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語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語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技術報告. 指導教授:洪詠善. 博士. 高中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劉聖德.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2 月.

(2)

(3) 謝誌 寫下這第一個字,代表著研究所的修業即將畫下句點,在這條穩當且紮實地 走了兩年的道路上,也許時而迷失方向,又有時跌跌撞撞,卻也遇到許多貴人, 或指引我正確的方向,或及時拉我一把,於今,才能將這個句點畫得充實而圓 滿。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洪詠善老師,在寫技術報告的過程中,詠善老師 滿是耐心與愛心,總以溫婉與微笑給予指導,雖然為身負國家教育之大事,既使 在外縣市,或是整天的會議,仍會滿是精神的指導我們的研究與書寫,傾聽我們 在研究或在書寫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並不厭其煩地為我們抽絲剝繭,找出問題 的徵結,給予我們專業且可行的建議,讓我們這駛偏了的小船,重新回到航道上 繼續向前,感謝詠善老師那如家人般的親切、如朋友般的相處,讓我在這段研究 書寫技術報告的過程中倍感溫暖,也感謝老師的專業與費心,讓我終於走完了這 研究所的最後一哩路。此外,也非常感謝湯仁燕老師,在這段書寫的過程中,仁 燕老師提供了許多寫作技術報告時需注意之處,也以專業指正我的問題,並給予 修改的建議,感謝老師在百忙中,用課餘休息的時間為我的技術報告費時費心費 力,讓這份技術報告更為完善。 接著,一定要感謝我的研究所同學,除了在技術報告書寫時的彼此支持,也 感謝同學們在這段緊湊的課程架構下,相互幫忙,團結分工地完成每一次精彩的 報告,在同學的相處的這段期間,我學到了許多比專業知識還可貴的實務經驗。 再是感謝在這一年半課程中任教的每一位老師,在這些課程中,不論是課 程、教學,或是行政,都令我獲益良多,這些專業的教學內容,不僅強化了技術 報告的書寫,也使我日後課程規劃與教學領導的腳步更加堅定。 最後,這份技術報告能得以研究並書寫,要感謝康橋高中國際部的十二年級 國文班的同學們,感謝他們非常配合課程的推動和研究的過程,使我在這段研究 的過程中有許多的驚喜和想法。感謝我的家人、同事,尤其是士軒老師和庭豪老 師在整個課程和研究中給我的支持、協助與鼓勵。 由衷地感謝這些生命中的貴人,不僅讓我在學業與專業上又邁進一大步,更 讓我體驗到人情的溫暖與美好。. 劉聖德. 謹誌. 2017.2.21.

(4)

(5) 高中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 之行動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針對高中十二年級之國文教學改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之中 文課程,探討經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所帶動的學習方式將對學生的學習行 為有什麼影響,分析此課程的教學過程,並就實施的狀況與問題設想因應的策 略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探討學生在 IBDP 語言 A:語言與文學課程中語言 部分的學習歷程為主,研究者將蒐集課堂觀察記錄、教學省思日誌、訪談記錄、 學習單、錄影與相片以為研究資料。 據此研究過程,所得之研究結論有三:一是 IBDP 學習模式改變傳統國文的 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模式;二是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對學生的學習經驗 具正向影響;三是國文老師需增廣專業知能因應 IBDP 之多元課程。 再依研究結論提出三項建議,以為日後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實施於 十二年級國文課作準備:一、對於 IBDP 的課程規劃與設計應考量學生之學習經 驗、教學時數及評量方式;二、IBDP 教師備課時應組成教學 PLC,亦應於日常積 累語言與文學知識,並積極參與研習以增廣專業知能。. 關鍵字:國際文憑、IBDP、語文、語言與文學、高中國文、行動研究. i.

(6) Action Researc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DP) Language A: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s in High School.. Abstract The aim for this research was to discuss the impact for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student in the 12th grade of senior high school after change the teaching method to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DP). In this research, it was also make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is course, and envisage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implementation. This research adopt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ing the students in the IBDP language A: The main point was based on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betwee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s. Researcher will collecting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teaching reflection journal、interview records、learning sheets、videos and photographs as research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re are three conclusions in the research. First, IBDP learning mode changes the course planning and teaching design mode in the Chinese class. Second, IBDP Language A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s. Third, The Chinese teacher need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manage IBDP Language A. Basis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re are thre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BDP Language A: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s implemented in the 12th grade Chinese Lesson preparation. First, for IBDP class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consider th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teaching hour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Second, the IBDP’s teachers should be organized the teaching PLC, and also should increase themselv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equently. Moreover,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eminar to increase the wid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recommend.. Keyword : International Diploma 、 IBDP 、 Language 、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igh school’s Chinese、Action research. ii.

(7) 目次 中文綱要...........................................i 英文綱要..........................................i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研究限制....................................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21 第一節. 國際學校之概念...............................21. 第二節.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概述.................26. 第三節.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 實施與應用之相關研究.........................37. iii.

(8) 第三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39 第一節. 十二年級國文實施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 之課程、教學與評量之規劃......................39. 第二節. 十二年級國文實施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 之教學歷程及學生學習表現......................51. 第三節. 十二年級國文實施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 之教學反思.................................104.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研究結果...................................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5. 參考文獻.........................................128. 附錄 附錄一、KCIS G12 課程規劃與教學進度..................131 附錄二、教學方案...................................132 附錄三、黃金圈思考學習單............................140 附錄四. 語境之影響學習單............................141. 附錄五. 創意寫作格式...............................142. 附錄六. 專題報告小組互評表單........................143 iv.

(9) 附錄七. 專題報告自互評表單..........................145. 附錄八. 反思回饋討論活動記錄單.......................147. 附錄九. 教學省思札記................................152. 附錄十. 觀課記錄單..................................153. 附錄十一. 訪談記錄單................................154. 附錄十二. 共同備課記錄單.............................155. 表次 表 1-3-1:資料編碼方式一覽表...........................15 表 3-1-1:期中報告評分規準表...........................46 表 3-1-2:學生課堂學習態度加扣規準表....................48 表 3-1-3:創意寫作評分規準表...........................49 表五:課堂工作表現記錄表.............................110. 圖次 圖 1-3-1:教室配置圖..................................10 圖 1-3-2:課程架構圖..................................12 圖 1-3-3:研究流程圖..................................13 圖 2-2-1:IBDP 大學預科模式項目圖示中文版................31 v.

(10) 圖 3-1-1:課程設計與規劃架構圖.........................43 圖 3-2-1:學生藉由「黃金圈」尋得專題之研究主題與方向舉隅..54 圖 3-2-2:利用 Google 共用文件命題討論歷程舉隅...........56 圖 3-2-3:第一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67 圖 3-2-4:第三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70 圖 3-2-5:第四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72 圖 3-2-6:第五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75 圖 3-2-7:第二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78 圖 3-2-8:第七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79 圖 3-2-9:第八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82 圖 3-2-10:第六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84 圖 3-2-11:第九組專題報告簡報舉隅......................85 圖 3-2-12:學生回饋反思討論紀錄—上課模式...............92 圖 3-2-13:學生回饋反思討論紀錄—報告準備過程............93 圖 3-2-14:學生回饋反思討論紀錄—報告應答...............96 圖 3-2-15:學生回饋反思討論紀錄—習得收穫...............97 圖 3-2-16:學生回饋反思討論紀錄—檢討改進...............99. vi.

(11) 第一章、緒論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 簡稱 IBDP) 從西元 1968 年開始,發展至今已有四十九個年頭,原只 是一群瑞士國際學校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可以跨國升學,共同設計出的一套大學 預科國際標準課程,其評量成績效力等同於高中文憑,並廣泛地讓世界諸多知名 大學認可,因此讓愈來愈多來自於世界各國的國際學校申請加入 IB 國際文憑學 校(王秋萍,2014)。 隨著這國際趨勢,研究者所任教的康橋雙語學校國際部1,於 2014 年參加 IBDP 之教師培訓,並在在 2015 年取得 IBDP 課程認證,同年度開設 IBDP 課程供 十二年級學生先行選修,2016 年始開放高二學生加入選修。 IBDP 課程與國內課綱所訂定之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皆大相逕庭,而本研究即 藉由十二年級國文課程內容上的實際變革與課室中的實地操作,讓原本七到十一 年級採用教育部審定之一網多本之教科書進行教學設計的國文課,改為透過 IBDP 華語課程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國文教學的規劃與施行,並探究其成效與缺失,尋其 可改進之處。本章共分作四個部分,分別就研究背景與緣起、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與步驟、預期成果及研究限制來加以論述。. 1. 康橋雙語學校於中學階段并設國際與中學二部,國際部以國外留學為主要升學目標,中學部則以. 參加國內升學考試為主,國際部於 2014 年取得 WASC 國際學校證認,故又為康橋國際學校(Kang Chiao International school,簡稱 KCIS)。. 1.

