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轉折處的照見─母與女的獨白和對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命轉折處的照見─母與女的獨白和對話"

Copied!
1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明芬. 博士. 生命轉折處的照見 ─母與女的獨白和對話. 研究生:黃文綺. 撰. 中華民國 一0三 年 七 月 三十 日.

(2) 銘 謝 辭 終於走到這ㄧ步了,回看這歷程,有種像是作夢一般的感覺,我與母親的生 命故事,豈止這十萬多字能敘說盡?特別是母親即將要邁進八十歲,那豐厚的生 命故事,在我的敘說中,只輕輕帶過。明芬老師說「你一定要寫成書!」這是我 未來致力的目標。但此刻,在論文完成的這當下,內心的感恩一定要表達。 感謝陪伴指導五年的李明芬老師,帶著無比堅定的信念,相信我一定能辦到, 當我都在懷疑自己時,給予我溫柔的接納和聆聽,以及清晰的引導和鼓勵。口委 陳昭儀老師在論文前三章口試現場簡潔有力指出我的書寫混亂,更激勵了我求好 的心。與曹中瑋老師結緣於當年剛考進碩班時,於認輔培訓課程中,她帶領我了 解和面對情緒,從那時開始,我就期待著她坐在論文口試現場,書寫歷程中,也 多次印證她的教導。 我更時時想起用生命引領我的兩位老師-我的父親,和家族系統排列的吳文傑 老師,他們雖然已逝,但在我的心裡,重要性一如那盞閣樓上的燈,用家族排列 裡的一句話「我會把你們給予的愛,繼續傳承下去」。 還有在生命轉折處相遇的光寶認輔及家族排列如天使般的姐妹群,有妳們真 好。特別謝謝大學姐銀玉,從光寶認輔相遇這十八年來,給予的信任、壓力和示 範。蓓妮姐和淑鳳、憶陵、凡誼、惠菁、欣恬在書寫論文過程中,給予諸多關懷、 協助。論文書寫最後階段,靠著好友 shirlen 送的花精和 cafe’ole 的布朗尼紓緩 壓力,得以完成這本淚水交織的十一萬多字文稿。 最要感謝我的家人,忍受我在書寫過程中起伏的情緒~結縭三十一年,不斷 支持我學習之路的先生;摯愛的兩個兒子;還有包容我這未盡責媳婦的婆婆。 最後,謹以這篇裝載著我情感和淚水與愛的論文,獻給把我帶來世上,給予 我無比力量的母親。. 文綺于台北,2014 年 7 月. II.

(3) 生命轉折處的照見 ─母與女的獨白和對話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敘說母與女的生命故事開始,從獨白敘說到深度對話,以及與母親 深度連結的生命故事書寫,一重又一重的走向生命的對話與向內照見。在這敘說 ─獨白─對話─詮釋的不斷循環過程,母與女的故事逐漸的在深層的理解中一層又 層的澄現。 透過書寫母親的故事,看見了昔日沒有真正看見的母親,也看見在母親的冷 靜理性和多彩演藝的生命光環中,交錯著生活的艱辛,卻也蘊含著對子女和家庭 無限的熱情與關愛。經由過去經驗的敘說,串聯原本模糊的故事,亦撫慰了勞累 神傷的過往。也在還原生活經驗的過程中,重新理解及詮釋生命意義。 從角色轉換的書寫中看見生命的轉折,包括走進婚姻,成為妻子和母親,為 從角色轉換的書寫中看見生命的轉折,包括走進婚姻,成為妻子和母親,為了孩 子進入校園成為故事媽媽和認輔媽媽,而後在志願服務領域中走向專業講師,開 啟了內在生命之窗和生涯學習之門。在生命轉折中,不僅修習許多未曾修過的學 分,發現自己的演說天賦、開展領導能力,更從其中看見生命的課題,學習如何 創造美好關係。 從生命的獨白到生命的對話,我照見生命的迴旋與家族的深度連結,亦照見 生命轉折過程所承擔的愛與願,更重要的是照見內在生命的光明。這個歷程彌足 珍貴,也讓我在運用生命敘說帶領成人團體時,更能貼近參與者的心情。回應本 論文的研究目的,我相信透過這樣的生命故事敘說,將能激勵更多女性願意透過 敘說和書寫她們的生命故事,看見自己生命歷程的珍貴,同時照見自己生命之光。 關鍵詞:敘說、生命故事、母女關係、生命轉折、認輔志工、家族系統排列 III.

(4) Revelation From Critical Transition In Life —Monologue and Dialogue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Abstract The study starts with narrating the life storie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streaming from narratives, monologues to deep dialogues in the form, and deeply reconnecting mother and daughter through life-story writing. It is through such illuminated monologues as well as dialogues between two live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ir internal lives gets revealed. The cyclical process of narrating-monologue-dialogueinterpretation thus enhances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mother and daughter, and nurtures their presencing. Through story writing, the daughter sees what she could not see in her mother’s life. She comes to realize her mother’s devoted love disguised in her constant sober, and endless passion interwoven with the halo in her acting life and unbearable hardships in her daily life. With the narrating of the past, the many vague stories of her mother get clearer and interconnected, the daughter’s heart be consoled, and the meaning be reinterpreted as the life stories are unfolded. While depicting the various roles she plays, such as wife, mother, story-teller and professional lecturer, the daughter not only SEES her mother but also DISCOVERS the true meaning embodied in these critical roles. This opens up her inner life and extends her learning journey in the long run. So many new lessons are taken, and these divergent life projects she has undertaken help harness her speaking talents, cultivate her leadership, and deepen her insights into the beautiful relationships in life. From these monologues and dialogues, the daughter’s life rhythms and her deep IV.

(5) connection with family emerge as a whole. She found that her love is indeed accompanied with vows in these various roles. Most important of all, she SEES the lights in her inner life. It was such a valuable journey that she would like to invite more females to join and learn to narrate and write their own mother-daughter stories. It is expected that such an engagement would enable them to enlighten their own lives. Keywords:Narrative, life-story,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ransition of life, counseling volunteer, family constellation. V.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母女關係. …………………………………………………..…………8. 第二節 志願服務與社區認輔. ………………………………………………12. 第三節 家族系統排列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生命敘說與生命故事. ……………………………………………31. 第二節. 母與女的獨白與對話. ……………………………………………40. 第四章 聆聽與敘說我們的故事─獨白中的母與女 第一節 梅花春寒吐芬芳─母親的故事………………………………………46 第二節 昭然見晴天─我的故事………………………………………………65 第三節 父 親 弟 弟 與 母 女 ─ 我 們 的 關 連 … … … … … … … … … … … … 8 8. 第五章 角色轉換中的遇見─生命轉折處 第一節 兩個兒子的媽媽─從未修過的學分……………………………….102 第二節 一群孩子的故事媽媽─展現演說天賦…………………………….107 第三節 說故事的熱情激發潛能─開展領導能力…………………………111 第四節 走 入 社區 認輔 志 業 ─ 創 造 美好 關係 … ……… … …… …… … 11 7 第五節 體驗家族系統排列─看見生命課題……………………………..126 VI.

(7) 第六章 照見生命的光和愛 第一節 照見身心的迴旋─家族的深度連結…………………………...138 第二節 照見生命的意義─承擔中的愛與願……………………………..148 第三節 從 看 見 到 照 見 ─ 生 命 的 省 思 … … … … … … … … … … … . . . . . 1 6 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 169. 貳、英文部分. ………………………………………………………….… 176. VII.

(8) 附 圖 目 次 圖 3-2-1 敘說─傾聽─詮釋的循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圖 3-2-2 敘說中逐漸理出脈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圖 4-1-1 我的家系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圖 4-1-2 我家的國寶台灣阿嬤展出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圖 4-1-3 小姪女為母親寫畫的詩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圖 4-2-1 昔日的眼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圖 4-3-1Q版家庭系統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 圖 5-1 單純天真的女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圖 5-2 帶著熱情的故事與認輔媽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圖 5-3 投入志願服務的俠女志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圖 5-4 面對多種壓力的妻子與母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圖 5-5 展開生命學習的學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圖 5-6 富有創造力的講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圖 5-7 時而在家族系統裡迴旋的女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圖 5-8 照見生命之光與愛的女兒和母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圖 6-2-1 屬於我獨一無二的誕生樹布藝拼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 圖 6-2-2 L 媽媽的「生命故事說不完」布藝拼貼創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5 圖 6-2-3 F 媽媽縫製的引領螃蟹母親回家圖 VII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9) 圖 6-2-4 H 媽媽縫製照亮女兒回家路的星星媽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圖 6-2-5 重構我的生命故事─幸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8. IX.

