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是以「幼兒課堂坐式行為」為主要研究領域,從感覺統合「趴 姿伸展」以及「臥姿彎曲」動作測驗理論中,探討六歲的幼兒在坐式行為 上與此二動作時間與品質的表現是否有相關性存在,並分析幼兒在課堂坐 式行為的其他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共分為五個章節:第壹章為緒論,第 貳章為文獻探討,第参章為研究方法,第肆章為結果與討論,第伍章為結 論與建議。本章將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重要名詞釋義逐一進 行闡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課堂上眾多的幼兒行為問題中,擅自離座行為(out-of-seat behavior)是最常 發生的行為問題之一(Patterson, 2009)。在幼兒情緒與行為問題檢核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中,幼兒課堂擅自離座被視為外顯行為問題的指標之一 (Achenbach & Rescorla, 2000);另外,在 2004 年由林巾凱、林仲慧、林明慧、莊 孟宜、簡錦蓉、張珮玥、李勇璋以及林侑萱等人所編制之兒童感覺統合功能評量 表中,也有相當多題項是與坐式行為(seat behavior)有關,例如「坐著時坐立不安,

身體會出現扭動等許多動作」,「坐著有困難一定要站起來走動或是跑跳」被歸類 為注意力與活動量的向度之中,「坐在桌前做事情,手會去撐住頭或趴在桌上」

屬於姿勢動作向度,另外「在桌子、椅子、地板上從事活動時,會不自主的搖晃 身體」,則是被歸類為感覺搜尋的向度內。因此,坐不住、坐立不安、擅自離坐 行為不只是表面上的行為表現,在其背後可能隱藏的是情緒與行為問題

(Emotional Behavior Disorder)或是感覺統合(Sensory intergration)功能上的障礙。

然而情緒或是感覺統合障礙這類問題也會發生於一般智商正常的兒童,甚至是高 智商的兒童上(Ayres, 1972)。當這些坐式行為的問題發生在一般發展的正常幼兒 身上,未接觸過此領域的幼稚園教師所接收到的感覺,往往是「孩子比較調皮」、

2

「不合群」或是「家長慣壞了」,而忽略了孩子根本的問題所在。

在數篇對於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離座行為研究中,也提到幼兒不當的離座 行為,除了影響教師教學與同學的學習之外,也會影響到自身在課堂上的的學習 參與度(陳佳敏,2008;周怡君、黃雅琪、王淑娟,2009;林代淇、謝佩容,2010)。

由教育環境來看,台灣的公私立幼托園所到2007 年統計共七千多間,學校 課程從開放式的主題教學、方案教學、華德福、蒙特梭利到傳統教學、單元教學 等,模式種類繁多。儘管在開放式教學的環境中,強調幼兒自主探索,能自由的 在教室環境中走動,但在教室中仍有例行性活動,需要幼兒在位置上維持一段時 間,例如:點心時間、點名、故事時間等。除此之外,在台灣注重課業的風氣下,

坊間應家長要求強調認知、才藝為主之傳統課程的幼托園所還是很多。因此,幼 兒在課堂是否能維持適當的坐式行為,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與要求。

但是更迫切的問題是,無論是在那個園所中就讀,到了大班的下學期,當大 部分的幼兒都滿六歲以後,都會進入到幼小銜接課程,在2008 年度的修訂國小 課程綱領中,規定國小一節課時數為45 分鐘,也就是幼兒必須從原本一堂約 20 至30 分鐘的課程調整到一堂 45 分鐘,並且維持在座位上不能隨意走動。因此,

合適的坐式行為對於這些即將面臨小學的兒童就更顯重要。當幼兒不良的坐姿行 為養成習慣,可能會造成日後肌肉痠痛,甚至脊椎變形,影響日後發育(吳子宏、

李勝雄,1998;邱從甲,2007)。因此幼兒平時適當的坐姿是需要從小注意的。

感覺統合治療目前在台灣各級醫院廣泛的被運用在治療發展遲緩兒童、感覺 統合障礙、發展性協調障礙及其他障礙兒童,但除了障礙兒童,感覺統合治療也 經常被普遍運用在一般正常幼兒以及學校系統中,例如幼稚園所、國小附設的知 覺動作教室等(吳慧珉,2008),也有托兒園所直接在課程中,設置每週感覺統合 教室時間給一般幼兒操作,因此引起研究者研究感覺統合領域結合教育的興趣。