(12)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網路的便利,交通的發達,人們在國與國之間更是往來交流非常頻繁,不僅 世界各地的貨物在國際間流通,各國的菁英、人才也常在國際間飛來往去,整個 世界因社會、經濟、文化上逐漸地全球化與國際化,教育也隨之發生改變,為因 應國際間流動人口或其子女的教育,讓世界多所大學採認的國際文憑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也應運而生。 近幾年,國際文憑在台灣日益受到重視,不止標榜著以國外升學為目標的私 立國際學校先後引進可被英美國家承認的 IB 國際文憑或是大學先修課程2 (Advanced Placement,以下簡稱 AP)外,連公立高中,如建中和附中,也曾企 圖嘗試推動以國際文憑課程為主的國際班,研究者目前所任教的康橋雙語學校國 際部,學生均以國外升學為目標,除國文外,授課內容皆以美國中學課程為主, 而學生所用之教科書,亦除國文科使 7-9 年級使用康軒版,以往高一到十二年級 使用龍騰版外,其餘科目皆自美國進口,另外,為了提高學生與其他國家學生爭 取世界知名大學入學機會時的競爭力,學校也陸續引進了一些可取得國際證照的 相關課程與認證,例如:很早就已規劃並於課程中實施的 AP 大學先修課程,以 及近幾年逐漸在國際上倍受重視的 IBDP 國際文憑大學預修課程。 因研究者為國文領域之專長,在 AP 大學先修課程和 IBDP 國際文憑大學預修 課程的課程規畫中也皆有與研究者專長之相關科目,分別為 AP 大學中文預修課 程(AP Chinese)和 IBDP: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IBDP Language A)。美 國大學理事會於 2005 年將 AP 大學中文預修課程納入 AP 考試科目之一,報考者 可不論母語為何,其考試的目標在檢定「以中文作為外語」的學習成果及使用華. 2. 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於 1955 年,為將高中某些特定科目的學生能力提升至大二程度,. 並促進高中與大學之課程銜接所設立的制度。. 2.

(13) 語的熟練度,在研究者的任教學校實施 AP 大學中文預修課程已久,然而因課程 與考試內容以生活中文為主,原就以中文為母語的台灣學生大多可駕輕就熟,因 此會以 AP 大學中文預修課程授課的對象,大多以需學習華語的海外歸國學生與 外籍學生為主,其餘自小在台灣成長的學子,皆以國內的國文教學來上課,至高 二再參加 AP 大學預修課程考試,通過即可拿到課程學分;而至於 IBDP 語文 A: 語言與文學課程,針對十六歲到十九歲的年輕人所設計,實施對象相當於高二及 十二年級學生,為兩年的學制,課程中有形成性評量的報告,課程後則有總結性 的紙筆測驗,拿到三大核心課程和六大學科領域學分,即可拿到 IBDP 大學預科 的國際文憑。 在 IBDP 課程尚未實施以前,本校的十二年級國文課程是以龍騰版的教科書 授課,然而,十二年級的學生通常會在九月一開學即開始準備國外大學的申請, 而最慢會在來年的一月得到最終的結果,也因此,十二年級對於原來課綱上所規 定的課程是不重視的,常常請假、曠課,甚至覺得來學校是浪費時間的事,不僅 老師在授課時常因人數少而難以授課,考試、評量更是一大困擾,而每年也總是 在想辦法讓學生對課程感興趣,進教室上課而想方設法,然自 104 學年度開始, 部分學生選修了 IBDP 課程,在語文 A:語言與文學的課程部分,在語言的課程內 容中沒有指定教材,只有幾個建議方向,例如:大眾文學、說服性語言……等, 學生在課程中可自由選擇有興趣,並與「語言」相關的主題進行專題研究;而在 文學的課程內容中,老師會以 IBDP 所規範的書單與指定的作者3來選用上課讀 本,並學習如何針對讀本進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影響文本內容、風格等之因素, 進行文本語言或語境的探究。如此活化的授課內容,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肯定, 因此,105 學年度由本校教務處協同國文科共同決議--全十二年級的國文課皆以. 3在.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中,文本的選讀可為小說、散文、戲劇、雜文、傳記、日記等. 中外文學作品,在選讀時可根據國際文憑組織(IBO)的規定,就翻譯作品、精讀作品、同體栽之作 品及自選作品進行挑選,而每一種作品也有其書單及指定的作者,例如:春上村樹《海邊的卡夫 卡》、曹雪芹《紅樓夢》、張愛玲《傾城之戀》等。(吳昱昊,2015). 3.

(14)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的課程模式授課,希望能以不同於以往的課程內容與更 貼近生活的主題探究,輔以批判性思考的引導與訓練,透過每次上課師生間和生 生間的相互激盪,讓學生獲得多元的課程和充實的課堂,不僅僅讓老師能以學生 在每次上課的討論和互動中進行評量,而解決了成績過少的困擾,也讓學生樂於 到課學習,而無出席時數不足之問題。.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在國際文憑組織(IBO)的 IB 世界學校(IB World School)中登記為康橋國際學校,並以「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目標,家 長的社經背景偏高,送孩子進國際學校也是希望孩子將英文學好且具相當的國際 觀,未來可以直接申請世界的知名大學就讀,但是,因為亞洲經濟崛起,華人的 實力在世界已不容小覷,家長們又期待孩子能就近認識這漸為世界流行趨勢的的 華人文化,但過於積極與國際接軌,不斷地推動英語教育的情況下,固有的文化 通常容易被遺忘,而如何讓這些就讀於國際學校,鎮日環繞著英語教學環境的孩 子們不忘自己的母語,並能探尋自己的傳統、認同自己的文化,進而再教其認識 及尊重他國文化,就成了國文老師的責任。因此,在國際學校教授國文,想當然 爾,少了升學考試的壓力,卻應該要以課程與國際相連結為目標進行課程設計, 然而,研究者在任教的最初二年,擔任十二年級的國文老師,學校為因應其他科 目的 AP 課程,將十二年級各班學生打散,分散於各任教班上國文課,所用的教 材為龍騰版普通高中第六冊國文課本,再輔以一至二本課外共讀書做閱讀課的發 展,看似應該正常的上課方式與課程規劃,在研究者第一次教十二年級時即發現 了幾個問題:. 一、學習動機之低落 老師們在上課前雖有教學研究會,但僅有討論授課、默寫範國及出、審題老. 4.

(15) 師,而所要教授的課目又以三十篇古文為主,默寫更是幾乎全背,使得學生不僅 感受不到國文之於生活的意義,更覺得國文這一科所造成的壓力很大,常要花很 多時間來背課文,壓縮了其他科目的時間,也減少了申請學校準備資料的時間。. 二、時間分配之失衡 自升上十二年級開始,學生開始以大學預修科目為主要修習課程,並以較多 的時間蒐集、整理升學相關的資料,以及參加國外升學的相關考試,使得學生用 在國文的時間被相對壓縮。. 三、學習方法之偏差 本校高中國文採用的是龍騰版的高中國文,除本身對國文有興趣的學生外, 大多學生對國文這一科的成績是「先求有,再求好」,因此,在習作(語文演 練)的復習時,學生常以抄教科書所提供的答案來交差,使得學生的國文閱讀與 思考能力日益退步。 這種種的原因,使這些十二年級的學生在國文這一科的學習動機普遍低落, 上課期間,常有同學請假缺曠,上課時也擅自做著自己的事,而把課程放在一 旁。. 5.

