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範圍

一、 研究目的

地球村已經不是新的概念,不同國家的人們透過不同管道交流彼此的文 化、學習不同的語言。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語言學習者,可透過語言課 程和語言教材認識不同的文化。教材中的潛在內容是形塑語言學習者對文化 的看法及成見的因素。學者指出教材不是中立的文本,內容包含教材編寫者

的立場(藍順德,2007;歐用生,1992)。語言教材所傳遞的文化意識及文 化價值觀無形中影響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看法,因此語言教材的文化意識 對學習者具有潛在且深遠的影響。分析語言教材內反映的文化意識,亦有助 語言教師跳脫教材內容的桎梏,從跨文化教學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文化的內涵,

因此對語言教師而言,分析評估教材中的文化意識具有重要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了解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結構」及「內 容」的特點,並探究教材所反映的文化意識為何。結構上,檢視教材全冊及 各課結構、圖片設定、角色設定和對話場景四個方面。內容上,則統計課文 對話的言語行為語對,並質化討論出現「詢問用語」、「感謝用語」、「介紹用 語」以及「評論用語」這幾項出現頻率較高的言語行為語對的課文之特點。

最後,再以上述研究結果說明華語及日語教材所反映的「集體主義」、「不確 定性迴避指數」與「人際交際取向」的文化特點。

二、 研究範圍

為了解華語及日語教材中的文化意識,本研究選用之教材設定為初級零 起點程度的華語及日語教材各一冊。語言學習者以初級為多,初級的語言課 程為所有語言學習者的必經之道,因此初級的語言教材的普及程度也越高。

另一方面,學習新語言意味著接觸新文化,對初級程度的學習者來說,剛開 始接觸新文化的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因此在初級階段,學習者對於語言及 文化的關注程度也越高。由於上述兩項原因,本研究挑選初級程度的語言教 材為研究文本。

教材的課文內容為學習者學習的核心重點,更是各級語言教材中所佔篇 幅最長的部分,因此「課文內容」為教材分析的首要內容。另一方面,學者 表示,教材中文化內容的佈置要儘可能隱而不察、不過度強調(李泉,2005;

劉月華,2006),因此教材的課文內容、課後練習、延伸閱讀文章,甚至教 材的目錄與給讀者的話等「結構」層面,都可能反映教材的文化意識。因此 本研究從教材的「結構」以及「內容層面」兩個面向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本研究選用的華語教材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主編的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 1 冊,日語教材則為大新書局出版的《大家的日本 語》繁體中文版的初級 I 冊,從教材的結構層面及課文的內容層面探究華語

及日語教材所反映的文化意識為何。

三、 研究問題

(一) 說明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的結構及內容特點。

1.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全冊及各課結構特點為何。

2.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內的圖片設計特點為何。

3.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設定的角色及角色關係有何特點。

4.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課文對話場景特點為何。

5.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課文對話有何「言語行為語對」。

(二) 說明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反映的文化意識。

6.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反映的「集體主義」特點。

7.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反映的「人際交際取向」特點。

8.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反映的「主體意識」及「客體意識」特點。

9. 初級華語及日語教材反映的「不確定迴避性」特點。

四、 名詞釋義

(一) 文化意識

為語言教學領域學者 Byram(1997)提出的概念,「文化意識」意指人 們對自身文化價值觀、信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與反省的能力。

(二) 中華文化

本研究的中華文化指台灣地區的華人文化。台灣地區的華人社會繼承中 國文化的特點,受到傳統儒家道家、日本皇民化文化、戰後歐美文化以及台 灣當地原住民的影響,為隨著時間不斷演化、發展,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特有 文化之通稱。

(三) 華語教材

華語即「中文」、「現代漢語」、「Mandarin Chinese」,台灣地區亦稱「國

語」,語音以中國大陸普通話為標準(葉德明,2005)。華語教材為以「華語」

為本,供語言教師於語言課堂中用以教授母語非華語之學習者的教學材料。

本研究選用的華語教材為台灣正中出版社的《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

(四) 集體主義

Hofstede(2007)文化分類學的構面之一,為相對於「個體主義」的概 念。集體主義認為人們從屬在一個團體或組織當中,傾向對團體及社會組織 形成一種感情依賴。集體主義的人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具有責任,需服從群 體的指示;而人們所屬的群體亦需提供成員協助或安全感。集體主義重維持 人際間的「和諧」。

(五) 不確定性迴避指數

不確定性迴避為 Hofstede(2007)文化分類學的構面之一。人們對於不 確定的情境會感到焦慮及威脅,並試圖防止不確定性,不同的文化對不確定 性的迴避程度皆有所不同。不確定性迴避程度高的文化追求絕對真實的事物 及價值觀,傾向訂定規則甚至法規條令。而不確定性迴避程度低的文化較易 產生安全感,能容忍生活中的事物的變化,並有鼓勵冒險、崇尚創新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