在感覺統合理論架構中,分為「姿勢動作」、「兩側整合動作協調」、「感覺區辨」、

「感覺調適」、「肢體感覺運用」、「注意力與活動量」、「情緒行為及人際關係」七

3

個向度(林巾凱等,2004)。當幼兒在維持坐姿時,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兩側的伸 展肌肉(extension muscle)張力、腹肌的拮抗肌(antagonist)張力,還有頸部肌肉張 力、背部肌肉張力、近端關節穩定度等能力以維持上半身的靜態平衡

(Stockmeyer,1967);由於前庭核經由脊椎路徑傳送訊息到脊椎,會影響到孩子的 肌肉張力和持續調整動作的能力(盧榮昌,1990),因此前庭系統對兒童維持姿勢 的肌肉(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動作,大部分是伸張的肌肉)、姿勢控制穩定度有 莫大影響(羅鈞令,1998)。故以上這些能力在感覺統合架構七個向度中可以歸類 為姿勢動作的向度。

在姿勢動作項目中,趴姿伸展 (prone extension posture) 及臥姿彎曲(supine flexion)動作是「感覺統合臨床觀察測驗」中的兩項重要的評估項目。Ayers(1972) 認為趴姿伸展動作是最能夠反應前庭—本體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當前庭覺與本 體覺對頭部與上半身伸展肌肉輸入訊息減少時,維持趴姿伸展的能力將會受到影 響;而臥姿彎曲動作則是前庭覺對頸部彎曲肌的輸入訊息的反應(Bundy, Lane &

Murray, 2002)。由此可以知道,這兩個動作是反映出前庭與本體覺對抗重力肌肉 群訊息輸入的結果,抗重力肌肉群即包含了上述的兩側的伸展肌肉,臥姿彎曲則 能表現出腹側結抗肌的能力,因此這些能力和坐姿的維持能力是息息相關的,但 目前並沒有實際上的研究數據可以證明。目前有關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動作相關 研究中,國外已有建立3-12 歲的常模,在國內亦發展出電腦化評估工具來評估 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以及其他感覺統合相關的姿勢動作測驗(Bowman & Katz, 1984; Gregory-Flock & Yerxa, 1984; Harris, 1981; Josephine Longo, 1984; Lefkof, 1986; 吳慧珉,2008;李仁傑,2010),其中吳慧珉(2008)利用此工具建立一部分 資料數據,但可惜六歲幼兒樣本人數僅17 人,因此未足夠建立具代表性的一般 幼兒常模。

在坐式行為相關研究中,已有部分針對自閉症幼兒的研究,以感覺策略治療 來消減離坐行為以及增強學習參與度(Denise & Ilene, 2004),而國內也有對於自 閉症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的離坐行為處理之成效研究,但大多著重於行為改

4

變與治療(李欣,2007; 周怡君等人,2009;林代淇、謝佩容,2010;陳佳敏,

2008);另外在坐姿方面國內外的研究多以探討腦性麻痺兒童的坐姿擺位以及相 關輔具的使用為主,並未探討一般幼兒在坐式行為上的表現和影響幼兒坐式行為 表現之因素(Caneiro et al., 2010; Chung et al., 2008; Field & Roxborough, 2010;

Harbourne, Willett, Kyvelidou, Deffeyes & Stergiou, 2010; Page et al., 2009)。因此本 研究針對六歲一般發展之幼兒,以幼兒在趴姿伸展動作測驗之表現,探討其在課 堂上之坐式行為以及其他影響因素,希望能透過現象的觀察,讓未來的研究者對 於幼兒坐式行為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提供給幼教實務工作者有多一個角度來思 考並改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