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歲幼兒課堂坐式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六歲幼兒課堂坐式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巾凱. 博士. 六歲幼兒課堂坐式行為相關因素 之探討. 研究生:陳芝婷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2) 謝 辭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來去的中間儘管匆匆,但身處其中時 卻覺得無比漫長,論文它有腳阿,似乎怎麼追也追不上該有的進度。 在看不到盡頭的旅途中,指導教授巾凱老師總是很有耐心的等待動作 慢的我,指引我該走的路,讓我在論文迷霧中掌握到一絲方向,若沒有老 師的明確指點,我想接下來我還要迷路兩年都不夠。同時也很感謝口試委 員郭伯臣院長及李佩秦教授,在繁忙之餘指導我論文,並給予我珍貴的意 見。 在苦悶的論文之路上,世界只剩下電腦與鍵盤時,幸好還有雨生的歌 聲不時地提醒我並不孤獨;在資源中心的日子裡,感謝亭禹、佳君、承恩 你們的八卦與笑話,讓空氣中充滿歡樂;還有族繁不及備載的台中桌上遊 戲家族好朋友們,讓我在休學那段日子開心到一點也不想回來寫論文;而 當我在跑統計馬拉松時,雖然沒什麼耐心但還是很專業指點我的化鈞學 長,教我第一次跑統計就上手,讓我深深地感到這個冷酷社會還是有溫暖 的;還有跟我走一樣慢同病相憐拖拖拉拉的沐莓蟲,我們終於有幸可以一 起慢慢地走完這條路。 如今這段路途的終點就在前方,在早療所逛了四年,走過的彎、爬過 的階梯,以及撞到的牆卻都是那麼的令人懷念,猶記得研一時課堂報告, 當用顫抖的聲音講完,得到讚許的那一刻;在所辦工讀滿助教的叮嚀與關 心;佩芳老師對小朋友唱的 hellow 歌我還會唱;傅秀媚老師的勉勵與祝 福我彷彿還可以聽見。更可貴的是能遇到一群很棒的同班同學互相督促, 有忍受我拙劣的文筆幫我校稿的繼邦老師和時中醫師,一直很貼心照顧我 的淑慧、五虎將中的菁菁、麗卿、裘莉媽咪,以及工讀生聯盟貽慈、雅茹、 香慈,和經驗豐富卻也是小孩組的士伶、欣怡,就讓最後一位畢業的我將 你們一起收進我的謝辭中。 最後,感謝最初鼓勵我讀研究所的魚寶老公,有你走在前面,讓我可 以安心的依循你的腳步走;還有放我出山念書的姑姑,讓我有成長的機 會;以及我最愛的家人但卻很害羞不敢說出來的爸媽、哥哥、慶慶還有公 公婆婆,感謝你們的栽培及支持。這一路上雖然看似漫長,其實匆匆,有 人離開了,也有人加入,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另一段路,我會 帶著大家的祝福繼續前進。 陳芝婷 謹誌 2013/7/6.

(3) 六歲幼兒課堂坐式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 中文摘要 坐式行為包含座位上的行為及離座行為,是幼兒在教室中常見的行為 表現之一。從感覺統合理論推測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動作的表現可能與幼 兒維持坐的能力相關,但目前少有關於坐式行為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 探討一般六歲幼兒坐式行為表現的相關影響因素,以及幼兒姿勢動作能力 與坐式行為表現的相關性。本研究收集共 136 位六歲幼兒,以趴姿伸展及 臥姿彎曲動作測量姿勢動作表現;並以兒童感覺統合功能分量表評估幼兒 姿勢動作、雙側協調以及注意力/過動的情形。最後使用課堂坐式行為問卷 調查以了解幼兒坐式行為表現。研究結果如下:(1)姿勢動作表現上除了臥 姿彎曲質性分數與坐式行為達低度相關,其餘皆未達顯著相關(2)兒童感覺 統合功能分量表中注意力/過動分量表與坐式行為達顯著相關(3)幼兒坐式 行為表現背景變項的差異比較中,在性別、衛生問題、觸覺敏感、易受其 他幼兒干擾、家庭管教方式、公私立學校等自變項上有顯著差異,且坐式 行為表現與班級人數達低度負相關;而經常抱怨不舒服、上課經常想睡 覺、不同教師背景、教室環境設置以及不同教學情境等自變項則未達到顯 著差異 (4)在逐步回歸模式中以容易受其他幼兒干擾自變項對於坐式行為 表現之預測力最大,其次為注意力/過動分數,第三為家庭管教方式。本研 究結論為容易受到其他幼兒干擾、注意力/過動表現以及家庭管教方式會影 響幼兒坐式行為的表現,但仍需要考慮其他自變項等因素,因此在未來研 究中可進一步探討其他自變項與坐式行為之關係。. 關鍵字:坐式行為、姿勢動作、趴姿伸展、臥姿彎曲. II.

(4) The Related Factors of Seat Behavior in Classroom for the Children Aged Six Years Old ABSTRCT Seat behavior containing in-seat behavior and out-of-seat behavio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behaviors in classroom for young children. In the theory of the postures performance of sensory integration, prone extension and supine flexion is likely to related to maintaining the sitting postures. However, there is few research for seat behavior.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seat behavior in general six-year-old young children,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tures performance and seat behavior.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136 six-year-old young children. The postures performance of those young children was assessed via measuring prone extension and supine flex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sory Integration Functions Assessment Scale was also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postures. performance, bilateral integration , and attention/hyperactivity problems of the young children. In addition, the Questionnaire of Seat Behavior was conducted for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at behavior and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results were as below: (1) the qualitative scores of supine flex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 related to postures performance, but others were not significant; (2) the attention/hyperactivity subsca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nsory Integration Functions Assessment Scal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eat behavior; (3)In the differential comparison between young children’s seat behavior and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seat behavior and those independent variables: gender, hygiene III.

(5) problem, tactile defensiveness, tending to be interrupted by other child, the discipline style of family,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In addition, the seat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student numbers in the classroom; Furthermor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seat behavior and those independent variables: complaint for uncomfortable, feeling like sleepy in the class,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teachers and classroom setting, and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xt; (4) 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ending to be interrupted by other child was the first predictor for seat behavior, then was scores of attention/hyperactivity subscale, and the third was the discipline style of fami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as that seat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was affected by tending to be interrupted by other child, the performance of attention/hyperactivity, and the discipline style of family. However, the other independent variables still had to be considered. Therefore, it was suggeste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at behavior and the other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future study.. Keywords: seat behavior, postures performance, prone extension, supine flexion. IV.

(6) 目錄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Ⅸ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姿勢動作的神經生理系統……………………………………7 第二節 趴姿伸展及臥姿彎曲動作之重要性與發展…………………17 第三節 坐式行為之探討………………………………………………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研究程序………………………………………………………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53 V.

(7) 第二節 坐式行為相關影響因素之分析………………………………55 第三節 影響幼兒坐式行為之重要預測變項…………………………61 第四節 綜合討論………………………………………………………6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3 第二節 研究建議………………………………………………………74 第三節 研究限制………………………………………………………76.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77 英文參考文獻……………………………………………………………82 附錄 附錄一 幼兒上課坐式行為問卷專家評鑑表…………………………89 附錄二 專家與實務工作者效度名冊…………………………………94 附錄三 專家效度彙整表………………………………………………95 附錄四 課堂坐式行為問卷……………………………………………97 附錄五 家長同意書 …………………………………………………101 附錄六 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動作質性評分表 ……………………102. VI.

(8) 表目錄 表 2-1 嬰幼兒姿勢控制發展………………………………………………17 表 2-2 一歲以下嬰兒俯臥、仰臥及坐姿發展順序………………………18 表 2-3 中軸肌部位肌肉及功能……………………………………………20 表 2-4 傳統式與開放式學習環境比較……………………………………29 表 2-5 幼稚園作息時間表…………………………………………………31. 表 3-1 「趴姿伸展」動作觀測之重點與計分方式………………………40 表 3-2 「臥姿彎曲」動作觀測之重點與計分方式………………………41 表 3-3 「趴姿伸展」動作觀測之標記部位、錄影機角度與觀測重點…42 表 3-4 「臥姿彎曲」動作觀測之標記部位、錄影機角度與觀測重點…42 表 3-5 「趴姿伸展」項目分析一覽表……………………………………43 表 3-6 「臥姿彎曲」項目分析一覽表……………………………………44 表 3-7 項目分析一覽表結果(第四部份:幼兒上課坐式行為問題)……48. 表 4-1 收案樣本來源………………………………………………………53 表 4-2 坐式行為與姿勢動作表現摘要表…………………………………54 表 4-3 坐式行為與姿勢動作表現次數分配四分位數……………………54 表 4-4 性別之獨立樣本 t 考驗……………………………………………54 表 4-5 坐式行為、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相關矩陣摘要表………………55 表 4-6 坐式行為與感覺統合功能量表相關矩陣摘要表…………………55 表 4-7 坐式行為問卷背景變項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6 表 4-8 家庭管教方式與坐式行為之 one-way-ANOVA 分析摘要表………57 表 4-9 不同家庭管教方式於坐式行為總分之差異事後比較……………57 表 4-10 教師背景與坐式行為之 one-way-ANOVA 分析摘要表……………57 VII.

