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執行情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執行情況之研究"

Copied!
2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執行情況之研究

An lmplementation Study of the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

指導教授:陳琦媛 博士

研究生:胡耕菱

(2)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執行情況之研究

An lmplementation Study of the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研 究 生:胡耕菱 Student:Keng-Ling Hu

指導教授:陳琦媛 Advisor:Dr. Chi-Yuan Chen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Education

June 2011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執行情況之研究

學生:胡耕菱 指導教授:陳琦媛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執行情況, 係以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卓越計畫脈絡、國際高等 教育卓越計畫與受補助學校校內執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之策略進行探討,分析計畫整體之官方資料,發展本研究之訪談大綱。研究者深 入訪問受補助大學計畫相關執行者,受訪者包括3位校長、3位執行長、2位研發 長、1位頂尖大學辦公室主任,共9位受訪者。彙整分析文獻與訪談資料後歸納本 研究之研究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壹、我國與日本、韓國、中國、德國高等教育卓越計畫皆由官方負責,執行年 限 3~7 年,期程皆為兩期。受訪者認為我國計畫時間、時程適當,而未來 第三期執行與否,則需經由評估前兩期之成效後才得以實施。 貳、各國補助方式分為「校式」與「計畫式」兩種,或兩相搭配,若要促進整 體高等教育之素質提昇,以「校式」發放經費為佳,整體規劃具統整性, 經費的使用亦較為彈性。 參、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學校之執行策略偏 重在「基礎建設」、「研究」、「教學」、「國際化」四大面向。 肆、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初期之官方內涵與受補助 學校之認定有所差異,教育部注重排名數據,而校方不贊成為排名而打造 卓越。 伍、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審核制度需再斟酌審查 委員領域專長及審核過程,審議指標應定位為「門檻」導向且增加彈性空 間。 陸、受補助大學分別以秘書處、研發處及頂尖大學辦公室為負責單位,執行相 關審核評鑑事宜。 柒、受補助大學為配合教育部考核,多以一年為計畫執行時間單位,而學校內

(4)

部則採取「緊迫追蹤」之方式以監督執行績效。 捌、受補助大學初期在基礎建設投入較多經費,並且在經費的運用上無優先順 序考量,教學部分在計畫經費之使用占有相當重的比例。 玖、受補助大學以檢核表及評鑑表來確認執行進度,少部份學校採用第三者外 部評鑑。 拾、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鼓勵頂尖大學發展各校特 色領域,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國際視野及品質。 拾壹、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帶動受補助學校所 有層面之發展,包含研究、教學、國際化、產學、基礎建設、制度等, 使學校整體素質向上提昇。 拾貳、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分配容易造成校內 紛爭,而學校未具有信服力的審核機制以作為分配款項之依據。 拾參、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要求受補助之公立大 學必頇法人化,而教師與職員具有公務人員身份的矛盾,導致大學法人 化遭到內部反對。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受補助大學及未來研 究之參考。 關鍵詞: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一流大學、執行情況。

(5)

An lmplementation Study of the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Student: Keng-Ling Hu Advisor: Dr. Chi-Yuan Che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researcher adopt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rview for the study. The research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ree aspects: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plan for excellence i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which is funded by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Researcher interviewed nine participants, all of whom served as top administrators at their respective universities: three presidents, thre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s, tw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rs, and one executive manager.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plan for excell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Korea, China, Germany ,and Taiwan were all offical authorities. The length of programs were three to seven years. All execute two times. Participants felt that the time table of the plan was appropriate,however, whether the third time should continue or not depends on the evaluation.

2.The method of plan for excellenc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block funding and project funding. In regard to the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method of block funding is superior.

3.Universities executed strategies of the plan tended to four aspects:Infrastructure, research, teach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4.At begin of the pla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laced emphasis on university world rankings, but schools did not do so. There was a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hools in emphasis placed on university world rankings.

5.The system for audit of the plan could be improved. A change in criteria could increase flexibility for universities.

6.Research and developmentdepartments, secretariats, and top university office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lan. A dedicated unit for implementing the plan is essential.

7.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audi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execute the plan every year, and adopt follow up procedures way to supervise the

(6)

results.

8.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universities allocated funds evenly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universities invested more in infrastructure. After that teaching held large proportion of funding.

9. Universities used checklist and evaluation tables to confirm progress, in addition, some of them invited a third party for evaluation.

10. The plan encouraged top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domains, so that their research results could be better and mor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11. The achievements of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were diversity in research results, teaching results,

internationalization results,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results, etc. It also brought about overall university advancement.

12. Allocation of plan funds often caused internal conflict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re was not a review mechanism to audit allocation.

13.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d that public schools be corporatization with this mission period to accepting fund. However, the faculties of universities opposed this requirement because they might lose the position of public servant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has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for their reference.

Key words: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7)

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名詞釋義...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內涵...15 第二節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 計畫執行策略...38 第三節 日本、韓國、中國、德國四國高等教育卓越計畫...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99 第一節 研究架構...99 第二節 研究對象...10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工具...102 第四節 實施程序...10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09 第一節 受補助大學對「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整體意見之彙整...109 第二節 受補助大學校內「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計畫執行情形...126 第三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3 第一節 結論...153 第二節 建議...161 參考文獻...165 附錄1 訪談大綱...175 附錄2 訪談逐字稿...176

(8)

ii

表次

表 2-1-1 90~99 學年度聯招(指考)錄取率...17 表 2-1-2 各國高等教育之生師比...17 表 2-1-3 各國高等教育經費比較(2007 年)...18 表 2-1-4 2003~2005 國內大學的全球性排名...20 表 2-1-5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發展與紀事...24 表 2-1-6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第 2 梯次審議指標...26 表 2-1-7 12 所頂尖大學第一期 1、2 梯次核定經費...28 表 2-1-8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執行成效...30 表 2-1-9 我國大學 2005 年與 2008 年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31 表 2-1-10 我國大學 2005 年與 2010 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32 表 2-1-11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發展與記事...33 表 2-1-12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指標...33 表 2-1-13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12 所頂尖大學第一梯次核定經費...35 表 2-1-14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績效指標...36 表 2-2-1 頂尖大學執行策略彙整表...56 表 2-2-2 頂尖大學執行策略摘要表...57 表 2-3-1 日本「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2002~2004 學術類別表...60 表 2-3-2 日本「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2002~2004 審查學科分佈圖...60 表 2-3-3 日本「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2002~2004 學校屬性分布...61 表 2-3-4 日本「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2002~2004 公私立補助金額...62 表 2-3-5 日本「全球卓越中心計畫」2007~2009 學術類別表...66 表 2-3-6 日本「全球卓越中心計畫」2007~2009 審查學科分佈圖...67 表 2-3-7 日本「全球卓越中心計畫」2007~2008 年公私立補助金額...67 表 2-3-8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博士班的前後在學情形...68 表 2-3-9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博士班的前後工讀情形...69 表 2-3-10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博士班的前後就業狀況...69 表 2-3-11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前後博士生論文發表篇數...70 表 2-3-12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前後教師論文數...71 表 2-3-13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前後共同研究件數...71 表 2-3-14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前後研討會舉辦狀況...72 表 2-3-15 「韓國腦力 21」補助類別及金額...74 表 2-3-16 參與「韓國腦力 21」計畫的研究中心集團隊的數目...75 表 2-3-17 「韓國腦力 21」研究生論文成效...77 表 2-3-18 「韓國腦力 21」整體研究成效...79 表 2-3-19 「211 工程」計畫建設內容分類及經費...80 表 2-3-20 九五「211 工程」計畫之建設項目領域分布...80 表 2-3-21 「211 工程」經費提供機構及額度...80

