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流程各個階段分別如下敘述:

(一)研讀相關文獻,確認研究動機與目標後,擬定研究主題。

(二)整理相關文獻,並配合著教學目標,開始搜尋感興趣與配合教 材適切之社會性科學議題。

(三)蒐集教科書內有關社會性科學議題與道德相關之敘述,編輯 Q 樣本,並擬定P 樣本,並請該領域之專家就 Q 樣本內容進行 專家效度檢核。(如附錄一)

(四)於上學期兩個班先進行議題導向教學,並試測 Q 方法,評估 Q 樣本內容與Q 方法實驗流程,再行修改。

(五)在使學生熟悉教學流程。

(六)實施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如附錄三)

(七)實施第一次Q 分類(前測)。

(八)正式教學實驗。

(九)實施第二次Q 分類(後測)。

(十)資料整理與分析。

流程如下圖所示:

2011/7 確定研究主題及目的

文 獻 探 討

2011/8 蒐集社會性科學議題教材

分析與設計教學內容 編製Q 樣本與 P 樣本

↓ 2011/9~2012/1 實施試測

2012/1~2012/3 分析試測結果 修改Q 樣本與教學內容

2012/4 實施批判思考測驗與前測

2012/4~2012/6 進行實驗教學

↓ 2012/6 實施後測

↓ 2012/7~2012/9 資料分析

2012/10~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1 研究流程圖

第五節 研究工具

一、建立Q 方法工具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標,採用Q 方法來找出隱含在陳述句背後之 道德成分,透過Q 方法,能夠使受試者藉由本身的道德判斷對陳述 句分類。研究者根據由報章雜誌、媒體、教科書收集有關基因轉殖、

入侵外來種、環境汙染等議題之相關陳述句,發展出Q 樣本。

為了使Q 樣本之內容與敘述達到清晰精確,研究者透過專家審 核提高研究工具之專家效度,專家總共有兩位,皆為北部某師範大學 生命科學系之教授,依據專家的建議,研究者修正部分Q 樣本語句 結構與內容後,才確定了總共81 項 Q 樣本。基於研究目標,將 Q 樣 本分為幾種分類來看,第一種分類方式是以句子本身的結構來做分類

(表3-4),第一類型為單一陳述句,其內容僅涉及於一個技術或一個 事件。第二類型為兩句的句型,其中包含一個技術或一個事件,以及 其結果。第三類型為三句的句型,包含了一個技術或一個事件、造成 結果、以及導致人類之影響。

第二種分類方式是以陳述句內容所分(表 3-4),分為三種類型:

甲類為基因轉殖相關陳述句,乙類為入侵外來種相關陳述句,丙類為 環境汙染相關陳述句,如下表所示(表3-5):

表 3-4 陳述句第一種分類方式(以陳述句結構來分)

陳述句類型 結構 舉例

類型1 技術/事件 運用基因轉殖技術於魚。

類型2 技術/事件+結果 運用基因轉殖技術於魚,

使魚長得又快又大。

類型3 技術/事件+結果+導致 影響

運用基因轉殖技術於魚,

使魚長得又快又大,符合 消費者喜愛。

表 3-5 陳述句第二種分類方式(以陳述句內容來分)

陳述句類型 內容 舉例

類型甲 基因轉殖技術 運用基因轉殖技術,使得水稻產量大 增。

類型乙 入侵外來種 為了發展水土保持需求,引進小花蔓 澤蘭。

類型丙 環境汙染 工廠排放汙水,造成水質污染。

根據上述之分類原則,遂將編製之Q 樣本(如附錄五)之分類。

由於是自行開發研究工具,必須探討其信度,在前測Q 分類的

結果顯示,本Q 分類工具在前測之 Cronbach's Alpha 值為 0.952,後 測之Cronbach's Alpha 值為 0.939,因此該工具於前測與後測皆有極高 的信度。

