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試圖將社會性科學議題融入高中生物科教學中,並探討學 生在教學前後面對不同的議題所做之道德判斷是否會有因不同的因 素而造成差異。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

名詞界定、以及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這過去的二十年中,國際間已經有很多對於中學的科學課程需 要改革的聲浪。愈來愈多科學教育研究建議科學的課程中應融入真實 世界中所遭遇到的科學問題 (Driver, Leach, Millar & Scott, 1996;

Kolstø, 2001; Ratcliffe & Grace, 2003; Siebert & McIntosh, 2001),在現 今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常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社 會,進而衍生出一些議題,包括基因工程、動物權利、胚胎研究、環 境汙染等。許多科學教育研究者建議應將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科學 議題融入科學的課程中(Driver et al., 1996),促成將社會性科學議 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導入科學課程中。這類型的議題,通 常牽涉到不僅具有科學概念的內涵,也對倫理、法律及社會有相當重 要的影響。這些議題的討論與解決,不僅需要考慮科學、技術,也需

考慮倫理、法律及社會層面。由於「社會性科學議題」通常具爭議性 的特質,適合做為辯論的議題,透過符合學習者文化背景之案例設計,

結合論證或對話情境的安排,可以使學生經驗面對該問題時所引發的 多樣觀點,以及協商、解決的過程。將社會性科學議題融入教學中,

旨在鼓勵學生針對當前的社會問題,在科學的背景下,作出道德判斷

(Sadler, 2004; Zeidler & Sadler, 2008; Zeidler, Sadler, Simmons &

Howes, 2005)。這些議題提供學生在一個適當背景下,積極思考和檢 測自己的生活、社區與科學之間的連結(Driver et al., 1996; Kolstø, 2006; Sadler, 2004)。因此,將科學教室營造出一個讓學生討論議題 的環境,可以幫助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於社會情境中(Hughes, 2000)。 然而,許多研究提出,這些議題導向式的課程,提供學生們在科學的 背景下,對於各項社會性科學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幫助學生在這樣 的教學活動下提升批判思考、道德判斷與道德推理的能力,並跳脫學 校,進而關懷因科學、科技發展而引發的社會衝擊,培養學生的科學 素養(Sadler, 2004),更重要的是,能培育出有能力解決生活上所遭 遇的問題,並對議題作出判斷的公民(Abd-El-Khalick, 2003; Driver, et

al., 1996)。而我國在過去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也強調學生應瞭解科

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並且能對於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作科學性 的理解與判斷,以達到具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

2003)。

在教育部最新頒布普通高級中學生物科課程綱要中,注重經由對 生物學相關之社會、法律及倫理議題的討論,培養學生發展道德推理、

理性思辨、批判思考等能力,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問 題(教育部, 2010)。也因此,將議題導向式教學引入社會性科學議 題的教學中十分合適,也就是講述與討論並重。由於我國過去在科學 學科教學上,往往是以課程標準或教科書為基礎訂定之標準,再以教 科書傳授客觀的科學知識,學生被動地吸收來自教師及教科書所提供 知識,鮮少讓學生去討論這些具爭議性的議題,因此,當學生面對這 些具有爭議性的新興科技議題時,學生常會出現「無所適從或人云亦 云,缺乏獨立思考」的表現(劉美慧, 1998)。然而,過去研究指出,

在科學教育中納入具有爭議性的新興議題,經由討論的方式,將有助 於培養學生在面對這些議題時獨立思考、判斷、決擇以及解決問題的 能力(劉美慧, 1998)因此,身為知識的引導者,教師需將課程內容 與議題作結合,並融入於課程中,有別於傳統講述式教學的方式,不 論對於教師及學生而言,皆是莫大的考驗。如果學生能在課堂中接觸 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養成主動獨立思考的習慣,將會有助於他 們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既是科學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由於社會

性科學議題同時兼具有知識與道德倫理面向,因此,將社會性科學議 題融入教學中,不僅僅只是教導科學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應 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並嘗試傾聽不同的意見與包容不同的立場,就像 親身參與民主社會的運作(Zeidler et al., 2005)。在教學過程中,教 學者的任務並不是要促使學生形成某一特殊的觀點或是一致性的結 論,而是要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立場及處境對於決策之影響,是故,

教學者應妥善設計並謹慎實施教學過程。

當前我國科學課程綱要相當重視科學與社會的關係及與社會相 關之科學議題,然而,議題導向式教學在目前教育體制及環境下該如 何於課堂中進行?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學生面對社會性科學議題做 道德判斷?尚未有許多研究著墨於此,尤其急切需要關於學生面對社 會性科學議題之道德判斷的研究,以評估科學課程的適切性。然而,

過去研究道德判斷的文獻指出,不同性別在做道德判斷上有差異存在

(李映文, 2007; Gilligan, 1982; Gillian & Dennis, 1996),這部份研究 尚未涉及利用社會性科學議題所導入課程中對於不同性別學生在做 道德判斷時的影響。此外,部份研究也指出,不同的知識背景也會影 響道德判斷結果(Sadler & Zeidler, 2005; Zohar & Nemet, 2002),對 於我國的教育而言,在自然組學生與社會組的學生本身知識的背景有 所差別,那麼,對於選擇不同類組的學生來說,在對社會性科學議題

做道德判斷時,會不會出現差異?目前鮮少研究涉及於此。因此,本 研究擬探討學生進行道德判斷的情形,主要聚焦於分析授予議題導向 教學前後,學生對於不同的陳述句所做的道德判斷,以及影響其判斷 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