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有感於現今社會亂象頻傳,無論從電視、網路及報章雜誌等平面媒體,

抑或是人與人間的閒聊言談...,都發現時下無論士農工商還是政府與人民...,

整個社會都充斥著一股上下從風、唯利是圖的不祥和氛圍。舉幾個較具指標性的 例子來說,從政者似乎不以福國利民、服務桑梓為己任,往往老把政治變成用以 誆惑世人的高明騙術;而為人師表的,甚少還懷有「春風化雨、作育菁莪」的淑 世理念,拼了命躋身杏壇大抵圖的是為了那有寒暑假放的教職鐵飯碗;而從事生 化科技及醫療保健的,想的應該也不是懸壺濟世,感覺上彷彿都是汲營如何日進 斗金,好橫發癆病財;而作通訊與資訊事業的,好像開發新科技都是為了大發利 市,而不是真心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而努力,反而還促使人際關係的溝通距 離因過度仰賴科技而日益疏遠;而從事環保工程與公共建設的,看到的絕大多數 都是在與財團或政府掛鉤,幹起偷工減料,上下交相賊的勾當...,抑或出借 執照賺錢,根本也沒用什麼心力在保護環境及建設國家社會(孫效智,2001)。再 加上國家資源被某些特定份子作不合理的配置,形成了人們之間的情感被分化甚

至彼此仇視。是故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逐漸成為只講求效率及享樂,並且貪婪 與自私的行屍走肉,變得與他人以及大自然的關係漸行漸遠。

然而,我國因近幾年來先後經歷「全球化經濟不景氣」、「雷曼兄弟金融海嘯」、

「八八風災」、「外勞壓縮國人就業機會」、「技術人才大量外流」、「政爭造成施政 空轉」、「學生佔領國會及行政院」、「大型反政府遊行及抗爭」、「國家政策反覆」

以及震驚全國的「鄭捷捷運喋血案」...等種種天災人禍衝擊。造成國人對政府 的信心幾近瓦解,而失業的人口也日益倍增,且因生活壓力過大,導致自殺、他 殺、吸毒、抽菸、酗酒等人口亦不斷呈陡線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所作的 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自民國九十二年以來迄今,國人因自殺而死亡 的人數始終位居十大死因之列;另從國內外的研究報告亦顯示,要防治偏差行為 應從國小開始最為顯著。是故,生命教育應從小開始實施,方能預防勝於治療;

另從亡羊補牢角度,我們成年人也一樣需要接受生命教育。此外,另據實證研究 結果顯示,不論學業成就好壞,每一個人在學習生命教育後都會獲得許多不同的 改變,所以我們都需要生命教育。因而為了幫助人們更尊重與珍惜生命,並對生 命有更多的體認與了解,生命教育極為重要(引自黃雅文、姜逸群、吳怡貞、何 芳妃、陳怡如、郭滇媚,2005)。因此,為了有效遏止所有的亂象繼續迅速漫延,

我們應以更講求效果及效率的方式來推動生命教育。

貳、研究動機

台灣的教育由於長期的迷失於升學主義以及偏重於知識技能,所以造成了學 生心靈教育及人格發展被忽略,最終便產生了為人詬病的「智育」掛帥結果(洪 賢明,2004)。另對於自我探索、道德培養、確立生命意義價值等方面,似乎欠缺 著積極的關懷與重視。要研究「生命教育」,我們應先了解其內涵,生命教育在於 幫助人們從事「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認識」、「生命價值的尊重與珍惜」、「個人獨特 生命的熱愛與發展」以及「天地人我共融共存和諧關係的理念與實踐」(孫效智,

2001)。而如若唯有生命方能感動生命,那麼這感動生命的元素應來自於「愛與關 懷」,而愛與關懷也正是為人師表及維持家庭關係所不可或缺的內化成份。現今的 電腦、雲端、奈米及生化...等科技,固然為人們帶來生活上的許多舒適與便 利,但相對的,同時也為我們的生命產生了種種諸如人際關係疏離、道德淪喪、

