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北市、新北市公⽴國⼩,且其附設幼兒園為獲得教育部教學卓 越獎或受台北市推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

⼆、研究內容

本研究從國⼩學童之教育成就觀點,探究學前教育經驗對教育成就之影 響。⽂獻探討後,歸納出幼兒園品質及家庭因素,對於兒童教育成就有重要影 響⼒。因此,擬實證兩者在就學準備度與短期教育成就上之差別;並進⼀步了 解家庭社會資本對於教育成就之影響。

本研究以⼩⼀上學期之學業成績作為幼兒就學準備度之替代指標,將⼩⼆

上學期之學期成績與學童⾃評⽣活適應能⼒為短期教育成就;並以問卷調查法 進⾏資料蒐集,配合相關統計軟體進⾏本研究之驗證。

貳、研究限制

⼀、研究對象

為符合研究⽬的,本研究以⽴意抽樣,以台北市、新北市公⽴國⼩⼆年級 學童作為研究對象,且其附設幼兒園為教育部教學卓越得獎獲受推薦之幼兒 園,故本研究樣本有限,研究結果尚不適合廣泛推論。⽽本研究為凸顯優質幼 兒園,以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之幼兒園將其定義為優質優兒園,然在⼀般幼 兒園中亦可能有遺珠之憾。

⼆、評量⼯具

幼兒就學準備度與短期教育成就之評量,國內並無⼀表準的評量⽅式與⼯

具,故根據相關⽂獻之整理,將國⼩⼀年級上學期之學業成績作為幼兒就學準 備度之替代指標,⽽短期教育成就則以國⼩⼆年級上學期之學業成績作為替代 指標。

另在幼兒家庭社會資本⽅⾯,因採回溯之⽅式,由國⼩⼆年級之家⾧回想 幼兒時期之家庭相處情況填寫問卷,從⽽了解幼兒家庭社會資本,過程中可能 因時間之流逝,造成填答與實際情況有誤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章 ⽂獻探討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的,本章節將分為四節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

⽂獻與相關研究結果。第⼀節為兒童教育成就、第⼆節為家庭因素與兒童教育 成就、第三節為優質學前教育經驗之研究、第四節為幼兒就學準備度與兒童教 育成就。

第⼀節 兒童教育成就 教育成就會影響個⼈職業之選擇,並且影響其收⼊的⾼低

(Bowles,1972)。⽽國內相關研究亦指出,教育不僅能影響個⼈之職業與收

⼊,且為社會地位之重要象徵(林⼤森,2001;⿈毅志,1996)。故教育成就除 了個⼈⼈⼒資本之累積,同時亦能促進經濟之進步,因此教育成就為重要的探 究議題。然影響教育成就之因素繁多,⿈貴祥(1988) 將影響學業成就之因素區 分為:個⼈⽅⾯、家庭⽅⾯、學校⽅⾯、社會⽅⾯。個⼈⽅⾯,指的是學童⼼

理(如情緒、智⼒、性向)及⽣理因素(如健康狀況);家庭⽅⾯,指家庭社 經地位、家庭環境、家庭結構、⽗母之價值觀、家⾧參與學習;學校⽅⾯,從 整體學校環境、教學內容、師⽣互動、同儕互動均屬之;社會⽅⾯:為學⽣與 學校受到社會環境之影響,如社區中之教育資源、城鄉差距、政府政策、整體 社會⽂化價值觀與經濟結構。⽽李敦仁、余民寧(2005)從相關教育成就之研 究及理論亦歸納出,個⼈教育成就取得,所牽涉之因素⼤致可分為四個層⾯:

個⼈、家庭、學校、環境。故學者在歸納教育成就之因素時有重疊之處,整體

⽽⾔⼩⾄個⼈⼤⾄整體社會環境,均會對個體之教育成就產⽣交互影響。

影響兒童教育成就之相關因素,研究者在閱讀教育成就相關⽂獻時,發現 影響兒童教育成就之因素以家庭與學校最為廣泛探討。可分為,家庭因素與學 前教育經驗,在此兩⼤因素下,將其研究變項細分為下表 2-1-1 所⽰:

表 2-1-1 影響教育成就因素

影響教育成就因素 影響因素 具體內容

家庭因素 家⾧背景 ⽗母社經背景、性別、教育程度、家 庭每⽉總收⼊、職業別、家⾧參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前教育經驗 學校因素 幼兒園組織特徵、就讀蒙特梭利、全 園班級數

教師背景 性別、年齡、任教年級、任教職別、⼤

班及總教學年資、最⾼學歷、任教幼兒 園類型、蒙特梭教師證照

就讀年數 學前年數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由表 2-1-1 可以發現,家庭因素多著重於探討家⾧背景,如社經地位、教育 程度、收⼊等,然⽽然隨著美國聯邦政府的啟蒙計畫(Head Start Program)在 2011 提出「家⾧、家庭和社區共同投⼊架構」,重視家⾧投⼊孩⼦的學習,家

⾧參與學習亦被視為提升學習成效之重要指標,施玠⽻(2006)幼兒園時期的家⾧

參與「園外親⼦活動」、「在家指導幼兒」、「參與園⽅活動」與幼兒就學準 備度有相關,此外,李晨帆(2010)及賴涵婷(2012)的研究也發現幼兒時期的家⾧

參與程度愈⾼,幼兒在各學習領域的就學準備度也會愈⾼,對於⼩學時期家⾧

參與及對⽇後幼兒⽇後⽣活適應具預測⼒。

在學前教育經驗⽅⾯,多著重於三個⾯向學校因素、教師背景、就讀年數 進⾏相關研究,鮮少針對優質幼兒園對於幼兒教育成就進⾏相關研究,然研究 者在探討相關國外⽂獻,發現優之學前教育機構,對於教育成就相較於⼀般教 育機構,有較正向之影響,故有其探究之重要性。

⽽在探究兒童教育成就之時間畫分上,探究國內外相關⽂獻,歸納兒童教 育成就之定義,可分為短期教育成就與⾧期教育成就。短期教育成就可以分為 三個類型,Pre-k ⾄ K 年級(中班到⼤班)、Pre-k ⾄國⼩⼀、⼆年級(中班到 國⼩⼀、⼆年級)、K 年級⾄國⼩⼀、⼆年級(⼤班到國⼩⼀、⼆年級);⽽

⾧期教育成就則可分為⼆個類型,Pre-k ⾄國⼩三年級以上(中班到國⼩三年級 以上)、K 年級⾄國⼩三年級以上(⼤班到國⼩三年級以上)(李晨帆,

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節 家庭因素與兒童教育成就 壹、家庭社經地位及其他因素

影響幼兒教育成就之因素眾多,研究者探討相關⽂獻後,將其歸納為家庭 因素與學前教育經驗兩⼤類,本節將探討家庭因素對教育成就之影響,家庭因 素之相關研究中,多以家庭中社會資本與⽂化資本之多寡來探究與教育成就之 關係。研究指出家庭中社會資本與⽂化資本愈多,其孩⼦之教育成就及愈佳。

然影響家庭中資本之相關因素可以歸納出以下三個⾯向,分別為家庭社經地 位、家庭結構與⼿⾜數量、居住地區。

⼀、家庭社經地位

從就學準備度⽅⾯,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就學準備度呈正相關(⽅聖⽂,

2009)。張靖敏(2013) 指出主要照顧者的教育程度越⾼,在照顧幼兒時更能接 受新知、配合學校教師、注重幼兒各項發展,即便無法參與陪伴,也有能⼒提 供幼兒的額外教育資源等,對於其幼兒的就學準備度有正向之幫助。因此,⽗

母家庭每⽉收⼊、⽗母教育程度、⽗母職業階層越⾼,其⼦⼥就學準備度就愈 佳 (施玠⽻,2006;⽅聖⽂,2009;李晨帆,2010;賴涵婷,2012)。故家庭社 經地位差異及弱勢因素不僅會影響幼兒之學前教育受教權,亦會影響家⾧教育 選擇權,進⽽影響選擇幼兒園之類型(賴涵婷,2012)。