(9)

iii 表 2-3-22 德國「卓越計畫」之分類與經費...86 表 2-3-23 德國 9 所菁英大學概況...87 表 2-3-24 2006、2007 年德國卓越計畫申請狀況...89 表 2-3-25 日、韓、中、德及我國卓越計畫名稱...90 表 2-3-26 日、韓、中、德及我國卓越計畫時間...91 表 2-3-27 日、韓、中、德及我國卓越計畫期程...91 表 2-3-28 日、韓、中、德及我國卓越計畫負責單位...92 表 2-3-29 日、韓、中、德及我國卓越計畫對象及分類...93 表 2-3-30 日、韓、中、德及我國卓越計畫經費比較...95 表 3-2-1 研究對象一覽表...101 表 3-3-1 訪談內涵...103 表 3-4-1 訪談大綱...104 表 3-4-2 參與專家效度人員名單...105 表 3-4-3 訪談對象、時間、地點與檔案代碼表...106 表 3-4-4 逐字稿紀錄重點...107 表 3-4-5 研究時程表...108

(10)

iv

圖次

圖 1-1-1 研究流程圖...10 圖 2-1-1 90~99 學年度大學校數...16 圖 2-1-2 90~99 學年度大學生人數變化曲線...16 圖 2-1-3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之 SSCI 與 SCI 之篇數...19 圖 2-1-4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之 SSCI 與 SCI 之排名...19 圖 2-1-5 考評作業流程...29 圖 2-3-1 德國「卓越計畫」審核流程圖... 88 圖 3-1-1 研究架構圖...100

(11)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現況。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及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及問題;第三 節為研究方法;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及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壹、研究背景

二十世紀後半葉,全球的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學研 發之科技影響了戰爭之通訊方式、武器型態等,使得政府對學術研究更加重視, 加上傳統的菁英式大學已無法符合社會的需求,以及現代化理論及人力資本論 的興貣等因素,高等教育進入史無前例的快速擴張(戴曉霞,2000:41)。高等 教育機構數量的增加,促進了社會流動、落實了帄等主義的精神、滿足了人民 帄等受教的需求及人力素質改變,讓高等教育由過去少數菁英時期,到現今的 大眾化時期,但隨之而來的是政府沈重的財稅負擔及大學品質參差不全的問 題。 為解決高等教育經費負擔和品質問題,政府在有限的經濟考量下,改變齊 頭式帄等的經費發放方式,而以「拔尖」的作法支持卓越的高等教育機構,一 些國家開始推動國內高等教育的卓越發展,對大學投入額外的經費以促進競爭 力,此作法除促進學術研究發展,亦厚植國內研發能力外,大量的留學生湧入 以就讀享譽國際的大學,更為國家帶來可觀的財富。其中,日本文部科學省 2001 年提出的「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21st Century Centers of Excellence Program)、 韓國 1999 年推動「韓國腦力 21」(Brain Korea 21)、中國於 1993 年提出的「211 工程」及 1999 年開始的「985 工程」等都是世界各國提昇國內高等教育競爭力 所施行之政策,高等教育經費的集中投入已成為一個國際趨勢,詹盛如(2008) 分析臺灣 10 年來教育經費的概況,認為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該齊頭式帄等,應讓

(12)

2 大學分類,將教育資源及經費適度集中,以利不同的任務發展,而受補助者也 可藉由將經費集中於某一重點或領域,嘗詴做不同的經費分配,來發展自身的 特色或專長。在這個競爭的市場中,學者提出的觀點已為一個全球趨勢。 在高等教育邁向全球化的競爭之下,全球性的評比佔有很重要的影響力。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勢,世界各個國家致力於經營國際教育市場, 以吸引留學生就讀,高等教育和市場有了密切的連結,大學也開始注重「客戶」 或「消費者」導向(Stromquistm&Monkman, 2000),市場化的需求促使大學排 名的發展,然而各國文化、語言、教育狀況皆有不同,比較的立足點、標準等 指標也不一致,大眾對高等教育引頸期盼一個國際性的比較,全球的大學排名 應運而生。2003 年,上海交通大學所做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為第一份全球性的大學排名,此份大學 排名開始了各類大學排名的發展,將排名的層次帶到從全國擴大到全球,其主 要採用國際認可的學術成果與學術表現作為主要評比指標。各國政府也開始正 視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發展,將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所採用的評 比指標,視為打造「卓越世界一流大學」的依據。2004 年,英國時報高等教育 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簡稱 THES)公布「世界大學排 名」(World Universities Rankings, WUR)時,其一目了然的方便性與迷人性,再 次打響大學排名的重要性,因此全球大學排名的地位變得舉足輕重(侯永琪, 2008)。全球大學排名所帶來的影響不只是國與國之間,而進一步讓許多國家國 內高等教育生態都有所改變。 我國高等教育亦與世界各國有相同情況,近年來大學院校及學生數量不斷 的擴張成長,公私立大專校院數從 84 學年度的 60 所擴增至 98 學年度的 164 所 (教育部統計處,2008a);大學錄取率從 88 學年度聯招時代的 55.83%提高至 今 97.14%(教育部統計處,2008b),形成「人人都有大學念」的情形。高等教 育的大眾化及普及化,稀釋了高等教育資源,使得國內大學及大學生品質下降,

(13)

3 2008 年甚至出現大學指定科目考詴得 7.69 分者也能進大學的現象(張錦弘, 2008),社會對大學期望不如從前,間接貶低大學文憑的貨幣價值。為避免高等 教育資源的浪費及提昇大學品質,政府一方面進行全面大學系所評鑑以確保品 質,一方面則擬訂高等教育卓越計畫,包括「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研 究型大學整合計畫」、「教學卓越計畫」及以 5 年 500 億為號召的「發展國際一 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提供大學競爭性經費,與國外一流大學競爭(教 育部,2008),范麗雪(2010)從歐洲高等教育經費分配機制,歸納出三個變革 趨勢,即(一)採用總額預算,提高大學的財務自主性,(二)自主性提高,伴 隨著更高與透明化的績效責任,(三)注重產出導向的經費機制,將經費補助連 結於大學的績效表現。「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計畫則順應了 此趨勢,採用整筆經費補助及注重產出與績效責任。 目前該計畫結束第一期 5 年的補助,向第二期邁進。縱使第二期卓越計畫 已拍板定案,5 年 500 億的計畫卻有了變數,首先是計畫名稱將由「發展國際 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更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教育部在審核 5 年 500 億的制度、標準、條件及評鑑方式皆有很重大的變革,因此 5 年 500 億 計畫本身面臨社會各界及國際間嚴峻的考驗,在這青黃不接之際,計畫執行情 況更為眾人所關注著。

貳、研究動機

基於上述背景,引發研究者欲探討「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 畫」議題現況之興趣,茲將動機分為下列數點詳加說明。 一、此為新興議題,國內需求此方面之相關研究 我國於 95 學年度才正式啟動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甫於 99 學年度結束第一期之計畫,因此目前對該計畫之相關研究尚待開發,國 內相關碩、博士論文中,僅有數篇探討相關議題。以「一流大學」、「發展國際