(9) 表 4-11 不同學校與坐式行為之 one-way-ANOVA 分析摘要表……………58 表 4-12 不同學校之坐式行為平均數與標準差……………………………58 表 4-13 坐式行為與公私立幼托園所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8 表 4-14 坐式行為總分與班級人數之描述統計……………………………59 表 4-15 進行課程時教室內可見景物於坐式行為得分之 t 檢定摘要表…59 表 4-16 教室周圍可見景物於坐式行為得分之 t 檢定摘要表……………59 表 4-17 相關矩陣摘要表……………………………………………………60 表 4-18 三種不同課程在坐式行為總分支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 4-19 各變項與坐式行為總分之皮爾森相關矩陣………………………61 表 4-20 各自變項與坐式行為總分之逐步迴歸模式………………………62 表 4-21 公私立幼托園所教室密度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70. VIII.

(10) 圖目錄 圖 2-1 感覺統合理論架構模式圖…………………………………………8 圖 2-2 前庭系統之受器……………………………………………………10 圖 2-3 幼兒前傾座椅………………………………………………………21. 圖 3-1 本研究之架構………………………………………………………37 圖 3-2 研究流程……………………………………………………………51. IX.

(1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是以「幼兒課堂坐式行為」為主要研究領域,從感覺統合「趴 姿伸展」以及「臥姿彎曲」動作測驗理論中,探討六歲的幼兒在坐式行為 上與此二動作時間與品質的表現是否有相關性存在,並分析幼兒在課堂坐 式行為的其他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共分為五個章節:第壹章為緒論,第 貳章為文獻探討,第参章為研究方法,第肆章為結果與討論,第伍章為結 論與建議。本章將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重要名詞釋義逐一進 行闡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課堂上眾多的幼兒行為問題中,擅自離座行為(out-of-seat behavior)是最常 發生的行為問題之一(Patterson, 2009)。在幼兒情緒與行為問題檢核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中,幼兒課堂擅自離座被視為外顯行為問題的指標之一 (Achenbach & Rescorla, 2000);另外,在 2004 年由林巾凱、林仲慧、林明慧、莊 孟宜、簡錦蓉、張珮玥、李勇璋以及林侑萱等人所編制之兒童感覺統合功能評量 表中,也有相當多題項是與坐式行為(seat behavior)有關,例如「坐著時坐立不安, 身體會出現扭動等許多動作」 , 「坐著有困難一定要站起來走動或是跑跳」被歸類 為注意力與活動量的向度之中,「坐在桌前做事情,手會去撐住頭或趴在桌上」 屬於姿勢動作向度,另外「在桌子、椅子、地板上從事活動時,會不自主的搖晃 身體」,則是被歸類為感覺搜尋的向度內。因此,坐不住、坐立不安、擅自離坐 行為不只是表面上的行為表現,在其背後可能隱藏的是情緒與行為問題 (Emotional Behavior Disorder)或是感覺統合(Sensory intergration)功能上的障礙。 然而情緒或是感覺統合障礙這類問題也會發生於一般智商正常的兒童,甚至是高 智商的兒童上(Ayres, 1972)。當這些坐式行為的問題發生在一般發展的正常幼兒 身上,未接觸過此領域的幼稚園教師所接收到的感覺,往往是「孩子比較調皮」、 1.

(12) 「不合群」或是「家長慣壞了」,而忽略了孩子根本的問題所在。 在數篇對於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離座行為研究中,也提到幼兒不當的離座 行為,除了影響教師教學與同學的學習之外,也會影響到自身在課堂上的的學習 參與度(陳佳敏,2008;周怡君、黃雅琪、王淑娟,2009;林代淇、謝佩容,2010)。 由教育環境來看,台灣的公私立幼托園所到 2007 年統計共七千多間,學校 課程從開放式的主題教學、方案教學、華德福、蒙特梭利到傳統教學、單元教學 等,模式種類繁多。儘管在開放式教學的環境中,強調幼兒自主探索,能自由的 在教室環境中走動,但在教室中仍有例行性活動,需要幼兒在位置上維持一段時 間,例如:點心時間、點名、故事時間等。除此之外,在台灣注重課業的風氣下, 坊間應家長要求強調認知、才藝為主之傳統課程的幼托園所還是很多。因此,幼 兒在課堂是否能維持適當的坐式行為,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與要求。 但是更迫切的問題是,無論是在那個園所中就讀,到了大班的下學期,當大 部分的幼兒都滿六歲以後,都會進入到幼小銜接課程,在 2008 年度的修訂國小 課程綱領中,規定國小一節課時數為 45 分鐘,也就是幼兒必須從原本一堂約 20 至 30 分鐘的課程調整到一堂 45 分鐘,並且維持在座位上不能隨意走動。因此, 合適的坐式行為對於這些即將面臨小學的兒童就更顯重要。當幼兒不良的坐姿行 為養成習慣,可能會造成日後肌肉痠痛,甚至脊椎變形,影響日後發育(吳子宏、 李勝雄,1998;邱從甲,2007)。因此幼兒平時適當的坐姿是需要從小注意的。 感覺統合治療目前在台灣各級醫院廣泛的被運用在治療發展遲緩兒童、感覺 統合障礙、發展性協調障礙及其他障礙兒童,但除了障礙兒童,感覺統合治療也 經常被普遍運用在一般正常幼兒以及學校系統中,例如幼稚園所、國小附設的知 覺動作教室等(吳慧珉,2008),也有托兒園所直接在課程中,設置每週感覺統合 教室時間給一般幼兒操作,因此引起研究者研究感覺統合領域結合教育的興趣。 在感覺統合理論架構中,分為「姿勢動作」 、 「兩側整合動作協調」 、 「感覺區辨」、 「感覺調適」 、 「肢體感覺運用」 、 「注意力與活動量」 、 「情緒行為及人際關係」七 2.

(13) 個向度(林巾凱等,2004)。當幼兒在維持坐姿時,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兩側的伸 展肌肉(extension muscle)張力、腹肌的拮抗肌(antagonist)張力,還有頸部肌肉張 力、背部肌肉張力、近端關節穩定度等能力以維持上半身的靜態平衡 (Stockmeyer,1967);由於前庭核經由脊椎路徑傳送訊息到脊椎,會影響到孩子的 肌肉張力和持續調整動作的能力(盧榮昌,1990),因此前庭系統對兒童維持姿勢 的肌肉(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動作,大部分是伸張的肌肉)、姿勢控制穩定度有 莫大影響(羅鈞令,1998)。故以上這些能力在感覺統合架構七個向度中可以歸類 為姿勢動作的向度。 在姿勢動作項目中,趴姿伸展 (prone extension posture) 及臥姿彎曲(supine flexion)動作是「感覺統合臨床觀察測驗」中的兩項重要的評估項目。Ayers(1972) 認為趴姿伸展動作是最能夠反應前庭—本體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當前庭覺與本 體覺對頭部與上半身伸展肌肉輸入訊息減少時,維持趴姿伸展的能力將會受到影 響;而臥姿彎曲動作則是前庭覺對頸部彎曲肌的輸入訊息的反應(Bundy, Lane & Murray, 2002)。由此可以知道,這兩個動作是反映出前庭與本體覺對抗重力肌肉 群訊息輸入的結果,抗重力肌肉群即包含了上述的兩側的伸展肌肉,臥姿彎曲則 能表現出腹側結抗肌的能力,因此這些能力和坐姿的維持能力是息息相關的,但 目前並沒有實際上的研究數據可以證明。目前有關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動作相關 研究中,國外已有建立 3-12 歲的常模,在國內亦發展出電腦化評估工具來評估 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以及其他感覺統合相關的姿勢動作測驗(Bowman & Katz, 1984; Gregory-Flock & Yerxa, 1984; Harris, 1981; Josephine Longo, 1984; Lefkof, 1986; 吳慧珉,2008;李仁傑,2010),其中吳慧珉(2008)利用此工具建立一部分 資料數據,但可惜六歲幼兒樣本人數僅 17 人,因此未足夠建立具代表性的一般 幼兒常模。 在坐式行為相關研究中,已有部分針對自閉症幼兒的研究,以感覺策略治療 來消減離坐行為以及增強學習參與度(Denise & Ilene, 2004),而國內也有對於自 閉症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的離坐行為處理之成效研究,但大多著重於行為改 3.

