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統整前述之結果,並探討一般六歲幼兒的姿勢動作表現情形以及 一般幼兒在課堂上坐式行為表現的相關影響因子,討論如下:

壹、 一般六歲幼兒姿勢動作表現時間與品質

在國內外的相關的研究中,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測驗以20~30 秒為判 斷標準,一般六歲的幼兒已經具備良好的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能力

(Harris,1981; Bowman & Katz,1984;林巾凱等人,2004)。而在本次 136 名 有效的樣本中,趴姿伸展秒數平均值為57.52 秒,前三十秒質的得分平均 為43.32 分,其中 74.5%的幼兒可維持 30 秒以上,50%幼兒可達到 54 秒,

25%的幼兒可達到 80 以上;臥姿彎曲秒數平均值為 57.98 秒,平均得分為 46.66 分,74.5%的幼兒可維持 30 秒,50%的幼兒可維持 51 秒,25%的幼 兒可維持到88 秒以上,與上述學者理論相近。

貳、 六歲幼兒之坐式行為表現

本研究由教師填寫受測幼兒在三種情境中坐式行為分數,並以相依樣 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檢視幼兒坐不住的情況是否會因情境不同而有差 異,檢驗的結果如表4-16 顯示,三種情境之下的坐式行為表現並無顯著差 異,說明幼兒在課堂的坐式行為可能不會因為情境改變而有差異。另外檢 定幼兒對三堂課的興趣與三堂課程的坐式行為得分之皮爾森相關係數,結 果顯示幼兒對課程的興趣與該堂課的坐式行為得分之間並無顯著相關存 在,此結果與本研究假設相同。研究者推測其原因可能是教師實行的課程 設計以及常規建立的影響,例如當教師在不同活動進行時,會特別注意活 動轉換的設計,以減少幼兒不必要的位移或是分心,並且運用許多正增強 或提示系統來讓幼兒快速進入活動。正如Charles(1992)的常規策略中即提

64

到,教師透過流暢活動轉換及環境安排即能有效集中幼兒團體上課的注意 力,並減少幼兒問題行為的發生。在本研究統計結果中所有幼兒都就學3 個月以上,顯然能夠適應學校的常規及課程。在排除了不同課程的影響因 素之後,將坐式行為總分與其他變項之間的關係分析如下:

一、 姿勢動作表現

在本研究中,除了臥姿彎曲質的總分與坐式行為達到低度顯著相關(相 關係數.18),其餘趴姿伸展質的分數與秒數、臥姿彎曲的秒數與坐式行為 總分皆未達顯著相關,臥姿彎曲質的總分雖然與坐式行為分數達到顯著相 關,但相關係數偏低,因此在結果的推論上有所限制。另將臥姿彎曲分數 與其他變項以多元迴歸分析,t 值未達顯著,因此臥姿彎曲的分數並非幼 兒坐式行為重要的預測變項。另以感覺統合功能量表中,分量表姿勢動作 與課堂坐式行為總分檢定相關係數,皆未達到顯著相關(見表 4-5)。在國內 外文獻中少有直接提到姿勢動作與上課行為表現的研究數據,然而從感覺 統合理論以及部分坐姿理論的研究中推論,腹背肌肉張力較低,會影響幼 兒持續維持姿勢的能力,因此姿勢動作表現的穩定度可能會影響幼兒維持 坐姿的能力,但本研究結果並未支持上述論點,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可能有 以下三點:

1. 受試兒童的教室坐式行為總分的變異量較小,總分在 22 分以下者 占75%,導致相關係數不容易達到顯著。

2. 本研究在依變項測量上聚焦於教師之觀點,透過教師填寫問卷來呈 現教師對幼兒坐式行為之看法。然而教師填答時,由於教師對於幼 兒坐不住行為感到困擾,可能僅注意明顯影響教學環境的行為表 現,因此忽略部分細微的坐式行為。本研究雖將各種細微坐姿表現 列於問卷之中,但若幼兒行為不致於明顯影響教學時(如離開座 位),教師可能會選擇忽略。因此,研究者認為未來可以考慮以主 觀教師問卷輔以客觀儀器測量進行研究,如Lin(2012)等人運用配

65

戴活動量測量儀(Actical activity monitor)來量測幼兒的步數、活動 強度與熱量消耗,作為客觀測量數據的參考。

3. 在本研究的收案樣本中,特殊幼兒只有三名,因此一般幼兒在姿勢 動作與坐式行為表現沒有顯著相關,而特殊幼兒的坐式行為表現是 否受到姿勢動作影響,則需要收集更多不同資料才能夠進一步分 析。

二、 注意力/過動與容易受其他幼兒干擾

本研究以感覺統合功能量表中的「注意力與活動量」分量表來檢測幼 兒注意力與活動量與坐式行為的關係,其總分與坐式行總分則達到顯著相 關(相關係數 0.38);而坐式行為問卷中,「是否容易受到其他幼兒干擾」的 題項,在總分上達到顯著差異。當將所有自變項以逐步迴歸分析時(表 4-19),對坐式行為總分影響最大的因素為「是否受到其他幼兒干擾」,其 次是「注意力與活動量」總分。值得注意的是,持續性注意力即指能依照 意願注意某些事,不受環境干擾而分心(James, 1890;鄭昭明,1993) 。一 般觀點將「容易受到其他幼兒干擾」視為是注意力向度的一環,胡永崇(2001) 亦指出注意力包含抗干擾性,學習者能抗拒外在干擾,能夠達到持續注意 的程度。但在本研究中,「注意力與活動量總分」和「容易受到其他幼兒 干擾」之相關係數僅.28,並無共線性存在,這可能是因為「注意力與活動 量」分量表同時包含了持續性、選擇性、集中性和轉移性注意力等注意力 向度的題目以及活動量等題目,範圍較廣。而「注意力與活動量」對課堂 中表現的坐式行為來說預測其變異有6.9%,「容易受到其他幼兒干擾」在 變項中為預測最多的變項,預測總變異量的23%。過去的研究當中,注意 力時常與活動量同時被提起,在黃郁茹(2008)關於幼兒氣質與注意力的相 關研究,對象為4-6 歲幼兒,即發現活動量較小、堅持度較高的幼兒,其 整體注意力表現較佳,但與本研究不同的是該量表填答者多為父母填答非

