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整體研究,提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茲 說明如下。

一、研究限制

(一)抽樣樣本之選取

研究者本期望能對中部地區的學校進行普查,但由於時間因素,因此 僅選取 7 間有成立社會工作系所的大專院校,使得在統計結果上,社工系 與非社工系在社會工作專業形象之認知雖有顯著差異,但兩者因場域過於 接近,造成差異並不大,且無法含括其他沒有社工系學校之學生的意見。

(二)問卷題目過多

本研究針對研究需求製作出社會工作專業量表問卷,在時間壓力的影 響之下,問卷內容並未多次反覆討論、分析與萃取精華,故最終問卷題項 共有 55 題,及 11 題的個人背景問題,使得部份受試者可能會不專心填答,

使得部份或過多題項漏答,亦或是都填答同一向度,造成分析結果受到影 響。

(三)發放問卷之問題

本研究針對七間學校,共 43 個科系進行問卷施測,但研究者一人無法 在一個月內跑完全部科系,因此在各學校尋找願意協助施測問卷之學生,

其學校 F 部份,社會工作系的問卷發放因學生記錯學校,跑至另外一間大 學,使得該科系並未發放問卷,造成僅有一位學生是由網路填答,另為保 護學生權益,規定若需找該學校學生之研究者需事先進行 IRB 的審查,而 本研究者並未進行審查,故該學校僅有部份學生做問卷填答。在學校 D 部 份,則是尚未找到願意協助施測問卷之學生,除社會工作系是有發放問卷 外,其餘皆以網路做填答。

二、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 1.學校

本研究僅針對中部地區有成立社會工作系之七間大專院校做抽樣,但 未成立社會工作系以外的學校並未進行瞭解,因此無法含括其他學校之意 見,建議未來研究者能夠針對中部地區學校,亦或針對全台的大專院校做 全面性的瞭解。

2.社會大眾

研究者其主要是對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工作的瞭解感到好奇,故才有了 此研究,但時間因素之下,且難度較高,故僅能以方便取樣的學生進行研 究,因此建議未來之研究者,研究對象可拉至社會大眾,以瞭解對於社會 工作專業形象之認知情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量化的方式進行研究,但專業形象此為概念性名詞,無法 完全涵蓋專業形象之內涵,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針對社會工作者、社會大 眾採取質化、亦或是質量並進的方式來進行社會工作之專業形象認知及建 構。

(三)問卷編制

本研究所編制的社會工作專業量表,並未經過多次討論、分析及施測,

因此使得問卷題項較多,且有部份受試者反應題意過於專業,故建議未來 研究者可針對不同研究對象,簡化或白話題意,以利受試者瞭解。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8)。社會工作倫理守則。取自

http://www.nusw.org.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913。

方蘭生(1995)。形象魅力。台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

王卓聖(2004)。臺灣與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比較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 刊,9,137-182。

王淑慧(2003)。警察形象認知及行銷策略之研究。行政濟政策學報,37,

97-136。

王筱怡(2011)。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屏東縣國小特教教師參與網路專 業成長社群進行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 教育科技碩士班,屏東。

包承恩、王永慈譯。(2000)。社會工作倫理與價值。(原作者:Frederic G.

Reamer)。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全 國 法 規 資 料 庫 (2009) 。 社 會 工 作 師 法 。 取 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25

自 由 時 報 (2016) 。 罵 社 工 像 死 人 段 緯 宇 稱 「 我 要 道 什 麼 歉 」。 取 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707244

何逸溱(2000)。我國圖書館員社會形象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台北

李沐蓁(2010)。報紙中對社會工作人員的報導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與聯合 晚報 2000 年-2009 年為例。東海大學,台中。

李孟蓁(2008)。幼稚園教師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 家庭教育學系。臺北。

李昀(1999)。你可讓人眼睛一亮:李昀形象教室。台北:方智。

周春芳(2014)。商業溝通:打開溝通罩門創造正面能量。台北,華泰文化。

林家德(2007)。從組織文化觀點探討醫務社會工作人員之專業自主性~以企 業型財團法人醫院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工作學系,南投。

林桂碧(2017)。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載於賴洪昇等人(合著),社會心理 學(5-1 至 5-25 頁)。台中,華格那企業。

林勝義(2008)。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林萬億(2001)。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學刊,7,I-XV 林萬億(2002)。台灣社會工作之歷史發展。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