(14) 變與治療(李欣,2007; 周怡君等人,2009;林代淇、謝佩容,2010;陳佳敏, 2008);另外在坐姿方面國內外的研究多以探討腦性麻痺兒童的坐姿擺位以及相 關輔具的使用為主,並未探討一般幼兒在坐式行為上的表現和影響幼兒坐式行為 表現之因素(Caneiro et al., 2010; Chung et al., 2008; Field & Roxborough, 2010; Harbourne, Willett, Kyvelidou, Deffeyes & Stergiou, 2010; Page et al., 2009)。因此本 研究針對六歲一般發展之幼兒,以幼兒在趴姿伸展動作測驗之表現,探討其在課 堂上之坐式行為以及其他影響因素,希望能透過現象的觀察,讓未來的研究者對 於幼兒坐式行為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提供給幼教實務工作者有多一個角度來思 考並改善。.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一、 了解六歲幼兒在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動作的維持時間與品質上的 平均表現。 二、 探討影響六歲幼兒坐式行為的相關影響因素。 三、 探討六歲幼兒上課坐式行為的預測變項. 貳、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以下問題: 1-1. 一般六歲幼兒的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動作的平均維持時間以及表現分 數為何?. 2-1. 影響六歲幼兒坐式行為表現的相關因素為何? 4.

(15) 2-2. 不同性別之六歲幼兒在坐式行為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2-3. 不同教學模式之正常六歲幼兒在坐式行為表現是上否有差異? 2-4. 在三種情境(美勞創作、聽故事、認知課程)當中,六歲幼兒在坐式行 為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2-5. 不同家長管教方式中的六歲幼兒在坐式行為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3-1. 六歲幼兒在上課坐式行為之重要預測變項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 感覺統合 Ayres(1972)定義所謂感覺統合為「組織來自於身體和環境的感覺過. 程,使身體能在環境之中有效的運用」 ,由身體各種感官刺激如視覺、聽 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促進神經系統學習組織及整合各種感覺輸入, 並能成熟運用肢體,以達成神經系統成熟發展之目標。本研究所定義之感 覺統合功能是根據 Bundy 等人 (2002)提出之感覺統合理論架構為基礎。. 2.. 趴姿伸展(prone extension)/臥姿彎曲(supine flexion) 「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動作為「感覺統合臨床觀察測驗(clinical. observations )」兩項評估項目,用以評估個案的肌肉張力與前庭本體覺功 能。本研究中「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動作功能的質的表現是觀測頭 部與胸部抬起時的高度,手與大腿是否離開地面,以及抬起時各部位是否 同時抬起,手腳是否等高或是開合搖晃;量的表現指的是動作維持的時 間。在本研究中將質的觀察部分(頭部、胸部、手部、腳部)以趴姿伸展及 臥姿彎曲動作質性評分表計分。 3.. 坐式行為(Seat Behavior) 5.

(16) 本研究中,坐式行為包含在座位中的行為(in-seat behavior)以及離座 行為,在座位上的行為分為兩個情況,一為幼兒維持在座位中,無論坐姿 如何,臀部都接觸到椅子或是地板;一為幼兒離開椅子或站起,但仍然維 持在座位中未離開。離座行為則指幼兒未經老師同意擅自離開自己應該所 處的位置,如:在教室內走動、奔跑或是離開教室。. 6.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姿勢動作的神經生理系統 壹、 感覺統合理論與趴姿伸展及臥姿彎曲動作 所謂的感覺統合為「組織來自身體及環境之感官刺激的過程,使身體 能在環境中有效率的運用,促使神經系統達到成熟發展的目標」這些感官 刺激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如對抗地心引力、頭部位置改變、直 線加速、減速、角加速度運動)、本體覺(肌肉出力狀態、關節的位置、肢 體姿勢感覺、關節的主動、被動動作、運動感)等(林巾凱,2010)。 根據 Bundy 等人(2002)在最新修訂的感覺統合理論架構中,如圖 2-1, 將大腦的神經感覺整合行為分成七個向度: 「姿勢動作」、 「兩側整合動作 協調」 、「感覺區辨」 、「感覺調適」、 「肢體感覺運用」、 「注意力與活動量」 及「情緒行為及人際關係」,其中一個向度的功能產生問題,就會造成外 顯行為表現的異常。在本研究當中所探討的趴姿伸展及臥姿彎曲姿勢與坐 式行為之關連,即為感覺統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也就是「姿勢動 作」向度。 在姿勢動作發展中,趴姿伸展為軀幹伸直肌的作用,臥姿彎曲為軀幹 軀屈肌肉的作用,當幼兒剛學會坐著時需要軀幹伸直肌與屈曲肌之間良好 的交互作用才能維持,因此幼兒的趴姿伸展及臥姿彎曲動作能力的表現常 被視為是爬行或坐的基礎(廖華芳,2004),而隨著年齡長大這兩項能力與 日後維持坐姿的能力是否有相關,則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 7.

(18) 圖 2-1 感覺統合理論架構模式圖 資料來源:Bundy, Lane & Murray(2002)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2nd). philadelphia: FA Davis Company.. 貳、 姿勢動作的神經生理系統 在「感覺統合臨床觀察測驗」中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測驗是重要評估 項目,所代表的是姿勢動作的能力,Ayres 博士認為這個測驗是前庭—本 體覺功能的重要評估指標(Bundy et al., 2002)。趴姿伸展、臥姿彎曲動作的 神經生理系統與肌肉張力、姿勢動作之間彼此的關係為何?首先要由前庭 本體系統的神經傳導路徑來回顧。 在感覺統合中,姿勢動作主要的刺激來自於前庭感覺、本體感覺以及 視覺刺激,而本研究所探討的趴姿伸展、臥姿彎曲動作與坐姿肌肉張力和 前庭感覺與本體感覺較有關,因此以下分為兩段作說明,第一段敘述前庭 系統以及其路徑的重要性,第二段介紹本體感覺以及本體感覺對姿勢動作 8.

(19) 的影響。 一、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 (一)內耳前庭(vestibule)構造 前庭系統包含位於兩側內耳上的接受器、傳達受器訊息至中樞神經系 統之周邊神經纖維及頭部空間位置與運動訊息之中樞連結。內耳構造包含 兩部分:骨性迷路(bony labyrinth)以及包含在其中的膜性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骨性迷路是指顳骨岩部內部許多的腔室,膜性迷路位於骨性迷 路的內面(盧榮昌,1990)。骨性迷路包含三個部分:前庭(vestibule)、耳蝸 (cochlea)和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膜性迷路則包括前庭內的橢圓囊 (utricle)和球囊(saccule)、耳蝸內的耳蝸管(cochlea duct),以及骨性半規管 內的膜性半規管(membranous semicircular canal),如圖 2-2 所示。 一般而言,內耳前庭在功能上又可分為靜態迷路(static labyrinth)與動 態迷路(kinetic labyrinth)。靜態迷路可偵查頭部的直線加速度和靜止時頭部 的方位,動態迷路則對頭部的旋轉和角加速有反應(馬大元, 2006)。 靜態迷路的受器包含上述的橢圓囊及球囊,內有相互垂直的平衡斑, 平衡斑由有系統性排列的毛細胞和耳石(otoliths)所組成,頭部傾斜導致耳 石的位移重量施加於纖毛上,就可以偵測頭部在三度空間中的運動或姿 勢。橢圓囊主要偵測水平方向的直線加速度、持續性動作,以及低頻的刺 激-靜止的頭部姿勢或是每秒低於 2 度的動作;球囊主要偵測垂直方向運 動、重變化及振動的刺激(汪宜霈,2009;Fisher & Bundy, 1989; Roberts, 1979; Wilson, 1979)。 動態迷路中的三半規管,分為上半規管、後半規管和水平半規管,其 中有內淋巴液,彼此互相垂直,負責偵測頭部的角加速度或減速度的速率 及方向上的變化。在每一個半規管和橢圓囊接合處會膨大成壺腹 (mapulla),內有感覺受器,稱壺腹脊(crista ampullaris),可感覺頭部的運動, 尤其是在角加速度或減速度運動,當運動方向和某個半規管同平面時,會 9.

