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1950 年代,台灣財富是靠勤儉而成的,到了 1970 年代財富成為儲蓄的 結果,而現在財富則是滿足物質誘惑、獲得心靈滿足的要件(陳雅玲,孫秀惠,

2007),在 M 型社會貧富差距越來大的情況下,如何了解孩子的金錢態度以及 如何教導孩子運用金錢、甚至培養MQ(money quotient 理財商數)乃是一個重 要議題,此外,除了成績、升學之外如何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金錢態度、正確的 理財行為,變成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卡奴、金融海嘯引發一連串個人與企業金融財務問題,並使得我國開始重 視國民理財教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在2005 年 4 月透過行政院院會同意通過「金融知識普及計畫」,並且具體擬定「金融知識普 及三年推動計畫」,2006 開始規劃理財金融計劃,並且在 2008 到 2011 具體落 實,為讓理財教育向下紮根,並建立學生正確消費及信用之價值觀,將理財知 識納入學校教材、各級學校課程,,並透過各級學校各種活動推廣理財知識,(金 管會,2009)。

另一份花旗基金會於2009 年公佈「青少年價值觀及理財行為」調查研究發 現:只有四成高中學生表示對零用錢金額滿意,他們的零用錢主要來源是父母,

29%學生有打工賺錢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擁有零用錢越多希望零用錢愈 多。

在理財教育推行後,經濟環境產生許多重大改變,國內經濟不景氣放無薪 假、打房、奢侈稅、證所稅等政策、GDP 保 2、油價物價雙漲、國家舉債達到 上限;國外如歐洲各國的財政破產危機、美國的QE 退場,都影響到金融環境。

我國過去理財教育,已無法應付當前複雜的金融環境,國內理財教育研究相關 文獻,仍處於萌芽階段,討論理財素養內涵範圍太廣而不專精,本論文聚焦在 金錢態度、,亦即理財素養中金錢管理使用為主,了解高中職學生是否能做出 有效的判斷與決定,並具備閱讀、分析、管理和交流個人財務情形之能力。

參考艾力克森的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理論,高中學生正值人格與價值觀的 修正與整合時期、發展危機是自我統整與角色混淆的時期(黃堅厚,2002)。這 個階段也是大部分青少年開始有獨立經濟決策行為的階段。

Lewis Mandell 在 2008 年的美國財政部消費者財務研究提到:1997 年至 2006 年中國家兩年調查一次的高中生金融素養發現,美國青少年理財素養逐漸 惡化的、各年齡層的財務決策決策的能力下降,遠比1997 年的水準低落,擁有 財政資源較佳的家庭,比資源較少的家庭來的更具有理財素養,進而加深了家 庭間經濟福利與理財素養的不平等。

OECD 於 2005 出版的「Improving Financial Literacy: Analysis of Issues and Policies」中指出各國消費者之金融知識水準仍普遍低落,特別是在低教育程度、

少數民族、低所得及低照顧族群中,因此金融教育日益重要。

綜觀國內外相關研究,近年來理財素養研究對象均多以教師為主,學生理 財素養則以國中國小學生為主,(林麗瓊,1993;林芳如,2001;邱宜箴,2003;

王永銘,2004)、消費行為與消費型態(黃長雲,1993;黃惠如,1994)、消費 文化(高毓婷,2001)或是零用錢的運用狀況(胡蘭沁,2002;徐淑敏,2002)。

目前學者對青少年金錢觀研究多著重國中小學生,例如林麗瓊(1993) 自 編國中生零用錢消費調查問卷,包含對金錢來源看法、金錢運用態度,對有錢

人看法三個面向探討台北市國中生的金錢觀。蔡瑞華(2000)探討台北市國中 生的金錢態度並且指出家庭背景會影響其金錢態度,正向的金錢態度對日後財 務處理有幫助。國內金錢態度方面的研究仍有許多未盡周全、值得研究討論的 空間,希望透過本研究可以對於高中職生的金錢態度提供更深入的瞭解.。

本研究專注在金錢態度與理財行為之相關研究,針對理財態度搜尋文獻發 現大多數是研究公務員或教師的投資理財偏好與財富管理態度,此與理財素養 中專門指稱的理財態度研究不同,因此研究者決定以自己任教的南投縣高中職 學生為研究對象並瞭解高中職學生的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的現況,以進一步探 討不同背景變項是否會影響高中職學生的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學生理財態度 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情形。期望藉由研究學生理財態度,幫助他們建構以正確的 金錢態度做出理性、良好的理財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