由於本研究是在探討道德判斷,因此在做Q 分類時,採用非強 迫的分類方式(unforced sort),讓受試者依照自己對於陳述句的想法 自由地分卡片,並不強制要受試者顧慮哪一個層級的卡片該放幾張,

然而過去的研究提到,不論是非強迫分類或是強迫分類,所得到之結 果並無顯著差異(Brooks,1970)。

除了分類的方式之外,研究者也須決定該將卡片區分為幾個等級,

一般而言,Q 方法的分類等級應設計成奇數個等級,大多數研究多以 九級或十一級為主,本研究將Q 分類的操作等級分為十一級。在施 測前,研究者編製了十一個信封,從+5 分至-5 分,代表從道德到不 道德之間的量尺,讓學生在施測完之後放入其代表之信封袋中,以便 於回收並整理。其示意如下表:

表 3-6 Q 分類的十一等級量尺

等級 最不道德 中

最道德

表示 -5 -4 -3 -2 -1 0 +1 +2 +3 +4 +5 計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接著研究者發展出P 樣本給學生填寫,目的在於瞭解學生的特性,

內容包括班級、座號、性別與類組傾向,並附上研究說明與Q 分類 操作說明,並將之放入牛皮紙袋中以方便回收數據。(附錄二)

二、前測Q 分類的 R 因素分析

在前測完後,為了找出變數間的相關,遂利用前測所蒐集之資料 進行R 因素分析,找出受試者分類時所依據的構念。本步驟需經 SPSS20 透過因素分析的主軸因子法,利用斜交轉軸法(promax)將 資料進行分析,接著利用陡坡檢定法(scree test)將特徵值排列,將 特徵值逐漸遞減,找出特殊的因素,根據前測Q 方法結果,遂找出 三個因素(圖 3-3)。並利用斜交轉軸法,以樣式矩陣(pattern matrix)

方式將因素萃取出來(如附錄六)。

依照樣式矩陣所得到的前測Q因素分析結果,根據所分類陳述句 之內容與特性,遂將三個因素分別命名,分別為:

(一)因素一:道德的。

(二)因素二:不道德的。

(三)因素三:中立道德的。

圖 3-3 前測 R 因素分析陡坡檢測法

根據上述所命名的因素,將其陳述句整理如表3-19:

表 3-7 因素命名與陳述句分類(題號)

因素一;道德的 因素二:不道德的 因素三:中立道德的 1,2,3,4,5,6,7,8,9,10,11,

12,13,14,15,16,18,19, 20,21,22,23,24,25,26,2 7,28,29,30,31,32,34,45 ,50,55,71,72

41,46,56,57,58,59,61, 62,63,64,65,66,67,68, 69,70,73,74,75,76,77

17,33,35,36,37,38,39, 40,42,43,44,47,48,49, 51,52,53,54,60,78,79, 80,81

三、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

由於教學的內容牽涉到學生們的批判思考能力,而批判思考能力 與道德判斷具有相當地關聯(Bailin, Case, Coombs & Daniels, 1999) , 因此,為確保不同性別與不同類組侵向之學生其批判思考能力之同質 性,研究者利用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先檢測每位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測驗共有71 題,測驗一次約利用 40 分鐘左右時間。(附錄三)

本研究採用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X 級(CCT-X)來檢測學生的批 判思考能力,為毛連塭、吳清山、陳麗華(1992)根據 Ennis(1985)

所編製之「Cornell Critical Thinking Test, Level X」來修定而成,將原 測驗的題目從英文翻譯成中文,在經由幾次試測後,修改其語句,增 加插圖,來提高受試者填答之動機與興趣。作答方式為三選一之選擇 題,答對一題得到1 分,答錯一題為 0 分,得分愈高表示受試者之批 判思考能力愈好。

