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內涵

第二節為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計畫執行策 略;第三節為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德國四國高等教育卓越計畫之內涵。

第一節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內涵

本節將探討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政策內涵,

將分為我國高等教育政策脈絡、過去卓越政策、「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 中心計畫」,及「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四部份來探討其政策內涵。

壹、政策脈絡

綜觀國內近十年來的教育概況,國內大學院校的數量不斷增加、各類高等 教育人數上升、大學指考錄取率接近 100%、學生單位成本偏低、生師比過高、

國際 SCI 和 SSCI 的論文數及排名低落等問題,造成國內高等教育資源稀釋、高 等教育國際能見度不足及可能衍生的品質問題,主要問題茲詳述如下:

一、國內大學院校數量及學生數量的增加

由於社會對大學的需求,使得政府及民間大學不斷設立,由圖 2-1-1 可以 看出近 90 學年度~99 學年度來大學數量的變化,由於國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增加,不少專科學校或技術學院改制成一般大學,讓十年來大學校院數量由 57 校增加為 112 校,淨增加 55 校,增幅高達 96.49%。

16

圖2-1-1 90~99學年度大學校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

677 771 838 895 939 967 988 1006 1011 1022

0

17

表 2-1-1 90~99 學年度聯招(指考)錄取率

學年度 錄取率

90 61.35 %

91 80.41 %

92 83.22 %

93 87.05 %

94 89.08 %

95 90.93 %

96 96.28 %

97 97.10 %

98 97.14 %

99 94.87 %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

二、學生資源分散且分配不足

我國高等教育一直維持著較高的生師比,生師比即是學生總數除以專任老 師總數之數值,因此過高的生師代表一個學生能受到老師的關注較少,高生師 比將影響學生受教品質,從表 2-1-2 看出 2008 年我國與各國生師比之數值比較,

目前仍是屬於偏高的狀況,顯示目前我國大學之教師員額不足之情況,2008 年 OECD 國家高等教育生師比帄均為 15.8,歐盟為帄均為 15.4(OECD,2010)。 表 2-1-2 各國高等教育之生師比

國家 生師比 國家 生師比

中華民國 20.3 美國 15.0

義大利 19.5 荷蘭 14.9

比利時 19.0 奧地利 14.6

紐西蘭 17.8 德國 11.5

英國 16.9 日本 10.4

法國 16.2 挪威 9.3

芬蘭 15.8 瑞典 8.5

資料來源:OECD(2010) 。

18

雖然大學之教育總經費逐年升高,但因大學數量的增加,資源受到稀釋,

故整體而言,大學的經費仍是日益不足(尤其是公立大學教育經費),表 2-1-3 比較 2007 年我國與國際間之高等教育教育經費,可見我國不論在高等教育經費 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GDP),或是每生使用教育經費占帄均每人生產毛額之比 率上,都顯示高等教育學生經費偏低,如從我國高等教育經費占 GDP 之比率來 看,我國 0.79%也遠低於 OECD 帄均 1.2%,每生經費占帄均每人 GDP 比率的 32%也與 OECD 帄均 40%有段差距。

表 2-1-3 各國高等教育經費比較(2007 年)

國家 高教經費占 GDP 比率 每生經費占帄均每人 GDP 比率

中華民國 0.79 % 32 %

澳洲 1.0 % 39 %

奧地利 1.5 % 41 %

比利時 1.3 % 39 %

加拿大 1.8 % 56 %

丹麥 2.3 % 45 %

芬蘭 1.9 % 38 %

法國 1.2 % 39 %

德國 1.1 % 40 %

義大利 0.8 % 28 %

日本 0.6 % 42 %

韓國 0.6 % 34 %

荷蘭 1.4 % 40 %

紐西蘭 1.7 % 37 %

挪威 2.2 % 32 %

葡萄牙 1.2 % 46 %

西班牙 1.0 % 40 %

瑞典 1.8 % 50 %

瑞士 1.3 % 50 %

英國 0.9 % 44 %

美國 1.2 % 58 %

OECD 帄均 1.2 % 40 % 資料來源:OECD(2010)、教育部統計處(2010)。

19

三、高等教育國際能見度不足

由於教育資源分散,以至於高等教育經費無法充足地提供國內打造卓越的 研究環境,圖 2-1-3 顯示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之 SSCI 與 SCI 之篇數(發 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實施前),過去較不重視研究的能量,直到 近期陸續有與研究相關的補助計畫,以促進研究的卓越發展。圖 2-1-4 顯示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我國之 SSCI 與 SCI 發表篇數與國際間比較之排名變化。

圖 2-1-3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之 SSCI 與 SCI 之篇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9)

圖 2-1-4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之 SSCI 與 SCI 之排名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9) 。

近期高等教育興貣的全球性排名,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298 437 1,031 8,605 9,203

16,721

-5,000 10,000 15,000 20,000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SSCI SCI

篇數

25 26

19 19 18 18

-5 10 15 20 25 30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SSCI SCI

排名

20

及 QS (Quacquarelli Symonds)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的世界大學排名等評比 (由於 QS 和英國時報高等教育增刊以於 2010 年終止合作,因此本研究將此排 名以 QS 世界大學排名稱之),將高等教育的競爭由國內層級提升至國際層級。

國內排名如表 2-1-4 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實施「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 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前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能夠入選全球前 100 所大學,入選前 500 名的國內大學之排名也無法穩定持續上升。此排名令官方認為我國高等教 育國際的能見度不足,以及缺乏能與國際間相競爭的一流大學。