(20) 造成最大的反應,半規管中內淋巴液的流動會引發兩邊耳朵纖毛往不同方 向擺動,因此內耳會將不同的神經衝動傳至腦部,與其他系統的感覺刺激 整合後再傳至適當的骨骼肌,以維持身體的平衡(汪宜霈,2009)。 綜合以上,可以知道這些受器能偵測地心引力及不同方向的重力刺 激,並轉換成神經訊號傳遞到腦部讓個體知道頭部的位置及方向上的改 變。這些各方面的刺激經由受器接收,化為訊號經由前庭神經傳導到前庭 神經核,前庭神經核位於腦幹之中,每側各有四個神經核:外側前庭核、 內側前庭核、上側前庭核、下側前庭核,這四個前庭核接受來自脊髓、小 腦、及視覺系統輸入的訊息,這些輸入的統整有助於偵測頭部動作及頭部 與重心的相對姿勢(Bundy et al., 2002)。只要個體不躺著接受地心引力時前 庭系統就可以偵測到,並讓個體產生肌肉張力。頭部位置改變或有任何速 度的變化也是透過前庭系統可以偵測到。因此前庭系統猶如個體的指南 針。因此當個體在維持趴姿伸展以及直立的坐姿時,透過前庭機制,就能 偵測到頭部平行於地面,或是垂直於地面,進而輸入至前庭核,以做出相 對的姿勢反應。. 圖 2-2 前庭系統之受器 資料來源:汪宜霈(2009) 。感覺統合。臺北市,五南。 10.

(21) (二)前庭和脊椎路徑(vestibulospinal tract) 感覺系統神經傳導路徑分為上行及下行路徑,其中下行路徑與興奮肌 肉群較有關聯,而趴姿、臥姿及坐姿需要運用到的伸肌張力主要由前庭— 脊椎路徑支配,因此以下只針對下行路徑作說明。 在前庭核與其他神經傳導路徑當中,對肌肉張力最有影響的路徑為前 庭—脊椎路徑,尤其是抗重力肌肉群,也就是頸部、軀幹以及腿的伸肌, 其又分為:外側前庭—脊椎路徑(lateral vestibulospinal tracts 簡稱 LVST) 以及內側—前庭脊椎路徑(medial vestibulospinal tracts 簡稱 MVST) ,前庭 核經由外側及內側前庭脊椎路徑將訊息投射至脊髓,這些路徑負責影響肌 肉張力以及連續性的姿勢調整(Bundy et al., 2002; Guyton & Hall,1996/ 2005)。以下就這兩條路徑分述: 1.外側前庭-脊椎路徑(LVST): 此路徑會接收來自半規管、橢圓囊、球囊、前庭小腦連結及脊椎訊息, 並傳導至頸、腰、及薦部(sacral)脊髓的α以及γ神經元。α運動神經元 支配肌肉纖維,而γ運動神經元則投射至肌梭(muscle spindle),因此前 庭系統對於姿勢維持的肌肉、姿勢控制及穩定度有關鍵性的影響。由橢 圓囊和球囊的輸入傳導主要經由此路徑至肢體以及上軀幹的運動神經 元,引起支持性的姿勢反應(即張力性的姿勢伸直)。舉例來說,當幼兒 俯臥頭部由平行地面撐起至垂直地面角度時,前庭系統偵測到頭部角度 的改變,藉由此路徑傳導至四肢以及上軀幹的運動神經元,導致伸肌群 的興奮並抑制屈肌群,藉此維持趴姿伸展的姿勢;相反的,在仰臥彎曲 的時候,由前庭覺的輸入(特別是橢圓囊所引起的)則會誘發頸部和上軀 幹的翻正。 2.內側前庭-脊椎路徑(MVST): 此路徑接受來自小腦及皮膚與關節接受器的輸入訊息,路徑中的纖維投 射至脊髓頸部區域的屈肌及伸肌運動神經元,這些輸入有助維持頭部在 11.

(22) 空間的姿勢穩定(Bundy et al., 2002)。來自半規管的訊息經由此路徑傳 出,造成兩側頸部和上軀幹肌肉的適當運動,具體的來說,瞬間或有角 度的頭部動作會刺激半規管而導致快速、瞬間的反應。 此二條前庭脊椎路徑對於支配抗重力肌肉的運動神經元具有強力的促 進作用,這些作用有助於局部肌伸張反射及加強身體與四肢的伸肌張力, 足以產生力量支撐身體抵抗重力與維持站立姿勢。馬大元(2006)歸納前庭 脊椎路徑之功能:1.促使同側上、下肢與脊柱伸肌之收縮,並抑制對側屈 肌之收縮。2.與維持直立的姿勢和平衡有關,這是由抗重力的伸肌所造成 的結果 3.雖然不直接控制皮質的隨意動作,但在高技巧的動作整合中扮演 重要角色。此部分的工作也可能由下橄欖核與小腦的迴路來擔任。而前庭 核在興奮抗重力肌肉的角色,是回應來自前庭的訊息,而選擇性地控制傳 給不同抗重力肌肉群,讓個體保持頭部與軀幹的穩定以維持直立的姿勢 (Guyton & Hall, 2005)。 二、本體感覺(proprioceptive senses) 在某些文獻中,本體感覺常和運動覺(kinesthesia)一詞交替使用。本體 感覺是與身體物理狀態有關的感覺,包括位置和肢體在空間感覺、肌腱和 肌肉的感覺、從腳底來的壓覺。本體感覺又可稱之為位置感覺(position sense),可分為兩大類:1.靜態位置感覺(staic position sense),指身體各部 份相對位置的意識感覺;2.運動覺(kinesthesia),也叫運動知覺或動態本體 感覺。要感知靜態或動態的位置必須依靠各關節於各平面彎曲的程度及改 變的速率,因此有許多不同型態的接受器可幫助偵測關節的彎曲度並決定 位置感(Guyton & Hall, 2005)。 (一)本體感覺接受器 本體覺的輸入主要由肌梭、關節與肌腱接受器所引起。以下分別介紹 本體覺之受器(Bundy et al., 2002; Guyton & Hall, 1996/2005; 汪宜霈, 2009): 12.

(23) 1. 肌梭:肌梭分布在身體骨骼肌上,尤其在手臂或腳的小肌肉上,肌梭的 功能在偵測肌梭與肌梭外纖維(extrafusal fiber)的長度變化,尤其是對 「牽拉」(stretch)刺激的反應最明顯,包含靜態以及動態的牽拉。當梭 外纖維較梭內短時,由肌梭傳遞出去的神經衝動頻率會減少,表示肌肉 張力的增加;當梭外纖維較梭內長時,肌梭傳送至脊髓的神經衝動頻率 增加,表示肌肉正在解除拉張,而脊髓會將動作衝動再傳回肌肉。每個 肌梭上有兩種感受器,分別為初級(Ia)感覺神經纖維與次級(II)感覺神經 纖維,初級感覺神經纖維所傳的的是肌肉長度速率改變的資訊,以及改 變的數量;次級感覺神經纖維傳的是靜態位置的資訊,以及持續的牽拉 與收縮的訊息,兩種纖維決定身體的位置以及肢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肌 梭的兩端是可收縮的,由γ運動神經元所支配,與另一個支配梭外骨骼 肌的α運動神經元是相對的,根據這些部位的收縮程度可以調整初級與 次級感覺神經纖維的敏感度。當肌肉拉長時,這些神經末梢會傳送神經 衝動到脊髓,並同時興奮主動肌與抑制拮抗肌,這就是所謂的交互抑制 (reciprocal inhibition),藉著此二組肌肉適當的收放產生動作。在當需要 對抗阻力產生動作時,會發生主動牽拉(active stretch),例如,在本研究 中幼兒趴著對抗地心引力仰起頭、上肢與下肢時,肌肉會收縮以對抗地 心引力的作用,當肌肉收縮對抗地心引力時,因為肌肉受到牽拉,會導 致更多的肌群被活化,這個反應讓肌肉收縮變的更強,也帶來更多本體 覺的回饋,而這些能力對於兒童的姿勢控制、以及調節姿勢張力來說非 常重要。 2. 皮膚的受器:觸覺的觸壓(deep pressure)和本體覺是由同一條神經路徑 「背柱內側蹄系路徑(Dorsal Column Medial Lemniscal Pathway)」傳遞, 但這兩種感覺之間是有差異的。 3. 關節與肌腱的受器:在關節囊、關節軟骨和肌腱中有許多本體覺受器, 這些受器在關節產生動作時會變形,進一步將關節位置與動作的訊息傳 13.