(16)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研究者在任教十二年級的國文前兩年,所見皆是如此,正逢學校引進 IBDP 國際文憑大學預修課程,在學校實施的第一年,雖是由程度與求學態度較好較積 極的學生在 IBDP 的課程中學習,但整個課堂上的互動和學習的歷程都令人嚮 往,那一年的期間,若有教師觀課,無不想讓自己的教室有如此的學習氛圍,一 年過後,研究者第三次任教於十二年級,趕上學校想將 IBDP 的課程「語文 A (Language A):語言與文學」推廣至每個國文班的想法與規劃,也讓研究者有 此機會,藉由本學期的課程規劃進行此行動研究,以探索下列研究目的: 1.探究與分析 IBDP 課程實施於十二年級國文教學之實踐歷程 2.探討 IBDP 課程之實施,對於學生學習經驗的影響。 3.探索 IBDP 課程之教學,對教師專業知能的影響。. 貳、待答問題 一、十二年級學生採取 IBDP 學習模式,國文課程與教學應如何設計? (一).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之課程將如何規劃? (二).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之教學將如何進行? (三).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之評量應有何規準? 二、十二年級學生採取 IBDP 學習模式,學生的學習經驗有何改變? (一).十二年級實施 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何影 響? (二).十二年級實施 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時,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何改 變? (三).十二年級實施 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學生的學習有何成效?. 6.

(17) 三、實施 IBDP 課程之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能有何改變? (一).實施 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前,教師應如何備課? (二).實施 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中,教師會遇到什麼困難及其因應策 略? (三).實施 IBDP 課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將使教師增強何種專業知能?. 7.

(18)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希望藉由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之課程規劃與設計,來引起高生學 生對國文的學習動機並改變學習態度,因此以十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新北市 康橋雙語學校國際部為實踐場域,探究在康橋雙語學校國際部的十二年級一般國 文班級,實施 IBDP 中文課程後之對學生之影響,藉以探究 IBDP 語文 A:語言與 文學課程是否適用於一群用國文教課書一路讀到十二年級的學生,為深入探討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在一般國文課堂上的實施過程,本研究將以行動研 究法學者 Lewin 的「螺旋循環」 (Sprial Circle)模式:「計劃—行動—觀察 —反省」(吳明隆,2001)來進行研究的實施,Lewin 以「計劃、行動、觀察、 反省、重新計劃」之步驟組成一個行動研究的動態循環歷程,經過此歷程的循環 將實務問題解決,透過如此的循環研究,記錄每一次的「計劃-行動」中的觀 察,經由「反省」再繼續下一次的「計劃與行動」,於研究中資料蒐集與分析, 最後統整出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中「語言」課程部分適合用一般十二年 級學生的可行方案。 本章節將就說明本採行動研究之緣由、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研究歷程、 研究計劃、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作相關分項說明。. 壹、採行動研究之緣由 英國學者史坦豪思(Lawrence Stenhouse)曾說:「行動研究在學校教育情 境中的目標,最主要的就是在鼓勵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實務教育工作情境, 八並期勉教師自己即擔任一位研究者。」(蔡清田,2000),本研究採用行動研 究,即是因為這是學校國文老師(實務工作者),在十二年級國文課堂中(所處 的工作環境),將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之課程實施在一般十二年級國文教學 上(實務工作)所觀察到的問題進行研究,將「行動」與「研究」並行,研究者 提出設法解決問題的行動規劃,並付諸實踐,再經過省思與修正,以解決教學歷. 8.

(19) 程中的實務問題。. 貳、研究場域的描述 本研究的研究場域設定在新北市康橋雙語學校國際部其中一個十二年級國文 班作為研究場域。. 一、教學環境: (一).國際學校 康橋雙語學校國際部具備美國西部各州校院協會(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簡稱 WASC)和國際文憑認證(IB)係為國際學校,但與 美國學校、歐洲學校等外僑學校不同,持中華民國護照即可就讀,因此九成五以 上的學生出生、成長背景與一般台灣學生無異,華語能力強,而其餘少數則為返 台僑生、外籍生或於大陸就讀國際學校之台商子女,華語能力則不一。在學制 上,康橋提供了 K-12 的教育,因為國際學校,故課程設置與國內學校有所差 異,除國(語)文課程外,多為外籍教師授課,教學與方式自由且多元,且可由 領域教師達成共識後實施於課程中。. (二).圖書館: 康橋的中學圖書館設置於秀岡校區國際部的教學樓六樓,為提供學生雙語閱 讀資源,圖書館中西文圖書至 102 年統計共 41289 冊、中西文期刊 77 種、多媒 體資料 5977 件、中西文報紙 5 種、電子資料庫 9 種,學生可於圖書館中查詢資 料並借閱書籍,學習如何檢索書籍與搜尋資料,亦設置 IB 角落,讓學習 IB 課程 的學生方便蒐集資料與討論研究。. 9.

(20) (三).校園環境: 在國際部教學樓的教室外走廊皆有各科相關的作品展示或資訊公告,因國文 科教室皆位於同一層,因此有一專屬區域為國文科作品展示區,使學生在經過這 個區域時,能從其他同學國文作品中得到相關的學習,亦有設置 IB 專區,提供 IBDP 的學習相關資訊。. (四).教室設施: 因國際部是仿歐美國家的跑課方式上課,老師各自有一間教室,課桌椅或教 學情境皆可依教學需要自行佈置,每間教室皆備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如固定式單 槍投影機、電子白板等,但因秀岡校區是康橋雙語學校最早建置的校區,所使用 的多媒體設備較為老舊,雖尚敷使用,但部分設施在使用上已有些許不便,例電 子白板仍需觸控筆方可使用、單槍投影機尚無法用 HDMI 連接等問題。 此外,為方便學生在課程中隨時進行小組討論,但於老師授課時又舒適地 聽講或抄寫,研究者採 U 形座位安排,同組同學可坐前後或左右,需進行討論 時,前方同學後轉即可,以配合 IB 課程之專題探究學習。其教室配置如下圖。. 圖 1-3-1: 教室配置圖(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10.

(21) 參、研究參與者背景說明 本研究的參與者包含研究者本人與二十一位十二年級學生,並邀請二位國文 老師為此研究之研究諍友,以下就研究參與者之背景分述如下。. 一、研究者: 教學年資約十年,於康橋任教四年,期間已教過二次十二年級國文,此為第 三次任教於十二年級,前二次的教學皆以傳統教科書為主式的教學,對於以往十 二年級學生之國文學習狀況已有相當的瞭解。. 二、研究諍友: (一).蕭老師: 東吳大學中文博士候選人,教學年資約十年,於康橋任教六年,為合格 IBDP 認證中文教師,擔任 IBDP 中文老師第二年。於本研究中,是為 IBDP 課程 之前導者,於課程規劃過程中以及在研究者的教學過程中,就教學經驗給予建 議。. (二).郭老師: 文化大學中文博士候選人,教學年資約十年,於康橋任教四年,第一次教十 二年級,也是第一次用 IBDP 課程授課。於本研究中,是為研究者最主要的共同 備課夥伴,亦於教學過程中,與研究者共同討論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狀況,並入 班觀課後提供教學意見。. 11.

(22) 三、研究對象 十二年級國文班: 全班二十一人,因配合 AP 大學預修課程選課,十二年級的國文班皆為各班 部分學生組成,學生的國文程度與對國文的學習動機參差不齊,學習狀況與態度 亦有良莠之分,此二十一人當中,二十人為國際部學生,唯一人為中學部學生, 此生於升上十二年級時決定以國外升學為主,無需同中學部十二年級學生一同複 習,準備學測與指考,故經學校同意,國文課改至國際部上課,而此生於十二年 級前之學習經驗較其他同學更不相同,國文相關的研究及報告的經驗更是缺乏。. 肆、研究架構 研究者實施之「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實施於十二年級國文課以提升 學生學習動機方案」為國文科為十二年級生規劃之全學期國文教學課程,希望藉 由課程的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得以正向提升,透過本研究的實施與觀察,反省 與修正此十二年級國文新課程的教學策略,昐能對師生皆有所回饋,使新的課程 規劃與教學策略更適合十二年級學生學習。 本研究之課程架構如圖:. 圖 1-3-2:課程架構圖(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12.

(23) 伍、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並將以 Lewin 所提出的螺旋循環模式「計 劃、行動、觀察、反省」來規劃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如圖:. 圖 1-3-3:研究流程圖(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一、研究準備期: 針對學校對課程的初步的規劃,交由各科老師訂定教學大綱與教學進度中發 現研究問題,確認此問題研究之可行性後確定研究主題並預設研究工具,而後蒐 集並閱讀相關文獻並撰寫研究計劃。. 13.

