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延長壽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也是生活的目的,此外,追求活得久更要過得好。生 命週期也向後推移,人口的老化,正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必然現象,它是一種人類 生活目標的體現,也是一種成就的標準。然而人口老化是一種正面的轉型,也是現代 科學的優勝。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一個國家65歲以上老人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率達7%以 上是屬高齡化社會,14%以上是高齡社會,20%以上則是超高齡社會。依內政部統計,

台灣於1993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2008年底高齡人口比率攀升至10.43%,儼然是標 準的高齡化國家(內政部戶政司,2009)。另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台灣可能於2025 年時進入超高年社會(行政院經建會,2008)。而台灣人口急速老化,老化指數(65歲以 上人口占0-14歲人口比率)自1998年的37.6%攀升到2008年的61.51%,是近十年來台灣之 衛生醫療大幅度的改善,國民健康狀況進步,死亡率降低的成果(內政部戶政司,2009)。

對於現代人來說,因為醫療衛生的發達、生活環境的改善,要想長壽並非是遙不

可及的。國民平均餘命普遍延長,再加上少子化的現象,使我國的人口結構趨於老化,

這也成為全世界的趨勢。對人類而言,人口結構的老化是一種成就,是一種挑戰(吳明 烈,1999)。

然而人口老化的情形,均持續增加之現象。而且高齡化對人類生活的各面向都有 重大的後果和影響,在經濟方面,人口高齡化將影響經濟增長、儲蓄、投資與消費、

勞動力市場、養老金、稅收和經濟關係。在社會方面,將影響保健、醫療、家庭結構、

居住方式、住房和遷移 (United Nations, [UN], 2003)。所以高齡化已是世界和國內普 遍社會現象。

由於醫療衛生、生活環境及營養條件改善,國民平均餘命普遍延長,若以60 歲為 退休年齡計算,目前台灣高齡者退休後到終老,依內政部統計2008年台灣女性的平均 壽命為82歲、男性則為76 歲,整體平均壽命為79 歲),所擁有的自由時間將高達19 年,退休後的時間如何充份利用,以提升其老人生活品質,應考慮老人需求及福利等 議題。教育老人學之父麥克拉斯基(McClusky)(1997) 曾提出老人需求,包含:1.

表現的需求(expressive needs):指從活動及參與所獲得的需求,為彌補年輕時因工作忙 碌而放棄興趣,退休後會有這種需求,拾回舊的興趣,在活動中獲得滿足;2.應付的需 求 (coping needs):指生存的需求,包括基本生理需求、社會互動、消費能力以及日常 生活所必須的技能等(邱天助,1993;吳老德,2003)。依據內政部,(2000)「老人狀 況調查報告」發現,老人福利需求以醫療保健、經濟補助、休閒活動站前三名。隨著 年齡老化,老人會產生某些生理、心理疾病,憂鬱是老人最常出現的心理情緒問題及 症狀,如缺乏精力、動作遲緩緩慢、睡眠障礙、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McDonald, 1986;

Charles, 2007)、持續悲哀、焦慮或感到空虛、睡眠問題、經常哭泣等(Kathleen, 2004)。

過去研究指出要改善老人憂鬱症狀,可以透過社會支持與休閒活動,因為休閒活動及 社會互動可幫助人們抵抗壓力、減少疾病發生,進而幫助及維持生心理健康延緩老化。

(Siegethaler & Vaughan, 1998;Santrock, 2004) 。

在偏遠的鄉鎮尤其明顯,以本研究的場域花蓮縣鳳林鎮而言,根據戶政事務所在 2010 年七月底的人口統計全鄉人口總數為12050 人,而65歲以上的人口數就有2489

人,65 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達20.65%之多,換言之,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5 歲以上 的老人。其原因主要是鄉下的工作機會不多,年輕人因就業謀生不易以致外流,人口 有逐年遞減的情形,因此在鄉下孩童隔代教養的情形相當常見。換言之,老人本應是 安享天年,含飴弄孫之時,卻還須擔負撫育教養的責任,這樣的老年人可謂是弱勢中 的弱勢。

在老人休閒參與的探討變成是值得關切的問題。研究者將從老人休閒活動參與、

與社會互動方面來加以探討老人的心理狀況;以及討論不同的社會支持程度、對象和 成員之間的互動,對其參與休閒活動的影響。

對於老人而言,在社會福利、心理適應、與醫療衛生等問題上,如何運用較多的 自由時間,使老人能活的好、活得久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高淑貴、黃秋華,1992)。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995)的統計資料顯示:高齡者扣除生理時間(指睡眠)、生活 時間(指用膳、工作等)外,擁有的自由時間是其他年齡層的兩倍。這對於高齡者來 說,有了更多自由的時間並不代表快樂,唯有時間充分與多樣化的利用,才能獲得心 靈上的快樂(李青松,2002)。