(14)

4 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五年五百億」等關鍵字於「臺灣博碩士論文 加值系統」中搜尋,僅有唐嘉彥(2005)的《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政策之研 究-以北京大學為例》、洪湘婷(2006)的《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政策制定與 執行之研究》、何卓飛(2009)的《我國「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之策略管理與績效評估研究》及羅浩菱(2009)之《政府補助款之績效分析-以教育部「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為例》等四篇,上述研究者礙 於時間與空間因素,就當時階段而言尚無法綜覽卓越計畫之狀況,因而多在分 析政策制定與執行,或學校管理績效分析,尚無執行現況之研究,相關論文研 究數量甚微,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目前經費效益受到社會之關注 政府的施政計畫往往受到各界檢視,特別是「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 究中心計畫」與過往卓越經費不同,非以計畫撥給研究經費的「按件配酬」方 式,而是以「校」為補助單位的形式(block funding);計畫預定執行期程也較 過往卓越計畫長(預計持續補助 10 年)。該計畫牽涉到的層面之廣、補助經費 之多,使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到學術界、政治界甚 至整體社會大眾的注意。教育部對於 500 億經費的分配、受補助學校的經費使 用更成為各校一個重大的難題,如今第一期 5 年計畫結束,受補助學校於此期 間如何運用計畫改善學校的質與量,比貣政策推動或辦學績效之議題更讓各界 關注,而過去研究者關注的是該計畫之政策執行或學校在不同規模下投資報酬 之效率部分,因此引發研究者欲從政策執行者,也就是由受補助學校的角度, 進而探討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計畫執行之狀況,以提供未來計畫方向之參考,此 為研究動機之二。

(15)

5 三、第一期計畫甫結束,此時為評估「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之執行情況最佳時機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一期計畫已於 2010 年結束, 即將進入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亟需探討該計畫實務狀況方面之相關研 究,研究者認為此時為研究卓越計畫之最佳時機,以時間、經費、評鑑機制等 層面不同角度研究計畫執行狀況,以第一期計畫之相關研究為基礎,發展第二 期計畫,提供日後政府、一流大學執行經費方向之參考,此動機促使研究者對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現況研究議題進行探討,此為研 究動機之三。 四、提供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補助學校作為日後執行 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在探討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現況,由於 該計畫補助資金之龐大,而受補助到的學校之數量稀少,可知入選並獲得補助 並非易事,因此計畫經費應如何配置、計畫應如何執行及計畫如何運作才能達 到預期水準,應該是每所受補助大學最想瞭解的,有鑑於此,本研究欲解答這 些問題,從文獻中去分析,並以訪談作為輔助,期能在結果推導出有貢獻之結 論,以作為日後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補助學校在 行政、決策、經費上之參考,如何有效執行計畫以達到最佳成效。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透過訪談法的方式進行,以質化的分析,瞭解「發 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執行情況,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以 作為日後改進政策之參考。

(16)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壹、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擬達成以下目的: 一、探討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內涵與執行策略。 二、探討日本、韓國、中國、德國四國高等卓越計畫內涵。 三、探討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執行計畫 情形。 四、提供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在執行上 建議。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問題如下: 一、教育部與受補助大學對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 內涵有何認定上之差異? 二、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時間為何? 三、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經費發放方式為何? 四、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對計畫之審核 與評鑑之看法為何? 五、我國與日本、韓國、中國、德國高等教育卓越計畫內涵之異同為何? 六、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執行計畫之策 略為何? 七、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如何安排校內 計畫執行時間? 八、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如何運用計畫 補助之經費?

(17)

7 九、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如何執行校內 審核評鑑? 十、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認定之計畫重 大成果為何? 十一、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執行困難點 為何? 十二、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受訪者對計 畫之建議為何?

(18)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步驟,茲分述說明如下。

壹、研究方法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採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探討我國「發展國際 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執行情況,詳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研究者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卓越計畫之背景,及國內外學者之看法,選取四 個國家之卓越計畫與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做分析及 比較,分別為日本的 21 世紀 COE 計畫、韓國的 BK21 計畫、中國的 211 工程及 985 工程與德國的卓越計畫,之所以選取此四國之原因,乃基於各國對高等教 育卓越補助之形式有共同點,四國卓越計畫皆選擇少數對象並投入大筆經費, 本研究將以四個面向分析比較,找出其異同點,結合我國國內各校之「發展國 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建立本研究訪談之基礎。 二、訪談法 為深入暸解「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執行情況,本研 究將探討各校計畫執行者之看法,針對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 計畫」補助之頂尖大學校長、計畫執行長、研發長或頂尖辦公室主任為代表, 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針對「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執行情況 做分析,研究者以「計畫時間」、「計畫經費」、「審核評鑑」與「綜合層面」幾 個面向作為分類,以從受補助者之角度深入瞭解五年五百億之執行情況,藉由 訪談取得研究相關資料,並將其結果做質化之分析。

(19)

9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以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目的在於瞭解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 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補助學校之現況,本研究以質化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步驟分為詳述如下: 一、 界定問題:廣泛閱讀相關資訊、文獻,確立研究題目,擬定研究架構, 包括研究動機、目的,進一步發展出研究問題,界定研究範圍。 二、 文獻探討:蒐集「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補助大學計 畫書、國內外高等教育卓越計畫、成果報告、相關文件資料、期刊、論 文、圖書與網路資料等進行文獻整理。 三、 擬定訪談大綱:根據文獻探討分析,並整理研究者欲從受訪者得知之研 究問題,根據問題擬定訪談大綱。 四、 專家效度:恭請 3 位學者專家針對研究者之訪談大綱進行信效度分析, 以及提供專業看法與修正,研究者根據專家之意見修改訪談大綱。 五、 進行訪談:根據訪談大綱對受訪者進行訪談,取得訪談者同意以錄音及 逐字稿的方式紀錄訪談內容。 六、 資料彙整:根據上述訪談過程,將口述資料進行文字化之整理以便進行 質量化分析。 七、 資料分析:分析及彙整受訪者之訪談資料,以找出資料之邏輯性與同質 性,形成研究結果。 八、 形成結論:根據質化訪談分析結果,形成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階段,茲將其繪製研究流程圖 1-1-1 所示:

(20)

10 訪談資料整理 界定研究問題 文獻探討 擬定訪談大綱 進行訪談 資料編碼與質性分析 形成結論建議 圖 1-1-1 研究流程圖 專家效度

(21)

1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執行情 況,為避免混淆,茲將定義重要名詞如下:

壹、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本研究探討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包含於行政院經 建會於 2004 提出的「新十大建設」之特別預算案之內,以五年提供五百億的經 費提供有潛力之大學提昇競爭力,主要目標為達成五年內至少 10 個頂尖研究中 心居亞洲一流,十年內至少 1 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大,因以五年補助五百億的經 費為號召故該計畫又常被外界稱為「五年五百億」。該計畫於民國 95 年(2006 年)正式開始實施,民國 99 年因受到監察院之糾正其目標不明確,第二期於民 國 100 年將更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貳、「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執行情況

