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本節主要探討社會工作專業形象,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探討何謂 形象,第二部份探討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第三部份則探討可能影響專業形 象之因素。

一、形象

每個人在人際互動時的言行舉止、服裝禮儀、儀態以及待人處事中,

形象可說如影隨形的,也因此越來越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從個人甚至 到國家,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形象,以展現各自的魅力(方蘭生,1995)。

梁世武在 1994 年發表的『一九九四年臺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 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期刊論文中認為,由於真實環境過於複雜且變 化快速,憑藉著直接經驗而得來的知識實在難以應付,所以形象具有簡化、

概括以及情感性的特質,是一種「人格特徵屬性的概判」和「一種印象概 念」(引自郭及天,2002)。

方蘭生(1995)認為形象是對某特定目標的內涵、外貌及言行活動,所作 出的反應、感受和評價的綜合印象,換言之是對於人、事、物等各種客觀 因素,所造成主觀反應的一種總體表現。

張哲溢(2006)認為形象是一種對人、團體或事物的主觀看法,在有意無 意中所建構出來的一種印象,其主要功能是在於彌補個人認知缺陷以及真 實經驗中的限制,成為我們面對事物時的參考架構,再透過認知→情感→

活動的組成而產生行為,雖是抽象的概念,但卻容易令人深信不疑,亦或 是被錯認是客觀的。

黃春玲(2011)認為形象是主觀的知識以及認知,形象與現實的不同在於 接受訊息的程度以及主觀價值的介入,但形象與知識並不相同,知識隱含 著事實真相,而形象卻是個人信以為真的事物。

Boulding 在 1956 年發表的「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一書中認為行為是形象的產物,個人並非是對於事實作反應,而是對於個 人所相信的事實做反應,因此形象是憑著人的主觀性去認知,例如人們會 對於複雜的事物抽取有價值的部分,作為整體價值的參考。因此個人對於 某種形象的整體看法,可能包括了個人與它的接觸、互動過程、教育來源 及媒體上所接收到的資訊等,而形成整體性的概念(引自劉庭歡, 2012)。

牛莒光在 1990 年發表的「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上)」期刊 論文中認為形象包含了三個主要成份:

(一)認知成份(cognitive component):指個體對於所處的環境,如人、事、物,

及本身所持有的概念,意即對這些事物固有特性的認識。該層面形象只 觸及事物的形象,例如當我們談到某位人士的年齡、經驗、背景時,所 指的便是我們對此人的認知形象。

(二)感情成份(affective component):指個體對特定事物的感覺。例如我們對 某個人表示喜歡或厭惡時,腦海中的形象便已包含了感情成分,這種含 有感情成分的形象最根深蒂固,不易改變。

(三)活動成份(active component):個體的行為是依據所認知的情況而決定,

因此形象中亦包括了活動成分,是指個體對特定事物在認知、評量後所 採取的行為傾向(引自李沐蓁,2010)。

李孟蓁(2008)將形象的意義歸結成三部分:

(一)對於某特定群體或個人所形成帶有主觀價值判斷的綜合性看法。

(二)受到認知者過去經驗與外在環境的影響,並隨著認知者的主觀經驗而 不同。

(三)具有變動性。

王淑慧(2003) 將形象概念界定為「是人們對一切人、物之形貌,透過 外在訊息投遞感知,產生心理主觀的態度,並隨著資訊的變化或是互動而 有所改變、維持或創造。」,並把形象定義分成三種形象認知途徑,分別如 下:

(一)主觀認知途徑:其主張的是形象的形成是個人主觀意識的感知結果,並 非事物本身的真實內涵。

(二)客觀暈輪途徑:認為形象是客觀存在的實體,是由認知以外可以觀察以 及觸及所組合。

(三)主客合一途徑:認為形象是主觀認知以及客觀暈輪的綜合,也就是態度、

意見以及印象的綜合體。

綜上述資料,形象是一個抽象概念,主要分為三個成份:認知、感情 及活動,其中認知途徑又分為三個方向,分別為主觀認知、客觀暈輪及主 客合一,具有概括、簡化及情感性之特質。換言之,形象可以透過人、事、

物等方面的觀察或個人所相信的事實來產生,卻也容易用形象以偏概全,

自以了解事實的全貌。此外,形象又具有變動性,隨著資訊的變化或是親 身互動而有所改變。

若將其套用於社會工作上,人們可以從自身的環境、對社會工作的認 識、參與或聽聞的相關活動等,經由認知的三個途徑來塑造社會工作的看 法,根據不同的主觀經驗及接受訊息的程度,從未認識或一面之緣的民眾,

就研究者的身邊朋友分享,可能會產生「很有愛心」、「就是志工」或「支 薪的義工」等認知;而瞭解較深的,則可能產生「工作量大」、「常加班」

或「有問題的人找他們就對了」等認知。無論如何,一旦有了此認知及態 度後,將影響社會工作實務的執行或對此專業的觀感,若沒有碰上重大或 特殊事件的刺激,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知及態度便可能根深蒂固。