(24) 遞出去。高基氏體(golgi tendon organ)位於肌肉與肌腱之交界處,高基 氏體和肌梭最大的不同在於肌梭偵測肌肉的相對長度,而高基氏體主要 的功能是感覺肌肉的張力,當肌肉過度收縮時,高基氏體會將神經衝動 傳至脊髓並抑制主動肌肉的收縮,可避免肌肉被過度拉扯。關節接受器 過去被認為是主要的本體覺來源,現在則認為沒那麼重要,關節接受器 主要是預防過度伸直以及過度彎曲。 由以上介紹可知本體覺的回饋是從肌肉部分及關節而來,由肌梭初 級和次級的纖維在肌肉伸展及抗重力收縮時之長短,以及高基氏體偵測 肌肉在力量及張力的改變,它們提供中樞神經系統在動作進行中有關肌 肉改變的資訊,以產生動作所需要的正確力量(Jones, 1999)。 (二)前庭系統與本體感覺的交互作用 前庭與本體的過程被認為是共同參與主動動作的知覺、身體的發展及 姿勢反應運用,特別是與伸展動作的肌肉有關,前庭系統可說是位於身體 內部的參考點,而本體感覺則是位於身體外部的參考點,他們皆不斷提供 大腦內在環境的訊息,這些系統共同運作,影響兒童對主動性動作的察覺 及身體概念的建立,也提供運動系統一個清晰的外在環境及身體影像地 圖,因此前庭系統及本體系統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汪宜霈,2009)。在 Nashner、Black 與 Wall (1982)的研究中指出,來自前庭系統的輸入能被應 用來解決前庭-視覺-本體覺的衝突,而且當其他感覺輸入受到干擾時,前 庭系統與本體系統照樣會提供個體一個穩定的參考架構。 綜合以上資料可知道前庭與本體系統的交互作用,對於維持身體直立 所需的肌肉張力與動靜態平衡的影響,許多感覺統合臨床觀察者著重本體 覺,雖然要區別來自內耳的本體覺及來自肌肉的本體覺並不容易,但前庭 覺及本體感覺的傳輸對肌肉張力、姿勢穩定及抗重力姿勢的重要性是不容 忽視的(Bundy et al., 2002)。因此本研究中幼兒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姿勢的 維持就是抗重力肌肉群的發展的指標之一,而維持靜態坐姿等動作則需要 14.

(25) 背部伸展肌肉群及腹部肌群收縮的協調,因此前庭本體感覺的輸入與這些 動作的維持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此項功能不佳,兒童需要努力對抗地心引 力以維持姿勢,如本研究所探討的趴姿伸展、臥姿彎曲動作與靜態坐姿的 維持;幼兒在桌上活動也常會見到手撐著頭、趴在桌上等不良姿勢(林巾凱 等人,2004)。 在兒童維持趴姿伸展及臥姿彎曲的動作時,需要由前庭脊椎路徑傳導 訊息至頸部、上軀幹以及四肢以維持姿勢,或是產生腹部肌肉群收縮,以 抵抗地心引力同時抬起頭部、胸部和上臂及大腿;維持姿勢時,需要足夠 讓兒童在一段時間之內保持身體穩定的近端關節的穩定度,以避免身體搖 晃或是鬆開手。然而肌肉張力、近端關節穩定度與姿勢動作的關係為何 呢?在這之前先定義何謂姿勢(posture)與動作(movement)。姿勢是指身體 在某個時刻所採取的位置或肢節角度或骨頭之間的排列,動作是指由一個 姿勢轉變為另一個姿勢的過程,而姿勢控制就是控制或維持姿勢的過程(胡 名霞,2006)。因此趴姿伸展與臥姿彎曲的維持,及靜態的坐姿都屬於一種 姿勢的維持,當幼兒從趴著到抬起頭手腳,以及由坐姿到站姿的轉變則是 一種動作。 肌肉張力(muscle tone)是指肢體在被動關節活動上所產生的阻力,正常 人在鬆弛狀態下,肢體從關節處被牽拉,可感覺肌肉存在著一定的阻力(盧 榮昌,1990);關節穩定度則是指伸直肌收縮以在承重時穩定近端關節,達 到穩定身體位置的能力。所謂近端關節就是靠近身體中軸線部位的關節, 如頸部、軀幹、肩、腰、骨盆等關節,在中軸部位的肌肉(axial muscles)張 力的分布、控制形式與四肢是不同的,肢體中軸部位的肌肉,包含軀幹背 部、腹部的肌肉,負責維持肢體的姿勢,這兩處肌肉共同收縮,提供遠端 關節所需的穩定度,中軸區所連接頭部、四肢,使他們成為一個功能單位 以維持靜態姿勢,完成各種複雜動作任務(Gurfinkel et al., 2006)。當個體伸 手取物的時候,身體的中軸肌比遠端肢體肌肉張力的改變先發生 15.

(26) (Stephenson,1993),由此可見遠端關節作動作需要依靠中軸的肌肉收縮, 而中軸肌所產生的肌肉張力即為姿勢張力,姿勢張力在人體中軸區是非常 重要的。 姿勢張力提供姿勢穩定度,而前庭與本體的感覺輸入則是刺激中軸肌 姿勢張力產生的關鍵,因此前庭-本體覺的輸入,腹部、背部姿勢張力反應, 讓個體產生能維持趴姿伸展、臥姿彎曲動作及坐姿的能力,這些都是有關 連的,接下來探討本研究趴姿伸展及臥姿彎曲動作與坐姿能力之間的關 係。. 16.

(27) 第二節 趴姿伸展、臥姿彎曲與坐姿 壹、 趴姿伸展及臥姿彎曲動作之重要性與發展 在嬰幼兒粗大動作的發展中,通常由頭部動作控制先完成,然後才會 翻身、坐、爬、站、走等,最基本的姿勢穩定的發展被認為是最重要的。 Stockmeyer (1967)將姿勢穩定的發展分為靜態穩定以及動態穩定二部分, 嬰幼兒首先由靜態穩定的發展然後達到動態的穩定。而靜態穩定的發展部 分透過加強頸部、軀幹、肩膀和臀部的張力,嬰兒藉由移動自己的身體各 部位強化這些張力肌肉,使這些肌肉收縮並在抗重力的狀態下維持一段時 間的伸展,因此在生命的第一年中,抗重力肌肉群控制的發展是一般動作 發展的關鍵。趴姿伸展及臥姿彎曲動作被認為是粗大動作發展的里程碑之 一,代表的是感覺系統與肌肉姿勢控制之間聯結的成熟(廖華芳,2004; Sellers,1988),由表 2-1 可以看到幼兒一年內體感覺和前庭系統與姿勢控制 的聯結大致發展完成。. 表 2-1 嬰幼兒姿勢控制發展 出現時期 出生~2 個月大 2 個月大~持續終生 2 個月大~持續終生 2 個月大~持續終生 2 個月大~持續終生 4 個月大~持續終生 6 個月大~持續終生 6 個月大~持續終生 9 個月大~持續終生. 姿勢控制發展 感覺與動作系統間無法成現有組織之姿勢控制規則 具備協調之頸部肌肉動作於姿勢控制 視覺與至頸部肌肉之姿勢控制聯結形成 體感覺至頸部肌肉之姿勢控制聯結形成 前庭系統至頸部肌肉之姿勢控制聯結形成 多重感覺至頸部肌肉之姿勢控制聯結形成,達成頭部控制 感覺與動作之協調控制規則由頸部延伸至軀幹 視覺與下肢肌肉之姿勢控制聯結形成 體感覺至下肢肌肉之姿勢控制聯結形成. 資料來源:廖華芳(2004) 。小兒物理治療學。台北: 禾楓書局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發展是由頭到上肢再到下肢,嬰兒三個月到六個月 之間,首先是頸部和軀幹的伸展,接著伸展上部軀幹和上肢,從而導致下 17.

(28) 部軀幹和腿的伸展,廖華芳(2004)整理幼兒粗大動作發展順序如表 2-2。. 表 2-2 一歲以下嬰兒俯臥、仰臥及坐姿發展順序 出生. . . 3~6 個月.  . 俯臥 頭偏向一側,臀部  抬高,髖關節與膝 關節完全彎曲,膝 關節縮於腹部下。 水平懸空時,頭無  法維持與身體同 一平面高度 抬頭並維持 90 度  前臂支撐體重使 胸部離地. . . . 6~9 個月. . 雙手承重. .  . 一手承重、一手伸  出取物 翻身.  . 肚子貼原地轉 肚子貼地向前爬. 仰臥 四肢完全彎曲,不對  稱姿勢. 坐 仰臥拉至坐時頭後 仰. 四肢自發性動作. . 抱著時頭部前彎, 軀幹彎曲. 頭習慣保持在中 間,成對稱姿勢 下肢有交替踢直的 動作,兩手在胸前互 碰,髖關節較外展, 兩腳可以互碰 下肢屈曲張力低,具 分離動作,腳板可貼 地面 腹肌與腿部肌力發 展,可舉腳至嘴或以 手玩耍 頭能抬離地面,頭部 完全控制 用手抓自己的腳玩. . 仰臥拉至坐時頭與 身體保持一直線 軀幹較為伸直. .      . 9~12 個月. 資料來源:廖華芳(2004) 。小兒物理治療學。台北: 禾楓書局 18. 支持性坐,軀幹直 立 用手撐可獨坐 仰臥拉至坐頭可彎 曲超過軀幹 自己能從躺到坐 獨坐且兩手進行活 動 坐著可向前取物再 恢復坐姿.