(10) 第一章 閣樓上有一盞微弱的燈光 小小的女孩站在黑暗裡. 緒論 一如遙望去黯淡的星光. 渴望著有人為她擦亮點燃. 歲月流逝中小女孩長大了. 內在的渴望從未歇息. 總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 直到開始敘說生命故事裡的女孩與母親 方才照見那光一如黑夜中的螢火蟲 一直一直引領照亮著前方的路. 愛與希望從未歇息. ~文綺 以敘說生命故事的方式來做論文書寫的背後,有其時代背景和個人在其中的 深刻體驗和感受。第一章裡的兩節,分別敘述研究背景和個人的動機,以及透過 論文撰述想要達到的目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過去十幾年來,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和生命故事(life story)的概 念逐漸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儼然成為一種新的科學典範。敘說, 要呈現的並非客觀的、普遍的真理,而是要提供一種可以作為彼此理解溝通的暫 時棲腳處(truces) ,由此反覆地進入饒富脈絡意義的知識之途,進而尋找可能性 的實踐之道(范信賢,2002)。成虹飛(1999)談到生命敘說「從聆聽、凝視、 觸摸、聞嗅、品嚐種種知覺當中,以及從對話、分享的互動交融裡,我們獲得感 動、獲得紓解、獲得激勵、獲得啟示、獲得快意、獲得借鏡、獲得警惕、也可能 -1-.

(11) 體會挫敗、恐懼、壓抑、歧視、否定和侮蔑」。 2012 年 6 月,第 36 屆金鼎獎頒獎典禮上,我也坐在其中,那是因為我所協 助編撰的,由張老師文化出版的《不光會耍寶》一書,入圍了社會科學類圖書, 我和一群光寶文教基金會的夥伴興奮的坐在台下,等著得獎名單公佈的那一刻, 那本《不光會耍寶》裡,記錄了光寶社區認輔十多年來的許多故事,都是社區認 輔志工們敘說各自走過的歷程,其中也有我的部份。 那一屆金鼎獎圖書類的部分,有許多以民國百年或時代書寫相關的圖書報名 參賽,文學獎及非文學獎人文類的入圍作品,有多部以時代書寫或家族歷史為題 材的作品受到評審委員青睞,如:郝譽翔的《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 間》、尉天驄的《回首我們的時代》、陳俊志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及李黎的 《昨日之河》、瞿筱葳的《留味行》及林香蘭的《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 爸爸和我的故事》 (文化部,2012)。 在那頒獎典禮上,我看到一位又一位得獎者上台,而最吸引我的是時年 67 歲的林香蘭,在她發表感言的舉手投足間,一部家族在時代洪流中的生命史彷彿 在我眼前,而後我搜尋得獎的作品,購買閱讀了《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 爸爸和我的故事》,那書中真實敘說著歷史中驚天動地的過往,血淚活生生的交 織著。我不禁思索著,每一個真實走過的歷程,都值得被敘說、被聆聽、被轉述、 被流傳。一如洪震宇(2011)在推薦這本書時所寫的:「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個時 代,只是時代的重量不一樣」。我越來越有書寫自己生命故事的渴望,而我知道 在自己生命故事中,很重要的部份來自於我和母親的連結。 貳、研究動機 2013 年底正在為論文計畫口試努力中,聖誕節次晨起床,記得那夢,夢中 有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也有我的伴侶。我去買冰,伴侶在車上等我,店員和另 一顧客有些計算價錢的失誤和小爭執。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和那位好久不見的朋 -2-.

(12) 友聊了起來,後來結了帳,我離開店裡時下起雨,為了打傘和拿東西,我把一個 袋子遺失了,那袋子裡有很重要的隨身硬碟,但我卻並不急著要尋回它。醒來後, 我記得那夢裡的重要部份,我知道遺失硬碟代表的意義,似乎和論文有關,但我 不明白,何以有那朋友,還有那歷程裡,買冰的過程中,有失誤和混亂,那隱喻 是什麼? 書寫這夢,突然間,有種想法浮現,我一邊再次翻著手邊幾本敘事的書,特 別是近二年周志建的《故事的療癒力量》和《擁抱不完美》二本書,都以說自己 的生命故事做為開端,序文的一段話撞擊了我: 助人者在此過程,是以自己的生命去聆聽、陪伴另一個生命,當生命與 生命真摯地交流,撞擊出「熱淚盈眶的感動」,於是,移動和改變的能量生 成(曹中瑋,2011)。 我聯想到自己從職場轉回家庭,再進入志願服務領域中,這些年的志工服務 所累積的經驗;以及我從志工角色轉而為帶領者,帶領志工培訓課程。在這個角 色轉變的過程裡,我從一個第一線的志工到志工講師;從陪伴兒童和青少年到陪 伴他們的家庭,特別是家庭中的母親。這歷程有太多太多的人與事,更有自己在 這歷程中的學習、轉變。每一回和新朋友分享時,我常會說到胸口滿滿的,一股 熱量想要傾瀉而出,我明白,我必須將自己走過的故事說出來,說自己在生命歷 程中的重要轉折,說自己在這轉折處的遇見。起初,我以為遇見了許多人事物, 隨著不斷的梳理,方知,我遇見了自己,也重新看見母親,在我四十歲之前,我 以為是疏離的母女關係。 從擬定論文計畫開始,先是寫「女性生命敘說的力量」,後來又改為「生命 轉折處的照見─光寶社區認輔歷程敘說」 ,不論是前者或後者,開場都是 37 歲那 年離開職場,我自以為是的,把那生命敘說重點,放在我開始當志工之後,自己 的改變和家庭的改變,以及後來這十八年的故事。直到論文計畫口試現場,中瑋 -3-.

(13) 老師的不斷提問,讓我無處閃躲,昭儀老師直指我書寫的混亂,而明芬老師更是 自始至終鼓勵我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特別是她看到我在母女關係中的糾結情 感。 我當下勇敢的承認自己的害怕與難,那個難是自己的人生路已走到半百後, 好長的歷程從何處著手,那個難是自己明白近些年裡的內在拉扯和矛盾掙扎未曾 停歇,那個難是我尚未準備好要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在恐懼,然而我又彷彿清楚, 就是這個時間點了,此時此刻就是了。從修完碩班學分那個夏天開始,新的生命 課題浮現眼前,我一點兒也躲不掉。然後這三年來,一件又一件的挑戰來到,我 看見自己在無處可訴的狀態中,依然能夠讓自己熬過。堅決的、相信的、熱情的 活著,我看見自己一如我的母親,那樣的堅靭。我明白,我要寫自己的故事,那 唯一讓自己停止衝突矛盾的方式,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只為自己,於是繞了一大 圈,我還是回到原點。 原點是我這一路的努力和糾結,源自於我的原生家庭;我在自己成長歲月 中,實在走過的歷程。從懞懂無知、單純幸福,到闖進社會,傻傻的碰撞,自以 為行俠仗義,卻結實的摔了一大跤。在婚姻中,做為一個傳統文化裡成長的女性, 堅守著妻子、母親的職責,卻常常在伴侶的一句話裡、孩子的挑戰中受傷。我那 冷靜、理智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易感和脆弱的心,那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生命歷程裡,在每一個不同角色轉換中,面對真實的挑戰,我看到自己內 在和外在常常出現困惑、質疑、害怕、焦慮、矛盾、衝突…。一度,這內外在的 失衡,影響我的身心,在父親臨終時,終於一起爆發。直到我開始學習家族系統 排列,透過系統排列,面對我的身心症。並且清楚的看見家族系統裡的集體潛意 識和忠誠,如何在我身上呈現。而當我懂得對命運謙卑和臣服後,方才讓自己逐 漸回到愛的序位和平衡裡。我更清楚自己內在的渴望是書寫和梳理生命中的真實 歷程。 -4-.