(24) 二、研究實施期: (一).設計教學方案: 在此階段實施新規劃的教學方案,在開學前十二年級國文科的五位老師(含 研究者)即進行共同備課,將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的課程實施方式做了一番 規劃與安排。. (二).實施教學設計: 將課前所規劃的教學方案實施於課程中,分別就「語言與大眾傳播」、「說 服性語言」、「語言與刻板印象」、「文本偏見」這四個議題做語言與語境的探 討,學生可選其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專題導向的研究,從課程的介紹到與師生討論 的方式再緊接著學生的報告與提問都會有四個主題,八個小組的循環,故可從中 觀察到課程的進程和學生的改變,亦可進而反思教學方案,並在下一個循環時進 行教學方案的改變。. (三).研究結果撰寫期: 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即已在進行資料的蒐集,本研究於教學中將以教師 教學省思紮記、訪談記錄和觀課記錄作為質性的研究工具,為研究過程做文字之 論述,亦會用問卷調查、自互評表做量化的分析,為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校做 一客觀的評估。. 陸、資料處理的方法 一、資料分析 本研究以質性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為主,研究者將對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到之研 究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蒐集各項資料後,將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抽取研. 14.

(25) 究所需之內容進行分析,來回反覆的使資料意義化,而為使資料管理更為有效, 將進行資料的整理編號,並藉由資料的分類、分析與交叉比對,將使研究發現更 為客觀。. 二、資料編號 資料項目. 代號. 序號. 編碼示例. 教學觀察 記錄. 觀. 一. 觀一,20160901. 共同備課 記錄. 備. 一. 備一,20160823. 學生訪談 記錄. 訪生. 01. 訪生 S01, 20160923. 教師訪談 記錄. 訪師. 1304. 訪師 T1304, 20160825. 教學省思 札記. 省札. 學生回饋. 回饋. 省札,20160901. 01. 回饋 S01, 20161003. 說明 2016 年 9 月 1 日 第一次教學觀察 記錄 2016 年 8 月 23 日 第一次教師共備 記錄 2016 年 9 月 23 日 01 號學生訪談記 錄 2016 年 8 月 25 日 1304 室教師訪談 記錄 2016 年 9 月 1 日 教學省思札記 2016 年 10 月 3 日 1 號學生的課程 回饋. 附錄 附件十九. 附件二十一. 附件二十. 附件二十. 附錄十八 附錄十三~十 七. 表 1-3-1:資料編號方式一覽表(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教學觀察記錄: 教學觀察記錄將有助於教學方式與過程的訊息回顧,本研究的教學觀察記 錄格式如附錄二,並以「教學觀察記錄」為資料分類,以「觀」為代號,「一」 為課堂觀察的次序,再加上課堂進行的日期,組為資料編號,如:觀一, 20160901,即 2016 年 9 月 1 日的第一次教學觀察記錄。. 15.

(26) (二).共同備課記錄: 備課記錄將有助於看出教師之備課過程,以及課程的設計理念與教學方法, 本研究的備課記錄格式如附錄三,並以「共同備課記錄」為資料分類,以「備」 為代號,「一」為教師進行共同備課的次序,再加上教師共同備課的日期,組為 資料編號,如:「備一,20160823」,即 2016 年 8 月 23 日的第一次共同備課記 錄。 共同備課記錄中所出現之教師成員,將以英文字母大寫「T」+教師姓氏以為 代號。例如:T 蕭,即蕭老師。備課記錄中除研究者外,共記錄九名教師之發 言,其中二位郭老師,將以「T 郭 1」、「T 郭 2」為代號,其中「T 郭 1」為本 研究之研究諍友郭老師,而其餘老師之姓氏皆不同,較易辨識,故僅以姓氏代 表。. (三).學生訪談記錄: 學生訪談記錄將有助於瞭解學生對課程規劃與教學方式的感受與看法,本研 究的學生訪談記錄格式如附錄四,並以「訪談學生記錄」為資料分類,以「訪 生」為代號,以學生於課堂點名條上之編號為序號,前以英文大寫字母「S」代 表學生,再加上訪談學生的日期,組為資料編號,如:「訪生 S01, 20160923」,即 2016 年 9 月 23 日的 1 號學生訪談記錄。 因時間的關係,於訪談學生的資料蒐集這個部分,以前、中、後期進行課堂 中或連課中下課時段進行訪談,故擇授課期間的單週有兩天連二堂課的時間進行 三位學生的訪談。. (四).教師訪談記錄: 教師訪談記錄將有助於瞭解教師對課程規劃、授課方式與進行教學時的感受 與想法,本研究共訪談同年級領域的二位老師,其中二位為研究諍友蕭老師及郭. 16.

(27) 老師,蕭老師編碼代號為「00」,郭老師之編碼代號為「01」另二位為小郭老師 和黃老師,代號分別為「02」和「03」,此研究之教師訪談記錄格式如附錄五, 並以「教師訪談記錄」為資料分類,以「訪師」為代號,以教師所屬教室編號為 序號,前以英文大寫字母「T」代表教師,再加上訪談教師的日期,組為資料編 號,如:「訪師 T01,20160825」,即 2016 年 8 月 25 日對 T01 教師之訪談記 錄。. (五).教學省思札記: 藉由教學省思札記可記錄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有助於瞭解在 課程中研究者所遇到的問題、困難及其因應策略。本研究的教學省思札記格式如 附錄六,並以「教學省思札記」為資料分類,以「省札」為代號,再加上研究者 撰寫省思札記的日期,組為資料編號,如:「省札,20160901」,即 2016 年 9 月 1 日的教學省思札記。. (六).學習文件: 本研究中所使用到之學習文件有學習單、各組互評表單、小組內自互評表單 與小組反省與回饋單等,格式如附錄七~十,透過這些文件的歸納與分析,將有 助於瞭解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因此本研究將此類資料歸類為「學習文 件」,以「文件」為代號,最後再註明學習文件所建置或使用日期組為資料編 號,如:「文件,20161003」,即為 2016 年 10 月 3 日課程中所使用之學習文 件。. 三、資料檢核 本研究之資料處理方式為質性研究,然因質性研究乃探尋人類的主觀經驗與 個人意義之研究方法,證明其信實度將賦予研究結果具研究意義(阮光勛,. 17.

(28) 2014),本研究為使研究結果具信實度,將以厚實描述、參與者檢核及三角驗證 法進行資料檢證。. (一).厚實描述 厚實描述,顧名思義,乃為研究者所進行的詳實描述,其中包含:研究情 境、研究方法,參與者及研究進行過程。經由厚實的描述,使讀者得以自行判斷 研究之信度並推及其他情境(阮光勛,2014)。本研究所分析之資料及呈現之歷 程將以厚實描述進行撰寫,力使研究資料與歷程詳實呈現以提高本研究之信實 度。. (二).參與者查核 參與者查核,即在研究期間,將所蒐集之資料與參與者進行非正式的檢查, 以求資料內容的準確(王文科,2000)。本研究於研究期間所蒐集之觀課記錄與 訪談記錄,將於一階段之記錄完成後,予記錄中之研究參與者進行內容的檢查, 以落實資料的信實度。. (三).三角驗證法 三角驗證法,為於研究過程中採取多元的方法、資料、觀察者與理論,以查 核資料來源、資料蒐集方法等效度,並減少研究中研究者之主觀意識(蔡清田, 2000)。本研究中具多種蒐集資料的方法,故將採三角驗證法,使此研究更為客 觀,且具信效度。. 18.

(2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若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之要求,語文 A:語言與文學之授課時 數,若是高階課程為 240 小時,若為普通課程則為 150 小時,然因研究實施時間 僅三個月,因此只能就「語言」的課程部分進行研究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無法 探究至「文學」部分課程。. 19.

(30) 20.

