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內容在敍述本研究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相關名詞解 釋,並說明本研究之限制與範圍。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問題背景與研究動 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假設;第四節為名詞解釋。茲 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主要內容在敍述本研究之研究背景,並由政策面及理論面來敘述背景及 研究的三個動機。

壹、研究背景

1960年代回歸主流意識高漲,強調安置在特殊班級或特殊學校之特殊需要 兒童,應視其改進的情形,儘速回歸到一般學校就讀,讓特殊需要兒童與一般兒 童相處以增進社會適應力,並促進雙方的認識與接納,回歸主流的概念已成為政 府的重要教育政策(吳清山、林天祐,1996)。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4),

國民中學階段特教學生安置概況統計資料,發現資源班成立的班級數逐年增多,

安置於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的學生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到一○三學年度止,

資源班成立班級數有811 班,而安置於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的學生數有17775 人。如表1-1。

2

3

採用課程抽離或外加方式至資源班上課,有可能形成了一種看不見的負向標記,

「資源班」亦可能被某些對特殊教育不甚理解的人當作嘲諷、貶抑身心障礙學生 之詞。

根據國內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13修正),身心障礙學童就是 經過鑑定而取得特殊教育資格,並且將之與原班學生分類出來,額外接受特殊教 育服務。究竟這種制度和做法,事實上對學生來說,是真正融合還是另一種排拒?

在實質上是否形成標記化與弱勢化?這是所有教育人員應該深入檢視的問題。根 據聯合國於〈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報告書 中所揭示( UNESCO,1994)的,倘若看待身心障礙人士只將焦點放在其障礙的部 分而非其潛能,會將他們視為社會問題。如何使身心障礙學生的身心真正融入普 通班的教育之中,普通班的學生與老師如何正確接納使之融為一體,資源班老師 如何協助支援,教育團隊中的輔導、心理師的資源如何正確運用,將是教育上一 大課題。

貳、研究動機

身心障礙學生,可能因為本身學業成就低落、溝通困難、行動不便、情緒障 礙或外表不討好等特質,均易使自己在校園中更易成為被排斥、受冷落的一群。

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被霸凌之事更令人痛心。年初苗栗發生校園集體霸凌事 件,六名同學拿鐵條、熱溶膠棒集體鞭打一名國三身心障礙同學;台東同班的三 名國中學生拿童軍繩套在另一名身心障礙的同學上。相關案例顯示身心障礙學生 在普通班的融入情況仍可藉由教育的力量改善,想知道目前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 礙同儕的接納度及了解校園中融合教育實施現況?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研究者曾有國小與國中的資源班教學經驗,在國小時發現,學生下課之後常 常會留在資源班玩耍而不回原班級去;國中的身心障礙學生留滯資源班情況變少,

可以說幾乎沒有,卻變成上課躲躲藏藏的,深怕被其他班同儕發現而遭恥笑。從

4

與學生的互動回饋中發現,某些背景變項似乎影響著學生受同儕接納的程度,在 求學時期的人格建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同儕,同儕間的互動將決定人格 未來的發展(林清江,1986)。身心障礙的學生融入普通班的環境中,是否真的能 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中獲得接納?普通班學生是否能真正與之互動?部分研究卻 指出在普通班級的身障學生往往居於弱勢,經常遭到同儕排擠,甚至比在特殊班 級的身障學生更遭到普通學生的拒絕(曾月琴,2005;Maddux & Maddux,1983;

Petrusic & Celotta , 1985),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資源班可能是身心障礙學生尋找自信的來源,卻亦是他們受普通班同學嘲諷 所貼上的標籤,加上資源班學生若認為自己在班上是被標籤化而感到自卑,會影 響其學習的意願(江煒堃,1998)。此時不論普通班與資源班老師如何努力,身心 障礙學生的學習仍會打折扣。想知道為何有些資源班學生每天愉快度日享受學習 的樂趣,與同儕間的互度亦佳,但有些學生卻是躲躲藏藏或壟罩在受排擠的陰影 中,哪些特質易受歡迎或易被排斥呢?這些都是研究者在此任教場域中好奇的問 題,亦為本研究動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