66

教師填答,因此表現的行為是在家的行為而非在課堂上的行為;另外在文 獻討論時亦提到,注意力短暫的幼兒可能發生無法久坐、難以專注在做的 事等行為(Essa,2003),而本研究結果支持以上論點。

三、 性別

雖然並未有研究直接顯示性別與坐式行為的關係,但在性別與活動量 的差異研究在國內已有許多研究,普遍認為男生的活動量大於女生(杜友 蘭、謝玲玲,1980;陳玉華,1981;張美麗,1990;王珮玲,1992;劉英 森,2002;張惠琴,2009)。本研究中男生共 81 名,女生共 54 名,男生在 坐式行為的總分上顯著高於女生,即男生在座位上的動作以及離座行為較 女生多,此結果與文獻結果相符,這個差異可能與不同性別間受到不同的 教養方式以及社會經驗有關,例如女童可能較常被鼓勵做靜態的活動,或 是被要求乖乖坐好,而家長也較能夠接受男童活動量高或是從事動態的活 動,家庭教養方式與坐式行為的關係會在後面討論。

四、 影響幼兒行為的其他相關因素

在其他的影響因素方面,衛生問題(坐式行為問卷第6 題)、觸覺敏感 (坐式行為問卷第 7 題),在經過獨立樣本 t 檢定之後發現有衛生問題以及觸 覺敏感的幼兒坐式行為分數顯著高於沒有的幼兒(分數愈高表現較差),而 經常向老師抱怨不舒服與上課經常想睡覺的幼兒在坐式行為上未達統計 上的顯著差異。

若幼兒因衛生問題常有手抓屁股或將手放入口中的動作時,可能有很 高的機率感染寄生蟲,雖然目前並未有關於腸道寄生蟲與幼兒上課行為表 現等研究,但可以從部分症狀上得知,例如感染蟯蟲可能發生肛門搔癢、

煩躁不安、失眠等問題(台北市衛生局,2011);除此之外常用手抓屁股可 能還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如廁習慣不佳,導致衣褲髒污以至於不舒適等,

67

在本研究中有衛生問題的幼兒的坐式行為明顯較無衛生問題幼兒表現 差,但這些幼兒是否有感染寄生蟲或其他原因則需做進一步檢查才能證 明。

觸覺敏感/觸覺防禦的幼兒在行為表現上,可能會有以下幾點:逃避碰 觸、厭惡不具惡意的碰觸、對碰觸產生反常反應以及對需要建立親密關的 係時接觸或碰觸產生不喜歡、退縮等負面情緒(Bundy et al.,2002),因此假 設有觸覺敏感的幼兒反應在坐式行為上可能會為了避免碰到旁邊的幼兒 或是因為排斥某種接觸到的材質而離開座位,例如在觀察過程中即有發現 觸覺敏感的幼兒為了洗掉手上的白膠而離開座位十幾次。在關於幼兒自閉 症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文獻中常發現這些幼兒同時具有觸覺敏感的症 狀,較少有研究直接提到觸覺敏感與活動量或是坐式行為之間的關係,不 過在四篇關於觸覺防禦的文獻中指出,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幼兒,其觸 覺防禦的程度顯著比一般的幼兒高(Parush, Sohmer & Kaitz,1997;Dunn &

Bennet, 2002;Mangeot et al., 2001;Yochman, Parush & Ornoy, 2004)。而在 本研究當中沒有觸覺敏感的幼兒在坐式行為表現上顯著較有觸覺敏感的 幼兒佳,與上述論點假設是相同的,但本研究中有觸覺敏感的樣本數僅八 人,未來研究方向可以蒐集更多個案並加入感覺統合功能量表中感覺調適 分量表,在觸覺敏感與坐式行為的方面深入探討。

經常抱怨身體不舒服的幼兒可能有許多原因,偶一為之的抱怨可能是 生理上的原因,但在排除過生理上的原因之後仍然經常抱怨不舒服,可能 是心理因素導致身心症狀的特徵,在許多行為檢核表當中,如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ldren-BASC (Reynolds & Kamphaus, 1992)及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Achen- bach & Rescorla, 2000)等檢核表中 使用因素分析法分類,將身心症狀歸於內隱性向度,而坐式行為問卷中離

經常抱怨身體不舒服的幼兒可能有許多原因,偶一為之的抱怨可能是 生理上的原因,但在排除過生理上的原因之後仍然經常抱怨不舒服,可能 是心理因素導致身心症狀的特徵,在許多行為檢核表當中,如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ldren-BASC (Reynolds & Kamphaus, 1992)及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Achen- bach & Rescorla, 2000)等檢核表中 使用因素分析法分類,將身心症狀歸於內隱性向度,而坐式行為問卷中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