(14) 決定了書寫的方向後,生活中,開始有許多細微的轉變。常常,在我思緒混 亂時,和友人分享我的困難,以及說到我和母親的故事時,平時比我還忙的母親 電話就到。我驚訝的接起電話,和母親相約共餐或一杯下午茶,我不斷的把握著 每個相處的片刻,問著母親的童年和外公外婆的關係,竟然在這過程中,我聽到 一些過去從未曾聽過的故事,這些細微的轉變,讓我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中的那句話「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時,整個宇宙的力量都會來幫你」 (周惠玲譯, 1997)。是的,我相信。. -5-.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於這十幾年來,我在社區認輔工作中,從志工逐漸成為一位團體帶領者,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我學習最深的是家族系統排列和敘事,也在帶領課程裡,以 家族系統的概念結合生命敘事。2010 年的暑假裡,我為自己做了第一本手作生 命故事本。那是在光寶社區認輔種子講師的工作坊裡,我們種子講師,為了新學 期而設計的「美好關係生命敘事~社區婦女成長團體」課程教案演練中,透過課 程中回溯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到核心家庭的伴侶及親子關係,一點一滴的整理舊 照片、敘說生命故事及書寫。而這幾年來,每一回不同團體的經驗裡,我一次次 的重新經歷,發現每一回在團體中敘說自己的故事,總會讓團體中的成員也開始 敘說,那歷程中,總是淚水和悲傷、笑容和幸福交錯著。 我們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將每個生活世界的片麟與細節,串連在一起,把自 我生命與日常生活世界的關係重新連繫起來,即透過敘事這個看不見的繪畫工 具,我們得以在自己人生上添加一些美麗色彩。也就是說,敘事是將容易流逝或 消逝的自我生命的細節重新印記在寶貴的記憶倉庫中,同時也記述在自己的生命 筆記本中,以供人閱讀、了解自我的存在價值 (徐敬官,2004) 。 周志建(2013)說「透過說故事,把過去的自己認回來,去成就一個不完美 但真實的自己」。在開始書寫和敘說我與母親、我與父親的故事前,我察覺到自 己還有些內在的情感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我總是會在閱讀或聆聽他人的故事中, 時時回憶過往,然後潸然淚下。我看見自己有著內在渴望,我想要從敘說自己和 原生家庭的故事開始,說母親的故事、我的成長歲月,走入婚姻到成為母親。在 書寫論文過程中,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混亂的,明芬老師告訴我,書寫生命故事就 是一種真誠,誠實的寫出真實的故事。我必須誠實的說,我是帶著恐懼和焦慮的 心繼續,並且一路期待自己能夠穿越那感受。我也看到自己身為一個團體帶領 者,這些年來對於團體成員的影響,特別是許多同為女兒和母親角色的女性,總 -6-.

(16) 願意和我分享她們的生命故事,我也希望透過自己真誠的敘說,更能夠回報她們 的信任。 撰寫這本論文,我想要做的是: 一、透過個人與母親的生命故事敘說,看見自己生命歷程,亦如實看見母親,看 見生命意義及接納生命課題。 二、透過母與女的獨白與對話歷程學習,激勵更多的女性願意透過敘說和書寫她 們的生命故事,照見自己生命之光。 我也期待在書寫的歷程中,滿足內在渴望,並且藉由與母親的對話,更清楚 的看見我們母與女關係中的情感連結,以及如實的照見。我想要把那黯淡的星星 擦亮,一如 Shel Silverstein(1995)在《閣樓上的光》詩句中所說: 總得有人去把星星擦亮,星星看起來黯淡無光 總得有人去把星星擦亮,因為老鷹、海鷗和燕八哥都在抱怨星星破舊沒亮光 他們想要換新的星星,我們可付不起 所以請拿起你的抹布和你的打蠟罐. 總得有人去把星星擦亮(鄭小芸譯,1995). -7-.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書寫生命轉折處,除了以母與女生命故事為主軸,在我的生命歷程中,志願 服務和認輔志工的角色轉換,以及從原生家庭走入婚姻家庭裡所帶來的衝擊,產 生許多困境,學習家族系統排列是其中很重要的看見和改變。因此這一章裡,分 為三節探討母女關係,還有志願服務以及社區認輔工作,和家族系統排列的重要 概念及運用。. 第一節 母女關係 母女關係的課題,對我來說,是在步入中年,隨著我養育兩個孩子的階段, 越來越清晰的浮現眼前。而當父親過逝後,我在陪伴母親走出傷痛的過程中,竟 發現自己的母女關係功課這才開始。撰寫這篇論文,也是想梳理出關係的樣貌。 從傳統的家庭概念來解釋母女關係:女兒從母出使得母女具有血緣關係,並 且因共同生活裡的交相互動,遂產生此種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基於先天的血緣關 係和後天的撫育關係,母女間的互動與情感可謂相當親密。然而在緊密的互動當 中,母女關係的呈現也將因人而異。讀到有關母女關係的文獻時,對於其中提到 母女關係在本質上是沒有特定樣態的,沒有哪一種母女關係是唯一真實的範本, 意即母女關係的樣貌是多樣性的、獨特的、個別性的,是由母女二人在其既有的 社會文化下共創的產物(常以方,2006)。我也因這十多年來,和母親從原以為 的疏離到親密,而有深刻體會。 壹、母女關係的各種觀點 與母女關係相關的理論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精神分析學派 強調女兒無意識地內化了母親的價值與行為。社會學習理論則強調模仿,主張當 女兒模仿她們的母親時,經由持續且正增強的歷程,女兒學習做母親,也變得像 她們的母親(Boyd,1989)。 Nancy J.Chodorow(1978)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論述「母女」情感:在我們的 -8-.

(18) 社會中,女孩通常仍然和母親維持一種「前伊底帕斯」的關係,並執著於包括如 何面對分離、達成非融合的認同、依賴的紓緩,以及從愛恨交織的糾葛中解放出 來的議題。Chodorow 強調女兒對母親的認同,認為母女間經由個人認同而相互 參與對方的生命,而彼此間存在的「多重認同過程」使女兒以母親為認同對象, 並模仿塑造自己的女性角色,同時又須面臨長大成人與成為脫離母親的獨立個 體,如此既認同又分離的過程,成為女兒生命中難解的雙向拉扯(張君玫譯,2003)。 一、母女關係中的糾結拉扯與價值信念的形成 女性對自己的認識與價值判斷,有很大部份的影響是來自母親對她的教養與 看法,當個體進入母親角色時,她將再次體驗當年與母親間的拉扯關係。劉惠琴 (2000)即提出: 「存在於母女之間的情緒糾結,Cocola 及 Mathews(1994)稱 其為母親迷宮(mother maze) 。這種特殊的情感存在於意識及潛意識中,往往也 決定了母女雙方相處的模式。」。對於這情緒糾結和拉扯的母女互動關係,我相 當認同,即便自己和母親透過彼此相伴和聆聽已能靠近,但是對於母親影響我的 內在信念和外在行為,近些年來因為有覺察,也試圖保有自己的界限時,內在是 相當煎熬的。 此外,Gilligan(1982)認為,女人經由認同其母而學會了關係維護的價值, 並在與他人的關係脈絡中去定義其自我概念。Fischer(1981)則發現在成年的母 女關係中,母女之間相互扮演母親的角色是兩者間共同的模式,她們相互負有責 任與保護感。Noddings(1984)也主張女性關照的倫理觀主要是從她們認同母親 主要照顧者角色所衍生出來的。由於母女之間相互強烈的認同結果,以致彼此在 分離與個體化的過程即變成是衝突與模糊期。Flax(1981)即指出,相較於父子 間的分化,女兒在與母親分化時要承受較多的社會壓力;Fischer(1983)也認為, 由於母女間的相互認同以及彼此間不十分明顯的界限,以致女兒在與母親分化時 會遭遇較大的掙扎(引自Boyd,1989)。 母女間經由相互學習與認同來界定自己的身分、角色、任務、價值與存在感, -9-.

(19) 使得母女關係成為一種價值、信念傳承的媒介 (引自李泊融,2014)。 二、母女關係的改變與自我形象的塑造 許多研究指出,母女關係的改變時間點是在女性成熟之後,並會歷經好幾個 轉變,尤其是當女兒結婚,自己做了母親之後(Boyd, 1989)。Eichenbaum 與 Orbach(1983)即指出,只有在女兒自己當上母親之後才會意識到自己與母親有 多相似,因此也預測母女關係將會在這個時點上產生改變。這個說法和我的生命 經驗是相近的,曾經有這一段書寫「成為母親,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方才逐漸 體會母親的心,每一個回首,都看見昔日的父母在我相彷的年歲中,所牽掛著是 什麼?」。 與母親形象有關的論述中,石曉楓(2006)探究糾纏在女兒心中「好母親」 與「壞母親」的形象,推演出個體與母親間的關係,是始終懸而未決的心理掙扎, 而母女形象的疊合與同化,則是為解決女兒對母親的內在衝突。 三、母職概念的建構與進行中的自我分化 社會賦予母親「生育」 、 「教養」子女的責任,同時期待母親的「無私奉獻」, 然而,母親身為女人的種種情緒、情慾,在與子女相處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悲傷、 挫折、憤怒等,往往被「社會形象」束縛,這些隱形的壓力,對母親必然產生衝 擊。 陳惠娟與郭丁熒(1998)從女性主義觀點,探討「母職」概念的內涵,對母 職的見解提到:女性獨自承擔養育兒女的責任,所依循的方式卻是專家(男人) 所訂的。此外,Jaggar 指出由於母親無法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個人,她教養 子女也只依個人所需要的意義、愛及社會認同的方式,無法將子女視為獨立個 體,所以當代的育兒方式是造成母親與子女之間疏離的元兇(引自陳盈宏, 2012)。 曾端真(2000)以探討母親角色如何影響女兒成長過程中的「自我分化」提 到:心疼與失望的痛苦,會在心理發酵而變成對母親的生氣,同時也隨著成長而 - 10 -.

