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諾巴諦行者的家庭觀

在研究對象的觀念裡,如果我們以身體比喻做社會,那麼家庭就宛若是這身 體裡的組織細胞一般,所以維護好家庭的關係並使之穩健和睦,對於整個社會的 安定十分重要。家庭是每個眾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長場所,無論是從出生、求學、

婚嫁、另組家庭...乃至死亡,家庭始終是個生命延續、身心調和、價值觀念 養成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國家社稷於安定中求發展的主要力量。佛祖釋迦牟尼 於諸經典中,皆有教化眾生如何維繫家庭倫理,故由此可知,佛教亦是非常著重 家庭關係。而研究對象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菩薩們的人本精神,從自己家庭之 人際關係、經濟生活、居家生活等來實踐,以期使家庭健全並促進人間成為淨土,

分述如下:

壹、家庭人際關係

研究對象認為,眾生於六道輪迴裡能成為家人並共組家庭是多麼有緣的事,

所以我們應該扮演好自己於家庭人際關係中的角色,然要了解家庭人際關係的本 質,應以家庭各個角色關係系統去分析,畢竟維持家庭關係最主要的元素就是親 情,而由親情所賦予的角色關係系統則包含了親子、夫妻、兄弟姊妹、婆媳、翁

婿、連襟、妯娌...等,復分述如下:

一、親子關係系統

意即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由於子女出生後須仰賴父母的養育,故其關係即起 始於上下的「縱向模式」,之後隨著子女漸漸長大成人脫離了父母的照料,其關係 便由原有的縱向改變成了「橫向模式」,而最後當父母親年邁體衰需要子女照顧 時,其關係則又從橫向回復成了「縱向模式」。另親子間的本質關係亦會隨著社會 文化傳統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東方的社會普遍認為子女順從父母、贍養父母係 天經地義、人倫常情;但西方的社會則大多認為子女應充分擁有自主意識,與父 母親間相處平等,且父母年老時即自行生活亦不須靠子女養老。

可無論國情孝道有何不同,研究對象始終認為身為子女應感念父母生育之 恩,除了應恭順不逆、不違正令的奉養父母衣食無虧外,亦應隨時稟明行為及去 處,以令父母安心;另亦須循循善導父母行於正道,現生遠離諸多惡業煩惱,未 來更能依託正信宗教,勘破生死,如此方為孝道之根本。而父母教育子女時,則 應培養其慈悲善良、感恩惜福、堪忍辱苦、勤勉尚禮、敬業樂群等美德,並重視 其人格正常發展,令其明瞭正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觀。

另所謂「百善孝為先」,如欲感生天人道、阿修羅道、人道等三善道,於積修 諸善業時亦須以孝為出發點。反之,不行孝道之人當墮地獄道受苦,並求出無期,

故由此可知「孝」乃親子關係中的最高善德,亦是亙古真理不變的真理。

二、夫妻關係系統

夫妻關係是所有家庭人際關係中最為親密的,因為在其相互長久的共同生活 中,他們將視彼此為一體而培養出一種共同感,所以夫妻間總是暱稱對方為自己 的「另一半」,其享有共同的生活回憶與經驗,同時亦分享著彼此的見解與感觀。

但即使互為夫妻,亦應讓對方保有適度的個人隱私空間,好讓彼此能擁有屬於自 己的時空去完成自己想作的事。而夫妻相處,其角色也可能會隨著環境而有所改

變,例如在公開場合或親友面前,做丈夫的或許會希望妻子溫順點,讓自己扮演 著一家之主的角色;反之,若是在處理家務方面的瑣事,做妻子的則也許會希望 丈夫能多聽從配合自己的意見。因此,夫妻之間應是「互補互助」的關係,最忌 無意義的要求平等,畢竟所謂的平等係指尊重彼此的觀念上平等,而並非凡事皆 斤斤計較的須齊頭式一律平等,故夫妻相處之道最重要的便是真誠相待、互敬互 諒、體貼善解及和睦恩愛。

三、手足關係系統

意即兄弟姊妹的關係,由於其有著可分享彼此的意見與經驗之特性,故其容 易相互協助以因應家庭問題、學校問題、社會問題、朋友問題...甚至感情問 題,但有時他們也會為了爭寵而互相妒忌、爭吵...甚至同室操戈。是故,儘 管其血濃於水,從小一起生活、共同成長,然卻有著易致兩極化的結果關係,尤 其是到了彼此結婚之後,其為了另組家庭,照顧起自己的配偶與子女,將特別容 易導致與其他手足間的感情漸行漸遠。所以,兄弟姊妹之間彼此的溝通往來,均 應相親相愛、和顏悅色、恭敬有禮,不應善妒猜忌、輕慢隨便、疾言厲色、咄咄 逼人...甚至瞋忿對立。

