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康橋雙語學校國際部十二年級一班二十一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置入十二年級國文課程的行動研究,旨在探究在 IBDP 的課程架構中,習慣於教科書式聽講學習模式的學生是否會因課程內容的改 變而影響學習態度,亦對於老師在面對不同教學模式時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能加以 思索,此章節將從研究歷程中溯及研究問題,進而提出研究結果,結果將分項陳 述於下列各點:

壹、IBDP 學習模式改變傳統國文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模式

就前幾章可知,IBDP 的學習目標較著重於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程內容和 教學方法都較原有教科書式不同,於前一章亦作了課程規劃與教學方法的說明,

於此一節中,研究者將根據研究歷程,提出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教 學、評量之設計概念,為日後進行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之參考.

一、IBDP 的學習模式改變國文課程架構與規劃

相較於原教科書單元式教學的課程架構,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的課程架 構可說是全然的不同,在單元式的課程底下,學生的學習大多侷限於課文單元中 的知識,即使是以現今所流行的「翻轉教學」,老師開始讓學生先行預習,或也

120

以自主學習的方式,以引導取代完全的教學,但學生仍是被動的從課文單元中去 找相關的延伸。IBDP 的教學方式則改換了學習的模式,不再用單元式授課,而是 以能力目標為取向,雖然在課程中依然有主題的規範,但所要探究的課題可以由 學生自行從感興趣的議題中尋得,再進行研究,學生的自主性更強,在學習的過 程中,只要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學習方向與學習方法,學生大多可以從課程中學到 相關的知能。

然而,從學生的回饋中也發現,如此的教材教法雖然可以讓他們把學到的

「語言」知識留下更深的印象,也因為研究,所以有更深一層的瞭解,但學生也 表示,這樣的課程不像以前那麼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所學的東西也感覺比 較侷限,若是同學報告的不好,恐怕就只能粗陋的吸收到一種語言知識。

二、在 IBDP 的課堂中教師為輔助引導之角色

在課程逐步進入學習的各個階段,教師的功能將愈來愈不顯露,課程之初因 需讓學生明白課程的目標、內容與要求,教師的角色功能十分重要,而後的研究 方法指導,教師個人的研究能力與課前的準備亦極為重要,透過範例與學習單,

學生較容易理解該如何進行人文學科的研究,待進入研究討論階段,教師於一開 始的訂定題目與研究方法時具引導功能,學生在與老師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 尋得問題研究的方向,在接下來的階段,老師則再轉為學生解決研究時所遇問題 時的詢問對象,直至報告與應答階段,學生已為課堂的主角,主導教室內的學習 氣氛、方法,進而至於成效,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

讓學生從一開始的「被強迫」學習,到討論階段的「半強迫學習」,至最後的

「自主學習」,在 IBDP 的課程架構下,學生已然是教室中學習的主角,教師無 需在講台上講得口沫橫飛,讓學生自主學習,從中找到學習的興趣和方法。

121

三、IBDP 的專題探究將活化學習評量

在 IBDP 的評量規劃中,形成性的評量重於總結性評量,因此,無論是上課 的態度、討論時的積極與報告時所展現出來的從容不迫,問答時的有條有理,甚 至是出席的表現,都是 IBDP 評量的部分,如此多的課堂評量,使得老師於課程 的前置作業中必須先做好規劃,以在評量上能公平且即時的予以成績。學生也因 為課堂中的各種學習表現皆會影響評量的成績,若與上一屆的學習狀況比較,以 IBDP 的評量方式來評核學生的學習表現,這一屆的學生非常明顯地在出席率上有 大幅的進步,也因課堂中有問答的環節,有效提問可加平時成績,令學生更積極 思索問題並提問。

因於 IBDP 的課程規劃中並無如傳統之紙筆測驗之總結性評量,期中與期末 的成績改作專題報告的成果表現評量,又因為如此的評量方式容易流於教師主觀 的自由心證,為求公正公平,評量規準的訂定成了理應當為之事,任課老師們於 課前即以報告之內容需求訂出了評分項目,再依 IB 的評估準則共同討論並訂定 八個成效分級,並研擬出每個層級需達到的標準,老師在評估學生專題之學習成 效時,即可以報告中的各個項目所達到的程度,參照分級標準給予級分,而後再 依國際文憑組織(IBO)所給予的級分對應之百分制,換算成台灣所用的成績,

然因每個級分所對應的分數有大約 10 分的範圍,故再以學生小組內的自互評結 果,交叉比對,來作分數細節的考量。

貳、實施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對學生學習經驗具正向影響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架構與傳統國文教學有相當大的不同,使得教 師的教學方式和角色功能需隨之改變,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皆有所變異的情況 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成效自然也有相對的影響。