(29) 由表 2-2 可以知道,當幼兒在趴姿以及臥姿的承重能力、頭部控制能 力較具備時,幼兒的坐姿也同時發展,漸漸的能支持軀幹直立,因此軀幹 彎曲和伸展的適當發展是身體骨盆前傾、後傾、傾斜、身體側彎、伸展等 一系列動作的先備能力(Sellers, 1988)。在感覺統合理論中,姿勢性的缺陷 被認為是前庭和本體覺處理過程的行為表現,因此治療師必須將對姿勢控 制所做的臨床觀察納入感覺統合評估中(Fisher & Bundy, 1991),而趴姿伸 展及臥姿彎曲動作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在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感覺統合障 礙的臨床觀察裡,用以判斷前庭本體系統以及姿勢控制的能力。. 貳、 坐姿姿勢控制 坐姿平衡對日常活動功能是先決的安全條件,而且與立姿有密切之關 係(莊芝菁,1991),關於坐姿姿勢控制的議題尚未像站立的姿勢控制那樣 廣泛被討論,但許多學者相信,坐姿的姿勢控制機制的重要觀念基本上與 站立姿式控制機制是類似的。對於坐姿的研究,在 1950 年代就有歐洲學 者使用肌電圖研究靜態坐姿、站立及行走時豎脊肌(Erector spinae)、腹直肌 與胸、腰椎的骶棘肌(Sacral spinal muscle)的狀態,指出當身體向後伸展 時,由豎棘肌開始一個短脈衝,然後由腹直肌控制與活動,而軀幹彎曲時 則相反由腹直肌開始發起,然後由豎棘肌(Vertical spine muscle,豎脊肌 的一部分)控制(Floyd & Silver, 1955)。因此軀幹的肌肉負責從事軀幹前 彎、後仰、側彎和轉身等各種動作。Bohannon (1995) 曾提出軀幹的肌肉 力量受損與坐姿平衡呈現顯著之相關性,由坐到站的動作以及靜止站立時 皆可偵測到軀幹肌肉之活性。在人體呈現坐姿的時候,身體並非靜止不 動,而是不斷的調整坐姿的細微動作,一般成人的坐姿平衡反應是由髖關 節、骨盆甚至下腰部的協調動作所提供,靠中軸肌的肌肉群來牽動這些關 節,藉由這些關節的微小動作調整上半身些微往前、往後、往左、往右, 來做有效率的平衡反應,並消除脊椎、骨盆部位不正常的壓力。當這些反 19.

(30) 應不足以維持穩定時,上肢則出現大動作來維持平衡,如果還是不足以維 持平衡,上肢將會出現避免跌倒的保護性反應,此即為坐姿行為(陸劍雄、 張福昌、申利民,2005;Seelen, Potten, Drukker, Reulen & Pons, 1998),因 此可知道坐姿姿勢控制會受上肢支撐的影響,若有上肢支撐,可較容易維 持坐姿平衡。但許多功能活動常需運用到上肢,例如操作教具、伸手拿東 西等,就需要運用到動態的姿勢控制,這其中也牽涉許多肌肉活動改變為 持姿勢穩定(楊郁雯,2007),而保持平衡穩定的關鍵就在於身體中軸肌肉 的姿勢張力,中軸肌的姿勢張力在前面文獻探討時也強調過與趴姿伸展動 作和臥姿彎曲動作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及假設此二動作的表現,可 能會與幼兒維持坐姿有關連。 總結上述,在維持坐姿時,需要運用背脊肌、腹直肌、骨盆、臀部與 腿部等所產生的姿勢張力來保持身體的穩定度,讓上半身順利執行其他的 任務,研究者參考李玉龍(1990)與劉又升(2002)之理論,並整理坐姿所需要 運用到的中軸肌以及其功能,再與趴姿伸展和臥姿彎曲動作做對照,如表 2-3。. 表 2-3 中軸肌部位肌肉及功能 肌肉名稱 豎脊肌(erector spinae) 背最長肌(longissimus muscle) 腰髂肋肌(musculus iliocostalis lumborum) 腹橫肌群(transverse abdominal muscle)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腹內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功能 伸長背 伸長/彎曲脊椎 伸直脊椎/降肋 伸直/旋轉脊柱 屈曲脊柱/降肋 屈曲脊柱/降肋 屈曲脊柱/降肋. 使用到的動作 趴姿伸展、坐姿 趴姿伸展、坐姿 趴姿伸展、坐姿 趴姿伸展、坐姿 臥姿彎曲、坐姿 臥姿彎曲、坐姿 臥姿彎曲、坐姿. 軀幹運動時,前屈為腹肌群和腹腰肌之作用,後仰時為背肌群之作用, 而側屈為背肌群和外腹斜肌之作用,根據臨床專家們實務上的經驗也發 20.

(31) 現,當幼兒姿勢張力低,便無法長時間維持坐姿,因此在課堂上坐著聽講 教師上課時,姿勢不穩定的情況下肢體可能會呈現出不斷變換姿勢的情 形,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在教師上課的內容,甚至較嚴重的個案無法維持 在座位中,必須離開座位站起來走動,這造成教師班級經營的困難,也影 響學童本身的學習能力及學習效果,造成學習上的困難。以幼兒搖晃椅子 為例,當兒童為了在桌面上工作或寫字,而將軀幹前傾時,支撐頭部的背 部和頸部的肌肉負荷會增加,造成頸部和背部產生疲勞,兒童往往會將腿 部向前傾斜,彎曲膝蓋翹起椅子以緩解背部的壓力,通過將椅子傾斜,如 圖 2-3,他們避免彎曲著背,使正面和背部肌肉放鬆,保持舒適的坐姿 (Mandal, 1982)。. 圖 2-3 幼兒前傾座椅 資料來源: From ”The Correct Height of School Furniture” by Mandal (1982) Human Factors, 24(3), 257-269.. 21.

(32) 第三節 坐式行為之探討 本節主要探討影響幼兒在課堂上的坐式行為的相關因素,因坐式行為 之相關名詞不統一,未被明確的定義,運用的領域也不同,因此在探討相 關因素前,先界定坐式行為之名詞定義以及其意義。. 壹、 坐式行為界定 坐式行為的名詞界定包含如何定義坐式行為以及對於坐式行為其他相 關名詞的瞭解。 在許多教學領域研究的文獻中,坐式行為包含了座位行為與離座行 為,一般而言,座位行為與離座行為是相對的,座位行為指的是幼兒維持 在自己的座位上,包含坐姿(sitting posture/sitting position)以及從事的活動 等的行為,而離座行為則是指幼兒在某些狀況下離開自己的座位的行為 (Cox, Gast, Luscre & Ayres, 2009; Ellison-Marino, 2003; Patterson, 2009; Schilling, 2003; Tunstall, 2010)。Denise 及 Ilene (2004)在關於替代座位對自 閉症幼兒的離座行為改善成效的研究中,定義了合適的座位行為條件:(1) 當坐在椅子或板凳上時:臀部接觸在椅子上,且椅子的四隻腳接觸在地上 (2)當坐在地板時:身體是直立的姿勢,臀部在地板上(3)當坐在治療球上 時:球在地上,臀部接觸球,至少一隻腳放在地上;違反以上條件算是離 座行為。而其他關於離座行為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對於造成行為問題的 離座行為具體定義為:未經任課教師允許,將身體離開座位,在教室內走 動,因此若是依照教師指示離開座位或是繳交作業並不算是造成行為問題 的離座行為(周怡君等人,2009;陳佳敏,2008)。 另外一個名詞「久坐行為」(sedentary behaviors)亦有人稱坐式行為或 坐式型態,是指身體長期處於坐(sit)、躺(lie)、或倚靠(recline)三種活動類 型(吳佳怡,2009;陳玫秀,2009),比較常用於工作型態與健康體適能的 領域中,與本研究相關性較少,在此不詳細討論。 22.

