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老人的心裡狀況與社會互動

在本節中,研究者嘗試來探討老人的心裡狀況與社會互動關係如下:

一、老年人的心理狀況

郭有藩(2003)認為 老年人的人生發展階段是「淡出」也是卸去牽掛,要讓自己悠 閒的走下人生的舞台。故而,當面臨老年生理的缺失與社會地位的喪失(退休、身份 改變、收入減少,老友與老伴的永別等)時,應能調整心態面對事實,進而使自身的 人格圓融。

Buckworth 與 Dishman (2002) 認為心理健康是預防許多身體、情緒相關神經病變 的重要調節變項。Knigth (2001) 以「社會情境及世代為基礎的成熟/特定挑戰模式」,

針對成熟的部份、特定的挑戰、世代因素、社會情境加以討論。

(一)成熟的成份

當人類年長時,隨著心血管功能的減退,大腦面積與厚度明顯變小,造成大腦神 經的萎縮死亡,造成認知功能退縮,這種大腦皮質神經元灰質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日 漸萎縮變小,且萎縮的大小與認知功能衰退成正比。然而,心理變化是伴隨著認知的 退化而來,例如在社會判斷和情感應對上、注意力分散、反應變慢等。

(二)特定挑戰

老年人常面對生、心理失衡的困境,包含:慢性疾病、身體失能、所愛或好友的 人逝世,以及早期尚未解決的心理問題。其實,老年人並非對生命的沉浮免疫,而是 要將失落的概念轉化成一種挑戰,藉由復健諮商(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予以克服,

或由悲傷輔導予以適應,讓老年人可以從接受功能上的缺失來思考重建工作,並進一 步研究如何改善生活。

(三)世代因素

生活型態雖然會隨著世代改變,但有時候又會再變回來,這可從復古流行服一般。

而在對於生命事件的價值觀上,世代間各有不同,如:早生世代不以幸福去評價婚姻,

是對個人的自我實現及幸福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世代差異雖然不是發展性的成熟

因性造成,但卻是相當真實的。

(四)社會情境

老年人的特殊社會情境包括:特定的居住環境(如安養院、仁愛之家、老人服務 網路、居家護理、長期照顧中心、養生村等)及與老人相關的特殊規定(老人醫療保 險、老人福利法、老人保護法等)。

國內外的研究均指出運動對於人類的正面效應,包含:提升正面的心理情緒、 降 低及改善焦慮症狀、壓力調解、提高自信心和安全感、改善身體形象…等。故「適 度且有效的運動」是改善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老年人的社會狀況

周錦宏等人(2005)對教科書提要指出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休閒行為及後天學習形 式、休閒行為的意義及對自我的影響等層面上,休閒具有社會性。這種社會特質的形 成,主要在社會互動交流的各個過程中行程。龍冠海(1997)提出個人與社會是互相 依賴的,因為沒有個人就沒有社會,而沒有社會也不會有個人;個人與社會是互相影 響的。周芬姿等人(2009)認為:人的生命仍是一條由生到老的單行道,老化的生理 記號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來自於社會對其價值定義,具遠超過天生的顯著影響。女性 的「更年期」更是一個戲劇化的記號。而這些老化記號或徵兆宣佈晚年開始,同時也 讓老年人開始面對尾聲。然而,在生命歷程中,退休占很大部份,大部份有20-30 年 的退休生活,所以應該像計畫工作及家庭班去思考退休的生活。在人生全程的概念中 得知,成熟感不是取決在個人在家族間的位置,或年齡層的社會角色時間表,而是受 到世代成員、性別、階級、種族、信仰等影響。

盧俊宏、卓國雄與陳龍弘(2005)的研究指出社會和家庭會透過很多管道影響個 人參與身體活動的機會。以下由社會支持及社會介入加以討論:

(一)社會支持

社會互動是社會支持社會網絡的一部份,對個人適時提供精神、物質、經情緒、

心理的慰籍,特別是當個人受到不幸的生活事件或心情低落時,能夠在過程中感受到 被愛、受到尊重,甚至感受到一種幸福感(Cobb, 1976)而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經由他人

的互動中所得到的一種回饋,它能滿足個人需求、得到情感自由表達感受、個人身分 確認與價值、工作的分擔、同時還可助於處理情緒與衝動(黃俐婷,2003)在 Lin (1979)

與 House (1981) 表示社會支持是個人藉著團體、社區或他人,透過人與人互相交 流的情況下,獲得的一種正向結果,對個人產生莫大的助益。影響最甚為家庭結構的 重大改變。由於生育率低、死亡率低,造成家庭結構由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或核心家 庭,老年人與兒女同住的比率逐漸下降。如女性就業率高,造成家庭照護人力缺乏,

這些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照顧模式的改變。然而社會支持也將是高齡者持續下去的重 要動力。

不過,也有些學者將社會支持作更細的分類。Lubben&Gironda(1996)將社會支 持分類為四個類別:1.情緒上/訊息上的支持,如談心事、閒聊慰藉、提供訊息及忠告;

