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閣樓上有一盞微弱的燈光 一如遙望去黯淡的星光 小小的女孩站在黑暗裡 渴望著有人為她擦亮點燃 歲月流逝中小女孩長大了 內在的渴望從未歇息

總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 直到開始敘說生命故事裡的女孩與母親

方才照見那光一如黑夜中的螢火蟲

一直一直引領照亮著前方的路 愛與希望從未歇息

~文綺

以敘說生命故事的方式來做論文書寫的背後,有其時代背景和個人在其中的 深刻體驗和感受。第一章裡的兩節,分別敘述研究背景和個人的動機,以及透過 論文撰述想要達到的目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過去十幾年來,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和生命故事(life story)的概 念逐漸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儼然成為一種新的科學典範。敘說,

要呈現的並非客觀的、普遍的真理,而是要提供一種可以作為彼此理解溝通的暫 時棲腳處(truces),由此反覆地進入饒富脈絡意義的知識之途,進而尋找可能性 的實踐之道(范信賢,2002)。成虹飛(1999)談到生命敘說「從聆聽、凝視、

觸摸、聞嗅、品嚐種種知覺當中,以及從對話、分享的互動交融裡,我們獲得感 動、獲得紓解、獲得激勵、獲得啟示、獲得快意、獲得借鏡、獲得警惕、也可能

- 2 -

體會挫敗、恐懼、壓抑、歧視、否定和侮蔑」。

2012 年 6 月,第 36 屆金鼎獎頒獎典禮上,我也坐在其中,那是因為我所協 助編撰的,由張老師文化出版的《不光會耍寶》一書,入圍了社會科學類圖書,

我和一群光寶文教基金會的夥伴興奮的坐在台下,等著得獎名單公佈的那一刻,

那本《不光會耍寶》裡,記錄了光寶社區認輔十多年來的許多故事,都是社區認 輔志工們敘說各自走過的歷程,其中也有我的部份。

那一屆金鼎獎圖書類的部分,有許多以民國百年或時代書寫相關的圖書報名 參賽,文學獎及非文學獎人文類的入圍作品,有多部以時代書寫或家族歷史為題 材的作品受到評審委員青睞,如:郝譽翔的《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 間》、尉天驄的《回首我們的時代》、陳俊志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及李黎的

《昨日之河》、瞿筱葳的《留味行》及林香蘭的《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 爸爸和我的故事》(文化部,2012)。

在那頒獎典禮上,我看到一位又一位得獎者上台,而最吸引我的是時年 67 歲的林香蘭,在她發表感言的舉手投足間,一部家族在時代洪流中的生命史彷彿 在我眼前,而後我搜尋得獎的作品,購買閱讀了《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 爸爸和我的故事》,那書中真實敘說著歷史中驚天動地的過往,血淚活生生的交 織著。我不禁思索著,每一個真實走過的歷程,都值得被敘說、被聆聽、被轉述、

被流傳。一如洪震宇(2011)在推薦這本書時所寫的:「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個時 代,只是時代的重量不一樣」。我越來越有書寫自己生命故事的渴望,而我知道 在自己生命故事中,很重要的部份來自於我和母親的連結。

貳、研究動機

2013 年底正在為論文計畫口試努力中,聖誕節次晨起床,記得那夢,夢中 有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也有我的伴侶。我去買冰,伴侶在車上等我,店員和另 一顧客有些計算價錢的失誤和小爭執。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和那位好久不見的朋

- 3 -

友聊了起來,後來結了帳,我離開店裡時下起雨,為了打傘和拿東西,我把一個 袋子遺失了,那袋子裡有很重要的隨身硬碟,但我卻並不急著要尋回它。醒來後,

我記得那夢裡的重要部份,我知道遺失硬碟代表的意義,似乎和論文有關,但我 不明白,何以有那朋友,還有那歷程裡,買冰的過程中,有失誤和混亂,那隱喻 是什麼?