(33) 在本研究當中坐式行為包含幼兒在座位上的行為、坐姿以及離座行 為,並具有程度上的差別。在座位上的行為分為兩個情況,一為幼兒維持 在座位中,無論坐姿如何,臀部都接觸到椅子或是地板;一為幼兒離開椅 子或站起,但仍然維持在座位中未離開。離座行為則指幼兒未經老師同意 擅自離開自己應該所處的位置,如在教室內走動、奔跑或是離開教室。因 此坐式行為包含幼兒在自己的座位上無法維持穩定的坐姿而出現搖晃身 體或椅子、躺下、甚至離開座位時的行為。. 貳、 合適的坐式行為之重要性 幼兒離座行為是一種輕微到嚴重的連續性程度,當幼兒在課程進行中 離座在教室徘徊不去打擾別人,這是較輕微的模式;較嚴重的擲物、大聲 吼叫、讓其他幼兒分心,破壞其他人的學習環境,因此像這樣違規離座的 幼兒常被教師優先介入(Patterson, 2009)。而臨床上顯示,若幼兒能維持適 當的坐姿,能夠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以完成工作,除此之外,當幼兒減少 了不適當的離座行為,對課程的參與度以及和同學的互動同時也會提升(李 岳訓,2010;林鋐宇、劉國政、陳瑄妮,2005;Denise & Ilene, 2004)。 幼兒在幼稚園階段學會可接受的適當行為,是社會化的表現,儘管有 學者認為反抗即拒絕的行為是一般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正常行為,但絕大多 數的學者仍同意在幼兒教學中,幼兒行為問題早期發現與處理較其他年齡 階段來的重要(陳建勳,1994)。對教師而言,教室秩序的維持及對學生違 規行為的處理是每天必須面對的事,教室管理的問題是初任老師挫折感的 主要來源,也是資深教師倦怠的主要原因(王月貞,2003)。比起嚴重的攻 擊、反抗行為,教師平常疲於應付的反而是較不嚴重的「班級干擾」、以 及「遊手好閒」等不適當行為,這類問題占教室問題的 99%(Jones & Jones, 1990)。幼兒的過動行為是教師的一大困擾,尤其是注意力短暫的幼兒,當 幼兒在課程中坐不住、在教室遊走時,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破壞班級常規和 23.

(34) 其他孩子的工作,儘管大部分幼兒的好動是因好奇和精力旺盛引起,老師 可能試著制止該童在課堂裡亂跑即可維持秩序(谷瑞勉,1999;Essa, 2003),然而是否幼兒姿勢動作的能力也會影響到坐式行為表現呢?若是因 幼兒本身生理因素導致幼兒不容易維持在座位上,能夠及早發現問題所在 並做適當的介入是很重要的。. 參、 影響坐式行為之因素 行為(Behavior)之定義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就狹義而言,行為只限於個 體表現於外而且能被觀察記錄或測量的活動;廣義而言,行為不只限於可 見的外顯活動,而是擴大範圍包括以觀察所見的活動為線索,進而間接推 知內在心裡活動的歷程,因此個體的動機思考、態度等也都是行為(湯志民, 1979)。由此可知,幼兒坐式行為與坐不住等行為皆屬於一種行為的表現, 影響幼兒行為表現之因素可能也會影響到幼兒的坐式行為。 關於研究行為發展的理論繁多,近代許多學者強調與環境的互動是影 響幼兒行為的重要因素。Moos(1979)提出環境對學生行為及態度影響的重 要性。包含環境系統、個人系統、中介因素、以及個人調適適應等四個變 項內容如下: 1. 環境系統(Environment System) :包括四個層面(1)物質環境(physical setting) -建築和物質的設計,會影響心理狀態和社會行為。(2)組 織因素(organization factors)-例如學校大小、師生比例、經費等。 (3) 人類群集(human aggregate)-意指學生年齡、能力、社經背景、教育 成就等。 (4)社會氣氛(social climate)-為影響其他三個層面的主要 媒(mediator)。 2. 個人系統(Personal System) :包括年齡、性別、能力水準、價值、 興 趣、自尊等因素。 3.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包括認知評價,即個人對於環境的知 24.

(35) 覺,如:認為環境是有益或有害的,以及由個人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 所產生評價的過程。 4. 調適或適應(Coping and Adaptation):個人為適應環境所產生的行為 改變。 以傳動理論(transactional model)學者 Lazarus 與 Folkman(1984)的觀 點來看,人的行為與環境,是一種動態的、交互的及雙向的關係,並考慮 兒童本身特質(例:生物上、氣質因子)與兒童的養育環境(例:父母的教 養、文化環境),以及兩者間的交互關係,因此任何行為的產生,都是由 於自身因素與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Lazarus & Folkman, 1984)。 Gifford(1987)提出學習與物質環境的關係模式,主張「學生的個人特徵」 (例:性別、年齡、態度、舊的經驗)與「學習設施的物質特徵」 (例: 規模、人口密度、噪音、設計等)和「社會-組織氣氛」 (例:規範、課 程、教學之風格等)間的互動,會產生與學習有關的態度及行為(例:班級 參與、發問、適當或不適當的活動等)。 由以上理論可知除了幼兒本身特質,幼兒所處的環境,以及與環境的 互動方式,也會影響到幼兒在課堂中的坐式行為,幼兒本身的內在因素, 包含年齡、性別、能力等生理上的因素;外在因素可以略分為社會因素、 學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一般教育研究學者較關注在學校及家庭的作用。 在了解環境與幼兒行為的關係後,本研究將影響幼兒坐式行為分為內在因 素與外在的環境因素,其中內在因素為幼兒本身生理特質,外在環境因素 則包含幼兒所處的教室環境、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學校適應以及家庭層 面的父母教養方式,以下將一一探討各因素與坐式行為之間的關係。. 一、 影響幼兒坐式行為的內在因素 除了第二節探討過生理因素可能影響到幼兒坐式行為的表現外,國內 外較少有研究直接探討幼兒坐式行為的文獻,但許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25.

(36) 以及幼兒氣質與行為的研究中,指出注意力不足以及活動量過多常與坐立 不安的行為有密切的關係,是最明顯的外顯行為,然而注意力與活動量常 受到性別、年齡以及父母教養方式影響而有差異(翁敏嘉,1996;陳惠芳、 蔡玉蓉,2005;劉英森,2002;Essa, 2003)。 幼兒氣質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影響幼兒行為的一項重要的內在因素, Thomas 和 Chess (1996)在幼兒氣質量表中,分為九大項目包括:活動量、 規律性、適應性、趨近性、反應強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 反應閾九項;其中活動量與注意力項目較常與幼兒離座行為一起被提到。 活動量係指個體在全天的活動中,個體所表現出動作節奏的快慢及活 動頻率的多寡,是幼兒氣質的特徵之一。活動量大的個體最直接能觀察到 的表現,就是無法安靜坐在椅子上,整天動個不停,爬下爬上、動來動去 或東摸西摸(Thomas & Chess, 1996)。國外儀器測量顯示出幼兒最高與最低 的活動量可相差達四百倍,在民國 70 至 80 年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男生的 活動量較女生大,過動症(hyperactivity)的發生率男生也較女生多(3~6 倍) (王意中,1994;杜友蘭、謝玲玲,1980;洪儷瑜,1993;郭秀玲,1980; 陳玉華,1981;劉英森,2002),在美國男女的比例約為 4~9: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ssciation[APA], 1994)。除了性別之外,活動量因年齡之 差異,表現的行為亦不相同,過動行為會因年齡增加,到青少年時期而減 少,通常不專注、過動的表現在三、四歲時就已很明顯,在六歲前 90%過 動症的孩子會被鑑定出來(Barkley, 1998)。 注意力是指孩子能將焦點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或遊戲上所持續的時 間,而不被外界干擾之能力。每個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不一,隨著幼兒年 齡、發展以及個別差異而有所不同,學習環境的安排、孩子本身的興趣喜 好,和學習內容的有趣程度也都是影響注意力的因素(楊坤堂,1999)。Essa (2003) 曾定義所謂的注意力短暫是指:該幼兒參加活動比相同發展層次的 其他孩子專注時間較短的行為。若孩童注意力短暫,他會有以下可觀察到 26.

(37) 的行為,例如:無法久坐、難以專注正在做的事、從事一活動時會分心等 行為來證明。一般而言,當幼兒隨年齡逐漸發展成熟,能維持注意力的時 間也愈長,通常五、六歲幼兒的注意力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約能集中 15 分鐘,如果成人組織得法,可延長至 20 分鐘,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 動,因此幼兒注意力時間可以維持更長,六歲幼兒在遊戲情況下注意力可 達 96 分鐘(廖華芳,2004)。在性別上的差異較少被提及,陳淑絹(1999)在 對國小學童進行的研究中顯示,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以及總注意 力不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在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態度和總適應力也不 會因性別而有差異。因此幼兒的注意力受到興趣、以及課程內容所影響, 較有興趣的課程可能維持較久的注意力,相對的也比較能夠待在位置上參 與課程。 除了活動量與注意力,幼兒在學校常規的適應力也會影響幼兒的行 為,例如:剛進入班級的幼兒可能因為焦慮、好奇心、或是不清楚在什麼 時間要做什麼事情、不習慣等待而離開座位或教室(Essa, 2003)。幼兒需要 適應的教室的規矩,大致可分為:上課的規矩、坐的規矩、說話的規矩、 聽課的規矩、排隊的規矩、課室中的規矩和其他等等規矩。幼兒對新環境 的適應則受到本身氣質、性別、父母管教的方式以及教師帶班所影響(何家 儀,2003)。. 二、 影響幼兒坐式行為的環境因素 一般對於兒童行為問題之環境因素探討以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因 素為主(Essa, 2003),儘管社會環境因素對幼兒行為有些許影響,但並非最 主要的來源,對坐式行為影響較間接,因此本研究著重於學校因素與家庭 因素的探討,學校環境包括物理的環境,以及課程教學模式;家庭因素指 家中父母教養方式。. 27.