2.實質上的協助,如生病時的照料,食物製備、家務事的協助等;3.情感上的支持,譬 如覺得被愛、被需要;4.正向的社會互動,如與他合作、順應與順從他人(呂寶靜,2000)。 Cutrona&Russell(1990)將社會支持分類為五類,除了情緒支持、實質上及訊息上的 協助與Lubben&Gironda(1996)所提出的類別相似之外,亦將社會網絡支持(social network support)及自尊支持(esteem support)納入。社會網絡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感覺 自己是隸屬於社團網絡內,能和網絡內的人共同參與其中的活動;而自尊支持則是指 當被支持者在面臨壓力事件時,他人能提供被支持者對其因應方式的能力給予正向回 饋與認同。老人的社會支持大多分類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兩個種類。呂寶靜;周玉慧、

莊義利(2000)則指出,國內學者在分析社會網絡的支持工能時,通常將社會支持的 類型分為「情感性的支持」和「工具性的支持」兩類,情感性的支持包括:談心事;

工具性的支持包括:提供服務或金錢、協助解決各種困難等。不過,也有些學者對社 會支持作更細的分類。熊曉芳(2000)探討獨居老人之社會支持,除了情感、訊息支 持與周玉慧、莊義利(2000)所提出的類別纇似之外,更進一步將工具與贊同性支持 進行探討。

(二)社區介入

社區是居民生活共同圈,它對老年人具有意義與價值,可使其在熟悉環境中得到

安養照顧,也能延續老友的互相關懷探訪,充實生活情趣(陳艟,2005)。近年來,「在 地老化」的觀念正在形成中,大眾認同度不高、外來照顧資源接受度低及使用者付費 觀念尚未建立,致使老人社區照護之發展與投資有待評估。

Henrdi、Albert 及 Wangter (2006)主張健康、成功的老化,意指在自然老化之下,

採取適當的策略或生活型態,以維持老年時,身心認知功能上健康、減少正常老化對 老年生活機能的影響。李淑芳、劉淑燕(2008)則認為成功老化應具備:健康、經濟、

家庭、社會、學習與適應等六個因素。

三 、 老 年 人 的 心 理 類 型 及 心理需求

許 樹 淵 、 崔 凌 震 (2010) 在 銀 髮 族 體 育 運 動 保 健 書 中 老 人 心 理 特 徵 與 保 健 將 老 人 心 理 類 型 及 心 理 需 求 如 下 :

( 一 ) 心 理 類 型 : 1.愉 快 積 極 型

企業家、藝術家、作家等類型的老人,他們沒有退休的心理存在,熱愛生活、

熱愛工作、積極地表現各種活動,生活作息沒有改變。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在 健康條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關心自己輩子的工作事業,不斷在得到經驗,

表現所能。

2、直接興趣型

這類老年人有退休之名,無退休之實,仍然理智地接受老年期的到來,心理 成面對內對外,沒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

3.堅持工作形

在青壯年時期心懷大志的人,到老年期,仍然壯志未酬心不甘的老人,忘記 自己的年齡也不願意別人談論自己的年齡,只談論自己的目標,以忙碌積極行為 努力的工作,證明自己有才幹、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4.解脫型

主動地從人際關係中撤離出來,減少參與活動,喜歡寧靜偏僻的地方看看書、

散散步,或者閉目養神,對生活要求不高,靜靜地順應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準備

度過寧靜的晚年。

5.關心健康型

此類型老人特別注重養身及身體健康,喜歡參與休閒運動,讓自己生活順心 愉快。

6.尋求支持型

依賴性較強,要別人在感情上、工作上支持,生活上有所幫助。老年時期比 較喜歡三代同住一起。也樂於與別人交際應酬,搏取感情,得情感上的滿足。這 種支持得不到滿足時,會認為別人瞧不起他,進而出現沮喪的情緒。

7.自責型

這類型老年人在回顧從未達到自己目標,享受家產。埋怨與自己沒機會,歸 罪於自己的無能,常常自責、埋怨、輕視、後悔,甚至有犯罪感覺。常常自嘆自 氣,沮喪和心灰意冷的情境中,生活無趣。

8.冷漠型

自認為生活很苦,經濟條件差,不願意和別人交往,孤僻、自我放逐。會回 憶以往經驗作為自己的樂趣,類似憂鬱症的病人。

9.暴躁易怒型

這種老年人性格暴躁,為一點小是暴跳如雷,情緒失控。疑心病重,不自我 反省,生活毫無樂趣可言。這種類型,相似於躁鬱症初期病狀。對於不同類型的 老年人,應該給予尊敬、愛心,常惦記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懷,使他們 幸福、延年益壽。

(二)心理需求如下:

1.健康長壽需求

最基本的需求,人到老年,體能下降。器官系統功能衰退,生理的需求影響 到心理需求,產生怕生病、怕工作效率降低的恐慌心理。希望自己能有活力,健 康長壽,希望健保、社會各階層加強老年醫療保健,運動設施普及化,就醫方便

最基本的需求,人到老年,體能下降。器官系統功能衰退,生理的需求影響 到心理需求,產生怕生病、怕工作效率降低的恐慌心理。希望自己能有活力,健 康長壽,希望健保、社會各階層加強老年醫療保健,運動設施普及化,就醫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