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建構我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 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 節說明研究價值及重要性;第五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社團經驗是許多人對大學生涯的共同記憶,雖然近幾年來社團參與的風 氣有逐漸式微的趨勢,但對許多大學生而言,社團仍是一個學習團隊合作、發 展群我關係與拓展人際網路的重要場域,是彌足珍貴的集體記憶。許多研究也 指出社團之參與已經成為校園內重要的非正式課程之一,大學生能夠透過社團 參與,發展其領導能力以成為社會所需之人才(楊國賜,1992)。Pascarella 和 Terenzini(2005)對於學生學習成果的研究更指出,學生在校園內投入得越 多,就越能增加其同儕與教學上互動的機會,也越能促進其學習成果。此外,

透過社團參與除了可以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學習與群體互動之外,也能夠促 進自我了解與自我肯定(張雪梅,1996)。林至善(2000a)研究提及,學生社 團的功能包括:(一)發展多元化的興趣、(二)培育學生服務熱誠、(三)領 導力的培養、(四)人際關係的建立、(五)訓練自治自律的能力、(六)自我 瞭解與成長及(七)組織經營的學習,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僅彰顯社團活動參與 是培養大學生「軟實力」的重要環節,更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關鍵。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提升社團經營的成效,以確保參與社團的 學生,能夠在過程中學習上述各項能力,讓學生更願意參與社團。而在各項社 團參與經驗中,社團評鑑一直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活動,對許多社團人而言,

2

無論是校內或全國性的社團評鑑競賽成績,某種程度是驗證了過去一年參與社 團的績效,是一種榮耀與肯定的象徵。

一、社團評鑑成為主要評量社團經營績效方式

社團評鑑「做檔本」這件事情已經超越了數個世代,形式及評分標準雖幾 經更迭,但其基本精神卻是不變的,就是希望能藉由評鑑來瞭解社團現況、尋 求改進與卓越、進而提升活動辦理水準與品質(張同廟,2003)。ACPA &

NASPA(2004)在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中的「評估與評鑑(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中亦指出,學生 事務必須去評估整體學生的學習、追蹤、紀錄和評鑑多元學習經驗,這種對所 有領域的學生學習進行系統和一致的評估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及機構文化的一 部分。在適當的規劃和實施的情況下,這樣的評估可以有效地幫助機構確定優 先事項、分配資源並提升學生的成果(ACPA & NASPA, 2004)。

而目前國內各大專校院,在評估社團經營成效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是透過 社團評鑑或類似的競賽、評選活動。在形式上雖然各校有各校的樣貌,但在評 鑑的指標,也就是評分的項目方面,卻有大多數的學校沿用或部分參考全國大 專校院社團評選活動(以下簡稱全社評)的評分標準表。在這樣的情況下衍生 出幾個可能的問題:當各校都以全社評指標為主要參考對象時,是否可能造成 各校評鑑指標的單一化?全社評為了能夠適應各類型社團而制定出一體適用的 評鑑標準,是否忽略了各類型社團區分不同評鑑指標的需求?

各種類型的社團,原本就有屬於該類型社團的經營模式,綜合性、自治性 的社團組織完備、科層制度明確,因此相對在制度性的文書資料上比較齊全,

應付現行社團評鑑制度可說是駕輕就熟。但相對的體能性或康樂性團,因其規 模較精簡、人員較少、活動相對也較少,不但在製作書面文書資料上較有難

3

度,也很難忠實呈現社團經營的樣貌。真正能展現這些社團績效及經營特色 的,也許是專業的訓練、也許是系統性規劃的社團課程,但這些活動都沒有辦 法在現有的評分標準及評量方式中反映出來。

而更進一步的問題在於,現行的評鑑指標是否能夠在作為評量社團經營績 效的工具之餘,進一步成為引導社團經營與發展的輔助與引導?在社團評鑑已 成為主要評量社團經營績效方式之現況,及全社評影響各校社團評鑑實務及可 能引發的問題,現行之社團評鑑之評量指標確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

二、評鑑之形式與內容集中於書面資料之審查

誠如張同廟(2003)所言,社團績效的優劣取決於社團活動的成果,可 分別從個人、團隊及實踐三個層次來觀察評斷,在這些動態的過程中透過成員 的努力匯聚而成的檔案資料將會對增進社團績效有所助益。是故,社團評鑑之 指標應能有效的檢核社團在個人參與、組織運作及活動成效這三個層面上的成 果,以期能透過評鑑達到引導社團經營發展的積極目的。但目前的全社評以及 各校參考全社評所制定之評分標準,對應到以書面資料審查為主的評分方式,