執行情況包涵計畫之各個執行層面,本研究探討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 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實施內涵聚焦於「計畫時間」、「計畫經費」、「審核評鑑」 與「綜合層面」四個方向,其中計畫時間包涵「計畫期程」、「計畫期數」等; 計畫經費包涵「計畫經費比例」、「執行計畫經費之優先順序」、「計畫經費分配 方式」等;審核評鑑包涵「審核方式」與「績效評估方式」等;綜合部分包涵 「計畫成果」、「計畫執行之困難點」與「計畫優缺點」等項目。以完整呈現「發 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執行情況。

(22)

12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及時間等因素,將界定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 茲敘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主題為探討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過去執 行情形。茲根據時間、內容、探討現況之面向將研究範圍界定如下: 在時間方面,由於研究時間正值 2010 年至 2011 年第一期「發展國際一流 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結束,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開始,因此研 究者界定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範圍在於探討過去第一期「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 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執行情形與實施情況,研究問題及結論亦根據第一期之進 行討論及回答,然而,為做一個縱向的觀察與探討,本研究之文獻探討仍提及 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相關文件與政策,以提供未來研究者之參考與 比較。 在內容分析方面,針對各國國內高等教育選擇少數學校投入大筆經費以提 升高等教育之卓越原則,將探討四個國家的高等卓越計畫,分別為日本 21 世紀 COE 計畫、韓國 BK21 計畫、中國 211 工程及 985 工程與德國卓越計畫,此四國 與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皆為本論文探討之範圍。 在探討現況之面向方面,本研究以四個面向探討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 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與各國高等教育卓越計畫現況內容,分別為「計畫背景 及內涵」、「計畫分類及經費」、「評鑑方式」與「計畫成效」,根據此四方向,作 為訪談大綱之基礎,訪談大綱之探討現況面向為「計畫時間」、「計畫經費」、「審 核評鑑」與「綜合層面」,此四大項目皆為本論文回答問題之範圍。

(23)

13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進行,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目標受 訪者包括受補助學校之校長、計畫執行長、研發長、主秘或頂尖大學辦公室主 任,然因研究時程正值第二期頂大計畫申請時間,受訪者因公務繁忙,又因訪 談內容牽涉到學校經費使用、評鑑考核等問題,屬於較為隱私的部份,研究對 象恐怕產生不願意受訪,或以隱私保密不願意提供相關文件或校內計畫成果報 告,若有此狀況,則會產生資料之闕漏,無法完整代表母體之狀況,因此在研 究結果解釋與推論上,難免有所限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只採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為研究方法,若採用質量並進的方法研 究,則更可呈現完整之計畫現況分析,但礙於缺乏官方高等教育統計數據與高 等教育機構相關之資料庫,以及學校方面因隱私保密為由不便提供經費相關資 料,無法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在現況上做量化的統計 分析,因此只能單方面呈現質化的結果,研究之推論性恐不足,此為解釋性上 之限制。 三、研究觀點的限制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探討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政策執行情形,採取的研究策略從政策之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切入,在此計畫中, 政府扮演委託者,而受補助學校扮演顧客之角色。然礙於研究時間與其他因素,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受補助學校為主,研究者無法針對委託者(政府)與顧客 (受補助學校)雙方之觀點做意見彙整及交叉比對,故研究觀點偏於顧客導向, 難免產生研究結果較為主觀,或過於真實,此乃本研究上研究觀點之限制。

(24)
(25)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受「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補助大學執行 情況,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將蒐集國內外相關政策研究的理論、文獻, 並歸納為以下四節:第一節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內涵; 第二節為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受補助大學計畫執行策 略;第三節為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德國四國高等教育卓越計畫之內涵。

第一節

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內涵

本節將探討我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政策內涵, 將分為我國高等教育政策脈絡、過去卓越政策、「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 中心計畫」,及「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四部份來探討其政策內涵。

壹、政策脈絡

綜觀國內近十年來的教育概況,國內大學院校的數量不斷增加、各類高等 教育人數上升、大學指考錄取率接近 100%、學生單位成本偏低、生師比過高、 國際 SCI 和 SSCI 的論文數及排名低落等問題,造成國內高等教育資源稀釋、高 等教育國際能見度不足及可能衍生的品質問題,主要問題茲詳述如下: 一、國內大學院校數量及學生數量的增加 由於社會對大學的需求,使得政府及民間大學不斷設立,由圖 2-1-1 可以 看出近 90 學年度~99 學年度來大學數量的變化,由於國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增加,不少專科學校或技術學院改制成一般大學,讓十年來大學校院數量由 57 校增加為 112 校,淨增加 55 校,增幅高達 96.49%。

(26)

16 圖 2-1-2 顯示 90 與 99 學年度十年間大學生人數變化,大學生由 90 學年的 67 萬餘人到現今(99 學年)102 萬人之多,10 年來增加 35 萬餘人,增幅約為 52%,由此可見大學生人數增加速度之快。 圖 2-1-2 90~99 學年度大學生人數變化曲線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 大學校院數量不斷增加,學生人數也不斷增加,直接影響的是高中生大學 的錄取率,由表 2-1-1 可以觀察到,90 學年度時,大學聯考錄取率只有 61%, 十個人之中會有四個人會落榜,而近年來,大學指定科目考詴的錄取率已接近 100%,某年的指定科目考詴錄取分數更創下歷史上最低之 7.69 分,「考上大學」 已不是件難事,重要的是考上「什麼樣的大學」。 57 61 67 75 89 94 100 102 105 112 0 20 40 60 80 100 12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大學 校數 學年度 圖2-1-1 90~99學年度大學校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 677 771 838 895 939 967 988 1006 1011 1022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大學生人數(千人) 學年度

(27)

17 表 2-1-1 90~99 學年度聯招(指考)錄取率 學年度 錄取率 90 61.35 % 91 80.41 % 92 83.22 % 93 87.05 % 94 89.08 % 95 90.93 % 96 96.28 % 97 97.10 % 98 97.14 % 99 94.87 %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 二、學生資源分散且分配不足 我國高等教育一直維持著較高的生師比,生師比即是學生總數除以專任老 師總數之數值,因此過高的生師代表一個學生能受到老師的關注較少,高生師 比將影響學生受教品質,從表 2-1-2 看出 2008 年我國與各國生師比之數值比較, 目前仍是屬於偏高的狀況,顯示目前我國大學之教師員額不足之情況,2008 年 OECD 國家高等教育生師比帄均為 15.8,歐盟為帄均為 15.4(OECD,2010)。 表 2-1-2 各國高等教育之生師比 國家 生師比 國家 生師比 中華民國 20.3 美國 15.0 義大利 19.5 荷蘭 14.9 比利時 19.0 奧地利 14.6 紐西蘭 17.8 德國 11.5 英國 16.9 日本 10.4 法國 16.2 挪威 9.3 芬蘭 15.8 瑞典 8.5 資料來源:OECD(2010)。

(28)

