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諾巴諦行者的生命哲學對生命教育啟示 之敘說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諾巴諦行者的生命哲學對生命教育啟示 之敘說研究"

Copied!
1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程鈺雄 博士

諾巴諦行者的生命哲學對生命教育啟示 之敘說研究

研究生:鄭勝航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諾巴諦行者的生命哲學對生命教育啟示 之敘說研究

研究生:鄭勝航 撰 指導教授:程鈺雄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4)
(5)
(6)

誌謝辭

生命的際遇總是遷流難測,去年四月我因奉調「公有零售市場管理員」,所以 每天都必須要費很多的心思才足以處理煩雜的業務及取締違法攤商...畢竟現 今是一個民粹主義的時代,想要勝任此職務,除了要有熟諳法令及八面玲瓏的「軟 實力」外,還更須兼具能調伏黑白兩道之「硬後台」。因為傳統市場本就是個三教 九流、龍蛇雜處地帶,裡頭多的是政客之金主、樁腳以及黑道份子。也因此,我 終日忙於公務,心力交瘁,實無餘力完成學業,於是就這樣辦了第一次的延畢。

到了十月,正當我幾個月下來的戮力整合,難得亂局將定,欲靜心振筆撰寫 論文之際,遽料上級竟無預警的將我調去管理廚餘廠,當時可謂晴天霹靂但又莫 可奈何的只得上任。而歷時三月後,當我已熟悉適應了環境及業務,並又開始繼 續撰寫未完的論文時,上級卻又不明究理的逕將我調去當里幹事,而且居然還是 派去接任那最複雜以及投訴案件最多的轄區,著實又是一次風雲遽變、猝不及防。

所以復因戮力從公、無暇於學期內完成研究,只好又辦了第二次延畢。

是故就這樣,我一年內被調整了三次職務,先後辦了二次延畢。如今能完成 論文,我最感恩的當然就是我的指導教授程鈺雄老師及班導何俊青老師,若非他 們這麼有耐心,並且不離不棄的指導我,我想現在也許還未必能順利完成本研究。

再者,我也要感恩這三年來曾教過我的每位老師,因為若無您們的教授知識,我 便無以充實學養,進而完成學業。

總之,就讀東大教育系研究所的這三年對我而言,我獲得的不僅是一場豐富 的求知之旅,同時也是一場充滿無常與感恩的生命教育...。所以,我將永遠 敬愛並懷念您們,謹此謝誌。

鄭勝航 謹誌 2014 年 7 月

(7)

諾巴諦行者的生命哲學對生命教育啟示 之敘說研究

作者:鄭勝航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 要

研究者有感現今台灣的人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茫然、生命價值的錯 亂,甚至輕忽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等,對「生命教育」有著急迫 性的需要,且我國教育體制又對生命教育長期抱持漠視的態度,故本 研究擇定以「生命教育」為主題,以國人主要宗教信仰之佛教教義來 作為研究內涵,並以研究者生平就「生命教育」最惠我良多的「諾巴 諦行者」為研究對象,就其「生命哲學」中最貼近時下社會問題之「家

庭」 、「愛情」 、「工作」及「生命價值與意義」等四大面向來作探討,

以尋求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為深入探討研究對象的「生命哲學」,本研究礙於文獻浩繁、語 文限制及時間不足等因素,僅得就養成其思學根源的諸多經論中,擇 要將影響其最鉅之《佛學基石》及《聖行之路》二部論著編入研究文 本,來作為其核心思想概念的文獻探討。

另生命教育的議題雖然曾經學界廣泛的研討過,但畢竟量化數據 只能呈現單一籠統的內涵,並不能真實探索到研究對象內心真正所想 表達的。研究者為了使研究方法能夠深入探討研究對象的生命哲學,

故擇採「半結構性深度訪談」做為資料蒐集的方法,並加以整理分析 及進行「三角交叉驗證」,以妥善建立信效度。然研究實施後之結果 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家庭觀認為,家庭的人際關係應作到父慈子孝、夫

唱婦隨、兄友弟恭,其他親屬間亦應相互尊重、進退得宜;而經濟

生活須從事正當職業,並妥善運用錢財,開源節流;居家生活方面

(8)