從家庭社會資本與⽂化資本⽅⾯,Print&Coleman(2003)指出⾼社經地位者

⼤部分為經濟、教育上之佼佼者,他們參與社團及信任他⼈之可能性較⾼,⽽

在學校教育中,被教導能夠取得社會資本之態度與技巧,故⾼社經地位者能擁 有較多的社會資本。⽽許多學者亦證實社經地位對於家庭社會資本之影響⼒,

即社經地位愈⾼,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就越豐富(巫有鎰,1999;陳順利,

2001;許崇憲,2002;楊肅棟,2001;Lee & Brinton, 1996;Werum, 2000;

Horvat, Weininger, & Lareau, 2003)。宋佩陵(2007)指出家庭社經地位較⾼之學 童所擁有的⽂化資本優於中、低社經地位之學童。陳建州與劉正(2001),在探究

⼩學⽣家庭社經地位對國語⽂成就的影響時指出,⼩學⼀年級時家庭社經地為 為⽩領階級和低階藍領階級之學童,其語⽂成績有顯著之差異,然⽽到了⼩學 六年級時其差距⽇益增加,故家庭背景因素即家庭社經地位是造成學⽣語⽂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階級差異,並未因為學校教育⽽縮⼩其差異,⽽是隨著時間⽇益擴⼤其作⽤

⼒。

⽽家庭中對孩⼦⽽⾔⽗母為重要的社為資本提供者,⼀有些學者將⽗親與 母親之教育程度與職業和其⼦⼥之學業成就進⾏探討,欲找出⽗親或母親熟為 家庭中較重要之影響者。Kalmijn ( 1994 )在⽐較⽗親與母親之教育和職業對⼦

⼥教育成就之影響後,指出母親之教育和職業對於孩⼦就學過程之影響超過⽗

親,因為多數母親擔任家庭中照顧⼦⼥之重任,有較多的時間和⼦⼥相處,故 母親之教育和職業顯得重要,同時 Kalmijn 進⼀步指出,⾼社經地位之母親,

透過精緻化語⾔和孩⼦互動,較能促進⼦⼥的認知發展。⽽ Parcel 和

Dufur(2001)發現母親就業會使得家庭互動之時間減少,進⽽降低其⼦⼥的數學 成就,但是卻能夠提升⼦⼥閱讀⽅⾯之成績,故認為母親就業不⼀定為降低家 庭社會資本。

因此,上述無論從就學準備度、家庭社會資本、⽂化資本等⽅⾯,多數研 究均證實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兒童教育成就有正向之影響。

⼆、家庭結構與⼿⾜數量

家庭結構⽅⾯,多數學者指出家庭結構愈完整,學⽣所擁有的⽂化資本越

⾼(⿈佩君,2010;陳青達、鄭勝耀,2008;宋佩陵,2007)。吳悅如(2009)更 進⼀步指出和⽗母同住或三代同堂之學⽣,其⽂化資本⾼於只和⽗親同住或只 與祖⽗母同住之學⽣。陳順利(2001)之研究指出家庭愈完整、⼿⾜數愈少,則社 會資本愈⾼。周新富(2006)以國中⽣三年級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家庭內外 資本對於其學業成就之影響,發現雙親家庭⽐⾮雙親家庭擁有較⾼的社會資 本,然⽽在⼿⾜⼈數⽅⾯沒有顯著差異。Coleman(1988)之研究指出若家⾧沒有

⾜夠的時間提供孩⼦適當的關注,單親家庭和雙薪家庭均會缺乏社會資本,⽽

此研究亦發現家庭⼿⾜⼈數較多,每個孩⼦所得到的社會資本也較少。

由上述相關研究發現,即便家庭結構完整,但家庭中⼿⾜的亦會影響家中 資源之分配,Blake(1985)針對家庭中⼿⾜關係提出「資源稀釋模式」,認為家 中兄弟姊妹越多,所能分配到之家庭資源,如⾦錢、時間、⾧輩關⼼程度會越 少,使其愈不利於取得教育成就。⽽在探究⼿⾜數⽬與教育成就之研究上,⿈

佩君(2010)在探討⽂化資本與國⼩英語成績之關係指出,家庭擁有四位以上

⼿⾜之學童,在⽂化資本與英⽂成績上有稀釋之作⽤。李敦仁、余民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