書寫這夢,突然間,有種想法浮現,我一邊再次翻著手邊幾本敘事的書,特 別是近二年周志建的《故事的療癒力量》和《擁抱不完美》二本書,都以說自己 的生命故事做為開端,序文的一段話撞擊了我:

助人者在此過程,是以自己的生命去聆聽、陪伴另一個生命,當生命與 生命真摯地交流,撞擊出「熱淚盈眶的感動」,於是,移動和改變的能量生 成(曹中瑋,2011)。

我聯想到自己從職場轉回家庭,再進入志願服務領域中,這些年的志工服務 所累積的經驗;以及我從志工角色轉而為帶領者,帶領志工培訓課程。在這個角 色轉變的過程裡,我從一個第一線的志工到志工講師;從陪伴兒童和青少年到陪 伴他們的家庭,特別是家庭中的母親。這歷程有太多太多的人與事,更有自己在 這歷程中的學習、轉變。每一回和新朋友分享時,我常會說到胸口滿滿的,一股 熱量想要傾瀉而出,我明白,我必須將自己走過的故事說出來,說自己在生命歷 程中的重要轉折,說自己在這轉折處的遇見。起初,我以為遇見了許多人事物,

隨著不斷的梳理,方知,我遇見了自己,也重新看見母親,在我四十歲之前,我 以為是疏離的母女關係。

從擬定論文計畫開始,先是寫「女性生命敘說的力量」,後來又改為「生命 轉折處的照見─光寶社區認輔歷程敘說」,不論是前者或後者,開場都是 37 歲那 年離開職場,我自以為是的,把那生命敘說重點,放在我開始當志工之後,自己 的改變和家庭的改變,以及後來這十八年的故事。直到論文計畫口試現場,中瑋

- 4 -

老師的不斷提問,讓我無處閃躲,昭儀老師直指我書寫的混亂,而明芬老師更是 自始至終鼓勵我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特別是她看到我在母女關係中的糾結情 感。

我當下勇敢的承認自己的害怕與難,那個難是自己的人生路已走到半百後,

好長的歷程從何處著手,那個難是自己明白近些年裡的內在拉扯和矛盾掙扎未曾 停歇,那個難是我尚未準備好要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在恐懼,然而我又彷彿清楚,

就是這個時間點了,此時此刻就是了。從修完碩班學分那個夏天開始,新的生命 課題浮現眼前,我一點兒也躲不掉。然後這三年來,一件又一件的挑戰來到,我 看見自己在無處可訴的狀態中,依然能夠讓自己熬過。堅決的、相信的、熱情的 活著,我看見自己一如我的母親,那樣的堅靭。我明白,我要寫自己的故事,那 唯一讓自己停止衝突矛盾的方式,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只為自己,於是繞了一大 圈,我還是回到原點。

原點是我這一路的努力和糾結,源自於我的原生家庭;我在自己成長歲月 中,實在走過的歷程。從懞懂無知、單純幸福,到闖進社會,傻傻的碰撞,自以 為行俠仗義,卻結實的摔了一大跤。在婚姻中,做為一個傳統文化裡成長的女性,

堅守著妻子、母親的職責,卻常常在伴侶的一句話裡、孩子的挑戰中受傷。我那 冷靜、理智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易感和脆弱的心,那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生命歷程裡,在每一個不同角色轉換中,面對真實的挑戰,我看到自己內 在和外在常常出現困惑、質疑、害怕、焦慮、矛盾、衝突…。一度,這內外在的 失衡,影響我的身心,在父親臨終時,終於一起爆發。直到我開始學習家族系統 排列,透過系統排列,面對我的身心症。並且清楚的看見家族系統裡的集體潛意 識和忠誠,如何在我身上呈現。而當我懂得對命運謙卑和臣服後,方才讓自己逐 漸回到愛的序位和平衡裡。我更清楚自己內在的渴望是書寫和梳理生命中的真實 歷程。

- 5 -

決定了書寫的方向後,生活中,開始有許多細微的轉變。常常,在我思緒混 亂時,和友人分享我的困難,以及說到我和母親的故事時,平時比我還忙的母親 電話就到。我驚訝的接起電話,和母親相約共餐或一杯下午茶,我不斷的把握著 每個相處的片刻,問著母親的童年和外公外婆的關係,竟然在這過程中,我聽到 一些過去從未曾聽過的故事,這些細微的轉變,讓我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中的那句話「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時,整個宇宙的力量都會來幫你」(周惠玲譯,

1997)。是的,我相信。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