則須恰如其分,對人倫世道充滿教示效益。

二、 研究對象的愛情觀認為,選擇適合交往對象應以是否柔情似

水、坦誠相見及擁有共同的人生目標為主;並應建立正確的愛情 觀,體認愛情的美好且了解愛情的本質,以及要能坦然正視愛情問 題;另尚須學習正確經營愛情之道,彼此知緣惜緣、相信相依、互 敬互諒,足資世間男女作為典範。

三、 研究對象的工作觀認為,首先應養成守法守份、積極學習、敬

業樂群的良好工作態度;然後並設立具體明確、合理可行、具有期 限之工作目標;復於選擇適合的工作職場時,亦應以符合自己的性 格、興趣及目的為優先考量,如此方能達到樂在工作,為工作而生 活的美好境界。

四、 研究對象認為,生命的價值不應只是為了三餐溫飽或是為圖名

利雙收,應在於如何活得自他兩利以及對這人倫世道有所貢獻;而 生命的意義也不在於長短,貴在能以有限的生命延續增進無限的 真、善、美而永垂不朽,然用心體認這寰宇是個生命共同體,學習 如何與宇宙萬物及大自然同體共生、共榮共存才是本研究對生命教 育的最大啟示。

本研究結果期能對教育機關、學校及教育工作者有所省思與助益。

關鍵詞:生命哲學、生命教育

(9)

A study on the revel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of a Nuo Ba Di Monk on life education

Cheng Sheng-Hang

Abstract

The researcher feels that the people in Taiwan nowadays lose their sense for life, and are confused about the value of life to the extent that some even try to take their own or others’ lives. Therefore, “life educ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the society today.

However, in our education system, we do not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life education. Thus, this research has “life education” as its core and builds on it the religion that influences our people the most, Buddhism. This research uses a “Nuo Ba Di Monk” as the subject to explore the four dimension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ur society today:” family”, “love”,

“work “and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and from this research tries to find the revelations of these on “life education.”

In order to know much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life” of the subject and because of the limited time and the barrier of language, this study chooses “the fundamentals of Buddhism “and “the path of the saints”

among the many books on and of Buddhism as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is research.

Although life education has been heavily discussed among scholars, the statistics or the numbers cannot say much about what people think deep insid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uses”semi 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

“as its data gathering and analyses using “triangulation” to increase the research reliability. Results are as followed:

I. His view on family

Our subject think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amily members

should be that a father is kind to his son and a son respects and

honors his father; a wife should obey her husband and a husband

(10)

loves his wife; an elder brother should be friendly to his younger brother, and the younger brother should respect his elder brother.

Other family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that all family members should respect one another. On finances of the family, one should have a proper occupation and use the money wisely. On the way of living, all should have the ethics and moral.

II. His view on love

One should choose someone who is honest and loving and has the same goal in life as a friend for marriage. The two should have correct perspective on love and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essence of love and to confront the problems boldly together.

They should nourish their relationship, love each other, trust each other, and respect each other so to set an example as a married couple for the world to see.

III. His view on work

He thinks that one should obey the law, should learn earnestly, should respect his occupation and is amiable with people. One should have a clear goal that is reasonable and within reach. If he wants to find a job again, he should find one that suits his

personality, interests so to attain the happiness at work.

IV. His views on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The subject thinks that the value of life is not just on material gains only but also should be on benefitting one self and others as well.

The meaning of life is not on how long or short a life span is, but to carry on the truth, virtue and beauty of the eternity within our finite lives. We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e universe is our place of living and is living with us. We should learn to live peacefully with other creatures, beings and the universe.

I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can shed some light for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chools and educators.

Keywords: philosophy of life, life education.

(11)

目 次

摘 要 ...i

目 次 ... v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佛學基石》的核心思想概念... 9

第二節 《聖行之路》的核心思想概念...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 72

第六節 信效度的建立(三角交叉驗證:訪談紀錄、文獻、學者研究報告) ... 7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諾巴諦行者的家庭觀... 77

第二節 諾巴諦行者的愛情觀... 92

第三節 諾巴諦行者的工作觀... 107

第四節 諾巴諦行者認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117

(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 ... 129

一、中文部分... 129

二、外文部分... 133

附錄 ... 135

附錄一... 135

附錄二... 136

附錄三... 137

附錄四... 157

(13)