(31) 第二章、文獻探討 台灣的公私立國、高中很多,但採用 IB 課程的學校卻僅有七所,且多數民 眾也不知 IB 為何,若未接觸上述幾間國際或外僑學校,根本連聽都沒聽過,幸 而,台灣仍有些學者在這一、兩年看到了這個國際教育的脈動,並進行了探討與 研究,但與 IB 在台灣發展的比例差不多,關於 IB 課程的研究論文數量極少,且 皆是近二年內的文獻,多是在研究 IBDP 課程的內涵(王麗雲,2015),或是針 對某校的 IBDP 課程發展加以探究(李志成,2016),較為實務層面的當屬許琬 羚於 2012 年所發表的研究論文,主題為「國際學校裡的 IBDP 與 AP 華語習得規 劃之比較—以高雄美國學校為例」,雖能蒐集之相關文獻有限,但藉由網路資訊 和期刊論文中的論述與說明,仍可在觀念上加以釐清,在文獻探討時,研究者將 在探討國際文憑之前,先就國際學校加以論述,再針對 IBDP 國際文憑大學預 科、IBDP 華語之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研究進行文獻的探討。. 第一節國際學校之概念 本研究所研究之主軸為 IBDP 課程,此為一國際文憑課程,近年來雖已有愈 來愈多的國家直接在體制內高中或經由政府資助導入其教材教法(王秋萍, 2014),然而,在台灣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下,IBDP 課程僅在七所外僑學校和私立 的國際學校落實。因此研究所設定之研究場域即為一所國際學校,而為理解國際 學校與國際文憑(IB)課程之關係,本章節將就藉由相關之文獻加以回顧及探 究。. 壹、國際學校的沿革 現今國際學校的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在經濟活動全球化的進程中,在 國際間流動的人們希望為自己的子女提供某種現代的教育,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國 際學校大量的出現是在 1950 年代以後,然而,國際學校的源頭根據考據卻是由. 21.

(32) Sylvester 於 2002 提出的 1866 年於英國設立的 The Spring Grove School,該 校的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國家,課程與教學亦非常多元,以培養學生進入全球社會 所需具備的條件,但因當時社會較為封閉,「國內」與「國際」教育的對立,使 其於成立二十三年後關閉,於此其間,國際間仍有三所國際學校設立,分別是: 1910 年設於美國波士頓的國際和平學校、1921 年設於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 Santiniketan 國際學校,以及在 1921 年在丹麥設立的國際民眾高等學校。這些 學校的設立皆與當時對民族主義反動之國際主義有關(邱玉蟾,2012),而至 1924 年,日內瓦國際學校和莫斯科郊區的國際兒童公社出現(徐輝,2001),這 兩所國際學校出現的原因,皆非國際主義及經濟因素,而是與第一次大戰有關, 戰爭結束後,民生凋零,卻也百廢具興,使得人們意識到國際理解和促進國際合 作的重要,而這兩所學校正符合當時的環境和背景(許羚琬,2012)。 從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國際學校數量激增,Jonietz 和 Harris(1991)曾指 出,至 1989 年時,全球國際學校預估已達到 1000 所,而學生也已有 500,000 人,而其原因被認為與當時世界經濟的提升,跨國人力的流動,僑民回歸祖國及 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價值思維相關(邱玉蟾,2012)。. 貳、國際學校之分類 在現今出版的文獻中,對於國際學校的分類,Leach(1969)首次提出他的 看法:1.單純服務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之學校;2.各國建立在海外的學校,目的 在於服務旅居海外的國民,如美國學校;3.由兩個或多個政府或國家團體聯合建 立的學校,如歐洲學校;4.屬於國際學校聯合會(International Schools Association,簡稱 ISA)成員的學校(許羚琬,2012)。 然至 1981 年,Sanderson(1981)認為,國際學校的數量與就讀人數已多過於 1960 年代的數量好幾倍,因此他又將國際學校分作七類:. 22.

(33) 一、提供國際文憑,且發展、實踐國際教育的學校; 二、無提供國際文憑,但學生來自於多個國家的學校; 三、各國於海外設立的學校,雖招收不同國籍學生,但學校組織與教學仍據國內 教育之傳統; 四、雖具民族傳統但懷有國際性目標的海外學校,通常採 IB 課程架構; 五、跨區域性或跨民族性的學校; 六、以兩種教育傳統為基礎的學校,學生可能超過兩個國籍; 七、具國際化思維,歡迎國外學生並在校內開創國際性思維模式的學校 (許羚琬,2012)。 而後,學者 Hills(2000)根據學生可透過學校與課程來進行的文化體驗, 也將「國際學校」分作了四種類型: 一、國家在海外的學校及母國的國定課程,如美國學校; 二、母國的國內學校及國際課程,如國內部分私立中學所開設之國際班; 三、國際學校與國際課程,如高雄義大國際學校,以 IB 課程來進行 K-12 之授 課; 四、國際學校及一個以上國家的國定課程,例如康橋國際學校,除國文外,其餘 課程皆以美國中小學課程進行教學,並於高二、十二年級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 (IBDP)課程(邱玉蟾,2012)。. 參、國際學校之定義 根據 2009 年,於義大利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對國際學校所提出的目前最權 威的定義,對國際學校的八項標準(吳越,2012): 一、學生教育可被轉移; 二、學生和教職員工之流動性高於本地學校; 三、學生具來自多國及多語種的特徵;. 23.

(34) 四、以國際課程授課,如國際文憑課程(IB),英國高中課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簡稱 A-Level 課程,國際中 學教育普通證書(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ondary Education,簡稱 IGCSE)等國際化課程; 五、取得國際認證,如得到國際學校學會(CIS),IB,劍橋全球測驗 (Cambri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簡稱 CIE),美國西部各州校院 協會(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簡稱 WASC),新 英格蘭院校協會(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簡稱 NEASC)等國際教育相關機構認證; 六、教師來自多國國籍以及教學具多樣性; 七、一般有充足招生的的情況下,不會選擇學生; 八、一般授課語言以英語或雙語為主。 就以上八點加以整理,首先,國際化的課程本就具備可轉移性的特質,以提供在 國際間移動人員子女的教育,因此第一點和第四點應合併考量;其次,國際學校 的學生和教職員工若來自多個不同的國家,自然學生的結構來自多國,授課語言 也會為交流之需要而使用英語或雙語,因此,第二、三、八點,亦可交叉考慮。 因此,不一定要八點全滿足才可稱作國際學校,但至少要滿足其中多數(吳越, 2012)。 從 Hills 和在 2009 年義大利的國際會議上所提出的國際學校分類及定義來 看,國際學校需具有國際意識,學生來自於世界各國,以雙語或多語進行教學, 教學內容多元,而目標在培養學生全球化所需具備的語言、知識、能力和態度 (徐輝,2001)。 總觀上述以推論,國際學校的設立,其目的從過去的國際理解,促進世界和 平,至現在的提供國際移動人力子女之教育,皆以「國際化」作為主要思維,國 際學校的學生,藉由英語或雙語進行課程的學習,課程也因教師或來自於不同國 家而有多元的教學活動,平日相處的師長和同學不盡為同一國籍,使得國際學校. 24.

(35) 的學生對於不同的課程和多元的文化,皆具相當的適應力及接受度,這也使得國 際學校在推動新的課程或教學法時較為容易。. 25.

(36) 第二節、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概述 國際文憑(IB)是為全世界的學生所開設的課程,為使學生能充分參與並接 受國際教育,其最主要的授課語言為英語,但至今已可用法語和西班牙語教學 (wikipedia.org,2015)。探究國際文憑(IB)的起源是在 1968 年,一群日內 瓦國際學校的老師,有感於學生日後的升學不易,故設計了出一套可滿足國際流 動學生之需求的課程,在各國教育制度中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打破了隔闔而建 立了一個廣受世界知名大學所接受的文憑制度(李棟,2009;王秋萍,2012;王 麗雲,2015;李志成,2016)。廣為各國國際學校採用的國際文憑(IB)在這近 半世紀的實施與發展下,不論在學程項目、課程內容或是評量方式上皆已相當規 模且成熟,本研究將針對十二年級學生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之中文學 科,對於 IBDP 之課程模式應有相當之認識,因此,本章節將以國際文憑 (IB) 課程項目、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之課程目標及課程內涵逐一論述。. 壹、國際文憑(IB)課程項目: 國際文憑組織(IBO)為因應各年齡學段的需求,逐步向下延伸,為全世界 的學生提供了四套教育項目,分述如下:. 一、大學預科(Diploma Program,簡稱 DP) 國際文憑組織(IBO)最早創建的課程項目,早在 1968 年就已推出,適用於 十六至十九歲的學生,學制兩年,此項目提供在國際流動的學生能夠有理想的教 育和升大學的機會,為一種可攜式、高品質的國際文憑。(王麗雲,2015;許羚 琬,2012;李志成,2016). 26.