人格物化、生態破壞、智慧型犯罪...等挑戰與衝擊。若要尋回失落的人文與 道德,我們在享受文明科技的同時,便更要針對上述問題來加以用心思索與反省

(林思伶,2000)。而最強調「慈悲」的佛教教義適巧便有著較具「普世性」及「建 設性」的治本改善效益,故致使研究者擇定以「生命教育」為主題,並以研究者 所熟識的「諾巴諦行者」為研究對象,期藉由深入訪談來探索其坎坷艱辛的豐富 人生經歷及博大精深的佛學底蘊所淬鍊出的「生命哲學」,就家庭觀、愛情觀、

工作觀以及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體認上來尋求對生命教育的啟示。茲就各項動機 分述如下:

一、我國教育體制對生命教育之漠視及社會的迫切需求

教育體制的方向多半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故絕大多數的父母為了讓 自己的孩子都具備物質競爭之優勢,促成了我國現代當前的教育體制自然也就朝 著這個目標作發展,無論其課程、教學、教育目標及教育理論等,幾乎大量均移 植自歐美,總未能在自有的文化理想上向下紮根,因而一路走來始終缺乏主體性,

而面對現代多變且日益複雜的生存環境,便也就自然顯得欠缺深植文化精髓並擁 有豐厚內涵的生命教育了。復就教育目的而言,教育應在幫助孩子作好踏實迎向 人生的準備,而普遍受到肯定認同的「教人成人」理想也因長期遭到漠視,導致 學校教育所教化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也變得多所扭曲與偏頗(王秉倫,2006)。

從古至今,從未有過一個時代像現世一般這麼偏重事實蒐集又這麼輕忽單純 處世的智慧。現今的教育體制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卯足勁去傳授一個又一個的事 實,造成學生們根本沒有能力去吸收消化他們所接收到的知識,然後就只能隨著

我們所處的社會,將知識本末倒置誤認係來自於教育和智慧的整合,並將「知識 累積」視為係所有教育之最終極目的,所以我們體會不到生命不止是命運,同時 也是個機會與歷險(即生命是開發潛能以成為一個「人」的機會,而人生則是探 索各種自我未知領域的一場歷險)。我們都知道,理論是須經結果來驗證的,因 而行動的正當性也必須經由後果來檢驗。是故,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現今教育體 系的一個明顯瑕疵,就是不重視實務而老是紙上談兵,以及教育工作者鮮少用心 的以真實結果去驗證每項理論(林鶯,2009)。因此,落實「生命教育」於焉成 為教育界中最重要的迫切需求。

二、慈悲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慈悲」一詞,分開來講,「慈」是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而「悲」

乃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然合而為一簡單的說就是願自己及他人離苦得 樂。慈悲的人因為愛惜一切生命,不忍眾生受苦受難,因而不會作出抽菸、酗酒、

吸毒甚至自殺等傷害自己之行為;同時也不會因瞋恨他人而去傷害他人造成他人 痛苦乃至死亡。所以「慈悲沒有敵人」(這敵人無論是自己抑或他人),這世上 如果每個人都長懷慈悲並不住長養慈悲,則社會自然一片祥和、國泰民安。

三、佛教為亞洲人主要之宗教信仰

自台灣光復以來,雖然我國教育制度長期的排斥宗教教育,且以儒家思想做 為各級學校的倫理道德教育之規範,但實際上在台灣卻有占了泰半國人自認為是 佛教徒,而自認為是所謂的「民間信仰」(即融合了儒、釋、道)的民眾則約占 了三成。換言之,這也就說明了在台灣約占七至八成以上國人的「心靈寄託與生 命價值及意義」係全部或一定程度的受到佛教教義影響(王秉倫,2006)。

四、諾巴諦行者的生命哲學深具生命教育啟示

研究者由於自幼與諾巴諦行者一起長大,親眼見證著那段鮮為人知的成長滄 桑歷程,以及其如何從痛苦困頓中掙脫,進而轉化成沒有一絲怨懟、只有感恩的

淑世大愛,進而將成就反饋於世人與彼苦患加諸者...。另該研究對象雖為肉 身凡胎,但卻有著近乎菩薩般之菩提心與行持,令研究者認為是個背景貼近社會 基層,同樣係平民出身,並且也同樣有著凡人的七情六慾;而不是個如「仙佛列 傳」中那些出身不凡或不食人間煙火...曲高和寡的研究對象。是故,研究對 象的生命哲學乃其生命歷程自修自證之大成,深具普世之生命教育啟示,遂擇定 以從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