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直銷是一種廣泛被討論與誤解的議題(Peterson & Wotruba, 1996)。但經由 實證研究,公司特有的信任會顯著影響顧客之忠誠度,但人際信任與顧客忠誠 度卻無顯著關係(陳得發、王昭雄,2004)。因此如何提高對公司的信任是直銷 公司應該持續努力的方向,否則個人的人際信任容易因選擇不對的直銷公司而損 傷,同時也戳害了對直銷產業的信任。

因此在這樣信任度被質疑的直銷產業當中,直銷公司的角色與直銷商的 個人行為便相當重要;而會場作為直銷產業運作的重要根據地,以目前直銷

界對於直銷商的所有教育訓練當中,基本上都是為了提升直銷商的經營意願 與能力,但是對於同時具有消費者、銷售者與經營者的不同角色與階段的直銷商 而言,目前會場的行銷與教育訓練功能似乎有被檢討的必要,因此如何建構一個 適當的會場結構來提高直銷公司的信任度,也讓直銷商的行為能夠被自然內化與 改造,體驗理論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直銷事業的發展,無論是公司或直銷商,都必須有一個「夢」來驅動。然而 夢想必須有現實面的環境結構來配合,否則費心構建的直銷網有將如建在沙灘上 般的易崩潰(蘇永貴,1994)。而直銷公司的會場可說是散播企業成長種子的主 要根據地,會場傳遞公司經營理念、展示產品、成功見證、創業機會等,並進行 一系列的教育訓練活動,整個過程不僅是學習課程內容這般單純的複製行為而 已,更是直銷商之間分享、激勵、甚至療傷止痛與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來源;它 還可以透過邀約有效借力使力來提高經營績效,因此「每會必到」的重要性便為 人所強調。

「沒有接觸就沒有熱度!」沒有熱度當然容易陣亡,因此兩位受訪者表示「每 會必到」可以提高直銷商存活的機會;但目前的「每會必到」可類比為填鴨式教 育,且缺乏強制要求(無法用校規要求出席率,或透過考試嚴格要求),單靠少 數成功直銷商賣力「表演」與創造的磁場,雖頗有效益但並無法消除潛在問題,

因此體驗的理論逐漸被應用於會場活動當中。簡單如以減重產品為主的美商賀寶 芙公司就是用一張張減重前與減重後的照片見證來運作。

又如「一張 70 多歲的年輕臉孔與 40 多歲卻看似 70 歲的合照,讓我強烈感 受生命的張力以及保養的重要性。」A3 受訪者表示被一張投影片上的剪報所震 撼。類似這種深層的體驗,有時絕非千言萬語的理性訴求所能取代。會場的活動 也是一樣,並非課程重複的數量多就有效果,因為前人的成功經驗雖然可貴,也 值得一再學習,但若能經由多元的活動與行動來增加體驗以促進成長,相信「每 會必到」的意願也會提高,亦即會場活動應重質不重量。

誠如 B2 受訪者表示:

依目前體系的運作來強調「每會必到」,的確可能有些問題;從直銷公司的立 場來說,「每會必到」是一個不被刻意強調的目標,因此如何轉化為創新的活動形 式,以吸引直銷商參與,並能有效幫助直銷商推展業務,是我們的責任與挑戰。

體驗經濟的時代,體驗不只是名詞也是動詞,名詞表示體驗作為第四種經濟 產物,其實直銷產業將體驗轉化為商品是一種趨勢也是現在進行式,除階梯公司 的例子之外,旅遊其實也早已被當成直銷商品;新近成立的台鹽多寶也將美容、

健康、旅遊、渡假當成四大明星事業,旅遊不再只是獎勵,也成為產品之一。

有些公司利用旅遊研討會來一邊旅遊一邊做教育訓練,也無意間遂行了體驗 的四大國度,這便是動詞部份,亦即將體驗行銷運用於會場活動當中;雖然體驗 在直銷實務界存在已久,但運用的廣度與深度卻仍嫌不足;或許借助科技、會場 或上線等外在力量可以讓直銷的運作轉難為易,但壓縮成功過程中欲轉苦為樂的 情緒,卻非得當事人內在的自行調整或轉念才可達成,體驗學習即具有解決此部 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改變直銷界傳統講演式的教學方式。

Schmitt所提出的體驗行銷模型,主要焦點在消費者於消費過程中對於消費情 境的一般性回應。而本研究根據體驗理論所建構的會場體驗模型,則強調對直銷 公司或高階直銷商所成立的會場而言,應針對獨特的三位一體角色予以個性化回 應,使其積極參與和滿足,以期達到Prahalad & Ramaswamy(2002)所提的,共 創個人化體驗(co-creating personalized experiences),使直銷商成為催化公司核心 能力的來源。

最後,會場體驗模型不僅希望降低「每會必到」的潛在問題,以期能夠獲取 短期良性的刺激與效益;更期許能夠提高會場的策略性層次,亦即讓會場的行 銷、教育訓練與後勤功能,提高到創造長期的人心與行為內化與轉化的會場結 構,使直銷產業能更趨正面的社會形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