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行動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的意義

陳向明(2002)提出對質的研究一個初步的定義:「質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 者本人做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蒐集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 整體性的研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 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p14)。」甄曉蘭(2004)認為:

「行動研究是以行動理論為基本立論根據,注重從實際行動中發現問題、解 決問題,更從行動中驗證理論、謀求進步。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被研究 者一起合作,是一種在「經驗」「反省」「對話」與「理解」之間的覺醒和自我批 判歷程,使得每個參與者的概念,實踐與經驗能週而復始的不斷被調整與修正,

進而培養出兼容並蓄的意識。(p 174)」

所以,行動研究的場域主要在學校,而主要的參與者是教師,在研究的 過程中,教師同時扮演了「研究者」以及「參與者」的角色,在教學的情境中,

察覺到教學得實務問題,針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並且進一步擬定策略,逐步落 實於實際教學中,且不斷的反思、回饋、修正策略、釐清問題,以達到問題解決 為目的。藉以改善教師教學、增進教師專業知能,實踐教學理想。

二、行動研究的歷程

Altrichter,Posch&Somekm(1997)在《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

中指出:

「行動研究以找出一個起始點為開端,這個起始點是可以在個人的實務中發 展的,它也是個人有意願投注心力去追求的。之後,透過對話、訪談及其他蒐集 資料的方法,蒐集到相關資料,然後對蒐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情境得以釐清。

在釐清之後,隨之得以產生的結果便發展出行動策略,並且將策略轉入實踐之中

(p 9)。」

甄曉蘭(2004)在《課程行動研究實力與方法解析》中認為:

「行動研究的運作模式很多,不論其探究的模式為何,均投射出四個關鍵的 行動運作要素:「計畫」、「行動」、「觀察」以及「反省」。其目的在鼓勵實務工作 者敏銳的觀察、積極的反應,進而促進意義的建構、並促進革新行動的實踐。(p 180)」

所以,行動研究不同於其他研究的方式,較無特定的程序,其運用的方式及 流程依照教師所關心的議題而定,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依實際的需求,

作機動而彈性的調整。

三、預期結果:

(一)學生透過一學期的圖畫書教學,能以閱讀圖像的方式更深入閱讀圖畫 書,並能發表自己對圖畫書的評論與賞析。

(二)發展出文化不利地區學童的圖畫書教學模式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流程(如圖 3-3-1)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第二階段 為研究發展階段;第三階段為研究分析階段。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隨時進行相關 文獻的閱讀及省思與檢討,作為解決下一次活動設計之參考。研究流程詳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2010/02~2010/06)

(一)在教學中發現問

擔任國小教師多年,發現學生普遍喜歡閱讀圖畫書,兒童看完圖畫書後,也 都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感動與想法,尤其是對圖像部分更是充滿喜愛,只是受限於 學童本身的繪畫知識及語言表達能力,無法真正懂得如何閱讀圖畫書,所以覺得 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試探性研究

在九十八年度下學期時,曾經在任教班級進行過一次試探性研究,在研究中 發現一些教學上的問題,再次透過文獻探討釐清相關問題,而確定研究主題。

(三)收集分析相關資料及文獻參

在確定研究主題及方向後,研究者繼續收集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書籍、文 件,參考相關文獻,包括:圖畫書的圖像閱讀、閱讀教學、行動研究法等相關理 論,釐清研究問題,並發展相關教學設計,希望從一些研究成果中尋找策略。

(四)擬定研究計畫

根據選書原則,挑五本圖畫書進行教學,以奠定學生對圖畫書圖像的基本知 識。以文獻理論為依據,再依研究場域的實際狀況,提出解決策略,設計教學計 畫、訂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規畫教學活動。

二、研究發展階段(2010/09~2011/01)

(一)採取行動策略

以討論法、合作學習法與文學圈教學法,依照教學計畫進行教學,四大主題 的圖畫書閱讀教學活動,以教學得實際過程,作為研究的依據。

(二)觀察與資料收集

觀察學生閱讀情形並收集記錄資料,如:教學錄影、錄音、檔案、學習單、

問卷、課堂觀察、文件收集等,進行師生互動紀錄。

(三)檢討與評估

根據蒐集得資料隨時檢討評估,進行教學省思,並調整教學策略。

(四)修正、調整教學策略

若發現教學策略不當,立即修正。行動研究的精神就是面對教學現場發生問 題,進行解決的策略規劃、執行、評估結果,透過研究者的反思解決實際問題。

希望能從過程當中,找出更適切的教學方法與內容架構,其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有所幫助。並且藉此省思研究者之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研究分析階段(2011/07~2012/05)