Griffi(1998)的研究也建議老年時期可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來協助適應以及維持生 活滿意。在對於國內城鄉老人休閒活動的研究中,賴爾柔(1998)及魏素芬(1997)指出休 閒活動在老年期的生活調適上佔有很大且正面的功能。因為休閒活動可以協助老人提 昇自我認同感、對日常生活的掌握感、安全感及獨處能力。雖然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 的因素有諸多的層面,大致可歸納為健康、居住、經濟、社會適應及休閒等五方面(謝 明瑞,2003),各層面環環相扣,彼此影響;但在老人學觀點而言,社會人際網絡的良 善互動是影響老人生活滿意的重要關鍵 (林美珍,1991 )。而因為休閒活動的參與可提 供老人家輕鬆愉快的人際互動情境,因此在許多的研究皆支持休閒活動的參與程度,

為成功晚年生活的決定因素之一 (Zimmer & Hickey, 1997)。所以老人休閒的效果必 須在持之以恆的從事休閒活動後方能產生效應,則該活動須讓老人深感滿意才能吸引 他持續參與 (高俊雄,1993 ),換言之,能持續參與的休閒活動,必定能產生較多休閒 滿意的活動( Kelly, Steinkamp & Kelly, 1987; Mark, Michael, Seppo, Heather Adam, &

Joanne van, 1998)。

此外,休閒活動參與對社會互動及其心理狀況具有一定的影響。陳育慧(2002)

提出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是相輔相成的,社會支持增加休閒參與的機會也會增加,並 成為刺激老人持續參與休閒活動的動力。因此透過家人、朋友、鄰居等支持,或許老 人能有較多的目的去從事休閒參與,進而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讓自己更有信心去面 對所有事物。郭靜晃等人(1999)提出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可提昇生理上的健康,

增加抵抗力與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張文華(2007)提出透過動態性休閒活動,只要強 調及頻度適當,就可改善健康及體適能。陳文喜(1999)提出也強調高齡者一旦從事 規律的休閒活動,能夠提高自我的肯定和情緒的紓解。郭靜晃等人(2000)提出透過 休閒參與有助於心理適應能力,達到壓力釋放、鬆弛緊張、情緒宣洩之目的及增加正 向的情緒經驗,因此可能藉由休閒的參與,可增進其生活效能。

綜合上述,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可能對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產生影 響。由此可知,社會互動與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效能,而休閒活動參與 可能會影響老年人的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及生活效能。國內生活效能之相關研究 多指向以體驗教育為主,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效能之關係會受到休閒參與 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加入休閒與社會互動、心理之影響,來瞭解老年人休閒參與對社 會支持、心理狀況之影響,期望透過本研究將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心理狀況關 係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最後,期待老人透過休閒活動上的參與及社會互動的建立,有 助於提升心理健康,以達到個人成功老化的目標。

目前鳳林鎮正「銀髮」之中,在文化傳統中,更要重視老人問題和利益。因為關 心老人健康是主要問題;所以防止疾病和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參 與休閒方法中提高老人生活品質,在人口急速老化的當前對鳳林鎮而言應有正面的價 值與意義。本研究針對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心理狀況作深入探討,作為相關議 題,為了解目前花蓮縣鳳林鎮不同背景變項的老人休閒活動與社會互動對心理之間的 差異性及相關情形也期待能夠為鳳林鎮老人團體在未來的休閒規劃、休閒服務及生活 品質上提供建言,讓社區居民不僅關心鳳林鎮的老人,也關心自己的未來。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動機,歸納出以下的研究目的:

一、 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平日參與休閒活動之情形。

二、 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社會互動及心理狀況。

三、 探討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休閒活動參與情形與社會互動分別對心理狀況的影響。

四、 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基本人口特性、休閒活動參與情形及社會關係對於其心裡狀 況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研究者提出以下相關的研究問題?

一、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平日參與休閒活動之情形為何?

二、瞭解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社會互動及心理狀況分別為何?

三、探討花蓮縣鳳林鎮老人在不同人口背景變項的社會互動與心理狀況之差異情形為 何?

四、分析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休閒活動參與情形、社會互動與心理狀況之相關情形為 何?

五、花蓮縣鳳林鎮老人的基本人口特性、休閒活動參與情形及社會關係對其心理狀況 之預測情形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依概念性定義界定如下:

一、老人:

根據福利法之界定,老人係指65 歲以上之長輩,但國外文獻將老人分成四個年齡 層,即(55-64) 歲(young old)、(65-74) 歲(old)、(75-84)歲(middle old) 85 歲以 上(old old )等。本研究以老人會為抽樣架構,而老人會招收成員的年齡是為60歲以上為

根據福利法之界定,老人係指65 歲以上之長輩,但國外文獻將老人分成四個年齡 層,即(55-64) 歲(young old)、(65-74) 歲(old)、(75-84)歲(middle old) 85 歲以 上(old old )等。本研究以老人會為抽樣架構,而老人會招收成員的年齡是為60歲以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