(20) 擔心同為女性的自己將來會步母親的後塵,生氣加上自我角色的擔心,逐漸形成 對母親的怨。母親是其至愛,卻糾纏著怨,這是痛苦的母女關係。母女之間存在 一種糾纏不清的情感,愛怨相生,既獨立又依賴的關係。 而 Collins(1991)所指母女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的緊張關係,母親們一方 面希望女兒自我肯定,鼓勵女兒向上發展,另一方面卻又考慮到女兒在社會中的 實際生存問題,而必須教導女兒服從社會的壓迫,面臨著期待與現實衝突的兩 難。亦驗證在我的母女關係中,母親一方面寄望著下輩子不再身為女人,然而她 所表現的一如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期待,也一直這樣教導和影響著我。在母親眼 中,女兒不但是另一個個體也是自己的投射,母女間的親密可能成為命運的綑 綁、母對女的夢想寄託卻常表現在雙方的對立或爭執。當衝突產生時,母親既在 女兒身上看見自己的渴望,也同時看到社會對母親角色的期待,所以衝突的感受 會不斷湧現(引自楊蒲娟,2008)。 楊蓓(1999)說「安身立命常來自於尊重、接納自己的臍帶,進而感激自己 的臍帶,於是,一個圓融的女性誕生了。」書寫母與女的生命故事,看見我在生 命歷程中,逐漸的靠近母親,一點一滴的回溯和對話再度連結我們的親密,也就 像這根臍帶,一如我的外婆和母親乃至於我一般,被傳統文化制約的女性,在生 命的過程中,孕育出代代血淚交織、價值匪淺的母女故事。. - 11 -.

(21) 第二節 志願服務與社區認輔 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是我生命裡有一個重要份量的服務和學習,其中包括了 故事志工及光寶文教基金會的社區認輔服務。本節分別闡述志願服務的內涵和志 工服務動機及意義,以及社區認輔和認輔志工的服務精神和影響。 近十七年來,我在國中和國小協助成立認輔志工團,由於社區認輔的服務對 象多是非志願個案,以及因家庭因素等需要協助的兒童、青少年,是一項具有挑 戰的服務,而為了讓志工在認輔的服務中得到助力,社區認輔以有系統的長期培 訓課程,從自我察覺、同理心開始,加入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以及遊戲治療、 敘事治療等進階課程,培養志工的半專業能力,來陪伴學校的高關懷孩子及其家 庭。近幾年,跟隨著社會脈動和全球化的多元趨勢,以及環保和自然飲食的重要 議題,光寶社區認輔的培訓課程開始轉變,陪伴和關懷的初始心依舊,但更回到 生活的基本面,鼓勵每一位志工,先回到家庭經營和健康的身心照顧,進而影響 更多人。 壹、志願服務與志工 二十一世紀是志工的世紀,聯合國將2001年訂為國際志工年,面對全球化普 遍重視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的潮流下,志工人力的資源運用,是未來生活一個重要 趨勢與課題(李雪鳳,2001)。 一、與時俱進的助人工作 我國志願服務法(2001)對志願服務所下的定義是: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 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 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供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 輔助性服務。志願服務是一群人為追求公共利益,本著自由意願,結合志願服務 組織,用自己的所餘去幫助別人的不足,付出不求回報的工作(周美惠,2004)。 早期的志願服務主要為慈善性活動,它是基於人性的關懷與憐憫,時至今日已演 變為付出與學習並重的「服務學習」 ,並提升成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間互相學習、 - 12 -.

(22) 互助互惠的關係(劉明菁,2008)。 志工是「志願服務工作者」的簡稱,志願服務是出自於個人的意願,不支薪 資而提供勞力、心力的服務,與「義工」是相同的概念,但因為是強調「不支薪」 的服務性,並為突顯出自於內心的志願性,因此「志工」開始廣泛的被使用。透 過志願服務,志工得以發展自我和自我成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分散的社會資源 匯聚,轉換成有用的重要社會資源,並成為社會福利網絡的一環。陳淑貞(1998) 與劉建彬(2003)指出,志工潛在的個人特質較為主動積極、自動自發,對自我 實現也通常有較正向的回應。因此,志願服務不但是一種利他行為,同時也是個 人可以發展自我能力的動態過程(葉旭榮,1997)。 二、投身其中的需求滿足 Frances(1983)分析志願服務工作者的需求如下(引自陳金英,2002):(1) 經驗的需求:學習新的技巧及能力,處理與自己日常工作不同之事務,經驗的改 變,促進個人成長;(2)表達社會責任感的需求:一種利他的內在需求驅使,期 望投入關懷他人、及社會問題的行列,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3)社會接觸 的需求:增加個人的社會網絡,結交朋友,增加歸屬感;(4)成就感的需求:在 助人過程中或結果,獲致經驗完成的權力感、能力的勝任感。無論源自個人的學 習需求、社會互動與社會參與的需求乃至自我實現的充分滿足,均可見到投身志 願服務工作帶給個人、社群乃至社會的正面影響。 三、女性志工與志工專業發展 張碧雲(2004)了解到女性擔任輔導志工的初始動機幾乎都是回饋社會的「利 他」因素,不過,內在需求的滿足、生命意義的追尋,才是她們多年來持續投入 助人工作的重要原因。周美惠(2004)指出諮商志工的動機是運用所學服務他人、 學習成長、對家人有幫助、面對人生低潮期、有空閒時間、交通便利。張雯琦(2006) 對認輔志工的研究顯示其動機是基於關懷青少年、關心子女教育,希望給子女身 教、自我實現,自我考驗、希望學習如何輔導人及助人。 根據「志願服務法」的規定,為提昇志願服務的工作品質,保障受服務者的 - 13 -.

(23) 權益,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應對志工辦理基礎訓練和特殊訓練。讓志工有足夠擔任 所從事工作的教育訓練,獲得完整資訊的權益。從「做中學」的觀點來看,服務 與學習是一體的,陳惠英(2003)歸納文獻指出志工服務過程中引發學習的效應, 從不斷的行動與反思中,激發出有價值學習經驗,是自我學習、成長、累積經驗 且創造有意義價值的歷程。所以志願服務工作除了是助人的工作之外,也是個人 成長學習的管道。 鄧欣怡(2000)認為要使服務的經驗帶來成成長必須透過「反思」的歷程, 從服務經驗中不斷的反思,志工可獲得自尊與自我成長,而志願服務的學習內涵 可分為(1)工具性的學習:在從事志願服務工作前,志工們必須先學習或接受與 志願服務內容有關的專業知識訓練或技術操作;(2)社交態度的學習:在志願服 務的過程,增加了自己與他人接觸的機會,豐富了個人群體生活經驗,更有機會 開放自己與他人相處;(3)批判反省思考的學習:在服務的過程當中,提供個人批 判、反省和思考的學習機會,引發志工不同的價值觀與想法,增長個人的視野與 見識。 就個人十八年來的志願服務參與經驗,正如前述,我在這個歷程中,因參與 志工團隊的互動學習,以及在校園服務過程中,落實了做中學和學中做的精神。 也因長期參與而擴展生活圈、懂得如何進行人際溝通互動,更在服務過程中學會 反思進而提升學習的深度與服務的廣度。 貳、認輔制度與認輔志工 一、認輔制度 台灣的中小學校認輔制度於 1995 年開始推動,當時是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整 合教育部六年輔導工作計畫中「璞玉專案」、「朝陽方案」、「攜手計畫」以及 「春暉專案」等與輔導相關的各類專案,而發佈的教育部推動認輔制度實施要點 (鄭崇趁,2005)。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也鼓勵學生家長或社區熱心輔導人士,義 務認輔校內高危險群學生(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 學者認為在國中及國小推動實施認輔制度,除了將原先分屬於訓導、教務及 - 14 -.