(一)資料分析整理

將搜集到的各項資料,包括錄音錄影資料進行轉錄、分類、建檔,進行資料 編碼與分析。

(二)撰寫研究報告

本研究從 2010 年 2 月開始規劃,在 2010 年 9 月至 2011 年 1 月實施,在實 施過程中兼以進行資料的蒐集、資料處理與分析。至 2011 年 7 月至 2012 年 5 月 間,進行資料整理,將研究結果與發現作成結論與建議,寫成研究論文。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歐用生(1998)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認為:「行動研究的資料是多元的,

所聽、所聞、所想、所感都是資料,都要收集不可放過(p23)。」陳向明(2002)

在《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中認為:「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是研究者的加工過程,也 是在原始資料中尋找意義的過程(p56)。」簡賢昌(2007)在《教學行動研究:

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中指出:「搜集資料的方法與資料的處理分析,是指研究 者利用適當的方法與工具,蒐集行動研究實施的資料、整理分析,以瞭解行動成 效。目的是要協助研究者規劃研究過程、資料蒐集與分析的藍圖,使在研究過程 持續蒐集適合有效的資料,以提供做為分析研究的基礎(p133)。」所以,本節 陳述中的資料蒐集與處理,為顧及研究倫理與尊重個人隱私權,所提及之學校名 稱、學生姓名、老師資料均以「匿名編碼」稱之。

壹、 資料的蒐集

研究期間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排在五年甲班「綜合領域」課程時間實施,配 合「藝術與人文領域」及一堂「彈性課程」。在九十九學年度下學期實施,預計 進行一學期。實際時間依行動研究的進行的狀況,配合學校行事曆進行調整。利 用隔週每次二堂課的綜合活動時間,進行圖畫書閱讀教學。每節課四十分鐘,一 次連續上二節,中間休息十分鐘。教學期間,配合班級閱讀課,至資訊教室利用 電腦打閱讀心得,並上傳至「愛的書庫」的「閱讀分享區」。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研究者從二方面進行資料蒐集,一是相關研究 文獻;二是教學歷程檔案,如:前測調查、學生學習單、教學日誌、訪談記錄、

學習回饋單、影音資料。茲分述如下:

一、相關研究文獻

藉由學術上的文獻探討,探究本研究的教學價值、可實踐性、課程發展策略 以及行動研究方案。

二、教學歷程檔案

(一)前測調查

研究者於課程實施前,先讓學生填寫前測調查單及學童課前認知測驗,以了 解學生上課前的先備經驗作為學習的起點,並於課程結束時,作為學習成效的對 照。

表 3-5-1 學童課前認知測驗統計表

題號 題目 1 2 3 4

1 你知道什麼是圖畫書(繪本)嗎?

2 你喜歡看圖畫書嗎?

3 你會被圖畫書的圖畫吸引嗎?

4 你會分析圖畫書中圖畫的色彩嗎?

5 你會分析圖畫書中圖畫的線條及造 型嗎?

6 你瞭解圖畫書中圖畫的媒材使用情 形嗎?

7 你閱讀圖畫書時會分析繪者為何如 此構圖嗎?

8 你閱讀圖畫書時會在圖畫中找尋新 發現嗎?

9 你會和同學一起討論分享閱讀圖畫 書的樂趣嗎?

10 你喜歡上閱讀課嗎?

(二)學生學習單

提供學生填寫學習單,了解學生對於圖畫書的閱讀學習程度,及學生的學習 需求與困難。日常收集學生的各種閱讀學習單,透過長期累積,了解學生的學習 狀況。

(三)教學日誌

研究者依據當日教學活動,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反應及教學省思,以掌握 教學動向與目標,省思教學觀念是否正確,提供自我教學,發現教學策略的歷程,

以作為教學修正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四)訪談記錄

在了解學童行為的方法中,觀察法受限於觀察時所看到學童表面的互動行 為,訪談能深入了解受訪者的反應訊息,同時也是建立教師與父母,學童之間信 賴關係最有用的方法。

研究者觀察學生在閱讀活動得小組討論中是否發生困難,若陷入討論瓶頸 時,進行個別或小組訪談,來診斷或解決問題,讓小組討論可繼續進行下去,並 透過與家長非正式的談話,獲取家長及學童對於研究過程中的相關想法,針對教 學進行質的分析。

(五)學習回饋單

在每個學習單元結束時,讓學生做自我反思與評量,用來了解學生的上課學 習情形,在資料分析與評估時作為學生的資料。

(六)影音資料

在圖畫書閱讀活動進行時,為忠實紀錄教學歷程中,學生對文本的討論過程 及老師如何引導學生的閱讀策略,研究者以照片錄音錄影來輔助紀錄。

貳、 資料的處理

一、資料的整理

Altrichter,Posch&Somekh(1997)在《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 究》中指出:「行動研究者欲從一大堆資料中找出秩序與規則,是需要與研究問 題有關的向度,同時也是表達資料內涵的分類,藉由類別的向度來歸類資料,將 適當的類別名稱標示於上,這個過程叫「編碼」(coding)(p8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