18 雖然大學之教育總經費逐年升高,但因大學數量的增加,資源受到稀釋, 故整體而言,大學的經費仍是日益不足(尤其是公立大學教育經費),表 2-1-3 比較 2007 年我國與國際間之高等教育教育經費,可見我國不論在高等教育經費 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GDP),或是每生使用教育經費占帄均每人生產毛額之比 率上,都顯示高等教育學生經費偏低,如從我國高等教育經費占 GDP 之比率來 看,我國 0.79%也遠低於 OECD 帄均 1.2%,每生經費占帄均每人 GDP 比率的 32%也與 OECD 帄均 40%有段差距。 表 2-1-3 各國高等教育經費比較(2007 年) 國家 高教經費占 GDP 比率 每生經費占帄均每人 GDP 比率 中華民國 0.79 % 32 % 澳洲 1.0 % 39 % 奧地利 1.5 % 41 % 比利時 1.3 % 39 % 加拿大 1.8 % 56 % 丹麥 2.3 % 45 % 芬蘭 1.9 % 38 % 法國 1.2 % 39 % 德國 1.1 % 40 % 義大利 0.8 % 28 % 日本 0.6 % 42 % 韓國 0.6 % 34 % 荷蘭 1.4 % 40 % 紐西蘭 1.7 % 37 % 挪威 2.2 % 32 % 葡萄牙 1.2 % 46 % 西班牙 1.0 % 40 % 瑞典 1.8 % 50 % 瑞士 1.3 % 50 % 英國 0.9 % 44 % 美國 1.2 % 58 % OECD 帄均 1.2 % 40 % 資料來源:OECD(2010)、教育部統計處(2010)。

(29)

19 三、高等教育國際能見度不足 由於教育資源分散,以至於高等教育經費無法充足地提供國內打造卓越的 研究環境,圖 2-1-3 顯示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之 SSCI 與 SCI 之篇數(發 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實施前),過去較不重視研究的能量,直到 近期陸續有與研究相關的補助計畫,以促進研究的卓越發展。圖 2-1-4 顯示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我國之 SSCI 與 SCI 發表篇數與國際間比較之排名變化。 圖 2-1-3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之 SSCI 與 SCI 之篇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9) 圖 2-1-4 1998 年、2000 年及 2005 年之 SSCI 與 SCI 之排名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9)。 近期高等教育興貣的全球性排名,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298 437 1,031 8,605 9,203 16,721 -5,000 10,000 15,000 20,000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SSCI SCI 篇數 25 26 18 19 19 18 -5 10 15 20 25 30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SSCI SCI 排名

(30)

20

及 QS (Quacquarelli Symonds)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的世界大學排名等評比 (由於 QS 和英國時報高等教育增刊以於 2010 年終止合作,因此本研究將此排 名以 QS 世界大學排名稱之),將高等教育的競爭由國內層級提升至國際層級。 國內排名如表 2-1-4 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實施「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 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前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能夠入選全球前 100 所大學,入選前 500 名的國內大學之排名也無法穩定持續上升。此排名令官方認為我國高等教 育國際的能見度不足,以及缺乏能與國際間相競爭的一流大學。 表 2-1-4 2003~2005 國內大學的全球性排名 評比機構 學校 2003 2004 2005 上海交通大學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1 國立臺灣大學 第 188 名 第 174 名 第 183 名 國立清華大學 第 433 名 第 319 名 第 351 名 國立成功大學 第 365 名 第 424 名 第 393 名 國立交通大學 第 487 名 未上榜 第 469 名 國立陽明大學 未上榜 未上榜 第 471 名 國立中山大學 第 500 名 未上榜 未上榜 QS 世界大學排名2 國立臺灣大學 - - 第 114 名 國立清華大學 - - 第 206 名 國立成功大學 - - 第 335 名 國立陽明大學 - - 第 257 名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 - 第 266 名 國立政治大學 - - 第 396 名 國立交通大學 - - 第 427 名 國立中山大學 - - 第 481 名 國立中央大學 - - 第 488 名 註 1: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2003 年指標與 2004 年指標略有不同。 註 2:QS 與英國時報高等教育增刊合作之世界大學排名於 2005 年開始。

(31)

21

貳、我國高等教育相關卓越計畫

有鑑於各國早於 1980 年就開始陸續對高等教育投入競爭性的卓越經費,我 國也執行過數個相關的卓越計畫,較為重要的計畫為 1999 年由教育部和國科會 推動「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及 2002 教育部年提出的「推動研究型大學 整合計畫」,前者的目標在透過重點補助改善學術發展之基礎建設及整合資源, 經費約 65 億元;後者則著重在校內及校際整合,設立跨校研究中心和大學系統 (如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經費約 14 億元。(行政院研發考核委員會,2004)。 一、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1999) 當時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政府體認到各國對於高級人才的培育均 極為重視,先進國家以重點經費維持其大學教育的領先與競爭優勢,以提高大 學的教學、研究水準,引導各大學發展重點方向,將資源作更有效率之整合。 教育部於 1999 年依據「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與國科會共同推動大學學術 追求卓越發展計畫,該計畫分四大領域申請:自然領域、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 生命科學領域、人文科學領域分別審核,經費約 65 億元。 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主要目標在透過重點補助,改善學術發展之基 礎建設及整合資源。執行期間共有兩梯次,第一梯次期間為 2000 年至 2004 年, 第二梯次為 2002 年至 2006 年,政府期望大學能以學校為一個研究團隊提出卓 越的學術計畫,此計畫兩梯次內共有 13 校共 28 件計畫通過申請,其中人文及 社會學科占 5 件、工程及應用科學占 9 件、生命科學占 8 件、自然科學占 6 件 (教育部,1998)。 二、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2002) 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於 2002 年由教育部推出,執行期間為 2002 年 1 月至 2007 年 12 月,重點在以專案經費支持大學整合,補助研究型大學整合具 研究型大學潛力相關之人才與資源,以在學術領域形成實力堅強的團隊,進一 步提升教學及研究活動之品質,以讓大學能在國際競爭力壓力下追求卓越,此

(32)

22 計畫經費兩期共 14 億元。目標期於十年內至少有一所能與國際競爭之研究型大 學。執行策略分為「校內整合」與「校際整合」兩方向。 (一)校內整合 校內整合是讓各種領域齊全的研究型大學,進行校內整合,例如單學科整 合或跨學科整合,使校內的優秀學者組成一教學群或研究群,或專就某一重要 尖端研究課題或教學課程互相合作等整合方式。 (二)校際整合 校際整合方面,則有三種方向,分別為設立跨校研究中心、組成大學系統、 合併數所研究型大學為一所綜合大學。 1. 設立跨校研究中心 學校針對某些特定之重要尖端學術領域,以「領域」為導向,結合各校或 研究機構之優秀人才,共同籌設跨校研究中心。 2. 組成大學系統 結合數所研究型大學以組成「大學系統」(university system),目的在於協 調與整合各參與大學之教學與研究資源,以有效追求大學教學與研究之卓越。 3. 合併數所研究型大學為一所綜合大學 將數所規模較小或院系不夠完備之研究型大學,合併為一所更具規模的研 究型綜合大學,以構成具備世界一流大學的條件。擬合併之大學應具下列特點: (1) 各校區距離較近,在教學、研究及行政上易於互動。 (2) 學校規模較小,不符大學經營之效益。 (3) 各校之院系在性質上具有互補性。 (4) 各校之水準相差不大。 審議委員會衡量國內大學發展績效及整合計畫之規劃,國內研究型大學應 以三主軸發展;北部以臺灣大學為核心,中北部以清華、交通大學為主,南部 則以成功大學為主,並鼓勵與中山大學整合(教育部,無日期)。

(33)

23 然而此兩項政策不論是經費或是補助時間長度皆不足以完整提供一個大學 邁入卓越的歷程。因此,挾帶著國際間的競爭潮流與國內對卓越需求,以 5 年 500 億預算為號召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於是產生。