台灣社會(1-42 頁)。台北,巨流。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會工 作學刊,22,153-196。

林萬億(2011)。台灣社會工作之歷史發展。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 台灣社會第二版(1-31 頁)。台北,巨流。

林萬億(2012)。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第二版)。台北,五南 圖書出版。

紀惠容、鄭怡世(1998)。社會福利機構從事社會立法公益遊說策略剖析:以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立法過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4),

164-177。

范楊松(1999)。用專業建立形象與口碑。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取自

http://www.greatman.com.tw/fame%20summary8.htm

徐震、李明政(2002)。社會倫理與社會工作倫理。載於徐震、李明政(主 編),社會工作倫理(31-62)。臺北市:五南。

秦燕(2007)。由台灣社會工作師專業制度的發展與社會工作師公會的現況及 展望來看建立專業制度的條件與問題。2007 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社工專業與福利服務論文集。上海。

秦燕(201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本土模型的構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 作學刊,16:1,233-262。

翁明達(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形象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

高嘉宏(2011)。社會工作督導功能與社會工作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以住宿 型身心障礙機構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

張宏哲、林昱宏、劉懿慧、徐國強、鄭淑芬(譯)(2013)。人類行為與社 會環境(三版)。(原作者:Ashford, J. B., LeCroy, C. W.)臺北市:雙葉。

(原著出版年:2010)

張佳樺(2012)。「曹小妹事件」之媒體建構與社工的媒體近用。國立屏東科 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屏東。

張哲溢(2006)。臺灣主要報紙中小學教師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中 國時報》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宜蘭。

張茲中(2017)。屏東縣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 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

張涵婷(2008)。當社工遇上媒體-論社工與媒體之互動關係。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新聞研究所,台北。

張寶丹(2003)。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形象知覺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戚一斐譯(2006)。超級業務員的必勝關鍵:追蹤服務創造 20 年不敗的業務 奇蹟(原作者:阪本亮一)。臺北:雅書堂文化。

教育部統計處。取自

http://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 3818&sms=91B3AAE8C6388B96&s=2D0E391A40CFC3C4。

梁心喬(2003)。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二00二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北。

許莉婭(2004)。專業形象的定位與塑造-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策略性思 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6,112-118。

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北。

郭書銘(2013)。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社工員特教專業知能、自我效能、角色壓 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育平(2007)。臺北地區民眾對藥師形象之認知及其影響因素。臺北醫學大 學醫學人文研究所,臺北

陳玟蒨(2010)。台灣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內容之探究。東海 大學社工學系,台中。

陳信木、翁志遠、陳雅琪譯(2017)。白話統計學(二版)。(原作者:Urdan, Timothy C.)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16)

陳麗欣(2009)。台灣社工大學畢業生專業勝任能力完備性與機構實習成效之 研究。復興崗學報,(96),155-186。

陳麗欣、王慧琦(2003)。我國技職學校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我國技職 學校社會工作系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研究 報告。

彭淑華(2016)。台灣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55,86-98。

曾華源(2007)。建構服務品質為導向的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社區發展季 刊,120,106-114。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06)。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1)。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第 二版)。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原作者:Rober A. Baron&Donn Byrne)

臺北市:洪葉。(原著出版年:1997)

曾筱君(2017)。技術型高中機械科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台北。

黃春玲(2011)。我國兒童圖畫書中原住民形象之內容分析。實踐大學家庭研 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台北。

黃美玲(2017)。教師網路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大 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南投。

黃源協(2016)。什麼是社會工作。載於黃源協(主編),社會工作概論(3-35 頁)。

台北,雙業。

萬育維譯(1997)。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原作者:Barry R. Cournoyer)。台北:

洪葉出版社。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

21-29。

劉文通(2010)。建構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制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行政,

(69),107-122。

劉庭歡(2012)。社工系學生對社會工作者形象之初探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

劉諺羲(2009)。影響護理人員的護理專業形象與留任意願之相關因素探討。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台中。

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2017)。社會工作師及格人數統計資料。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AASW/lp-541-103.html

鄭如雅(2010)。社區工作者核心專業能力之研究。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 少年福利學系研究所,台中。

鄭怡世(2006)。台灣戰後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1949-1982。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南投。

盧美秀(2009)。護理專業問題研討。台北,五南。

龍煒璿(1997)。臺灣社會工作概論課本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描繪。東吳大

龍煒璿(1997)。臺灣社會工作概論課本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描繪。東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