到了各 種不同因素的影響,最終形成對該專業的專業形象認知,換句話說,社會 工作專業形象是綜合了個人背景特質、親身接觸、傳播媒體、工作內容及 專業因素等五項的結果。社會大眾在多面向的影響下,對現今社會工作專 業形象認知如何?又是哪些因素影響著形象的形成呢?將是本研究探討的 問題。. 35.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問題;第二節為研究方法與抽樣;第 三節為研究工具及信效度;第四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第五節為研究 倫理,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問題. 根據第一章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問題一: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認知情形為何? 問題二:社會工作系學生與非社會工作系學生是否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認 知有差異?.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抽樣.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非實驗研究中的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或稱抽樣調查研 究,是指經由標準化過程收集有關樣本的具信度與效度的資料,以從事對 一個母體的推估或假設驗證的方法(瞿海源、李龍安、章英華、楊孟麗等人, 2007)。以抽樣的方式進行研究,進而探討樣本的狀況與現象,再將樣本所 得資料推論至母群體。調查研究的內容可以分成主要下列三種: (一) 事實:調查受試者、區域、情境的現象或特質,包括年齡、種 族、性別、收入及教育等。 (二) 意見:調查受試者的喜愛、情感或行為意象等,這些意見可以 客觀的被測量。 (三) 行為:指受試者的行動,藉著對行為的操性性定義,確定某種 「活動」或「現象」就是受訪者的「行為」 。 而問卷是研究過程中「假設」是否能得以驗證的主要工具,以反映一 群人的動作、思想、觀念及態度,並藉此確定種種變項之間的關係(簡春安、 鄒儀平,2004)。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oyang University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t1. Chaoyang University

※ School social workers can provid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advices and help, including training and teaching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related to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20 thematic working group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iterature review quality in teachers'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By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Chung Hua University for objects, to make use of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considers the

Although various schedule delay analysis methodologies, profess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commercial delay analysis software are available, delay analysts still

編號 受訪者 年資 教育程度 園所職稱 園所班級 A 白鯨老師 25年 大學 葡萄幼稚園-白鯨班老師 6班 B 水獺老師 17年 大學 葡萄幼稚園-水獺班老師 6班 C 海豚老師 15年 大學

This study appli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includes five aspec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attitudes, professional moral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