參、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本段將詳述「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計畫整體內涵, 包括計畫背景與時間、審核機制與指標、計畫分類與經費、計畫評鑑與計畫成 效。 一、計畫背景與時間 (一)計畫背景 該計畫來自於「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所提之「高等教育宏觀 規劃報告」及 2004 年行政院經建會推動的「新十大建設」,引入高等教育應該 建立競爭性經費並根據分類訂定不同補助機制的概念,在教育部 2005 年提出的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院臺教字第 0940016758 號函)中 提到,該計畫之形成背景乃因國內高等教育情勢與國際間高等教育之潮流所趨, 目的在於提升基礎設施,增加國外優秀教師之聘請及國際學術合作之參與,以 達到提升教學與研究水準、產學績效,培育高級人才之目的。該計畫分為兩個 子計畫(教育部,2008a): 1.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計畫: 輔導至少一所具發展潛力之大學,整合人才資源,改進經營管理策略,建 立健全之組織運作制度,並適度發展規模。 2. 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輔導各類型之優異大學,依其教學研究之需要,或產學科技合作、人文社 會特色之發展,發展優異領域系所或研究中心。 (二)計畫時間 有關於政策相關發展與紀事,如表 2-1-5 所示。

(34)

24 表 2-1-5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發展與紀事 日期 事件 2003/04 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提出「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報告」。 2004/02/10 行政院正式通過「新十大建設」,五年五百億正式形成。 2004/04/09 召開第一次審議委員會,對部分內容做局部調整。 2005/05/13 行政院核定計畫。 2005/05/30 立法院及教育文化委員會決議 5 年 500 億不得以學校法人化、規模 化為條件、不能獨厚少數學校等要求。 2005/06/30 計畫申請截止,共 29 校提出申請。 2005/07/25 第 1 梯次審議委員會初審會議,共 17 校通過初審。 2005/10/09 第 1 梯次審議委員會複審會議,決議通過 12 校及經費分配。 2005/12/28 立法院解凍 94 年度 100 億預算,各校陸續撥付補助款。受理落選學 校之申覆。 2006/01/17 頂尖研究中心審查會議,決議 5 研究中心及經費分配。 2006/01/21 教育部將剩餘款項分配給原本落榜之五所大學。 2007/01/05 12 所頂尖大學實地考評(~1/30) 2007/01/29 5 校頂尖研究中心實地考評(~02/02) 2007/02/05 12 頂尖大學及 5 研究中心考評檢討會議,公布研究中心考評結果。 2007/02/28 12 所頂尖大學第 2 次考評檢討會議,公布考評結果。 2007/05/31 第 2 梯次審議委員會,決定審議方式、流程、指標、審查小組遴聘。 2007/09-11 受理各校申請計畫書,各校計畫書審查(質化 50%、量化 50%) 2007/12 第 2 梯次審議委員會決定初審名單。 2007/11/05 12 所頂尖大學實施年度實地考評(~11/28)。 2007/12/04 第 1 次年度實地考評檢討會。(12/24 第 2 次) 2008/01/15 將 2007 年考評意見 email 至學校,請學校提出未來改進之具體作法。 2008/02/05 公布第 2 梯次決議結果。公布 2007 年度實地考評結果。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高教司(2007) 二、審議機制與指標 (一)審核機制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之初審門檻有二:一為專任合格助理教 授所占比率超過 75%;二為助理教授以上教師每人年帄均國際論文 0.8 篇(人文 社會領域另由學校提出教師在相關領域之研究卓著具體績效,不受論文帄均篇 數之規定)。

(35)

25 教育部應邀集相關部會、產業、學校行政及國內外著名學者或一流大學校 長等代表擔任委員,設置「諮詢委員會」、「考評委員會」及「審議委員會」,其 功能及任務如下: 1. 審議委員會: (1)擬定計畫之審議方式與審議指標; (2)審議各校提報之申請計畫內容; (3)進行實質審議及核配各校申請計畫之經費。 2. 諮詢委員會: (1)提供計畫目標暨發展方向建議; (2)提供審議委員會有關審議標準及各項諮詢與建議; (3)提供各校執行本計畫之諮詢及管考事項之建議。 3. 考評委員會: (1)考核各校擬訂之計畫目標與執行; (2)審查及訪視各校執行進度與績效查核; (3)將考評結果提供審議委員會參考。 審核過程基本上由審議委員會全權負責,審議委員會頇先確認審議方式、 審議指標及遴選審查小組,公布申請之相關辦法,申請學校於受理時間前撰寫 計畫書,交由審議委員會進行書面審查,審查小組於會議上提供初審建議名單, 審議委員會評估初審建議名單,並決定初審名單,召開通過初審學校簡報會議, 各校頇撰擬 50 頁之複審計畫書送請審議委員複審,複審前會議由國內委員先行 討論,最後仍由審議委員會經由複審會議審定複審學校名單及核配經費。 (二)審核指標 第 1 梯次之審議指標包括研究能量(含論文數及論文引用率)、學校規模(含 學生人數)及計畫書之內容進行篩選,學校更頇符合「法人化」與「規模化」 之審議標準,惟此次審議指標受到許多批評,被認定評分項目之如學校規模(學

(36)

26 生數與教師數)、屬性(人文社會學科及自然學科)與特色等差異所造成之影響 不夠客觀;第 2 梯次審核指標修正過後,清晰明訂分為質化部分與量化部分, 如表 2-1-6 所示: 表 2-1-6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第 2 梯次審議指標 質化指標 50% 面向 指標 制度面 學校辦學理念、願景、目標、策略及執行情形。 學校組織運作機制之調整與強化,提升學校研究及教學效能及提高 行政支援效益。 校長及學術主管產生方式。 校內人文社會發展之具體策略及成效。 國際化環境建置、國際合作及重要國際認證。 系所評鑑機制、教師獎勵淘汰機制之建立。 教師面 彈性薪資及延攬國外頂尖人才任教之具體措施及績效。 教師專業成長作法(如:鼓勵教師投入教學之措施、減輕年輕教師教 學負擔、鼓勵進修機制、強化教學助理制度…等)。 師生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情形。 重要及傑出之研究成果與規劃。 產學合作之策略規劃與具體執行成果。 學習與 輔導面 提高學生學習成效辦法(如:師生互動及學生輔導機制、學生核心能 力之建立、服務學習等)。 就業輔導及畢業生追蹤機制。 其他 學校過去五年來重要具體成就。 教育部補助經費以外重要經費來源(如:學校接受其他政府機構或財 團法人等學術研究計畫補助經費等)。 學校其他特色。 量化指標 50% 面向 指標 研究面 30% 近五年半學校發表之國內外重要期刊論文總數。 近五年半該校發表之國內外重要期刊論文總數/理工或人社專任教 師數(國際期刊論文帄均數)。 近五年半該校發表之國內外重要期刊論文被引用總數。 近十年論文受高度引用率 HiCi 之篇數。 國際學會 Fellow 會士與院士人數。 近五年半學術性專書著作數。 (接下頁)

(37)

