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這個研究的開端始於我個⼈對⾝邊師資⽣與實習教師的在意,外在的諸多傳 聞加上⾃⾝對於教師之路的粗淺瞭解和想像,在研究初始我也許是抱持著相對悲 觀的眼光來看待實習教師與教育實習此階段,但整篇研究進⾏完後卻帶給我翻轉 般的亮光與盼望,是⼀份美麗的意外之喜。

研究進⾏過程中,平安國中的這群實習教師突破了我對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 中既定的想像。實習教師看似在⼀個很固定的框架中努⼒前進、符合標準與教師 形象,但他們並⾮沒有其能動性與創造性。平安國中的實習教師們在整個過程中 揮灑屬於他們的⾊彩,創造屬於他們獨特的實習教師⽂化,不論是掙扎還是喜悅,

都是⾮常動⼈的成⾧歷程,是⼀段無法複製的⽣命樂章。對此我深深感受到教育 中美麗的盼望,並由衷期待著這樣⼀群實習教師能帶給教育界嶄新的能量。

整個研究結束之時,我尋思,或許找出實習⽣的⽂化表徵與脈絡對於了解實 習教師有益處,也有機會讓學校找出更合適的⽅法來指導實習教師,但最終,教 育的互動仍需要回歸教與學雙⽅,所謂的規定、框架或形式只是最低標準的要求,

真正的成⾧和突破,或者說所謂的「教育」是奠基甚⾄超越框架與形式的。

實習教師⾃⾝在這⼀趟教育旅程中的突破是在眼睛所⾒的形式或規定外發

⽣的。不僅如此,教學當中的「真⼼」相待,可能往往才是教育成功最本質的原 因,當實習輔導教師掏⼼掏肺分享其教學經驗,實習教師竭盡所能地學習,並和

實習輔導教師辯論與交流,在其中流淌的⼼意,不僅成為學⽣的祝福,更成為實 習教與學雙⽅在教育上最為難能可貴的體會與收穫。我想,教育是⼈與⼈陪彼此

⾛的⼀趟旅程,不論是實習教師與學⽣,或是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當以「⼈」

⽽⾮單純以「⾝份⾓⾊」去看待、互動與對話,也許更能帶出教育的真諦吧!

這份研究,既作為個⼈在學術上的⼀段成⾧歷程,也為我在實習教師與教育 實習上的疑惑提供了⼀份解答。能有機會關注這樣⼀群重要⽽溫暖的⼈們,說出 他們的⼼聲,回應了某些疑惑,實在是我⾝為教育圈⼀員榮幸之⾄的⼀件事。

參考⽂獻

⼀、中⽂部分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第⼆版)。臺北 市:師⼤書苑。

向倩瑢(2009)。實習教師的⾃我復原⼒、創造性轉化和實習感受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論⽂)。國⽴臺北教育⼤學國民教育學系碩⼠班,臺北市。

李家締(2018)。論述實習教師⼈際關係、專業成⾧及⽣涯規劃—以新⼿教師的 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論⽂)。國⽴暨南國際⼤學教育政策與⾏政學系,南

投縣。

林怡君(2009)。實習教師在國⼩課室現場之實習歷程與學習重點—以數學教學 與班級經營為例(未出版之碩⼠論⽂)。國⽴臺北教育⼤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臺北市。

林美君(2007)。中等學校教育實習輔導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論⽂)。

國⽴臺北科技⼤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靜宜(2009)。台灣光復後師資培育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論⽂)。國⽴暨 南國際⼤學教育政策與⾏政學系,南投縣。

⾼鳳遙(2008)。國中⼩儲備教師現象下—教師個⼈與國家因應(未出版之碩⼠

論⽂)。國⽴臺灣⼤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師資培育法(2014)。

師資培育法(2017)。

師資培育之⼤學辦理教育實習作業原則(2014)。

師資培育之⼤學及教育實習機構辦理教育實習辦法(2018)。

教育部(2017)。106 年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雄市:國⽴⾼雄師範⼤學。

張民杰(2008)。實習⽼師不是真正的⽼師?從案例分析實習教師的班級經營策 略。中等教育,59(3),104-113。

張芬芬(1991)。師範⽣教育實習課程中潛在課程之⼈種誌分析(未出版之博⼠

論⽂)。國⽴臺灣師範⼤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蘇育秀(2003)。師範教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專訪臺灣師範⼤學名譽教授 張春興。教育研究⽉刊,105,12-13。

⿈ 益 中 ( 2015 )。 教 育 ⾎ 汗 勞 ⼯ — 實 習 教 師 的 悲 慘 世 界 。 取 ⾃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143/1133150

⿈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理。

⿈鴻⽂(2005)。如何從事學⽣⽂化的詮釋性研究:幾個⽅法問題的討論。中等教 育,56(5),6-8。

邱素珠(2001)。台北市國⼩實習教師⼯作壓⼒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論⽂)。

臺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馮朝霖(1998)。教師⽂化的轉化。社教雙⽉刊,87,5-7。