四、Q 分類

本研究是利用Q 分類的方式來探討學生的道德判斷,在操作的 過程皆有研究者在引導著受試者步驟,第一步驟時,研究者先要求受 試者將P 樣本填寫完成,並將十一個信封在桌上按照順序排列好,接

著,進行第一階層的Q 分類,此時會請受試者將這堆陳述句(卡片)

分做三堆,分別為道德的,不道德的,及無關道德的三堆卡片,當此 分類階段完之後,再進行第二階層的Q 分類,這時研究者會請受試 者將分到道德的與不道德的陳述句(卡片)中,再依照受試者本身,

分別分類到適當的道德量尺中,也就是說,在第二階層的Q 分類中,

要求受試者在道德與不道德中,再細分量尺,由非常道德(+5)至些 許道德(+1),與非常不道德(-5)至些許不道德(-1)。分完後再請 受試者將卡片依序放入各代表之信封中,最後整理好連同填寫完之P 樣本放入牛皮紙袋中回收。一次Q 分類進行大約需要 40 分鐘左右的 時間。詳細的Q 分類流程如圖 3-2 所示。

研究者講述指導語說明Q 方法流程

請受試者填寫 P 樣本

進行第一階層Q 分類(道德/中立/不道德)

進行第二階層Q 分類(-5~+5)

將Q 分類結果與 P 樣本放入牛皮紙袋回收 圖 3-4 Q 分類實施流程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根據研究目的,在參考相關研究後,發展研究工具,遂在正式開 始進行實驗教學前進行試測,試圖將每個Q 樣本修飾到盡善盡美,

並且熟悉Q 方法流程。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的發放與回收,皆在教室 中進行,一份研究工具包括一份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81 張 Q 樣本 卡片、一份P 樣本與 Q 分類操作過程說明。大致資料處理與分析方 法如表3-10,如下說明:

表 3-8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資料類型 分析方法

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Q 分類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晤談

道德判斷改變類型 因素分析、晤談

一、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

對於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的計分方式是,若是該題正確即得1 分,

若是錯誤即以0 分計,在統計每一題、每一個選項作答的人數,統計 每一位受試者的得分。

本測驗目的在於檢驗不同性別與不同類組侵向之學生,其批判思 考能力是否具同質性,該測驗於前測之前,也就是第一次Q 分類之 前測驗。測驗完後,將資料輸入SPSS20 軟體中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再利用獨立樣本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來檢測不同性別與 類組侵向的受試者,在教學前之批判思考能力有無顯著差異。結果如 表3-11、表 3-12 與表 3-13 所示,不論是不同性別間之批判思考能力,

或者不同類組侵向之批判思考能力,皆無顯著差異。。

表 3-9 各班批判思考測驗成績(分數)

班級 平均 最低分 最高分 標準差

A 30.57 21 38 3.430 B 31.02 22 38 3.657 C 29.65 22 35 3.301 D 30.48 23 38 3.373

總和 30.43 21 38 3.450

表 3-10 性別與批判思考測驗成績比較

性別 N M S.D. t p

男 76 30.62 3.680

0.300 0.767 女 83 30.46 3.070

表 3-11 類組侵向與批判思考測驗成績比較

類組 N M S.D. F p

I 69 30.44 3.467

1.545 0.216 II 22 31.71 3.690

III 68 30.53 3.122

二、Q 分類

本測驗依照受試者主觀意識分類後,將受試者之分類等級之卡片 逐一紀錄,將數據輸入至 SPSS20 分析,進行計分與描述性統計。由 於前測成績為共變量,組別為自變項,後測成績為依變項,遂進行共 變數分析,進行共變數分析前會先檢測其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假設

(常態檢定、同質性檢定等)。最後,嘗試依據不同的道德判斷改變 情況,將受試者分組。關於Q 分類之回收率如表 3-14 所示。

(常態檢定、同質性檢定等)。最後,嘗試依據不同的道德判斷改變 情況,將受試者分組。關於Q 分類之回收率如表 3-14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