四、其他關係系統

在家庭人際關係中,最易形成三角關係的則是婆媳、翁婿、妯娌、連襟間,

例如婆媳關係,做婆婆的與兒子間本即有著濃厚的親子情感,然如若有另一更親 密的關係介入干擾,便容易因角逐自己的重要性而針鋒相對;另翁婿關係亦同,

此不贅述;再者又如妯娌關係,由於彼此同為自另一家庭轉入此一家庭的成員,

所以她們也易因與公婆爭寵或丈夫與其兄弟不睦而造成妯娌間失和,故應相互拿 捏分寸、進退得宜,上述倘能如實作到,那麼便能消弭不必要之嫌隙、隔閡與決 裂。睽諸前述,可見於研究對象之訪談逐字稿:

六道有情都是我們多生累劫輪迴中因緣和合的親人,如果用人身比喻做我們 的社會,那麼每一個家庭就好比是我們身上的組織細胞一樣。所以說,這寰宇就 像是個生命共同體。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對待自己的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姊 妹以及其他的一切親屬,都應該要彼此相親相愛,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 恭...要做好今生我們在倫常裡的角色。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要了解家庭人際關係我們必須先從它的本質去看,而要看它的本質,我們就 必須從家庭的各個角色關係系統去分析,畢竟維持家庭關係最主要的元素就是親 情。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親子關係很奇妙,它一開始是父母養育子女那種上對下的「縱向模式」,然後 等到子女長大成人後就變成了水平相當、互相照應的「橫向模式」,最後再等到父 母年老了由子女撫養時便又變回了下對上的「縱向模式」,所以說就某種角度來看 親子關係也是一種輪迴。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子女孝順父母應該要供養他們衣食無虧,並且還要隨時稟明自己的行為及去 處好讓父母安心,同時也要恭順不違正令,以及引導父母能行於正道,遠離惡業 煩惱,然後成道解脫,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道。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做父母的也要培養自己的子女慈悲善良、感恩惜福、堪忍辱苦、勤勉尚禮、

敬業樂群這些美德,好讓他們人格正常發展,並且明瞭正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觀。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孝順的人能感生三善道,甚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不孝的人會墮到地獄道 受苦,所以說孝順是人倫社會的最高善德,也是這世道的真理。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即使是互為夫妻,也應該要讓彼此保有自己個人的隱私,好讓雙方能擁有屬 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去完成自己想作的事。而夫妻相處,他們的角色也可能會隨 著環境而有所改變,...夫妻之間應該是一種「互補互助」的關係,而這種關 係最忌諱的就是無意義的一味要求平等,...所以夫妻相處之道最重要的就是 彼此要真心相待、互敬互諒、體貼善解以及和睦恩愛。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兄弟姊妹的關係,由於有著可彼此分享的意見與經驗之特性,所以他們比較 容易互相協助去因應一些家庭問題、學校問題、社會問題、朋友問題...甚至 是感情的問題,...到了彼此結婚之後,他們為了另組自己的家庭,並且照顧 起自己的配偶與子女,就會特別的容易變成與其他兄弟姊妹間的感情漸行漸遠。

所以說兄弟姊妹之間更應該要珍惜彼此,在溝通往來上都應相親相愛、和顏悅色、

恭敬有禮,不應相互妒忌猜忌、輕慢隨便、疾言厲色、咄咄逼人...甚至瞋忿 對立。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家庭的人際關係當中,最容易形成三角關係的就是婆媳、翁婿、妯娌與連 襟,...他們相處應該彼此拿捏好分寸,然後進退要得宜,如果都能作到,那 麼就自然能消弭許多不必要的嫌隙、隔閡與決裂了。

(訪 諾巴諦行者-1020615)

另近代中國佛教淨土宗大師印光老和尚於其《印光大師文抄菁華錄.論存心 立品》亦道: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輔忠,恪盡己公,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 我之分。能與家庭,用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

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應佛慈接引也。

又據《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所載,父母對子女之恩重難報,然子女如欲報 恩則須持之孝行:

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

有關不孝之人會遭受何種報應,於《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三品》中即開示得 很清楚:

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另據《論語.學而篇》所載,儒家亦以孝為百行之首,對弟子之行持便有如 是要求: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復據《論語.為政篇》所載,孔子的弟子子游問孝,孔子則回答其為孝之道 如下: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復據《佛說善生經》所載,佛祖釋迦牟尼亦從五個基本方面來具體開示了父

復據《佛說善生經》所載,佛祖釋迦牟尼亦從五個基本方面來具體開示了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