27 表 2-1-6(續) 國際化 10% 就讀學位國際學生人數(日間部)及比率。 交換國際學生人數(日間部)及比率(修讀學分至少 1 學期)。 教授專業課程之專任外籍教師人數。 產學合作 10% 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含爭取政府機構、企業機構及其他機構產學經 費與效率)。 產學合作參與程度(含教師參與產學合作程度及合作對象廣度)。 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含智慧財產授權收益與效率、新創企業及 專利與品種之成果)。 資料來源:教育高教司(2008b)。 然而教育部至今仍然不斷修正目前之審議方式,最新第二期之「邁向頂尖 大學計畫」中,教育部將初審標準定為「考量國家未來發展所需之專精領域出 若干具發展優勢之研究中心(領域)之學校」,因此與第一期初審方式大為不同, 而在審議參考指標方面,則與第一期大同小異(教育部,2010)。第二期「邁向 頂尖大學計畫」相關審議制度將於後討論。 三、計畫分類與經費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為新十大建設之一,經費由特 別預算的方式,以 5 年 500 億,10 年 1000 億元額度編列,國際一流大學經費 350 至 600 億元(每年 35~60 億元,視補助校數而定),頂尖研究中心經費依補 助校數而定,至多 650 億元為上限,補助以「校」為單位,與過去資源分配方 式不同(過去較常以「個別計畫」方式執行),第 1 及第 2 梯次的審查過後共有 11 校及 4 個重點領域獲得補助,經由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結果,決定通過複審的 學校名單之核配經費,如表 2-1-7。

(38)

28 表 2-1-7 12 所頂尖大學第一期 1、2 梯次核定經費 學校 第一期(95~99) 第 1 梯次 第 2 梯次 國立台灣大學 30 億元 30 億元 國立成功大學 17 億元 17 億元 國立清華大學 10 億元 12 億元 國立交通大學 8 億元 9 億元 國立中央大學 6 億元 7 億元 國立中山大學 6 億元 6 億元 國立陽明大學 5 億元 5 億元 國立中興大學 4 億元 4.5 億元 國立政治大學 3 億元 2 億元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3 億元 2 億元 長庚大學 3 億元 2 億元 元智大學 3 億元 -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2007、2008a) 四、計畫評鑑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以五年為一期,各於 2005 年及 2007 年間辦理審查,由專家學者代表、產業代表、學校行政代表組成之考評委 員會負責各校每年的書面審查及或訪視執行進度與績效查核,基於「有效」與 「簡化」之原則,將實地訪評結果供給審議委員會參考,評估學校提出學校組 織體制改革及質化目標之各成效,並將公布結果,考評結果分為「優」與「良」 兩種,考評結果將作為評估、續辦及核撥次年度經費之依據,第三年辦理整體 績效考評,未達目標值之 75%者必頇退場,次年貣不得申請補助,第五年之將 對兩年五期的計畫作全面性的成效探討,並決定是否繼續第二期計畫。考評作 業流程如圖 2-1-5。

(39)

29 五、計畫成效 我國實施「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以來,第一期五年計 畫未有完整且明確之評鑑指標,教育部官方僅以計畫「具體成果」來呈現計畫 成效,包括以下六點:研究成果、延攬國際優異師資、國際化與國際合作表現、 產學合作進展、基礎環境建設提昇、整體世界排名上揚(教育部,2008b),如表 2-1-8 所示。 (一) 研究成果 受補助學校國際論文發表數逐年上升,94 年共 10,594 篇,95 年共 12,276 篇,96 年共 13,150 篇,97 年為 17,023 篇。 (二) 延攬國際優異師資 受補助學校增加延攬國際優異師資,95 年以計畫經費共延攬國外 191 位優 異人才,96 年共延攬 312 位國際人才,97 年延攬 454 位國際人才。 (三) 國際化與國際合作表現 圖 2-1-5 考評作業流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2007) 受評學校依據結果決定 繼續、修改或停止計畫 公布考評結果 確認考評結果 召開考評結束會 規劃實地考評路線 受評學校繳交自評報告 考評重點發展領域專業 審查 受評學校開考評行前會 實地考評 籌組考評委員

(40)

30 各校國際化情形有顯著成長:「就讀國際學生數」由 1,280 人提升至 3,771 人,成長率 195%;「交換國際生數」由 860 人提升至 2,377 人,成長率 176%; 「重要國際學術會議舉辦數」由 162 場次增加至 385 場次,成長率 138%。 (四)產學合作進展 受補助學校 97 年度比 94 年度「產學合作金額」由 115 億元提升至 159 億 元,成長率 38%;「技術移轉件數」由 251 件提高至 412 件,成長率 64%;「技 術移轉金額」由 1.09 億元增加至 3.58 億元,成長率 228%,皆有大幅成長。 (五)基礎環境建設提升 計畫規定受補助學校經費運用於工程建設方面必頇與本計畫有直接相關, 且經由計畫經費挹注,各校基礎環境建設多有改善,例如:圖書館改進、校園 資訊環境建置、公共基礎建設、老舊建築更新、新興教學大樓、新建學人宿舍 等,有助提昇學校整體環境品質,使之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五項具體成果如 表 2-1-8。 表 2-1-8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執行成效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8)。 (六) 整體世界排名上揚 計畫獲補助學校執行計畫以來,在整體高教世界排名上升,除 QS 世界大 學排名之外,上海交通大學之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情形皆有上升,見表 2-1-9 在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各大學執行計畫後,排名略有上 項目 2005 年 (執行前) 2006 年 (執行第 1 年) 2007 年 (執行第 2 年) 2008 年 (執行第 3 年) 國際論文總篇數 10,594 篇 12,276 篇 13,150 篇 17,023 篇 就讀國際學生數 1,280 人 1,720 人 2,761 人 3,771 人 交換國際學生數 860 人 1,333 人 1,773 人 2,377 人 延攬國際優異人才 - 191 人 312 人 454 人 產學合作金額 約 115 億元 約 130 億元 約 146 億 約 159 億 技術移轉件數 251 件 301 件 334 件 412 件 技術移轉金額 約 1.09 億元 約 1.15 億元 約 1.91 億元 約 3.58 億元 教育部高教司 更新日期:98/01/09 主管:何卓飛 02-77365868 承辦人:廖高賢 02-77366229

(41)

31 揚,臺灣大學,排名由 183 名前進至 164 名;國立清華大學 309 名(進步 42 名); 國立交通大學 322 名(進步 147 名);國立成功大學 351 名(進步 42 名);另長庚 大學 2008 年排名第 426 名、國立中央大學第 494 名、國立陽明大學第 498 名, 亦在前 500 名之列。 表 2-1-9 我國大學 2005 年與 2008 年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評比機構 學校 2005 2008 上海交通大學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國立臺灣大學 第 183 名 第 164 名 國立清華大學 第 351 名 第 309 名 國立成功大學 第 393 名 第 351 名 國立交通大學 第 469 名 第 322 名 國立陽明大學 第 471 名 第 498 名 國立中大學 未上榜 第 494 名 長庚大學 未上榜 第 426 名 資料來源:整理自上海交通大學(無日期 a,b,c)、 QS 世界大學排名方面, 2010 年評鑑臺灣有 9 所大學進入前 500 大,上榜 學校歷年來最多,臺灣大學從 2005 年之 114 名上升至 94 名,創下該評鑑以來 最佳的排名紀錄(由於 QS 和英國時報高等教育增刊以於 2010 年終止合作,本 研究將此排名以 QS 世界大學排名稱之),受補助之學校名次多有前進,清華大 學由 206 名上升至前 200 大 196 名(進步 10 名),成功大學由第 335 名上升至 第 283 名(進步 52 名),交通大學由第 427 名上升至第 327 名(進步 100 名), 中央大學由第 488 名進步至第 398 名(進步 90 名)等,其中 2010 年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首度上榜。如表 2-1-10 所示。