楊雅妃(2012)。偏鄉⼩學教師⽂化樣貌之研究—新北市⼀所偏鄉學校個案(未 出版之碩⼠論⽂)。國⽴臺灣師範⼤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郭丁熒(1990)。從教師的⾓⾊與地位淺談教師⽂化。教師天地,44,23-28。

郭丁熒(1998)。教學。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 207-250)。臺 北市:師⼤書苑。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雄市:復⽂圖書出版社。

葉淑花(1998)。國民⼩學教師⽂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論⽂)。國⽴臺灣師範

⼤學教育學系碩⼠班,臺北市。

陳⽂俊(2001)。國民⼩學實習教師⼯作壓⼒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論⽂)。國⽴⾼雄師範⼤學⼯業教育學系,⾼雄市。

陳易芬(2009)。國⼩實習教師關切事項之探究。臺中教育⼤學學報,23(2),51-76。

潘慧玲(2003)。教育論⽂格式⼆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鍾宜君(2016)。⼀般⼤學中等師資培育機構實習教師困境及其因應策略(未出 版之碩⼠論⽂)。國⽴成功⼤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鄭⽂鵬(2005)。⼭中猶有讀書聲-國民中學教師⽂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論⽂)。 國⽴臺灣師範⼤學教育學系碩⼠班,臺北市。

譚光⿍(2011)。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

⼆、英⽂部分

Acker, S. (1990). Teachers culture in an English primary school: Continuity and chang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1(3), 257-273.

Acker, S. (1999). The realities of teachers’ work: Never a dull moment. London, UK:

Cassell.

Becker, H. S., Geer, B., Hughes, E. C., & Strauss, A. L. (1961). Boys in white: Student

culture in medical school.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2n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Geertz, C. (1973). The inter-rel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UK: Cassell.

Hargreaves, A. (1997). Teaching, realities of. In L. J. Saha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717-721). Oxford, UK: Elsievier Science.

Hargreaves, D. H. (1972). Interpre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 Kegan Paul.

Hargreaves, D. H. (1980). The occupational culture of teachers. In P. Woods (Ed.), Teacher strategies (pp. 125-148). London, UK: Croom Helm.

Kitzinger, J. (1994). The methodology of focus group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research participants. Sociology of Health, 16(1), 103-121.

Lortie, D. C.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cey,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s. Suffolk, UK: Methuen & Co Ltd.

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Tylor, S. E. B. (1958). Primitive culture: Vol. 1. New York, NY: Harper Torchbooks.

Waller, W.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Williams, R. (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 UK: Chatto & Windus.

附 錄

附錄⼀

研究參與同意書

敬啟者:

本論⽂題⽬為「實習教師之⽂化研究」,採⽤訪談法作為研究者資料搜集之 來源。期盼您不吝惜提供您於教育實習過程之經驗,作為本研究之重要參考資料。

預計每次訪談時間⼀⾄⼆⼩時,並在您的允許下進⾏錄⾳錄影與⽂件之搜集。為 便於資料之整理分析與避免疏漏之處,訪談時將運⽤其他器材,如電腦、紙筆、

錄⾳器材等以利加強資料搜集之完整性,並且資料之呈現將以尊重隱私與保密為 原則。

本⽂件搜集之內容對於您經驗之提供,不會做任何價值判斷,並且研究資料 僅作為學術需要之使⽤。在研究過程中,若您感到不舒服,您有權隨時退出本研 究。相信若有您的加⼊,將使本研究更加出⾊。如有未盡完善之處,還請不吝賜 教。最後仍然要以誠摯的⼼,再次邀請您加⼊本研究的⾏列!若您同意參與本研 究,請在下⽅欄位簽名,謝謝。

簽名欄:_____________

⽇期: 2019 年 ⽉ ⽇

國⽴台灣師範⼤學教育學系研究⽣

廖亭⽻ 敬上

指導教授 許殷宏 博⼠

2019 年 4 ⽉

附錄⼆

焦點團體訪談題綱

⼀、 請⽤⼀句話或幾個字代表說明你的實習⽣活。

⼆、 請談談你在教育實習過程中最印象深刻、最棘⼿或最開⼼的⼀件事。

三、 請談談教育實習過程中你和實習夥伴會⼀起做什麼事。

四、 請談⼀談實習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你或你們⼜是如何度過。

五、 你覺得實習夥伴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帶給你什麼感想、助益?

附錄三

個別訪談題綱

⼀、 請畫出你實習時的幾個重要狀態或事件,並分享其事件經過(可以依據時

間點、⼼態、想法、不同⾯向⾃由分類)(研究者提供⽩紙、筆)

⼆、 在上述的故事中,你做了什麼事?你當時有什麼想法?

三、 實習過程中,有沒有什麼⼈事物影響你某些觀念或想法的加強或削弱?

四、 你當初來實習想要的是什麼?你有什麼期待?有訂⽴⽬標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