122

一、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學習為主,小組合作為輔

IBDP 強調學生應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故在課程的規劃與教學的設計上,

皆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要考量,學生從原來的「被餵食」知識,改為自行尋找知 識,專題報告以分組研究的方式進行,讓學生除了能習得「自主學習」的方法、

態度與能力外,也因需與同學交流合作,從小組合作學習中,學到人與人之間的 交流、妥協與合作,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皆是 21 世紀學習者需具備的能力,

而 IBDP 的課程,正是符合如此的需求。

二、學生學習壓力降低,學習態度提升

在 IBDP 的課程架構下,學生的學習不再以教科書為主,評量也不再以考試 為重,老師僅有一開始的對全班講述,而後即轉為學生學習時的輔助者與協作 者,專題研究雖有主題的限制,但研究的方向可依個人感興趣的議題著手,與同 學之間相互合作以求更好的表現,IBDP 的課程架構,模糊了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的 關係,也消彌了同儕間的成績競爭,在課程的規劃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研 究,不同於過去又要做作業、報告,然後還要考試的國文課,學生的壓力相對降 低許多。

再者, IBDP 強調「自主學習」,多數學生在學習的態度上也因所學的是自 己感興趣的議題而提升了積極度,雖然對「自主學習」還不是很習慣,但在課程 進行到一半,已有多數同學能夠主動地去做資料蒐集的思考,少數同學雖在一開 始沒妥善運用時間,但後因上台報告的時間緊迫,亦是經常為研究報告來與老師 諮詢,學習態度也大為改善。

三、學生於學習中展現多元智能

綜整整個課程中學生所獲得之學習,除了認識了主題所規劃的語言相關知識 外,也透過研究過程學到了自主學習與合作的方法,雖然目前看來成效有限,學

123

生對於自己所研究的項目有較多收穫外,對其他小組的研究則收穫有限,然這畢 竟是第一次以 IBDP 的課程模式來學習,接下來尚有文本閱讀的分析研究課程與 進階的語言研究課程,如果的學習模式的再練習,可以想見學生對 IB 的學習將 愈來愈熟稔,而學習成效也應愈來愈顯著,且因 IBDP 教學模式與學習成效表現 之不同, 進而也改變了評量的方法,對於老師來說,雖然較一般考試之評量更 要複雜,但因為分級制度也讓分數的概念模糊化,使學生不易因為分數而斤斤計 較,在成果表現上,也因為一個層級即有 10 分的差距,多數學生會因而希望能 做得更面面俱到,而促使學習成效再提升。

參、國文老師增廣專業知能因應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

在這一次的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如以教科書為主要教材 的國文課堂,教師通常會教課文內容,並補充一些相關的國學知識即可,但在 IBDP 的課程中,學生以自學為主,自學,即有豐富的可能性,也致使教師的專業 知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戰。

一、教師以共同備課因應學生自主專題探究

因為在 IBDP 語文 A:語文與文學的專題報告中,學生可進行的研究範疇非常 廣泛,且大多與國文的關聯性小,以往僅需具備的國文專業能力,至如此的課程 中,已為不足,語言文字的應用、錯用、誤用都可為探討的內涵,若老師對不同 語境而出現的語言不熟,或不認識,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在教師各方 面的知能都勢必再作加強,才得以應對學生研究時所發生的問題。

二、教師以批判性思考導引學生問題探索。

教師在 IBDP 的課程中,批判性思考為必要能力,藉由批判性思考才能找到 學習上的問題 ,當學生於課程中以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時,教師絕不應直 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協助學生去找到答案,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此時就能發揮

124

作用,從學生所呈現出來的學習成果中找到問題,才能讓學生更進一步的學習,

若一昧地給予學生答案,教學生該怎麼做,則會降低學生求知的慾望而止步不 前,相反的,若老師也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藉由對學生專題研究時所產生的問 題,經由學生的專題研究成果再找到問題,將學生要解決問題,找到問題的答案 時,即有了求知慾,學習的成效自然也會提升。

三、教師以班級經營能力掌握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在「語言」課程中,主要以專題研究為教學方式,課程實施期間,有將近三 週的時間讓學生作資料的蒐集、分析與撰寫,而愈後面報告的小組,研究的時間 也愈長,在這段期間裡,學生容易會有浪費時間的狀況發生,總是覺得距離上台 報告的時間還很久,所以在課堂上有聊天說笑的問題,因此,在老師所需具備的

在「語言」課程中,主要以專題研究為教學方式,課程實施期間,有將近三 週的時間讓學生作資料的蒐集、分析與撰寫,而愈後面報告的小組,研究的時間 也愈長,在這段期間裡,學生容易會有浪費時間的狀況發生,總是覺得距離上台 報告的時間還很久,所以在課堂上有聊天說笑的問題,因此,在老師所需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