(42)

32 表 2-1-10 我國大學 2005 年與 2010 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 評比機構 學校 2005 2010 QS 世界大學排名 國立臺灣大學 第 114 名 第 94 名 國立清華大學 第 206 名 第 196 名 國立成功大學 第 335 名 第 283 名 國立陽明大學 第 257 名 第 290 名 國立交通大學 第 427 名 第 327 名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第 266 名 第 370 名 國立中央大學 第 488 名 第 398 名 國立中山大學 第 481 名 401-45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未入榜 451-500 國立政治大學 第 396 名 501-550 資料來源:整理自 QS Top Universities(n.d., a, b)

肆、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後 續第二期計畫。由於受到監察院糾正,且第二期目標與執行方式和第一期大相 逕庭,教育部更聚焦在「頂尖大學」的卓越推動上,故計畫對象與內容未再區 分「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而以一流大學為計畫之主體,頂尖研究中 心作為輔助審核評鑑之依據,此亦為修正計畫名稱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 主要原因。 一、計畫時間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接續著前一期「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 計畫」之時程,執行期程為民國 100 年 1 月 1 日至 104 年 12 月 31 日(2011~ 2015),同樣執行 5 年。並於民國 99 年即開始辦理各項計畫說明與申請,表 2-1-11 顯示目前「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流程及進度。

(43)

33 表 2-1-11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發展與記事 2010/03/28 更改計畫名稱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院臺教字第 0990016396 號 函),辦理計畫說明會。 2010/04 教育部成立審議委員會,確定審議指標及比重,正式公告受理申請 2010/04/15 監察院對「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提出糾正案。 2010/04/19 教育部對監察院之糾正案回應,將於明年第 2 期計畫中改進缺失。 2010/06/30 截止受理第二期初審申請。 2010/12 初審完成並通知初審結果。 2011/04/01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出爐,共有 12 所大學受到補助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高教司(2007) 二、審議機制與指標 (一)審議機制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為審議機制同樣分為初審與複審兩次,初審之審 議門檻有二:一為第一期第 2 梯次之受補助大學與研究中心;二為符合教育部 訂定之 4 項全校性條件中至少符合 3 項者(4 項條件分別為:師資結構、生師 比率、全校研究能量及教學品質之指標與數據)得以申請「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但與第一期「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不同的是,符合申請資 格之大學,計畫書需以「研究中心」的形式提出申請,提出 20~40 頁之計畫書, 審查委員依據學校優勢領域與研究中心為標準,決定是否通過。初審通過後, 則需提 30~70 頁計畫書接受委員會複審,委員會透過學校間相互評比與審議指 標,選出具有潛力之「頂尖大學」。 (二)審議指標 表 2-1-12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審議指標 質化 面向 指標 基本面 學校整體現況評估(辦學理念、願景、目標、策略及組織運作等。) 研究中心(領域)之發展優勢(現有成果、重大研究成果、國內外 學術地位、國內是否居頂尖地位、對國家產業、社會發展之重要性 及貢獻) (接下頁)

(44)

34 表 2-1-12(續) 制度面 爭取及整合校內外資源之情形及具體策略 學校預定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總體、分年目標之合理性 經費編列之合理性 提升教學研究成效之具體策略 推動彈性薪資成效(占獲補助經費%及人數)及制度規劃 國際化 推動國際化之具體策略及執行成果(如國際化環境建置、國際合作 及重要國際認證情形、與國際頂尖大學合作交流計畫) 延攬、培育優秀人才(以聘任國外優秀教學及研究人員為主、招生 國際學生、全英語授課課程學程)之成效及相關具體策略。 產學合作 協助產業、帶動大學整體、社會發展之成果及具體策略 產學合作之策略規劃與具體執行成果 其他 學校過去 5 年來重要具體成就。 教育部補助經費以外重要經費來源(如:學校接受其他政府機構或 財團法人等學術研究計畫補助經費…等)。 其他學校特色 量化 教研能量 助理教授及相當等級以上之教學或研究人員數量 獲國內外重要獎項之教學或研究人數 研究 近 5 年半(94.1-99.6)出版年)學校發表之國內外重要期刊論文總數 近 5 年半(94.1-99.6 出版年)該校發表之國內外重要期刊論文總數/理 工或人社專任教師數(國際期刊論文帄均數) 近 5 年半(94.1-99.6 出版年)該校發表之國內外重要期刊論文被引用 總數 近 10 年論文受高度引用率 HiCi 之篇數 國際學會 Fellow 會士與院士人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2010)。 由表 2-1-12 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審議指標比較, 可以發現教育部將許多原先屬於量化指標之部份歸化為質化指標,如量化的國 際化指標(國際學生人數、外籍教師人數)更改為較為彈性的政策執行面向、 策略與成果等;產學合作的審議方式亦有所改變。觀察第一期「發展國際一流 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與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指標可以得到兩 種結果,一為教育部將原先明訂的量化指標彈性化,使得各校得以在審議中呈 現所長;二為若質、量化指標占有比例相等,此審議指標將明顯有利於研究型 大學及規模較大之大學,各有利弊。經過委員會的篩選,2011 年 4 月「邁向頂

(45)

35 尖大學計畫」審議結果出爐,除了去年第 2 梯次的 11 所大學外,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首次入榜,成為師範教育體系中第一所入選之頂尖大學。 表 2-1-13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12 所頂尖大學第 1 梯次核定經費 學校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100~104) 第 1 梯次 國立台灣大學 31 億元 國立成功大學 16 億元 國立清華大學 12 億元 國立交通大學 10 億元 國立中央大學 7 億元 國立中山大學 4 億元 國立陽明大學 5 億元 國立中興大學 3 億元 國立政治大學 2 億元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2 億元 長庚大學 2 億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 億元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2011) 三、計畫評鑑 過去「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每年考評一次,而教育部 考量許多教學上之目成果無法短期達成,因此改變考評時間與區間,改以五年 內辦理三次考評,分別為第 2 年的書面考評、第 3 年實地考評及第 5 年之總考 評,考評未通過者將扣減補助款或退出計畫,雖然並非逐年考評,但受補助學 校仍需每年將學校執行計畫成果彙報教育部。 在績效指標方面,由於過去從未有過如此龐大之預算及計畫,因此「發展 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仍屬於發展階段,第一期五年計畫尚未有 完整之績效指標,直至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教育部方訂定明確之計畫 指標,分為「學術面向」、「國際化面向」、「產學合作面向」、「其他面向」,如表 2-1-14 所示。

數據

表 2-3-9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博士班的前後工讀情形
表 2-3-11  實施 21 世紀卓越中心計畫前後博士生論文發表篇數
表 2-3-17  「韓國腦力 21」研究生論文成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Action plan for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SSPA Secondary School Places Allocation (中學學位分配/中一派位機制) 3+3+4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

Pursuant to the service agreement made between the Permanent Secretary for Education Incorporated (“Grantor”) and the Grantee in respect of each approved programme funded by th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debates and realities[M]//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国家。学术与科研能力也显著提高,目前

The share of India & Taiwa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discussed how world export-import marke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ata shows us that the business between these

After 1995,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hanged a lot in Taiwan, the cost of employee and land got higher and higher, the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in Taiwan faced to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