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之結論以三個面向進行論述,首先為影響關懷據點經營成效的相關因 素,包括空間、經費來源、認同感、經營團隊。再來透過雙重目的的觀點,詮釋 關懷據點實踐社企內涵的現況及背後原因,最後從「意願」及「條件」評估據點 轉型為社企之可行性。

壹、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經營成效影響因素

一、空間足夠與否影響服務擴張

「健康促進」、「共餐服務」是關懷據點的主要服務項目,配合臺北市近年的

據點升級計畫,據點 B、D 亦增加了「日托服務」項目,這代表著據點的功能從 滿足社區長者「社會參與」及「終身學習」,擴張到「生活照顧」的層面,據點 須提供充足的空間及場地因應,同時兼顧健康、失能長者的需求,並在新增服務 對象之餘避免排擠原有之使用者,但依臺北市地狹人稠、寸土寸金的現況而言,

空間本就屬一大難題。本研究呈現據點之困境有二,即「欠缺穩定」及「空間不 足」,前者屬於據點 C 無自有場地,須依賴向外部承租之狀況,要在社區中取得 場地的使用權並非單純有足夠的經費即可,尚須顧及地方的聲音,畢竟場地稀少,

總有相關勢力想競逐,來年是否能持續服務,正是據點 C 負責人所憂慮之處,而 缺乏自有場地支撐服務穩定,亦是過往許多社區發展協會對於成立據點望之卻步 之因。後者屬於「空間不足」的困境,反映在據點 B、D 的現況,雖參與擴增日

托服務,但負責人對於成效的評估相當保守,對應社區持續衍生之高齡照顧需求,

在沒有足夠的空間下,服務對象間的排擠效應始終是存在的。

政府對於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功能期待,已從「初級預防」的角度,衍生到

「後端照護」。增加據點的服務範疇,有助於社區的失能者及其家庭,就近利用 照顧資源,這同時也符合社區民眾期待,並順應當前我國所推動的長照政策趨勢。,

依據「長照十年計畫 2.0 說明會」會議記錄顯示,中央政府對於臺北市長照服務 的規劃,在空間利用的部分上是期待活化、改建學校之閒置空間的,但仍須全面 的盤點評估及溝通協調的過程,目前尚無具體之成效。總而言之,如何在有限的 空間中再容納更多的服務對象,並保持原有對象的權益,是政府與據點在擴張服 務效能上須共同深思的課題。

二、經費來源關係社區自主

「經費」一直為關懷據點運作的重要資本,經費的多寡與運用彈性常影響服 務發展。在羅秀華、黃琳惠(2009)的研究中,「經費不足」及「申請威脅」被列 為臺北市據點常面臨之內部困境與外部威脅,但要衡量據點之經費足夠與否,究 竟其標準為何?經費不足即代表政府補助不夠?本研究發現,經費的足夠與否其 實是一個主觀的認定,端視據點本身的特殊性及社區的需求。從本研究之據點負 責人角度,據點 A 認為即便無政府補助仍可依賴教會支持,據點 B 表達經費是 相對充足的,據點 C 雖然最顯焦慮但仍能維持長年運作,據點 D 在結合政府補 助後,反而能產生若干盈餘。簡言之,各據點對於經費足夠與否並未有齊一的答 案,但肯定的是「充足的經費」是據點普遍的期望,畢竟隨著高齡化,社區的服 務需求是持續有增無減的。

長期以來自籌經費須達 2 成的規定,常使據點陷入虧損的風險,「做越多虧 越多」的考量也限制了服務擴張,但本研究也另外發現,政府對於自籌經費的規 定並非全然無助於社區,從培力的角度而言反而能促進經營管理的能力。在自籌 財源的過程中,據點建立了社區資源網絡、增加的對外募資的能力以及建構部分

的使用者付費機制,這是據點的無形資本,本研究的 B、C 據點因而建立了強大 的支持網絡。反之,長久穩定的政府補助固然是社區所需,但並非是一帖毫無「副 作用」的良藥,經費依賴恐使得據點在財務運作上,僅限於「申請經費→執行→

核銷」的制式思維。本研究中的教會體系據點,除接受政府補助尚有教會本身可 平抑大量行政支出,經營團隊無須擔憂虧損,但負責人也坦承此舉已使團隊缺乏 對於成本控制的觀念,若未能自覺則形同「溫水煮青蛙」,缺少對於據點生存所 需的經營策略。

承上,本研究歸類據點的主要經費來源為「政府」、「社區網絡」及「使用者」

三類,不同的經費來源事實上也對社區自主性存在影響。來自於政府,則必須依 循公部門的使用原則及核銷規定,據點深受「東扣西扣」的困擾,運作的彈性因 而受限。社區網絡的支持雖無繁瑣的遊戲規則,但更非「白吃午餐」,關係經營 對據點在社區的運作舉足輕重,據點必然要重視出錢出力者的聲音,服務規劃上 須思考如何創造互惠。而來自於使用者付費,服務品質、滿意度更須重視,據點 須透過蒐集使用者的回饋,傾聽民眾聲音,以便讓服務越做越好,建立口碑。故 以上三類的經費來源,對於據點自主的影響分別顯示在「配合政府規定」、「社區 關係維繫」及「滿足民眾期待」的面向。