皆為針對紙本檔案的內容要求。所列出的評分重點一方面針對了社團經營所必 須達成的行政措施及資料保存進行了系統性的規範,另一方面也臚列了一套在 社團經營發展及經驗傳承可供遵循的標準。

ACPA & NASPA 揭櫫了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工具和方法必須具有創 新的思維,評估工具不僅限於書面的清單、問卷和網路調查,還可以包括教師 和導師對於學生行為的觀察、同儕評估、個人訪談、簡報、期刊、履歷、以及 從小組工作、焦點團體和案例研究所收集得來的資料(ACPA & NASPA, 2004)。在實務上,已經有學校開始針對這樣單一的評鑑方式進行思考與修 正。目前各大專校院辦理的內部社團評鑑,部分學校開始思考更多元的評估方

4

式,在傳統的書面審查之外納入了許多諸如活動簡報、動態成果展演等評估方 式。東吳大學從105 學年度開始,捨棄「評鑑」之名,將年度例行的社團經營 績效評估改為「競賽」形式,讓社團有更高的自主性與參與動機。逢甲大學也 持續不斷的在創新與修正社團評鑑方式,捨棄了傳統大量陳列檔本的形式,聘 請校外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士及各校資深學務工作人員,針對社團辦理的例行性 社團課程及社團特色活動,進行多元且聚焦的評鑑。

如前所述,單一的評鑑指標及評鑑方式,在面對多元的社團類型及經營 發展需求時,有可能會產生發生影響社團發展多元性的狀況,同時也限縮了對 社團評鑑這個活動的可能性。換言之,社團活動的態樣及社團參與的過程是多 元的、異質性的,而社團經營績效的評量也應該是多元的、具有彈性的、具有 因地制宜的特性,才能呼應社團的繽紛樣貌。

三、社團評鑑指標制定導入理論與實務觀點已漸成趨勢

社團參與不但是課外活動學習的重要場域,也是培養課外學習核心能力 的主要路徑,而社團評鑑被視為一種社團經營品質控管的機制,所評估的是社 團經營的成效。社團經營的成效某種程度可以透過社團評鑑來評量及展示,而 社團評鑑亦是社團參與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社團參與的成果與社團經 營的成效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社團評鑑評量的不僅是社團經營的成效,也是 社團參與的成果。換言之,若要確定社團的經營是有良好成效的,那理論上作 為評估工具的社團評鑑,其指標應該能夠接合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相關指標,

以確定社團活動所提供的內容,無論是透過活動方案的參與或是社團經營的籌 劃,能夠有效提供培養或提升社團參與者課外活動核心能力的機會。

蔡志賢(2012)使用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建構了課外學習核心能力 指標,主要分成「溝通表達能力」、「創新創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終身

5

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正向態度能力」、「人際關係能力」、「批判思考 能力」及「國際視野能力」等9 大面向共 48 項指標。這些指標除了可以提供 大學生自我檢核其課外學習成果,導引其自主學習並培養其核心能力外,也能 進一步發展成符合各校特色的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評量指標。此外亦可作為調 整學生發展課程、修正方案及強化輔導的依據,更重要的,這些指標能夠作為 一種評量工具,用以評估課外學習的成果。

蔡志賢的研究指出了一個重要的關鍵,社團參與做為培養學生課外學習 核心能力的重要場域,若是希望透過社團評鑑來瞭解社團經營之成效,更近一 步導引社團經營方向,則社團評鑑將不只是品質認定的過程,更是要發揮改進 導向的功能,來提昇學生學習的成效。職是之故,各項評鑑指標就不能只針對 社團經營的表面成果輸出進行評量,而是必須更近一步的將相關理論導入評量 指標的制定過程,這除了學術上的研究外,也包括了國外重要學務工作專業組 織的觀點與建議及與社團評鑑相關的方案和經驗。

除了導入理論觀點外,實務的意見也必須被審慎的考量。辦理校內社團 評鑑及輔導社團經營的現場,切身相關的社團輔導相關人員對確實的狀況與需 求最為清楚,這些社團評鑑的利害關係人,包括資深的評審、課外活動組主 管、第一線社團輔導人員及業務承辦人,都可以提供第一手的參考資料,也能 夠針對社團評鑑的指標提出寶貴的建議,以確保多元意見並陳的可能性。

貳、研究動機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如下:

一、建構更周延之指標以提升社團評鑑之實施成效

目前全國性及各校自辦社團評鑑之評鑑指標,大多是參考全社評之評分

目前全國性及各校自辦社團評鑑之評鑑指標,大多是參考全社評之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