二、社會工作專業形象 (一)專業形象的定義

任何團體、職業或專業的公眾形象,影響了公眾的認知與行為,同時 也影響該職業的人們,職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該職業的專業性及社會地位 (關念嫻,1995),而形象是對於每一人、事、物所抱持的看法或態度,隨著 不同的主觀感受而產生形形色色的形象,而作為一門專業,研究者認為需 要有專業教育、專業組織、專業倫理及專業自主等四個層面。因此看待一 門專業時,是對於特定專業者所產生的主觀看法,由於有專業內涵規範著 該專業,讓民眾或該專業者擁有可供檢視的範圍,看法雖一樣含有主觀成 份,不過整體而言,在專業範疇內能夠探詢大眾的主觀認知,不會因個人 主觀思考面向不同,使得看法有所偏頗(李孟蓁,2008)。

專業形象可分為無形與有形,專業信念、專業能力及社會影響力皆屬 於無形的專業形象,而接觸顧客時所呈現的觀感及印象則屬有形的專業形 象,此外有形的專業形象包括了服裝、禮儀、容貌、表情、視線、聲音、

談吐及年齡等(戚一斐譯,2006)。

周春芳(2014)認為職場上的專業形象,代表著工作或服務水準給人的觀 感或期待,無論哪一行業,專業形象給予人正面且鮮明的觀感時,能讓客 戶放心交付重要業務或訂單,是在職場長期發展的關鍵能力,而專業形象 的構成要素則有對業務熟悉度、執行力、學習力及個人化風格。

許莉婭(2004)認為專業形象是指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的綜合認識及評 價,與整套的要求和標準,對專業形象的特點有三,1、主客觀統一性特點,

可讓社會大眾的主觀感受及社會工作專業行為客觀表現統一;2、多向性特 點,專業形象包含了理念、行為和視覺三個層面;3、穩定性特點,當社會 大眾產生了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形象,若無特殊刺激則不會輕易改變。

盧美秀(2009)定義專業形象是指專業人員在該職業中所表現的思想、語 言、行為及態度,給予社會大眾的印象,或社會大眾對專業團體的整體印 象,而專業形象的建立從專業人員對專業的體驗,深入了解後逐漸內化形 成專業理念,透過專業理念的引導,進而產生專業行為,再經由社會互動 之後,社會大眾就對此專業形成專業形象。

范楊松(1999)認為專業形象的建立,可歸納成八點來說明,1、取得基 本專業文憑及學養;2、接受專業團體的道德倫理規範;3、不斷進修,取 得具有專業知識的形象;4、維護專家信譽;5、面臨重大議題及危機,表 現專業自信及果斷;6、廣建人脈,保持專業領域的靈通;7、不以專業傷 害他人自尊;8、積極參與相關活動,扮演積極、擔任工作和提供服務角色。

綜上所述,發現專業形象與形象大同小異,但有了「專業」二字,使 得形象受限於擁有特殊專長、提供特殊領域或服務的職業,每門專業又具 有不同的專業內涵規範,故專業人員表現出的形象以及社會大眾的感受皆 會受到影響,不容易因主觀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偏頗。專業形象即為該專業 所表現的思想、語言、行為及態度所給予社會大眾的印象,或社會大眾對 於該專業的綜合性認識及評價,其特點有三:主客觀統一性、多向性及穩 定性,而專業形象建立可劃分成有形及無形,有形的專業形象稱為外在專 業形象,可透過服裝禮儀、容貌表情、談吐等方面進行著手;無形的專業

形象則稱為內在專業形象,則是透過專業人員對該專業的體認,逐漸內化 形成專業理念,在專業理念的引導下產生專業行為,再經由社會互動後,

該專業的形象即在社會大眾中產生,因此專業能力、專業信念等皆為內在 專業形象。

(二)不同職業之專業形象

有關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目前針對此部份探討者較少。故研究者從與 社會工作相近之專業著手,如醫護、人文、社會等相關領域,統整關於各 職業類別之專業形象論述,期能於社工端加以延伸與討論。

翁明達(2008)認為專業形象的意義是指人們對職業、團體或個人所認知 的印象、看法中,針對專業性質、專業能力或專業態度所產生的主觀知覺,

該主觀知覺即是人們對該職業、團體或個人的專屬信念與態度,此外教師 專業形象的內涵應包含七個層面,分別為專業知能、專業服務、專業倫理、

專業自主、專業成長、專業組織及專業表現。

李孟蓁(2008)認為幼稚園教師的專業形象可區分成八個向度,分別為專

李孟蓁(2008)認為幼稚園教師的專業形象可區分成八個向度,分別為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