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依次說明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各節的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機器人被各國列為未來新興產業之一(科教館,2013;資策會,

2011),而機器人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從各國的推廣看出,因為機器人教 育的多元學習性、可提升實作及高層次思考能力(Dilek, Adem, &

Hüseyin, 2011; Kim, Choi, Han, & So, 2012 ; Liu, Newsom, Schunn,

&Shoop, 2013),因此世界各國皆挹注大量資金與政策在機器人教育的 開發(資策會,2011)。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自 2013 年開始,將原本已運行多年的機器人教育向下至小學二年 級(K-2)階段扎根。我國的臺灣科學教育館 2013 年亦結合國內院校系所 及民間團體資源,積極辦理國內外機器人競賽。且教育部從 1997 年開 始,便為了因應產業界之需求與趨勢,連續舉辦 17 屆大規模的機器人 創意設計與製作競賽(教育部,2013)。因此可以觀察出機器人教育的重 要性及必要性。

而因為機器人教育的重要及必要,相對的機器人教育領域的師資 需求也逐漸被重視,WRO 世界盃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台灣玉山機

器人協會,2013),就於簡章中明訂每支隊伍都要有一位教練或助理教 練。且包含政府、學校等公私立機構皆針對機器人教師積極進行培訓 及徵才(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3a,2013b;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

201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7)。由上述可知,機器人教師的需求量 日益增長,因此更需要我們著重機器人教師的發展與資格檢定。

面對 21 世紀,學生需要更複雜的技能和分析能力,教師必須學會

並能發展高層次的思維和教學表現方式(Darling-Hammond &

Richardson, 2009),因此國外內都已相當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教育部,

2013;Khattak, Abbasi, & Ahmad, 2011; Kretlow, Wood, & Cooke, 2011;

NBCTs, 2014a ; Schuck, Aubusson, Buchanan, & Russell, 2012),其次,國 內為了因應 12 年國教的推行,各學校皆更需要教學創新的老師,因此 教育部規劃教師進修專案以提升教師專業成長(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網站,2013)。教師在職進修後,不僅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也 須將新知回饋實務教學與輔導實務(張國保,2013),甚至改善教學品質 (Khattak et al., 2011; Kretlow, Wood, & Cooke, 2011)。

除了教師專業發展日益重視外,在十二年國教中也明訂,各校皆 須發展特色課程(教育部,2013),因此許多學校皆積極培育機器人專長 之教師(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3a,2013b;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

201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7),欲藉由世界第一且精密的 lego 玩具

積木零件,使學生較容易實踐與提升學習效率,此外,機器人教育更 可以培養學生實作能力、科技與工程知識、高層次思考(Dilek et al., 2011; Kim et al., 2012; Liu et al., 2013)等能力。因此更顯機器人教師培育 與檢定之重要性。

Fernandez(2015)、Hanushek 與 Rivkin(2006)、Leak 與

Farkas(2011)、Tucker(2011)等學者皆明確指出,教師的素質將深切影響 著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為了使學生能藉由良好的機器人教育中,獲 取 21 世紀所需具備的高層次思考等能力,教師的控管機制是相當重要 的(OECD, 2005; Libman, 2012; Tournaki, Lyublinskaya, & Carolan,

2009),因此需要機器人教師資格檢定機制的發展,以作為機器人教師 行業的質量保障(Libman, 2012; Tournaki et al., 2009)。

除此之外,透過機器人教師資格檢定機制的發展,不僅可以保障 教師質量(Libman, 2012),亦可以促使機器人教師對於機器人教育之必 備能力,包含適切地教育行為、態度、價值觀、教學的知識及實踐教 學能力(Ross & Hutchings, 2003; Schuck, Aubusson, Buchanan, & Russell, 2012),因此本研究旨在制訂一系列完整的機器人教師資格檢定機制,

使機器人教育能更完善且質量佳的發展茁壯,以發揮機器人教育的最 佳效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