(24) 輔導的工作做一個整合,對於校園內的弱勢學生來說,更具有實質幫助,特別是 預防性的目的。鄭崇趁(1995)指出,實施「認輔制度」,是關懷與個別輔導適 應困難及行為偏差的學生之最佳途徑。陳美琳(2002)則指出國小推展「認輔制 度」具有「預防重於治療」未雨綢繆的重大意義。而個人在參與光寶認輔志工服 務多年與陪伴關懷學生的經驗中,很深的體認到志工們不同於學校教師、家長的 角色,定期定時的持續陪伴,對於學生來說,是一股安定的力量。 學校運用認輔志工的原因,是因學校輔導人力不足。雖然認輔制度所預定 的主要認輔者為一般教師,然而,研究也指出教師對於課務之餘的認輔工作感到 有時間壓力和力有未逮的現象,並且因此無法定時和學生進行輔導晤談;此外部 份學校也表示一般教師缺乏認輔意願。因此,促使輔導主任及輔導組長為增加學 校輔導人力,而大力推動認輔志工的招募及運用(陳美琳,2002)。 其中光寶文教基金會以非營利組織,長期協助國小及國中招募成立認輔志工 團,於1998年3月,在臺北市民族國小成立第一個實驗性質的「認輔志工團」迄 今每年約服務四十所認輔學校,平均每所學校認輔志工20~30人,成立至今已培 訓志工達上萬人次。而光寶認輔志工培訓除了基礎認知課程必修100小時,約需 花上兩至三學年的時間來完成,還有進階、種籽師資課程,而成立最久的志工團, 每學期培訓已持續十一年半,其動能值得深入探究(張豫偉,2009)。 二、認輔志工 認輔志工雖為學校志工的一種;但相較於一般學校志工,認輔志工從事的認 輔工作,依認輔制度實施要點中對認輔對象的界定,其實是屬於第二級的輔導工 作,牽涉到診斷及治療,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能,屬於半專業的服務工作(周 武昌,1998;陳美琳,2002;陳榮富,1997)。龍玉琴(2004)對認輔志工的角 色定義,是兒童日常生活中的關懷陪伴者和資源網絡或轉介的提供協助者,認真 的傾聽、接納,瞭解兒童,給予兒童真實的愛與關懷,相互學習成長。此外運用 - 15 -.

(25) 志工也有助於解決輔導人力不足的問題。 如上所述,光寶文教基金會亦將認輔志工的角色,定位為生活的關懷陪伴者 和資源網絡或轉介的提供協助者、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是生命的資源中心、是 最佳傾聽者、鼓舞者。認輔工作由認輔志工來做時,認輔便有了另一層定義,那 就是用愛心陪伴、用真心傾聽、用耐心等待,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精神的發揮(光 寶文教基金會,2001;黃淑華,2001)。吳銀玉(2000)認為「認輔」工作並非 只是狹義的面對面和孩子協談而已,它的方式是應該是多樣性的。林正義(1996) 也指出認輔人員必須「親近、瞭解、關愛、照顧」所認輔的對象,以促進認輔對 象「獲得溫暖、關懷、重視,進而悅納自己,感謝他人」。 綜上所述,認輔志工是朝向「半專業助人者」邁進的輔導工作者,對學校來 說可以補輔導人力不足,對受輔學生來說是一位可以提供溫暖和真誠聆聽的對 象。 根據「教育部認輔制度實施要點」,近年來各國中小學校都在持續辦理認輔 計畫,但是主要認輔學生者仍是學校教師,當學校教師的人力和時間不足以提供 認輔學生所需時,才是具有專業輔導知能之退休教師、學生家長或熱心輔導人 士。也就是說,不論認輔者的身份,都需要有輔導相關的專業知能,這也是當學 校運用志工從事認輔工作時,會提供志工培訓課程的原因,而志工是否能夠繼續 參與培訓課程,對於認輔工作的持續及成效亦有其影響。 參、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 光寶文教基金會,創立於 1993 年,成立主要宗旨在培育人文素養、倡導公 益活動、關懷企業文化、扶持兒童成長等,從人文、公益、教育與文化等面向投 注心力。在一次又一次以兒童成長做為主要關懷目標的活動中,我們接觸到一些 被忽略的孩子,也接觸到一些默默在社區、校園中陪伴弱勢孩子的志工媽媽,而 逐漸確立基金會的兒童認輔方向。從 1998 年協助台北市民族國小成立認輔志工 - 16 -.

(26) 團開始,基金會就不斷延伸觸角,從國小到國中、社區,培訓一期又一期的認輔 志工,鼓勵多數是家庭主婦的認輔志工,發揮媽媽的愛心,協助學校、老師、父 母共同關懷、陪伴、引導孩子建立自信,正常的發展與成長。 一、 「認輔」是什麼? 「認輔」 ,就字面上而言即「認養輔導」 ,也就是某一個學校或社團,或是社 區中的組織、機構,有計畫培訓一批「半專業」或「準專業」的志工,陪伴有需 要的兒童、青少年、家庭,甚至是老師、其他家長,走過一段自我學習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志工必須接受長達一至三年不等的培訓,接著由學校 輔導室轉介認輔對象,認輔媽媽則運用各種所學的知能和技巧,引領兒童及青少 年了解自我及周遭的環境歷程,並配合其身心發展狀態,建立積極正向的自我觀 念及人際互動,使其身心得以正常成長與發展,潛能得以發揮,對生活具有正確 覺知和自主自控的概念,進而能自我肯定,並悅納他人。 此一陪伴關懷的過程,有可能是一學期,也可能長達兩、三年;必要時,甚 至會跨越寒暑假全年無休的進行。而為了具體有效的改善認輔對象所遭遇的情 況,認輔志工關懷的範圍,有時會走出校園,擴及認輔對象的父母、祖父母、兄 弟姊妹等家人,或是認輔對象認同的青少年次團體及同儕。 二、關懷弱勢,深耕社區 事實上,經過多年系統化的運作過程後,光寶文教基金會所推動的認輔志工 體系,或許不能百分之百稱為專業的輔導團體,但絕對是以兒童、青少年及其家 庭為對象的「全人關懷」工作。換言之,認輔志工必須清楚,我們的立場是:不 同於老師、不同於媽媽、不同於專業輔導諮商人員,而且是在尊重學校輔導室, 以及老師、家長為前提,以協助的立場為出發點,以幫助兒童、青少年為共同目 標,在校園中、生活中,給予他們真實的愛與關懷、尊重和信任。 - 17 -.

(27) 簡單一句「弱勢孩子」,其實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來自個人的肢體障 礙、心智障礙、重大疾病;來自家庭的父母不和、親子親師溝通困難、家境貧困 文化不利、單親失功能家庭、隔代失能家庭、虐兒施暴;來自跨文化的原住民、 新移民家庭;來自以前不曾有的天災人禍如地震、颱風、失業等;來自文化落差 的功能性文盲等,都會形成某種程度的弱勢孩子。社區認輔志工,不論在空間距 離、時間效率上,都容易配合,可以發揮即時和長期關懷陪伴的功能。 三、多元的社區認輔服務 認輔的觸角延伸,從兒童乃至青少年、中輟生,志工們更常利用假期,參與 如總統教育獎圓夢工作坊、原住民部落夏日學校…,在在傳遞著認輔是無限可能 的訊息。而在跨文化家庭的全人關懷部分,則是光寶認輔無限可能的另一開端。 近年來,光寶認輔志工的陪伴對象更擴及新移民。藉由舉辦「跨文化家庭校園親 職聯誼會」及「中文專班」 ,協助新移民女性擺脫倚賴他人協助(中文)的困境, 以增進家人的溝通能力進而產生自信心,悅納他人,並發揮家庭教育之基本功能。 認輔志工們充分發揮所學,以同為母親的同理心,和新移民女性建立亦師亦友的 關係,甚至當她們懷抱著嬰兒來上課,認輔志工還得充當臨時保母,泡奶、換尿 布…。表面上看來,志工們付出良多,事實上個人的學習、收獲更難以言喻。 四、協同合作,資源整合 社區認輔的焦點正是放在「一群媽媽們透過陪伴和鼓勵,讓孩子接受全人關 懷」的動人過程,合力為下一代編織一個愛的連線,以及解決問題的資源網絡。 舉例來說,光寶文教基金會除了在國中小學推動成立認輔志工團,更鼓勵學校以 外的機構或社團,一起加入認輔的工作。有趣的是,不同的宗教、教派,竟能在 光寶的認輔理念下,彼此認同、合作無間。事實上,台北市警察局青少年犯案統 計,曾指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自從民生社區推動學校認輔工作後, 青少年的犯罪率減少很多。更重要的,推動認輔工作,是一個資源串聯整合的最 - 18 -.

(28) 好過程,一旦串聯成功,孩子不但在校內是安全的,就連走出校門、走出社區, 也同樣是安全的。(光寶文教基金會,2004)。 這些年,我自己從認輔志工到團隊督導再到認輔講師,也一直在第一線持續 參與志工團隊課程,並且從國小到國中陪伴兒童及青少年。我深刻的體會到社區 認輔是一種志業,不僅只是服務時數的累積。像是要獨立撫養二個孩子的單親媽 媽,仍用晨光時間進校園服務;因孩子的過動而失去自信和家族地位的夥伴,在 認輔培訓課程中重拾自信並被增能,而有極大的熱情投入認輔;當中輟的青少年 進入矯正中學,仍不放棄探視和給予關懷終致感動了孩子的志工夥伴;認輔的夥 伴罹患癌症時,整個團體成員輪流給予照顧;太多太多的生命故事。也因此才能 積累出 2012 年《不光會耍寶》這本書的出版。. - 19 -.