「社區自主」是我國據點政策推動的重要目標,但也是不易達成之理想,政 府是最主要的經費支持者,但也是據點受限的來源。在據點政策的推動上,政府 與社區組織其實存在著微妙的共生關係,政府需要民間的參與以落實政策目標,

民間需要政府的資源挹注來提供在地服務,但兩者常在公部門的依法行政及社區 自主自決之間相互拉扯,因此如何尋求平衡維持夥伴關係的運作,仍有待雙方共 同解決。

三、在地的認同感促進資源網絡建構

由於長期深耕社區,本研究之據點對於社會資源網絡的建構已有穩定之基礎。

透過滾雪球等開發策略的運用,據點可從服務對象,或是周邊商家、學校單位、

醫療及社福組織之獲得協助,並在物力、財力及人力資源上取得補充性的支持,

故充實而多元社會資源網絡將能豐富據點的服務內涵,只要配合單位「不抽腿」, 經營團隊皆有意願及能力持續提供服務,此與鄭夙芬等人(2009)在探討據點永續 經營之條件之一─「據點擁有之資源類型多寡」結果相符。而若將本研究與莊俐 昕、黃源協(2013)的全國性調查結果相互比較,研究者發現在探討據點之經營困 境時,4 位負責人皆滿意目前資源網絡之建置狀況,並未表達有對民間資源感到 不足之情形,對於網絡的開發顯得相當嫻熟且有策略,對此研究者推測,這背後 的意義反映了都會型據點與鄉村型據點在在地資源的豐富性上,是存在著先天優 劣的。

關懷據點之所以有能力吸納資源,關鍵在於社區民眾及周邊單位之「認同感」

建立,此為社區工作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理念的行銷、績效的創造、口碑的 建立及品質的提升,社區民眾的認同感逐漸產生,使得服務對象開始分享資源,

在地居民投身為志願服務,周邊商家也慷慨捐輸,據點得以從內、外部獲得人力、

物力、經費的支持,開創更多元的服務。因此可知據點的服務能量來自於資源網 絡的豐寙,資源網絡的豐窳則有賴於在地認同之程度。

四、經營團隊特性影響據點走向

以經營者類型而言,本研究之受訪據點可分為「社區發展協會」及「教會體 系」兩者,在服務績效上,4 個據點皆獲得政府評鑑優等;在人力資源運用上也 大量從社區中招募在地志工協助少量的專職人力,但共同困境是面臨了老化、人 力斷層的危機。比起社區發展協會,教會體系的經營者在經費預算上提供了據點 有力的後盾,讓第一線團隊幾乎不用為盈虧所煩惱,如果能再輔以使用者付費機 制並善用政府補助資源,據點便有產生盈餘之可能。相形之下,社區發展協會本 身的經費需大量仰賴政府支持,屬自籌的部分則需透過社區關係吸引外部資源來 補足,所幸如同吳媺瑩(2009)的研究,連結資源正是社區發展協會所擅長者,本 研究之據點 B、C 因而建立了充足的志工資源及社區網絡。

兩種經營者型態在服務宗旨的設定上皆富含「在地老化」及「社區互助」之 精神,但就教會體系而言,宗教使命會加諸於服務過程中,特別是會影響在「使 用者付費」制度的建構上。若經營者秉持宗教博愛的理念,則服務可能會以無償 的形式提供給服務對象,相關成本遂由教會本身吸收,此舉雖然使民眾可免費受 益,但對於第一線實務工作人員而言,這樣的理念卻是有待商榷,畢竟據點的經 營成本其實是連年虧損的。

除了經營者型態之外,據點負責人的相關特質也影響著經營現況,黃良矜 (2012)指出據點領導者在社區工作的豐富經驗是組織的重要資產。本研究的據點 B、C,其負責人兼具里長的身分,能夠幫助據點本身在外部資源之拓展,這是屬 於社會經驗及人脈網絡的優勢。以學歷程度而言,4 位據點負責人皆屬大專院校 以上學歷,其學識涵養有助於在申請計畫、核銷經費等行政事宜上之理解。在職 業背景上,不論是教會教師、社區實務工作者或是公家單位的經歷,其相關經驗 及理念也能善加用於據點的運作。

貳、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運用社會企業觀點之現況

一、社企觀點切和關懷據點的政策目標

在以據點層次探討社會企業觀點運用現況前,研究者先行比較關懷據點政策 目標及社會企業觀點,摘要如下表 4-1:

表 4-1: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政策目標與社會企業觀點對照表

在研究發現乙章,研究者摘要出了在據點經營過程中,已然運用了社會企業 觀點的幾個面向。「滿足高齡化衍生之照顧及服務需求」與「在地情感的維繫」

在研究發現乙章,研究者摘要出了在據點經營過程中,已然運用了社會企業 觀點的幾個面向。「滿足高齡化衍生之照顧及服務需求」與「在地情感的維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