(37) 二、中學項目(Middle Year Program,簡稱 MYP): 國際文憑組織(IBO)於 1992-1994 年之間推出,適用於十一到十六歲的學 生,學制五年。此項目為想要修習 IBDP 學程的學生作準備。(王麗雲,2015; 許羚琬,2012;李志成,2016). 三、小學項目(,Primary Year Program,簡稱 PYP): 國際文憑組織(IBO)於 1997 年推出,適用於三到十二歲的學生,學制五 年。此項目為想要修習 MYP 學程的學生作準備。(王麗雲,2015;許羚琬, 2012;李志成,2016). 四、職業生涯課程(Career-related Certificate,簡稱 CC): 國際文憑組織(IBO)於 2012 年推出 IBCC,適用於十六至十九歲的學生,學 制兩年,此項目乃針對中學最後兩年欲走職業研究道路的學生而設立,於其中結 合了嚴謹的學術活動與學校的職業教育相關項目,幫助學生在當今快速發展的世 界中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王秋萍,2014;IBO.org,2014;王麗雲,2015)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因實施與發展時間最久,課程與評量方式 也最為完備與成熟,加上世界許多知名大學,如柏克來、哈佛等名校,皆視其為 入學資格之審核條件,並可抵扣大一或大二學分,因此,加入國際文憑的會員, 若為高中階段學校,皆會開設此大學預科(DP)課程。. 貳、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之教學目標 根據 IBO 對 IBDP 的課程說明,IBDP 有四個教學目標(IBO.org,2013): 一、提供一種國際認可的大學錄取資格證明; 二、增強國際理解;. 27.

(38) 三、培養「全人」(whole person),強調智力的、身體的、情感的和社交能力 的增長; 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李棟,2009;IBO.org,2011;許羚琬, 2012) 簡而言之,IBDP 的課程設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未來能成功進入學 術領域和全球社會。因此要培養學生兼具智力、社會力、情緒處理能力以及體能 上的全面平衡, 以因應不斷快速發展的全球變化和世界脈動,亦要培養具效率 及能力,充滿社會競爭力的青年(IBO.org, 2014;王秋萍,2014)。. 參、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之架構與內涵 為達成 IBDP 的教學目標,成就具備學習能力的學生,IBDP 將課程分作兩個 部分,一是核心課程,另一個則是學科領域課程,以下將根據 IBDP 中文版課程 說明(IBO.org,2013)之內容,分項論述:. 一、三大核心課程 (一).知識理論(Theory Of Knowledge ,簡稱 TOK): 這是一門橫跨各個學科的學習,鼓勵學生在面對各種知識時作批判性思考, 以建立各種角度的思考模式。學生在修習此課程時需完成 1200~1600 字的論文報 告。. (二).專題研究報告(Extended Essay,簡稱 EE): 這門課程目的在於訓練學生日後在大學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在修習此課程 時,需選擇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題目,並獨立研究,深入探討以完成一篇研究論 文,長度約 4000 字。. 28.

(39) (三).創造、行動與服務(Creativity,Action,Service,簡稱 CAS): 這是一門別具特色的課程,它讓學生以體驗式的學習去從事藝術創作或思 考、運動參與或從事探險,更需做 150 小時的社區服務計畫,瞭解社區需求,身 體力行,並需有明顯結果,且 CAS 的反思,更是評分的一大重點,希望讓學生在 體驗中提升人際關係,學會當一個優質的社會公民。 以上三門核心課程都為必修課程,其中知識理論(TOK)和專題研究報告 (EE)的成績會列入畢業成績計算,知識理論最多可加到三分,而專題研究報告 最多只可加到一分,CAS 雖不列入成績計算,也不考試,但通過與否將會影響大 學判斷是否錄取與否,也不可不慎。(IBO.org,2009、2012、2013、2014;王 秋萍,2014;李棟,2009;王麗雲,2015;許羚琬,2012). (二)六大領域課程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中除三門核心課程外,另提供六大領域的課 程供學生選修,且在六大領域中的大多數科目皆設有高階和普通課程,除上課內 容不同之外,上課時數也不同,高階課程需上滿 240 小時,而普通課程則要 150 小時,其目的在於讓學生可以適才適性地有效學習,但為了確保學生的學習有足 夠的廣度,IBDP 課程要求學生在選課時需在一到五大領域中至少各選一科,第六 大領域—藝術則可選可不選,不選的學生就需回到一到五大領域中再選一科來修 習,再考慮到學生學習亦要有足夠的深度,在 IBDP 課程規則中,要求學生所選 的科目裡,三到四科需為高階課程,另外二到三科可為普通課程。以下就根據 IBDP 中文版課程說明(IBO.org,2013),逐一探究六大領域課程。. 29.

(40) 1.語言 (Language A) 在此領域中,學生需就自己說的最好的語言,學習其文章或以這個語言翻譯 的世界名著,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思考方式,瞭解並懂得欣賞其他國家的文學思 想。此領域有三門科目供學生選擇:文學、語言與文學、表演藝術與文學。. 2.語言習得(Language B): 學生可在此領域學習 Language A 以外的語言,如第二外語,希望能藉由學 習他國的語言,來瞭解該國的文化,此組亦有三門學科可選擇:初階語言、進階 語言,和拉丁或古典希臘文。. 3.個人與社會 學生可在這一領域選修商業及管理、經濟、地理、歷史、地理、全球化下的 資訊科技、哲學、社會及文化人類學、世界宗教、地理政治等課程,其中,除世 界宗教外,皆提供高階課程。此領域的課程目標在讓學生了解人類的經驗與行 為,並能批判性思考學習,也希望能培養學生能有多元的觀點和態度去學習欣賞 人類社會的多樣性。. 4.科學學科 學生可在此領域選修生物、化學、設計科學、物理、運動健身及健康科學、 環境系統與社會,其中,除運動健身及健康科學外,皆設有高階課程,這一領域 的課程融合了世界最近的科學思考,學生需去探索這些科學的概念、原理和技 術,再進而瞭解實驗方法,懂得藉由科學技術去解決問題。. 30.

(41) 5.數學與電腦科技 此領域的課程可供學生選修的有一般數學、數學方法、數學研究、高等數 學、電腦科學,除一般數學是普通課程外,其餘皆有設置高階課程。數學相關課 程的目的是在於幫助學生發展數學知識、培養邏輯、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而電 腦科技課程則是讓學生了解電腦的系統與知識,並學習在各學科中運用電腦科 技。. 6.藝術與自由選修 此一領域所開設的科目包括舞蹈、音樂、電影、戲劇和視覺藝術。這些科目 的重點皆是在培養學生批判與反思的能力,探索藝術在不同時間、地點、文化所 呈現的多樣性與動態性,也提升學生自我表達的信心與能力。 此外,IBDP 課程也給予了會員學校一些課程開設的彈性,因此,除三大核心 課程和六大領域課程外,IBO 也可經過審核,讓學校開設校本課程,但僅能取代 二到六大領域中的課程;此外,IBDP 課程中也可有跨領域科目,目前有兩科,分 別是環境系統與社會,以及文學與表演。. 圖 2-2-1:IBDP 大學預科模式項目圖示中文版。(資料來源:IBDP 語文與文學 中文指南,2013). 31.

(42) 伍、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之課程內涵 IB 課程是為國際文憑課程,顧名思義,這必然是為國際學生所開設的課程, 因此,IB 課程的主要授課語言是英語,目前已發展出透過法語、西班牙語進行授 課,會使用國際間較多國家使用的語言,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學生易於接受到國 際教育並能為未來進入世界知名大學奠下基礎(李志成,2016)。 然而,在 IBDP 課程中,語言政策和雙語文憑可說是語言與學習上的兩大特 色。會有如此特色之原因有二:第一、IBDP 最初就是為了國際學校學生的教育需 求而設計出來的,在國際學校中,雙語和多語本就是非常常見的。第二、IBDP 的 其中一個核心主張便是要促進多元文化的理解,因此 IBDP 非常重視語言的部 分,從六大學科領域中語言便佔前二,即可窺見一二。(許羚琬,2012) IBDP 的語言課程有兩種,一種是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Language A)— 語言與文學研究,所用語言為最常用、最擅長的語言,通常為母語,在學習上又 以文學研究為主。而另一種是語言 B 課程(Language B)—語言習得,所用語言 必為第一組課程的語言,通常為學生的第二外語。由於研究者最主要的行動研究 是以 IBDP 的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置入一般十二年級的國文班,因此,本章節 將藉由《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指南之中文指導手冊》之內容,瞭解其學科性 質、宗旨、目標、教學綱要與評量方式。. 一、學科性質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語言與文學研究」之課程在六大學科領域中屬第一學 科組,第一學科組包括:語文 A:語言與文學:文學、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語 言與文學、語言與藝術表演(跨學科)三門課,選讀這三門課的學生皆需要具備 能將課程語言加以學術應用,藉由文學和非文學性作品的學習,深化學生對語言 在特定文化或文本作品中有特定意義之理解,培養學生對具備用多重的角度去理 解和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亦促使學生明白,語言是如何是如何維繫或挑戰人人. 32.