(29) 第三節 家族系統排列 這些年,在志願服務工作中,因為參與認輔工作,有機會接獨許多心理治療 的學習課程,其中「家族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s)」對我影響最大。這一 路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敘說母親的故事,更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完全在重 複母親的生命歷程,更清楚家族系統的影響之鉅,也更明白向命運謙卑的意義。 壹、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 由德國心理治療師 Bert Hellinger 透過自身專業所學及個人經驗所悟,而產 生的一種家族性的治療模式。透過角色代表的排列與團體互動,探索問題的根 源,回歸愛的序位,協助人們面對生命中許多困擾(孫孟琳,2011) 。 Hellinger 認為家庭成員如同宇宙星座般,每人應當都有一個適當的位置,家庭的運轉也有 其既定的規律存在。家族系統排列的作用在於協助辨認家族背後的動力狀況及問 題產生之原因,再透過治療師介入調整,將原先已擾亂的家族系統,重新回到應 有的序位,使個人及家族皆能因被承認而重回平靜,進而解決其個人或家庭問題。 「家族系統排列」引進台灣僅十多年,國內對於家族系統排列仍處於陌生狀 態。故以下將針對家族系統排列之發展和內涵作一說明。 一、家族系統排列的發展 1925 年 Hellinger 出生於德國的天主教家庭,父母親皆為虔誠的天主教 徒。因此他從小便耳濡目染、奉行教義,更在兒童時期便產生了成為天主教神父 的願望。也因為宗教的影響,Hellinger 的家族形成了一種特有的信念形式,這 也使整個家族倖免於變相的國家社會主義。在 Hellinger 17歲時,因第二次世界 大戰被徵召加入德國正規軍,戰爭期間,他在比利時被拘捕成為戰俘,監禁在盟 軍戰俘集中營裡。他除了目睹戰爭所帶來的一切,也見證納粹的殘忍和暴行。這 段經歷,對他畢生影響深遠(Cohen,2006)。 - 20 -.

(30) Hellinger 20歲時逃離戰俘集中營重返祖國,立刻進入天主教教團,之後被 指派至南非擔任祖魯族(Zulu)的傳教士,除了扮演教區神父的角色外,同時也 從事教學工作。在南非期間,他深受二個重要事件的影響。第一,他參加安格立 坎(Angelican)牧師所帶領的「多種族團體動力訓練(an interracial, ecumenical training in group dynamics)」的團體,這是由美國引進,重視對話、現象學以及 人們個體經驗的團體。這是他第一次經歷到照料靈魂的嶄新層面,也塑造他開始 定位以人們為基礎的工作方向。第二,流利的祖魯語,除了能使他擔負起教學與 神父的職務外,也讓他得以深入探究原住民的文化。從一個文化投身至另一個文 化之中,增加了他對文化價值的敏銳度。在南非的歲月中,他參與祖魯族的儀式, 瞭解到原住民以「關係系統」為本的生活哲學以及「祖靈崇拜」的世界觀。他認 為祖魯族的風俗儀式,有一個結構和功能非常相似於天主教彌撒的一些組成,它 們都共同點出了人們共有的經驗,也同樣的神聖。 經過二十五年之後,因他深知作為一位傳教士對於他的內在成長已不再是最 適當的表現方式,他毅然決然放棄他熟知已久的生活方式,於1960年返回德國接 受「維也納深度心理學協會(the Wiener Arbeitskreis fur Tiefenpsychologie)」完整 的精神分析訓練(Cohen, 2006),也同時完成終生大事。之後因《洋諾夫的原 始尖叫(Janov’s Primal Scream)》一書,他接受了九個月的「原始(尖叫)療法 (primal therapy)」的訓練。他對「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也有興趣, 除了學習完形治療外,他也學習「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Hellinger 和他的妻子將所學的團體動力、精神分析與完形治療、原始(尖叫) 療法及交流分析整合起來。他對於「人生劇本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scripts)」 使他發現到,一些人生劇本的作用會跨越世代,並在家庭關係系統內運用。在這 段時期,他對於「認同」動力的了解逐漸清楚。之後受到「Satir 家庭雕塑」的 啟發;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則是「米爾頓(Milton Erickson)的催眠療法」,他持 續接受米爾頓學生如Jeffrey, Lankton, Steen與Stoy 等人的訓練,也接受「神 - 21 -.

(31) 經語言學(NLP)」的訓練。直至1985年,Hellinger 才完成15年的循環教育和 訓 練 , 當 時 他 已 60 歲 。 之 後 他 於 德 國 南 方 開 設 一 間 採 用 「 折 衷 存 在 治 療 (eclecticexistential therapy)」的私人診所。 Hellinger 所發展出的家族系統排列整合各種治療方法,如南非祖魯人對祖 靈的敬重,並以現象學 (Brentano, Husserl, Heidegger)的角度來關注排列時 的現象、「家庭治療」(Moreno, Satir, Boszormenyi-Nagy)、Moreno的(1945) 心理劇、Satir的(1987)家庭雕塑、米爾頓的催眠和 Boszormenyi-Nagy與Spark (1973)等人所提出的對原生父母親「看不見的忠實(unseen truth)」,但其排列 方式卻又有別於傳統的心理治療(Cohen,2006),不同之處在於,代表人物在 排列過程依所扮演角色之直覺、感受,來作為個人移動位置之依據,並非透過語 言,因此在排列過程中幾乎不太需要代表講話。排列之主要目的非進行一般心理 治療對於認知、情感或情緒,所做的語言探索或過程敘述,而是確認並釋放由之 前世代所傳承之家庭系統制度中的負面投射經驗(如被領養或過分承擔責任等) 。 最初,德國人認為此治療法立基於「建構主義」,並假設「人創造自己的實 相」,所以將此治療法稱之為「系統化的建構主義」。Rorty (1979)認為,所有 的知覺皆受到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態度的影響,認知的主體在心靈建構並整合知覺 形成,因此所有知識皆是建構的。Bateson的隱喻-「地圖不等同於領土」,這 更說明了人除了獨立創造「心靈地圖」外,更依據「心靈地圖」建構出「真實世 界」,這意指「真實世界」是由現實狀況和被當事人建構出的現實交互作用所產 生的。如果當事人的世界是被建構而成的,當詮釋的角度轉變,當事人的世界也 相對的跟著調整。所以在排列過程中,治療師所做的是協助當事人以不同觀看事 件的角度切入,透過調整其想像中的世界即是心靈地圖,更貼近(背景脈絡)真 實的情境和狀況(引自朱貞惠,2011)。 Hellinger 的擁戴者在90年代初期將此治療法更名為「海寧格家庭星座排列」 - 22 -.

(32) (Cohen,2006),以便與其他家族治療有所區別,並強調此法由 Hellinger獨創。 此治療法隨著排列次數與問題類型的增加不斷的進展與修正。在之後的排列之中 因整合了現象學的哲學概念,故 Hellinger 親自命名,稱之「系統的現象學 (systemic-phenomenological)」,不過此名稱在學術界引發爭論,因有些學者 認為單一次的治療就能被稱做為「系統」似乎不太恰當,但在實務界運用此法獲 得幫助的人數仍持續增加中。從上述的內容中我們不難發現,Hellinger 所觀察 到的是人受到一個更大的系統影響,這個系統即是「家族」,而家族的影響層面 更深入了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因此其解決之道也不如傳統的心理治療改變當事人 的認知或宣洩情緒,而是撥正扭曲而糾結的家庭動力,使家族的秩序恢復平衡。 二、家族系統排列的內涵 (一)背景架構與理論基礎 翁淳儀(2008)研究中初探 Hellinger 家族系統理論之背景架構及理論基 礎,分為「文化薰陶」及「理論思維」。「文化薰陶」部份,Hellinger 主要受 到二個文化的影響,第一個文化即是海寧格出生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因此從小 便接受到天主教文化薰陶,過著虔誠的教義生活,並立志長大後成為神父。在這 過程中,海寧格養成靜默、冥想、沈思與謙卑的生活態度,也逐漸淨化自己的心 靈。第二個文化即是他於南非祖魯族16年的傳教生活,在南非的生活中他學會讓 事物本身自由的展現,並在跳脫了原有西方的文化框架後,拓展其個人視野;從 而洞見在西方理性思維框架中的社會少見的「祖靈」觀念,習得另一文化祖魯人 對家庭和長輩的尊重。在南非的生活使海寧格以現象學的觀點觀注事物。後來, 接觸到現象學,更將其注意力由向外攫取的意向的科學思維,轉向面對內在,找 到巨大寂靜以及更大的整體(totality)。Hellinger 是這樣定義現象學的:現象 學是一種靈性的方法,不是以一般宗教的方式,而是哲學的方式。它要求一種淨 化和澄清,最重要的是一種心靈的淨化。你能成功地將自己維持在專注中,就會 - 23 -.