表 2-1-4 2003~2005 國內大學的全球性排名

評比機構 學校 2003 2004 2005

上海交通大學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1

國立臺灣大學 第 188 名 第 174 名 第 183 名 國立清華大學 第 433 名 第 319 名 第 351 名 國立成功大學 第 365 名 第 424 名 第 393 名 國立交通大學 第 487 名 未上榜 第 469 名 國立陽明大學 未上榜 未上榜 第 471 名 國立中山大學 第 500 名 未上榜 未上榜

QS 世界大學排名2

國立臺灣大學 - - 第 114 名 國立清華大學 - - 第 206 名 國立成功大學 - - 第 335 名 國立陽明大學 - - 第 257 名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 - 第 266 名 國立政治大學 - - 第 396 名 國立交通大學 - - 第 427 名 國立中山大學 - - 第 481 名 國立中央大學 - - 第 488 名

註 1: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2003 年指標與 2004 年指標略有不同。

註 2:QS 與英國時報高等教育增刊合作之世界大學排名於 2005 年開始。

資料來源:整理自上海交通大學(無日期 a,b,c)、QS Top Universities(n.d.)

21

貳、我國高等教育相關卓越計畫

有鑑於各國早於 1980 年就開始陸續對高等教育投入競爭性的卓越經費,我 國也執行過數個相關的卓越計畫,較為重要的計畫為 1999 年由教育部和國科會 推動「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及 2002 教育部年提出的「推動研究型大學 整合計畫」,前者的目標在透過重點補助改善學術發展之基礎建設及整合資源,

經費約 65 億元;後者則著重在校內及校際整合,設立跨校研究中心和大學系統

(如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經費約 14 億元。(行政院研發考核委員會,2004)。

一、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1999)

當時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政府體認到各國對於高級人才的培育均 極為重視,先進國家以重點經費維持其大學教育的領先與競爭優勢,以提高大 學的教學、研究水準,引導各大學發展重點方向,將資源作更有效率之整合。

教育部於 1999 年依據「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與國科會共同推動大學學術 追求卓越發展計畫,該計畫分四大領域申請:自然領域、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

生命科學領域、人文科學領域分別審核,經費約 65 億元。

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主要目標在透過重點補助,改善學術發展之基 礎建設及整合資源。執行期間共有兩梯次,第一梯次期間為 2000 年至 2004 年,

第二梯次為 2002 年至 2006 年,政府期望大學能以學校為一個研究團隊提出卓 越的學術計畫,此計畫兩梯次內共有 13 校共 28 件計畫通過申請,其中人文及 社會學科占 5 件、工程及應用科學占 9 件、生命科學占 8 件、自然科學占 6 件

(教育部,1998)。

二、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2002)

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於 2002 年由教育部推出,執行期間為 2002 年 1 月至 2007 年 12 月,重點在以專案經費支持大學整合,補助研究型大學整合具 研究型大學潛力相關之人才與資源,以在學術領域形成實力堅強的團隊,進一 步提升教學及研究活動之品質,以讓大學能在國際競爭力壓力下追求卓越,此

22

計畫經費兩期共 14 億元。目標期於十年內至少有一所能與國際競爭之研究型大 學。執行策略分為「校內整合」與「校際整合」兩方向。

(一)校內整合

校內整合是讓各種領域齊全的研究型大學,進行校內整合,例如單學科整 合或跨學科整合,使校內的優秀學者組成一教學群或研究群,或專就某一重要 尖端研究課題或教學課程互相合作等整合方式。

(二)校際整合

校際整合方面,則有三種方向,分別為設立跨校研究中心、組成大學系統、

合併數所研究型大學為一所綜合大學。

1. 設立跨校研究中心

學校針對某些特定之重要尖端學術領域,以「領域」為導向,結合各校或 研究機構之優秀人才,共同籌設跨校研究中心。

2. 組成大學系統

結合數所研究型大學以組成「大學系統」(university system),目的在於協 調與整合各參與大學之教學與研究資源,以有效追求大學教學與研究之卓越。

3. 合併數所研究型大學為一所綜合大學

將數所規模較小或院系不夠完備之研究型大學,合併為一所更具規模的研 究型綜合大學,以構成具備世界一流大學的條件。擬合併之大學應具下列特點:

(1) 各校區距離較近,在教學、研究及行政上易於互動。

(2) 學校規模較小,不符大學經營之效益。

(3) 各校之院系在性質上具有互補性。

(4) 各校之水準相差不大。

審議委員會衡量國內大學發展績效及整合計畫之規劃,國內研究型大學應 以三主軸發展;北部以臺灣大學為核心,中北部以清華、交通大學為主,南部 則以成功大學為主,並鼓勵與中山大學整合(教育部,無日期)。

23

然而此兩項政策不論是經費或是補助時間長度皆不足以完整提供一個大學 邁入卓越的歷程。因此,挾帶著國際間的競爭潮流與國內對卓越需求,以 5 年 500 億預算為號召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於是產生。

參、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本段將詳述「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計畫整體內涵,

包括計畫背景與時間、審核機制與指標、計畫分類與經費、計畫評鑑與計畫成 效。

一、計畫背景與時間

(一)計畫背景

該計畫來自於「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所提之「高等教育宏觀 規劃報告」及 2004 年行政院經建會推動的「新十大建設」,引入高等教育應該 建立競爭性經費並根據分類訂定不同補助機制的概念,在教育部 2005 年提出的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院臺教字第 0940016758 號函)中 提到,該計畫之形成背景乃因國內高等教育情勢與國際間高等教育之潮流所趨,

目的在於提升基礎設施,增加國外優秀教師之聘請及國際學術合作之參與,以

目的在於提升基礎設施,增加國外優秀教師之聘請及國際學術合作之參與,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