(43) 的思考和生存方式(IBO.org,2013)。 這三門課程的內容看起來各有不同,但也有重疊之處,而其不同之處,即是 課程中需關注之重點,「語文 A:文學」關注的是學生對文學批評技巧的理解, 並培養獨立判斷文學的能力;「語文 A:語言與文學」主在培養學生理解語意的 建構,以及背景/語境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文學與表演藝術」,希望能使學 生將文學分析和表演藝術作用的調查結合,進而發展對戲劇文學的瞭解。 總結來說,第一學科組的目的在透過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洞察力、審美能力 和文化素養,再加上有效的溝通技巧,來支持他們未來的學術研究文學及語言與 文學兩門課有提供高階和普通課程,但文學與表演藝術這門課因為是跟第一和第 六學科領域,故只有普通課程可選,而學生若要達成 IBDP 的畢業要求,就一定 得選修這三門課的其中一門,足見其重要性。. 二、學科宗旨 (一).引導學生學習一系列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和不同體裁的作品; (二).培養學生對不同作品進行細致分析,並建立作品之間適當聯系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 (四).鼓勵學生對作品創作背景和接受情境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認識; (五).鼓勵學生通過學習作品,理解具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們的觀點以及這些 觀點在語義建構上所起的作用; (六).培養學生對作品的形式、風格和美學等方面的鑒賞能力; (七).促使學生從語言和文學中獲得愉稅,並對它們產生終生興趣; (八).培養學生了解語言、文化和背景/語境如何決定著建構作品/材料的意義 的方式; (九).鼓勵學生對作品/材料,受眾及目的之間的不同互動進行批判性思考。 前七項為第一學科組的共同宗旨,第八、九項則為「語文 A:語言與文. 33.

(44) 學:語言與文學」獨項宗旨(IBO.org,2013)。. 三、教學大綱 (一).第一部分:文化背景/語境中的語言:文本自行選擇 (二).第二部分:語言與大眾傳播:文本自行選擇 (三).第三部分:文學—作品和背景/語境 1.普通課程:兩部作品—一部出自指定目錄,一部需用 Language A 語言撰 寫的文章,作者指定或自選皆可。 2.高級課程:三部作品—一部出自指定目錄,一部需用 Language A 語言撰 寫的指定作家文本,第三本自選。 (四).第四部分:文學—批判性研究 1.普通課程:兩部作品,選自指定作家 2.高級課程:三部作品,選自指定作家(IBO.org,2013). 四、教學方法 IBDP 的課程設計給予了老師極大的彈性,老師被允許采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方 法,但在創編課程的部分,老師的空間愈大,當然責任就愈大。而在語文 A:語 言與文學:語言和文學的教學方法上,指南上唯一要提醒老師應注意到的是此課 程的中心思想是「批判性文化素養」,即是當學生在討論文本時,要不時地挑戰 其思想觀點,使其意識到文本意義非一成不變(IBO.org,2013)。. 五、評量目標 IBDP 除最後的校外總結性評量外,於課堂中的基本評量方式大多都以形成性 評量為主,而少有試卷,改以書面作業、個人口頭評論、延伸口頭活動/其他口 頭活動取代。而在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語言與文學這一門課程中,就有四個的. 34.

(45) 評量目標,分述如下: (一).知識與理解: 對文本的理解、對語言運用、結構、風格的理解、對讀者建構意義及背景/ 語境影響之批判性理解、對不同觀念會如何影響文本的理解。. (二).運用與分析: 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文本、能運用文本中的術語詞彙、能分析語言、結構、風 格對讀者的影響、能認識到創作和接受文本的方式所產生之意義、能用相關例子 來支持和證明觀點。. (三).綜合與評價: 能比較和對照文本的形式要素、內容與背景、能討論一系列語言和圖象不同 的運用方式、能找出文本中矛盾的觀點。在高級課程中則需撰寫一篇批判性讀後 感,對文本、背景/語境和意義的某些方面進行評估。. (四).選擇並運用適當的表達形式和語言技能: 能清晰地用口頭或書面表達思想觀念、能有重點和邏輯地進行文本分析。而 在高級課程則有表現出能寫撰寫勻稱的比較分析文章(IBO.org,2013)。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發展已久,整套的課程不止多元,且兼顧了 授課學校當地的在地文化與母語課程,也讓加入國際文憑(IB)的國際學校更容 易適應與接受,並讓許多知名大學重視,IBDP 的課程活潑且多變, 學生的自主 選擇性也高,雖然仍需學習五~六個領域的學科知識,但仍可選擇相關學科,或 有高階和普通課程的時數之不同,讓學生適性選修,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 興趣,此外,IB 課程還設有 IB 課程輔導老師,可以輔導興趣、能力尚不明顯的 學生進行選課,希望真正實現「一生一課表」的目標。 再從上述之課程內容可看來,IB 語文 A:語言與文學之課程相較於國內的國. 35.

(46) 文課程是有所差別的,學生在學習時需要改變,想當然爾,老師在備課、授課時 也需要改變,國際文憑組織(IBO)對於教師的培訓是極為重視的,在每一間加 入 IB 的國際學校一開始都會是候選學校,在此期間,這些學校會送教師去參加 培訓,取得認證後,才為合格的 IB 教師,學校也才能開始開設 IB 課程,成為 IB 學校。此外,IB 也是非常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的,這一點,從 IB 的目標陳述 (IBO.org,2013)中就可見得:「我們非常珍重辛苦工作得來的,在高質量、 高水平以及教學領導方面的榮譽。而這需要通過與合作伙伴、學校、股東、特別 是教師的積極合作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最後,「終身學習」是 IB 培育學生的目標,當然也是對 IB 老師的要求,老 師在成為 IB 教師後,IB 仍鼓勵老師繼續參加研討會和會議、使用網路來進行 IB 的線上討論、參加一些特別的活動、復習或回顧 IB 出版的相關資料,最後,老 師應積極響應 IB 所推出的相關課程或活動(胡蘭,2000). 36.

(47) 第三節.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實施與應用 之相關研究. 壹、文學課程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雖以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中之語言課程為主要研究範疇,但遍尋 兩岸三地之相關文獻後發現,以語文課程來說,仍是以文學為重,探索其緣由, 其一,於中國,若以中文為母語之 IB 學校,學生至高二、十二年級階段應擺脫 語言之工具性,應開始將文學作品視為藝術產品(郝彧,2014);其二、IBDP 兩 年之課程完成後需參加外部評估,即為對外的測驗,而其測驗內容需寫出對文學 作品的評論,以及分析所學過的作品,並寫成小論文(郝彧,2010),因此需作 能力的培養;其三、與傳統的中學語文課程較為相似,皆以文本授課,不同點在 於,傳統課程是以單篇文章或節錄經典章節進行教學,IB 課程則是以完整的文學 作品來進研讀(龐婷婷,2012)。然而,其中最大的因素,其實是 IBDP 中文 A: 語言與文學課程自 2013 才出現今不過三年多,時間較短,於教學現場採用此課 程的老師亦剛熟悉課程,故使得教定相關的研究於今幾乎是難得一見,因此,目 前所探討有關於課程實施與應用之相關研究的文獻,仍以文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為主,而未見語言課程之相關研究文獻。. 貳、語言課程之課程學習指導 對於一所剛開始實施 IBDP 課程的學校來說,這是一種新的課程與教學方 式,在課程實施前,勢必要進行新課程的規劃與教學方案的設計,雖然難以尋得 相關的文獻,但仍可以 IBO 所提供之課程指南為圭臬,並參考 《國際文憑大學 預科項目—中文 A 語言與文學課程學習指導》(禹慧靈,2013)一書來進行課程 規劃與教學設計。 此書根據課程指南為語言課程作了簡單的介紹與教學的示範,其課程規劃的. 37.