(33) 有更多的事情發生。藉由退守,我讓出空間讓事情發生。這是非常謙遜的歷程, 和科學化的歷程完全相反(周鼎文譯,2005)。 西方國家中的靜心練習即是東方國家中所稱之「禪坐」,強調心靈力量的覺 察和掌握。Hellinger 所謂「偉大靈魂」的典型內涵,即是排列時治療師必須具 備「退守、謙下、放空、無為及自虛其心」的基本胸懷。此點與中國老子的「無 為」、「不爭」、「守柔」之道,不論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或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之內涵均同 (翁淳儀,2008)。德國治療師 Wilfriend Nelles(2008)也說過,要能認識 (understand)必先謙下且退守,處低下之勢(under-stand),這些觀點均與老 子哲學「無為而無不為」之立場相應。 「理論思維」部份,海寧格在南非接觸安格立坎(Angelican)牧師所帶領 的「多種族團體動力訓練(an interracial, ecumenical training in group dynamics)」 的團體,主要是一種學習如何消解雙方的對立關係,並達到相互尊重的治療方 法。回到德國接受了「維也納深度心理學協會」的訓練而對精神分析理論有完整 的學習;之後又學習「原始(尖叫)療法(primal therapy)」,使 Hellinger 將情緒分 為主要感覺(primaryfeeling)、次要感覺(secondary feeling)、超越的感覺(the feeling taking over fromsomebody else)及承受別人的感覺(the feeling taking over from somebody else)四種。 其中,「承受別人的感覺」是當事人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當事人的感覺往 往是從重要他人那接收而來,非當事人本身的感受。此外,他發現原始療法的治 療師易展露情緒,因此海寧格認為超越的感覺是治療師所必須具備的部份,在排 列過程中沒有任何情緒,帶著愛超越一般的感受,以保持超然客觀的立場及態 度。後來,透過學習 Eric Berne「交流分析」學派的「人生劇本的分析(the analysis - 24 -.

(34) of scripts)」,Hellinger 學習到一些人生劇本的作用會跨越世代,因此影響不一 定只從父母那而來。 所以在排列過程中,Hellinger 會清楚分辨與當事人體驗相關的故事。這種 種的理論背景之覺察使 Hellinger 更確定採用「系統架構」,因為透過系統的架 構及脈絡才能夠處理在複雜狀況下的個人或命運問題。用另一個理論來解釋,即 是 Boszormenyi-Nagys 所謂的「家族脈絡」中「看不見的忠實」,是在說明人 在潛意識中對於價值、平衡和權力等的規範,仍被約束於家庭架構之中的角色。 而這也與祖魯人相信亡者仍對生者具有影響力之想法一致,這種理解造就 Hellinger 以「家族潛意識」為家族系統排列的治療架構。在排列空間中透過象 徵地顯示「祖先場域」,使其現場成為祖先表達心靈狀態和信息的一個場域,而 當事人則可從歷程中,重新賦予家中過去事件的現在意義,並重新配置家庭的動 力系統。 (二)基本概念與適用對象 Hellinger發現每個家族都有一股隱藏的家族動力,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 受到這股動力的影響,而這個動力是在集體潛意識(家族意識)的深處,一般人 不容易察覺。當家族中愛的序位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失衡時,透過排列可 以協助我們辨識家庭系統背後的狀況,把隱藏在集體潛意識的動力,藉由這個方 法帶到光亮的地方,而看清楚真相。也能找出解決的途徑,調整被干擾的家庭系 統,讓愛重新在家庭中流動,發現關係中的愛。如果家族中的成員,都能敬重生 命源頭,對命運的謙卑與臣服,不承擔不屬於自己的命運與責任,把不屬於自己 的責任與命運還給對方,就能夠讓愛在系統中流動。 周鼎文 (2011) 在《愛與和解》一書中,整理出 Hellinger 家族系統排列的基 本概念包括: 1. 整體法則─我們是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會不斷進化成長,每個成員都要有 - 25 -.

(35) 其位置。 2. 序位法則─長幼有序,每個人都有歸屬的權利。 3. 平衡法則─施與受的關係要平衡。 4. 事實法則─必須尊重與承認事實的原貌。 5. 流動法則─關係信息會世代傳遞,生命力要向前流動。 家族系統排列可以應用在團體工作與個別諮商。在團體工作的進行方式如 下:當事人針對具體的事件、問題,選擇團體中的一些代表擔任家中成員,並直 覺的將這些代表排在某些位置上。代表們站在那個位置時,就會感受到一些特別 的感覺,這種感覺叫做感知。代表只要並把那個角色的感受如實反應出來即可, 有時在過程中幾乎不需要講話。隨著代表們的移動、試驗,找出系統的平衡與具 有愛的解決方法。排列是確認並釋放當事人所承受家族系統中,曾經發生的事件 或是負向投射經驗。當系統中每個成員的歸屬被承認時,尤其是被排除和被遺忘 的人,長幼順序被清楚區分,每個人負起自己的責任,尊重彼此的命運,互動的 關係重新平衡且出自於愛時,解決的方向就會開始出現。 (三)相關理論與技術之整合運用 Hellinger 整合了Satir(1987)的「家庭雕塑」技巧與 Moreno 心理劇的元 素並革新家庭治療,使排列中減少語言的溝通表達,採用肢體的移動來呈現其動 力。當事人是透過直覺進行工作─將內在的心靈場域,引到空間(位置-移動-關係) 來作表現的一種外顯表示法。排列過程中的自發反應與自然流露,其體驗恰如進 行沙遊時所產生的經驗(Bradway,1979; Kalff,1980),同為治療轉換過程中 之重要體驗,是一種本我呈現之臨在狀態。而治療並非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解 決,而是揭開家庭系統中隱藏的衝突或秘密。當事人所表現的任何癥候,僅只是 大系統中的一小部份,其問題的出現之連結並非僅是現在核心家庭的成員,也包 - 26 -.

(36) 括過去和未來成員的影響(Franke,2003)。現象學對 Hellinger 的影響是,使 自己跳脫原本的框架,當參與者調適進入到「空無/無意識(emptiness)」狀態 時,這種狀況下,未轉化成意識的前反映向度(pre-reflective),才能進入當事人的 視框(引自翁淳儀,2008)。 Hellinger所發展出的家族系統排列是整合各種治療方法,但其排列方式卻又 有別於傳統的心理治療,不同之處在於即在於排列當下的移動。Hellinger用 「Movements of the Soul」 ,在家族星座治療中翻譯為「靈魂的移動」或「心靈的 移動」來稱呼這個現象。排列主要目的並非進行一般心理治療對於認知、情感或 情緒,所做的語言探索或過程敘述,而是確認並釋放由家族世代所傳承之系統中 的負面投射經驗,如被領養或過分承擔責任等等(朱貞惠,2011;周鼎文,2001; 孫孟琳,2011)。 Hellinger 另一個技術養成之本為米爾頓的催眠、完形治療和神經語言學 (NLP),這使 Hellinger 善用「隱喻」來處理當事人防衛機制可能出現的抵抗 和隱瞞,直接對潛意識說話(Eva & Barbara, 2004)。理論的產生和時代背景的 脈絡及文化緊密相連,因此二者相互影響之下使 Hellinger 架構出治療所需之基 本概念。他發現引發當事人及其家庭的內在糾葛動力是因為家族中具有「看不見 的忠誠」,或稱為盲目的忠誠;而這是受到「家族靈魂」及「家族潛意識」的影 響,排列只是為揭露家庭議題存在之因,治療是透過更偉大的靈性力量(本然存 在之「道」),重返秩序與平衡(復歸「愛的序位」),才能讓靈魂得到安寧,問 題得到化解。由此不難看出,Hellinger 所發展出的家族系統排列的理論與技術, 到此已隱然成型。 貳、與家族系統排列相遇 1993 年第一本有關家族系統排列的書 family constellations 出版,2001 年在 台灣首次被翻譯成《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上市,但這不是一 - 27 -.

