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史料運用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史料運用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史料運用

壹、研究範圍與對象的界定

本研究以 1896(明治 29)年國語傳習所開始上體育課,至 1945(昭和 20)

年日本結束統治約 50 年間,初、中等學校的體育課程作為研究範圍。體育課程 隨著臺灣總督府推行西方近代教育傳入臺灣,自 1896 年起以「體操科」之名進 入各級學校, 1941(昭和 16)年改制為國民學校以後,體操科更名為「體鍊科」, 授課內容更加著重於軍事訓練,強調學生上戰場的能力。50 多年的體育課程,

除了正式課程中的普通體操、教練、遊戲及競技、衛生與武道等項目,尚有課 外的社團活動及運動會。

「普通體操」的主要概念是,徒手或利用簡單器具(啞鈴、球杆、木環、棍 棒等)從事的體操,日本明治維新後,體育課程最初採用以以軍事教育為基礎的

11

德國體操,以及以解剖學與生理學為依據,能兼顧教育、軍事及醫療目的的瑞 典體操。「兵式體操」,是與普通體操相對的概念,其顧名思義與軍隊的訓練有 關,原是為了訓練新兵的基本動作而設計,內容包括隊列運動、器械體操及活 用槍術等,1909(明治 42)年兵式體操改稱為「教練」。至於「遊戲」,可分為競爭 性遊戲、行進類遊戲及動作類遊戲,其中以競爭性遊戲為最主要項目。「武道」

包含柔道、劍道相撲及弓道。「衛生」以衛生習慣之訓練與實踐為主。由上述可 知,本文中的「教練」為當時的軍事訓練,類似現今的軍訓課,衛生則是現今 的健康教育,因此本研究範圍實超出現今學校體育課之認知,需將軍事訓練以 衛生養護知識納入研究範圍。此外,本研究將學校每年一度的運動會及中等學 校運動與軍事性質社團視為學校體育課程之延伸,亦一併討論之。

由於研究中關心的日本時代體育課對臺灣社會的意義,因此文中以大量臺 灣男學生的材料為中心,來窺探臺灣人面對體育課的態度,以及體育課的感想 或影響,惟日本時代仍有許多在臺日人之學童,且在中等學校亦有日臺共學之 情況,故必要時仍會參考部分日人學生的學校體育經驗,以求論述更為完整。

另受限於資料的收集,研究對象以初、中等學校(含實業學校)的男學生為主軸,

女學生的體育經驗並無法於文中一併處理。

貳、史料介紹

本研究藉由當時的官方檔案、學校資料、時人及後人日記、回憶錄及訪談 進行文獻分析,試圖回答本文所提出之「體育課的制度」、「體育課實施的情況」、

「學生的感想與影響」等三個層次問題,首先《臺灣教育沿革誌》記有 1939(昭 和 14)年以前各級學校的演變、發展及教授項目與規定,也是過往研究者在建 構體育課程的發展制度中皆需引用的資料,不過由於出版時間的關係並無體鍊 科時期之內容;官方檔案《臺灣學事法規》及《臺灣總督府府報》〉則可更進一 步看到法規之原文,有助於更加完善地整理出制度史之脈絡;《臺灣總督府公文

12

類纂》可窺探法規制定的過程,尤其是 1917(大正 6)年臺灣總督府首次頒布適 合臺灣本島的〈體操教授要目〉現已不存,公文類纂中 1916(大正 5)年上呈的

〈體操科教授要目取調委員報告書〉,其調查結果及建議顯得特別重要,上述當 時出版的著作以及官方檔案,係為「體育課的制度」考察最重要的來源。

由於臺灣特殊風土氣候及學生發育狀態與內地有別,在初等教育的學制上 亦早已分成小、公學校雙軌制進行教學,如何依內、臺人之別制定出符合需求 的體育課程以及教授內容即顯得相當重要。在現存史料中,有相當多國語學校 教授以及小、公學校教師就體操、教練、遊戲及武道提出的教材及教案,舉凡

《講習會用教授法教科書》、《公學校各科敎授法》,分析這些教材可知曉學校規 則中的體育教授要旨之意涵為何?教學者是否針對日、臺之不同來設計體育課 程?學生在不同年齡層需學習到什麼樣的課程?得以對體育課的制度層面進行 補充;分析教案則可得知當時的教師在教學時需注意哪些事項?以及學生學到 了哪些課程?即為「體育課實施的情況」的部分。

至於「學生的感想與影響」,可由許多中等學校如臺中第二中學校、嘉義中 學校、嘉義農林學校、花蓮港中學校、長榮中學校等校仍存有校友會誌,其中,

以本島人學生為主體的長榮(長老教)中學校刊《輔仁》及《彌榮》為例,在 每年發行的刊物中登載教師和學生對體育的感想,學生參加校內外運動會、體 育競賽及野外行軍露營的心得,以及學校各運動社團每一年運行的概況,就體 育活動進行的實況以及學生對體育運動、軍事訓練之感受得以窺探之。

掌握臺人對體育課的觀感,爬梳日本時代校刊中的投稿以外,日記及戰後 出版的口述資料顯得相當重要,日記方面,甫出版的《重現一九二五-臺中一 中先輩日記》係戰後首任南投縣長陳錫卿就讀臺中一中的日記,雖僅有短短一 年之記錄,卻提供相當豐富的資訊,由於陳氏本身是網球愛好者,從日記中可 以見到其最喜歡的課外休閒就是打網球,對運動之熱愛,以致日記中就體育課

13

與教練課的課堂描述相當豐富。24除了《嘉農口述歷史》25、《臺北工業生的回憶》

26、《日治時期臺灣棒球訪談》27等口述專書,各地舉辦的耆老座談紀錄以及眾多 出版的回憶錄之中,不少著作會提到在求學時代曾上過體育課以及運動會的經 驗,這些資訊雖然片段且零碎,卻是建構體育課圖像以及探討臺灣人如何面對 體育最好的材料。因此除了已出版的口述資料爬梳,筆者也曾進行數次口訪,

然而,符合日本時代求學經驗且有相關記憶者,隨著歲月流逝已相當難尋,故 成果有限。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