(48) 重點在於 IBO 對於語言課程並沒有指定教材,只規定了相應的學習目標,但同時 也提供了幾個主題供老師選擇,例如,文化語境中的語言、語言與大眾傳播…… 等主題,老師可在課程規劃時選用教學主題,而後再進行教學設計。 此一章節藉由文獻的回顧與整理,從許多專家學者對國際學校之探究中,先 就研究場域及研究參與者之一的學生之背景條件有了初步的認知,進而以國際文 憑組織(IBO)所發行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課程指南和國際文憑(IB) 之相關文獻與網頁資訊,除了認識了國際文憑(IB)這個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學重 視的入學依據外,也瞭解其課程的目標及內容,進而設計課程及此行動研究,此 研究欲讓一群從未上過 IBDP 課程的學生藉由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進行 國文課程,上課方式將參考《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中文指南》,並從中 擇其提供之語言話題來作教學規劃與設計。. 38.

(49) 第三章 歷程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是藉由 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中語文 A:語言與文學之課程 規劃與教學方式,施行於以台灣學校一般教科書式授課學習至高二的一個十二年 級國文班,透過以「語言」為主的四個議題,讓學生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分組合作 學習。本章將以研究目的為基礎,就研究之歷程與結果分作三節進行討論,第一 節為十二年級國文課程規劃過程與教學、評量方式分析,第二節為教學實施之歷 程分析,第三節為實施 IBDP 語文 A 課程於十二年級國文課之學生學習狀況、困 難與解決策略。. 第一節 十二年級國文實施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 之課程、教學與評量規劃 本章節將分作三個部分,首先將論述十二年級國文課程所規劃之教學內容, 其次再闡明 IBDP 實施於十二年級國文課程所採用之教學方法,最後則就成績評 量的規準分項說明,以呈現課程設計。. 壹、十二年級國文實施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之課程架構與設計 理念規劃 本研究所規劃之教學內容乃依據康橋雙語學校國際部的既定方向—成為 IB School 之目標,借重前一年的 IB 班授課經驗,訂定並規劃這一年的國文課程將 採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進行教學,而在教學內容的部分,在學期尚未 開始前,任教於十二年級的國文老師已展開教學共備,請了 104 學年度任教 IBDP 語文 A 課程的蕭老師經驗分享後,對於課程之進度達成共識,首以時間考量,學 生在開學甫拿到閱讀文本,要在短時間之內看完,並加以探討,確有其難;再 者,語言乃文學之基本元素,文學則為語言之藝術表現,先讓學生對語言的作用. 39.

(50) 與影響進行相關的專題研究,有了相當的認識後,再藉由作者的語境對文本進行 較深入的探究,如此的教學順序也較有關聯性,除讓學生先在文本探究的課題中 先擁有先備知識,於備課會議中亦考慮到學生從未接觸過 IBDP 課程,若完全依 照國際文憑學會(IBO)所訂定的一學期閱讀並探討兩本文學書籍,恐無法負 荷,因而決議改為僅一本書之閱讀與探討。 T 梁:因我們都沒上過 IB 課程,可否請蕭老師分享一下去年的 IB 是怎 麼上的。 T 蕭:去年我們在文學的部分,因為是 HL(高階)班,所以讓同學讀 了兩本書,一本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一本是張愛玲的《傾 城之戀》,因為今年這屆的學生程度不一,也不是每個人都很積 極,所以我建議先選一本書即可。至於「語言」的部分,我們去 年是有八個題目供我們上課作選擇,像是說服性語言、語言與社 會、語言與團體等主題進行研究與發表,同學們表現都還不錯。 摘錄自【備一,20160823】. 於本研究中所進行的課程內容為第一階段的「語言」課程,課程中將針對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中之語言的部分進行專題研究課程,因考量班級人數分 組與學生的先備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將上屆課程中的八個語言相關主題減至四 個,另四個則於下學期研究,此階段課程中選出較易理解之四個語言相關主題, 分別為:文本偏見中的語言、語言的刻版印象、大眾傳播與語言及說服性語言等 四個研究專題,學生先從老師的課程引導中瞭解這四種語言的使用方式與常見之 處,再進行分組,在小組選出感興趣的主題後,再共同討論出符合主題的專題中 的來進行探究、發表與應答。 T 劉:去年讓學生做的語言題目有八個,今年也要做這八個嗎? T 蕭:不一定一次就要做到八個語言主題,可以考量一下班級的人 數,還有可以分的組數來決定課程內容,去年選修 IBDP 語文. 40.

(51) A 課程的人數比較少,所以是一人一個主題,如果今年 也是 一人一個主題,那報告時間一定不夠。 T 張:我們先讓學生這學期做簡單一點的主題吧,像是大眾文學、 說服性語言,都滿常見的,老師備課也不會壓力太大。 T 蕭:文本偏見和刻版印象,上屆的學生也報告的滿精彩的,也 可以選進這學期的課程。 T 梁:那如果其他老師沒有意見,我們就先用這四個主題,每班 學生約二十人上下,老師看要不要二到三人一組,分 成八組,每一個主題讓兩組來發揮,老師也不用花太 多力氣在備課上。 摘錄自【備一,20160823】. 就文學的部分,經共備會議的討論後,參考已操作過 IBDP 語文 A 之「文 學」課程之蕭老師的分享,因張愛玲作品中的時間與空間具語境的獨特性,易於 讓學生理解語境對語言表達的影響,故決議以張愛玲的作品為閱讀文本,又考量 於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一,教師對此課程與教學經驗尚不成熟,故而擇以上一屆學 生閱讀並分析過的張愛玲《傾城之戀》為此課程之文學讀本,並以上一屆所實施 過的教學方式的進行教學。 T 梁:各位老師,那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課程的進度和選書。 T 張:我建議我們先仿照去年的做法,有前人的經驗,老師和學生 都比較容易融入課程,較不會無所適從。 T 梁:那各位老師,我們看看是要選《玩偶之家》,還是《傾城之 戀》? T 蕭:我建議先用《傾城之戀》,第一,它是短篇小說,第二,張 愛玲的文字很容易找到各種語境。 T 謝:我也贊同《傾城之戀》,《玩偶之家》是劇本,對學生的閱. 41.

(52) 讀能力來說,對劇本並不熟悉,小說比較好入手,所以我覺 得《傾城之戀》應該比較好。 T 梁:那其他老師有其他意見嗎?都沒有就選《傾城之戀》囉! 摘錄自【備一,20160823】. 從課程規劃階段的共備記錄中可見得,因大多數本學年任教十二年級的國文 老師對 IBDP 語文 A 課程尚不熟識,故多以上屆已施行過之 IBDP 語文 A 課程架構 為優先考量,進而考量學生之學習能力作適當的修改,以期更能符合學生能力, 以達學習成效。 再論及 IBDP 之教學方法,透過蕭老師所分享的授課經驗,於課堂中,學生 透過老師的介紹,先瞭解張愛玲的其人其事,接著才進行文本的閱讀與探討。在 此階段,學生除了根據書中章節分組閱讀並分析探究外,還需另選一篇書中文章 製作個人心智圖和小組心智圖,二篇心智圖與期末報告所選擇的篇目皆不可重 複,希望能讓學生練習在閱讀後能以心智圖進行文本分析,再藉由文本分析的習 得,深化小組的期末報告,然因時間關係,無法進行此部分的研究,因此將此段 教學歷程略過不論。 研究者根據教師備課記錄,繪製課程設計與規劃架構如下圖:. 42.

(53) 課程名稱. 課程目標. 課程單元. 課程內容. 課程活動. 課程設計 理念. 圖 3-1-1:課程設計與規劃架構圖(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繪製). 此 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之「語言」課程部分,為藉由上圖所述之課程目 標,引起設計理念,發展課程之單元、內容與活動。. 貳、IBDP 語文 A:語言與文學課程實施於十二年級國文教學方法說明 以往的國文課堂,大多以老師講,學生聽為最主要的教學方式,然而,長久 以來,IBDP 的授課方式都強調「教師自主」,尤以語言的部分,無固定教材,教 師可自行決定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因多數老師為第一次以 IBDP 的教學方法授 課,故參考蕭老師於上屆的教學方法,於本研究之「語言」課程規劃中用到的教 學方法依序為:在課程引導中所用到的「講述教學法」,後因學生自學與研究能.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修習本專門課程者,應取得閩南語 中高級以上 能力證明,包括(一)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核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