(37) 般人所以為的星座書籍,而是 Hellinger 以他在家族治療中觀察到現象來做比喻, 他發現到宇宙的星座運轉有一個隱藏的規律,而家庭裡也有一個共同的力量在背 後運作,就如同夜空中的星座(朱貞惠,2011)。 一、與家族系統排列的美妙緣分 我是於 2005 年開始,透過志願服務的認輔學校安排,參與了二天的家族系 統排列初階工作坊。首次做一對一個案的體驗練習,在那當下,深刻感受到家族 系統排列中談到的潛意識的運作,以及每一個人都有感知的能力。由於那時我對 於認輔對象所受到家族系統的影響,已有很深的體悟。再加上自己也剛從父親過 逝後,引發的各種身心症中復原,對於這樣的工作方式很有興趣。因而展開了家 族系統排列的長期學習。這些年裡,我跟隨老師長期學習家族系統排列,並且也 參與許多運用家族排列在不同課題的工作坊,包括亞斯格症、過動症、失智症者 家屬、心臟病童家屬、自殺者遺族、憂鬱症家屬、生命教育、單親家庭、臨終關 懷等相關議題。同時參與數百場個案排列,並曾到特殊機構包括自閉症兒童,乃 至於土城看守所、地方法院強制親職教育等擔任教誨志工,都是運用家族系統排 列工作。更曾遠赴國外參與 Hellinger 親自帶領的工作坊,同時將家族系排列的 概念融入我所帶領的志工團體課程中。 二、在家族系統排列的獨特經驗 家族系統排列中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在解決之道下功夫,非在問題上下功 夫」,找到「愛」的點,這聽來如此簡單的道理,常是我們所迷失的。我們很容 易去看到「問題」,卻忽略了真正可以讓系統恢復運作的是愛。這些年我將這概 念運用在認輔的陪伴中,發現自己更能夠在面對個案時,看到他是獨一無二的個 體,是我不能將之化約為青春期、過動、單親、隔代教養…的孩子。 有一回面對一個青少年,他帶著憤憤的語氣說,「等我滿十八歲時,我就會 搬出去住,不用再聽他們的」。我看著他的臉,看到一個開始長大的孩子,在成 - 28 -.

(38) 長過程中,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隔代教養的情感從兒童期到青春期的轉變。我 明白孩子內心的渴望不是搬出去的自由,而是一個有父母關愛的家庭,只是命運 的安排,讓他只能帶著渴望到放棄…。我沒有跟隨他的情緒,只是坐在那兒聆聽, 當他的話語告一段落時,我思索了一下,直直看著他的眼睛,對他說「有些話我 想要告訴你,你聽著就好,不需要回應我。」接著,我說「我想要說的是,當我 看著你時,坐在那裡的不只是你,而是給予你生命的父母親、祖父母、外公外婆 和他們背後的生命孕育者。我看到你的背後有一個莫大的生命源頭,而我也有, 正因為我們都有那生命的源頭,今天才能夠有這樣的緣份,讓你和我坐在這裡相 對。或許你的父母親在當年因為太年輕生下了你,不知道如何做父母,而做了一 些選擇,讓你在阿公阿嬤家長大。但是在我的心裡,我都敬重他們是你的父母, 同樣的還有你父母的父母。我想請你記著,不論如何,你是有父母親的,你有一 個生命的源頭,讓你如今能夠坐在這裡說這些話,或許你還沒有找到或是想像自 己的未來,但是如果你能夠把父母親和生命的源頭放在你的心裡,我相信你會知 道自己可以往那裡去。」 一段話說完,我們四目相視,他的眼裡和臉上那個憤怒的孩子消失了,有著 一種平靜;這是很多年的陪伴裡,我沒有看見的平靜。他沒有回應那段話,沒有 過去總會的反駁,我明白他聽到了。 三、因家族系統排列,讓愛流動 我也開始思考如何家族系統排列讓更多人受惠,如團體中辛苦的夥伴、認輔 個案的家長、非認輔個案但亟需協助的學生家長。除了在團體中帶讀書會和排列 練習,也徵求輔導室的首肯配合下,為有需要的學生及家長做排列。 一位在國小和國中都參與認輔的志工曾這麼寫道:許多個案帶著受苦的生命 故事而來,企圖尋求解決的答案。要有多大的勇氣,一個人願意把他們的生命故 事,赤裸裸的攤在不相干的眾人面前,揭露出他們生命的受苦、困境與無助。 - 29 -.

(39) 常常我在他們的受苦中,陪著流淚心痛;常常我在他們的生命故事中,有更 大的看見;常常我在他們的家族動力的「愛」中,有更深的感動。是個案生命的 受苦、淌血,教會我一次次折服,愈發對生命懷著謙卑與敬重之心。 在生命受苦的真相之前,一定有一個更高、更大的力量在運作著。每次當排 列陷入瓶頸膠著,不得其解時,一句簡單的話語,如「我(孩子)尊重你們(父 母)的命運」 、 「我(孩子)把屬於你們(父母)的責任與命運還給你們,我只是 你們的孩子」,常能為當下的困境帶來活水源頭,家庭中的人因此可以卸下不屬 於自己的重擔,回歸「愛」的序位,讓「愛」得以流動(葉子,2007)。 透過排列,於是原本拒學的孩子,每天都上學;在教養上無助的母親,發現 原來是自己糾結於原生家庭的女兒角色,無能當個媽媽。輔導主任欣喜又疑惑的 問: 「是甚麼讓家族排列有效的?」 。帶領我進入家族系統排列的吳文傑老師這麼 回應:「排列讓當事人看到真相,更重要的是,透過代表們在家族排列這個場域 中的移動,會產生很大的能量,讓每個人回歸愛的序位,父母站在父母的位置, 孩子站在孩子的位置,各歸其位,愛就能自然流動,個案把排列最後這個有力量 的畫面圖像深深銘記心中,就能慢慢發生作用,朝向好的動力循環的方向轉變」 。 2013 年 4 月,吳老師因病過逝,在那之後,我憶起他在做個案排列時,常 引導個案對父母說一句話「我會好好的活下去,並且把你給予的生命和愛傳承下 去」。為紀念和感謝這位在生前,一直親身示範助人工作慈悲的老師,我也從同 年八月開始,進行每季一場家族系統排列公益工作坊。第一場工作坊還是回到父 親的家鄉,我的祖籍福州舉辦。這是我回饋父親和老師的生命與愛的傳承行動。 而這些年家族系統排列運用在我所投入的志願服務工作上,一如上述協助到許多 家庭,我仍期待未來持續運用,讓愛在每個家族系統中流動。. - 30 -.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個人與母親的生命故事,方法論的選擇即是生命故事敘 說,透過生命經驗的回溯與生命故事的敘說過程,以深入瞭解我們母與女的生命 歷程與脈絡。嘗試經由我們的主觀敘說,暸解彼此是如何建構和解釋生活經驗的 意義。藉由這些內在觀點,進一步探索我們如何經驗、理解對其生活情境所賦予 的意義與價值(引自黃瑞琴,2003) 。這樣的研究立場與敘說取向是十分吻合的。 蔡敏玲(2001)曾經提過質性研究是一種脈絡化的社會歷程,研究者的角色 並不是單方能夠一相情願地界定的事。而研究本是一種彼此凝視與關照的旅程。 因此,研究者的角色在研究歷程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研究對象的接觸,以及不同 的研究場域中都具有不同的意義及定位(汪俊良,2004)。 McAdams(1993)指出:想要獲知一個人的生命的意義,需要暸解他的故 事。故事可以反應當事人的行動、對話、情緒、形體、精神及自我意識,顯現出 其受到歷史、社會結構和文化所影響下產生的生命經驗與意義(黃瑞琴,2003)。 以上所述也在我和母親的生命故事敘說中,自然的呈現出來。. 第一節 生命敘說與生命故事 余德慧(2003)說:「每一個人都從暗處走來,憑藉著故事之光才得以看見 自己」。連結到我記憶中那個站在黑暗中的小女孩,現在的我,正透過故事書寫, 牽引著昔日的我,一步步走向光明看清自己的樣貌。 一、生命敘說 近年來,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e)在教育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重視,並且 為質性研究的典範與強而有力的探究形式之一。從事敘說探究者皆認為實徵研究 方法論在現象詮釋上有其限制,咸信說故事(story-telling)是人類行動的核心, - 3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彙集輯錄了多篇學校經驗分享的文章,闡述「管理與組織」範疇的各項全校 參與訓育及輔導工作模式的重點,請參閱教統局網頁,索引: 本局向學生及家 長提供的服務 >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款客服務體驗坊 30名 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物理世界 30名

飛機師〜空中工作、有特別訓練、周遊列國 郵差〜戶外工作、要穿制服、要背很重的東西 社工〜要接觸很多人、有愛心、對人的行為有興趣

月份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9 月 月 月 月  成長課 成長課 成長課 成長課.. -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