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

日、台兩國儘管享有相似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且儒家文化的對代間居住狀 態、生命循環和性別影響決定了傳統代間交換的型態。而本研究在控制受試者 的孝道之後,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國家進行代間關係的比較研究,遂發現兩國 在共有的文化背景下,各因素對代間各有異同。

在過去的研究中,同住仍是一種可促進代間交換和親密性的居住狀態,同 住一屋簷下的代間關係因享有地緣上的親近性,故強化代間的關係和義務,而 同住則為一種照顧父母、展示子女孝道表現之一,在日本而言,同住也是日本 父母提供子女照顧的一種方式。然而,日本的選擇同住的因素不單出自於子女 對父母的支持需求,且亦有可能是子女為了維持生活的選擇,故因此我們未能 在日本的同住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交換關係獲得明確的結論。而在近鄰式關係 裡,我們亦發現,與受試者不同住的父母(G3)也有高比例的未與其他子女

(G2)同住,因此,日本父母得以將資源給予居住距離較近的子女(G2),其 財務支持的數量甚至高於子女給予,當距離增加時,代間關係則會疏於往來且 減少雙方提供支持的數量,由以上結論故可推測,日本的父母有較高的比例未 與子女同住,故日本的父母需藉由和近鄰式的子女保持往來關係,以維持自己 與兼具「地緣」和「血緣」子女之間的關係;而在居住距離達一個小時以上之 後,代間互不往來的關係也再次印證在本文第二章日本文獻中所提到的「無緣 社會」在日本引發的獨居老人孤獨死的社會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但對台灣而言,同住中的陪伴和象徵意義仍持續影響代間交換。緊密的地理空 間下蘊含的頻繁互動和孝道文化所賦予的符號意義,讓同住被視為子女社會支 持的方式,故同住與孝道是相互指涉的關係(胡幼慧 1995)。然而,在當今台 灣社會裡,同子女不一定為提供父母實質社會支持的提供者,反之,子女藉由 同住提供地理上的相依關係、回應父母對家庭的想像和期待(利翠珊、張妤玥 2010),且從父母身邊獲得更多的財務支持;父母對於子女提供的陪伴和互動支 持,遂提供財務支持以進行交換。

同住對代間交換的影響反映在另一種地理狀態上。在近鄰式居住狀態中,

台灣子女和父母之間呈現另一種與日本截然不同的等量的交換方式,我們也發 現,在近鄰式居住狀態的代間交換中,與子女不同住的台灣父母有較高的比例 與其他子女同住,故在近鄰式關係中,台灣父母與子女之間不會進行財務交 換。我們雖無法得知當台灣父母在同時擁有在近鄰式居住狀態的子女和同住狀 態的子女之間,是否明確存在資源競爭的關係,然而,我們得以知道同住並不 會為台灣父母帶來更多的財務支持,然而台灣父母仍期望代間同住裡子女在日 常接觸中對父母的陪伴,而子女也透過提供此種無形的陪伴支持進行孝道,並 同時接受父母有形上的協助,故台灣的代間皆認同同住作為一種社會支持,且 雙方皆運用彼此的居住選擇和提供財務支持的方式,滿足自已的需求。

在兩國的生命循環階段方面,我們發現日台的生命循環階段的代間關係雖 各有殊異,但亦出現共同現象。日本子女無論在未婚還是已婚有未成年子女的 階段,接受父母的財務支持機率較高,而在台灣方面,我們發現,未婚者和已 婚有未成年後代的受試者並未提供父母更多的財務支持,反之,雙方保持了平 衡的往來關係,而部分的台灣的未婚者亦如同日本的未婚者般,接受父母的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持多餘自己提供的數量,且兩國的未婚者皆有較高的比例與父母同住8,因此,

我們結合居住安排和生命歷程兩者的結論,且發現,在台灣社會裡,亦有一批 與日本相似的單身寄生族的存在,而儘管山田昌宏 (2001)認為此批單身寄生族 是緣由於個人主義的興起和追求享樂以至於不願離巢生活,Genda (2000)卻提出 另一種解釋。Genda (2000)認為,日本單身寄生族的出現反映年輕世代在勞動力 市場上的劣勢。由於日本勞動力市場對年資的迷思促使年老的世代延長在勞動 力市場上的就業年限,並影響到日本的年輕世代不僅在求職市場上難以找到正 職,而取得正職的年輕世代,其工作薪資仍落後於老年世代甚至逐年下降 (Standing 2011),Genda (2000)認為,年輕世代囿於薪資,而不得不仰賴原生家庭 的支持,甚至延後婚育年齡。而在台灣方面,根據表 5-1 和表 5-2 所示,台灣 2001-2006 年之間的大學生失業率是逐年提升,在 2006-2009 年之間,台灣的大 學畢業生失業率和青年失業率極速的上升。2009 年時,20-24 歲之間的失業率為 全青年失業率之冠,2011 年時,大學生失業率超過其他學歷畢業生,故在台灣 社會中,青年貧窮已是台灣社會的隱患。然而,本研究的調查資料取自於 2006 年的台灣社會,並發現台灣部分未婚者已出現仰賴原生家庭資源的現象,而根 據下兩表結果,顯示此種現象持續存在且日益研究,故此種青年貧窮的現象是 否亦讓台灣的年輕世代更進一步仰賴原生家庭的資源,則有待後續的研究。

8 台灣居住狀態和生命循環交叉表請見表4-5,日本樣本的交叉表請見附錄二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01-2014 台灣各年齡層失業率

15 ~ 19 歲 20 ~ 24 歲 25 ~ 29 歲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01-2014 台灣各學歷畢業生失業率

國 小 及以下 國 中 高 中 高 職 專 科 大學以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在性別上,男性仍是主要的代間提供者,然而,在父母給與較多財務支持 的代間關係下,兩國的給與的對象差異呈家庭提供成年子女時的考量因素上的 不同。而台灣男性則會因「養兒防老」的代間契約,獲得家庭更多的支持,日 本女性因機會結構的限制,選擇受惠式的代間交換關係的機率增加。

我們進一步比較不同生命循環下的女性與原生家庭的代間交換,並發現,

日本的女性在某段已婚無子時,仍會提供原生家庭財務支持,而此顯示日本女 性並未如同過往研究般,僅是家庭資源的依賴者。然而台灣女性在代間關係 中,女性並非僅扮演情感付出的角色,台灣的女性未婚、已婚無子和已婚有未 成年階段時期,仍會提供父母更多的財務支持,儘管儒家文化對於女性未有明 確要求其照拂原生家庭的義務,但台灣女性仍是台灣家庭中,另一個財務支持 來源。

故兩國社會裡,兩國的生命歷程各有其類型,但在台灣方面,台灣未婚者 對原生家庭資源的依賴隱約反映台灣青年未來的窘境。在居住安排上,日本的 居住狀態為地理凝聚力的影響而變化,故在日本社會裡,網絡中的地理遠近將 會日本代間之間的責任義務,然而,在性別方面,日本的性別差異仍反映在日 本女性和父母之間的代間交換。日本女性對家庭的依賴也反映日本女性在個人 資本的匱乏。台灣與日本相反,台灣同住的象徵意義足以影響代間的交換類型 變化,然而,台灣女性相較於日本女性擁有個人資源,故台灣女性仍可是代間 財務支持中的來源之一。故兩國的代間關係裡,孝道在居住狀態、性別和生命 歷程中各有不同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