(38) (一)教室物理環境與坐式行為 1.教室佈置擺設 良好的學前兒童環境的安排,要能充分發展兒童適當的行為。要考慮 幼兒年齡增長、與成熟度,要能反應他們的能力、興趣、注意力廣度等的 變化。教室環境的佈置、桌椅的放置及組合,傳遞幼兒許多訊息,例如空 曠的教室沒有間隔易使兒童相互追逐;東西放在高處,則孩子常需要依賴 老師幫忙拿下來,室內走道穿越經過活動區則易造成破壞行為及攻擊行 為,因此空間的佈置會助長或抑制幼兒某些行為的發生 (Essa, 2003)。 教室內的刺激對幼兒行為亦會造成影響,如色彩、採光、聲音、溫度、 桌椅的質感等,孩子若有注意力的困擾可能是因為有時教室內的刺激太 強。通常一般孩子積極參與活動時會是喧嘩的、活潑的,但對於外界刺激 敏感的孩子可能會受不了(湯志民,1979;Essa, 2003)。在陳惠芳與蔡玉蓉 (2005)關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幼兒學習環境的研究中也提到,教室內的 課桌椅位置、以及安靜角的設置,會影響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注意力 以及學習能力。 2.教室人口密度 教室空間的人數以及空間的安排很重要,當在進行活動時,過多孩子 擠在一起會有推擠、攻擊等行為,活動器材或教具不夠則會造成幼兒爭 執,或是因為等待太久無所事事而在教室內閒晃,因此當室內人數愈多, 幼兒就愈容易躁動,兒童自然活動量的個人空間若太小,就會造成問題; 就空間密度來看,當空間密度降到每十平方英尺一位幼兒時,孩子攻擊行 為較多;當空間寬敞時,幼兒之間較易有追逐行為出現 (Essa, 2003; Johnson, Christie & Yawkey, 1987)。教師與幼兒的比例愈低愈好,美國全國 幼兒教育協會(the N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建 議每 20 名幼兒應有 2 名大人,比之國內規定,幼稚園每班二名教師照顧 30 名四至五歲的幼兒,師生比約為 1:15,相對的空間,在學習環境設計 28.

(39) 上,以及秩序的掌控,自然會有所限制(湯志民,1979)。 (二)教學模式與坐式行為 目前台灣幼托園所教學模式中,較常見的有傳統教學、大、小單元教 學、主題教學、方案教學、蒙特梭利教學、華德福、福祿貝爾教學和其他 教學等等,依照授課的語言可以分全美語教學、半日美語教學、雙語教學、 以及無美語教學。而運用不同語言教學的學校會結合上面的教學模式,例 如:全美語的學校運用主題教學。在眾多教學中,可依照佈置的環境以及 教師與幼兒上課的角色,可分為傳統的學習環境以及開放式的學習環境。 通常在傳統的學習環境中,教師經常站在教室的前方授課,幼兒大部分時 間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老師上課,學習時間長短由老師控制,教材統 一,穿插幼兒手動操作課程時也是每人一樣的材料;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 中,教室被區分成數個學習區,教師遊走於教室各處,觀察幼兒、協助及 引導幼兒,幼兒依興趣選擇學習區,或團體、或小組、或個人,學習時間 具彈性,老師和幼兒可以自由在教室內移動位置(臧瑩卓,2004)。依照人、 時、事、地、物、成效,來比較傳統式與開放式的幼兒學習環境如表 2-4:. 表 2-4 傳統式與開放式學習環境比較 比較項目 傳統的幼兒學習環境 人 教師角色 多站在教室前方授課. 幼兒角色 師生互動關係. 時 事. 活動持續時間 活動類型. 開放的幼兒學習環境 遊走教室各處,觀察幼 兒、協助幼兒、引導幼 兒 幼兒被動被教導 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 教師為支配者,幼兒為 教師為支持者,幼兒為 順從者,屬於單向溝通 積極者,溝通模式為雙 模式 向式 由教師控制 具備彈性 偏重團體教學 團體、小組、個人教學 型態兼顧,注重個別差 異 29.

(40) 表 2-4 傳統式與開放式學習環境比較(續上頁) 地 場所及空間配置 多在室內且空間配置固 室內外兼顧且空間配 定 置富彈性 物 學習器材或材料 統一課本或圖卡 材料教具多,多讓幼兒 實際操作 成 易在短時間看到幼兒模 幼兒較易享受到學習 效 仿或複誦老師教學內 的樂趣 容,呈現教學成效 資料來源:(臧瑩卓,2004) 。幼兒學習環境-理論與實務 。台北縣: 群英。. 如同前段所述,環境的設置會提供孩子不同的訊息, 「開放」及有邀請、 自由選擇之意,這樣的空間利於幼兒探索,若無大人的規畫,開放式的情 境容易被幼兒攪亂,幼兒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是主動、自由、流動的, 因此幼兒需要固定維持在一個位置的時間可長可短(湯志民, 1979)。在這樣 自由情境下,就較無所謂離座或是一定要維持固定在位置上的限制,因此 在調查幼兒坐式行為的結果可能依照教學模式的不同而有差異,故本研究 選擇教師較易觀察的聽故事、美勞創作以及認知課等較為靜態的課程,來 調查幼兒活動中的坐式行為。 因各個幼托園所教學模式各不相同,主要課程安排也不同,調查幼兒 在幼托園所中的坐式行為可能受到許多變項影響,那麼要觀察幼兒在何 時、何種情況下的坐式行為是最佳的呢?為此研究者參考民國 76 年教育 部頒訂之「幼稚園課程標準」規定之作息以及另兩間幼托園所的實際課 表,以全日班,大節的方式(非分科)呈現幼稚園一天作息表如表 2-5,不同 園所作息時間長短有所不同,教師也具備調整課程長短的彈性,因此表 2-5 中作息表依照課程標準所列出的作息原則整理以供參考。. 30.

(41) 表 2-5 幼稚園作息時間表 時間 活動 7:00~9:00 幼兒入園時間 9:00~11:50. 主要課程時間. 11:50~13:00. 午餐時間. 13:00~14:30 14:30~15:45. 午休時間 下午活動時間. 15:45~17:00. 放學時段. 說明 包含導護時間在值班教室活動,以及 幼兒晨間戶外活動 一天之主要課程在此時段進行,依教 師課程需要可分小組、團體、角落時 間等,中間有半小時點心休息時間, 教師具有調整的彈性 準備午餐、打掃清潔、用餐、餵藥以 及午休準備,部分老師可能穿插故事 時間 午休、梳理、起床整理 點心時間、角落活動、補充教學、戶 外活動、團體遊戲等 整理書包、幼兒角落自由活動、值班 教師時間等. 資料來源: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參考此作息表,並先對四間學校教師以複選的方 式,調查 114 名幼兒一天當中,幼兒在何時段會出現坐不住的行為,經統 計結果發現,51.8%的幼兒在一天中會有坐不住的情況,其中 65.5%發生在 主要課程進行時,其次是發生在用餐時間 47.3%,午休時間 45.5%,其於 晨間活動與角落學習分別為 21.8%以及 14.5%。而本研究在上述時段當中 選擇發生率較高的時段來進行調查,用餐時間雖然發生比率高,但用餐時 間通常較為零散,且教室氣氛較自由,幼兒可以離坐喝水、洗手、盛飯、 交談,吃完可以先離開,因此調查不易;午休時段主要都是躺著,而非坐 在位置上,因此本研究僅調查主要課程進行時間的幼兒坐式行為。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兒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家庭成員的互動方式、教養觀念對幼 兒的行為表現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家長的特質、價值觀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example, Liu, Zhang and Wang [5] extended a class of merit functions proposed in [6] to the SCCP, Kong, Tuncel and Xiu [7] studied the extension of the implicit Lagrangian

We show that, for the linear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SCLCP), both the EP merit functions and the implicit Lagrangian merit function are coercive if the underlying

polymorphic behavior of known primitive-type variables polymorphic behavior of known classes (extended types) polymorphic behavior of known parameter types... Unknown Stuff:

– Take advantages of the global and local behavior of lighting by clustering and rendering per-slice columns in the transport matrix. – 3x – 6x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Carrying on the analysis by the expert fuzzy Delphi method regarding this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e research seeks and induces the most suitable weight of the leading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