圖 次

圖 3-1、研究架構圖... 53

圖 3-2、研究流程圖... 55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最主要的終極目的,在於針對時下社會最頻傳的「家庭功能失衡」、「愛 情真諦迷失」、「工作觀念偏差」及「生命價值錯亂與生命意義茫然」等亂象,期 藉由探討諾巴諦行者的「家庭觀」、「愛情觀」、「工作觀」及「生命價值與意義」

等生命哲學,以尋求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並期能提供良好典範以匡濟頹危之世道。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研究者有感於現今社會亂象頻傳,無論從電視、網路及報章雜誌等平面媒體,

抑或是人與人間的閒聊言談...,都發現時下無論士農工商還是政府與人民...,

整個社會都充斥著一股上下從風、唯利是圖的不祥和氛圍。舉幾個較具指標性的 例子來說,從政者似乎不以福國利民、服務桑梓為己任,往往老把政治變成用以 誆惑世人的高明騙術;而為人師表的,甚少還懷有「春風化雨、作育菁莪」的淑 世理念,拼了命躋身杏壇大抵圖的是為了那有寒暑假放的教職鐵飯碗;而從事生 化科技及醫療保健的,想的應該也不是懸壺濟世,感覺上彷彿都是汲營如何日進 斗金,好橫發癆病財;而作通訊與資訊事業的,好像開發新科技都是為了大發利 市,而不是真心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而努力,反而還促使人際關係的溝通距 離因過度仰賴科技而日益疏遠;而從事環保工程與公共建設的,看到的絕大多數 都是在與財團或政府掛鉤,幹起偷工減料,上下交相賊的勾當...,抑或出借 執照賺錢,根本也沒用什麼心力在保護環境及建設國家社會(孫效智,2001)。再 加上國家資源被某些特定份子作不合理的配置,形成了人們之間的情感被分化甚

(15)

至彼此仇視。是故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逐漸成為只講求效率及享樂,並且貪婪 與自私的行屍走肉,變得與他人以及大自然的關係漸行漸遠。

然而,我國因近幾年來先後經歷「全球化經濟不景氣」、「雷曼兄弟金融海嘯」、

「八八風災」、「外勞壓縮國人就業機會」、「技術人才大量外流」、「政爭造成施政 空轉」、「學生佔領國會及行政院」、「大型反政府遊行及抗爭」、「國家政策反覆」

以及震驚全國的「鄭捷捷運喋血案」...等種種天災人禍衝擊。造成國人對政府 的信心幾近瓦解,而失業的人口也日益倍增,且因生活壓力過大,導致自殺、他 殺、吸毒、抽菸、酗酒等人口亦不斷呈陡線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所作的 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自民國九十二年以來迄今,國人因自殺而死亡 的人數始終位居十大死因之列;另從國內外的研究報告亦顯示,要防治偏差行為 應從國小開始最為顯著。是故,生命教育應從小開始實施,方能預防勝於治療;

另從亡羊補牢角度,我們成年人也一樣需要接受生命教育。此外,另據實證研究 結果顯示,不論學業成就好壞,每一個人在學習生命教育後都會獲得許多不同的 改變,所以我們都需要生命教育。因而為了幫助人們更尊重與珍惜生命,並對生 命有更多的體認與了解,生命教育極為重要(引自黃雅文、姜逸群、吳怡貞、何 芳妃、陳怡如、郭滇媚,2005)。因此,為了有效遏止所有的亂象繼續迅速漫延,

我們應以更講求效果及效率的方式來推動生命教育。

貳、研究動機

台灣的教育由於長期的迷失於升學主義以及偏重於知識技能,所以造成了學 生心靈教育及人格發展被忽略,最終便產生了為人詬病的「智育」掛帥結果(洪 賢明,2004)。另對於自我探索、道德培養、確立生命意義價值等方面,似乎欠缺 著積極的關懷與重視。要研究「生命教育」,我們應先了解其內涵,生命教育在於 幫助人們從事「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認識」、「生命價值的尊重與珍惜」、「個人獨特 生命的熱愛與發展」以及「天地人我共融共存和諧關係的理念與實踐」(孫效智,

(16)

2001)。而如若唯有生命方能感動生命,那麼這感動生命的元素應來自於「愛與關 懷」,而愛與關懷也正是為人師表及維持家庭關係所不可或缺的內化成份。現今的 電腦、雲端、奈米及生化...等科技,固然為人們帶來生活上的許多舒適與便 利,但相對的,同時也為我們的生命產生了種種諸如人際關係疏離、道德淪喪、

人格物化、生態破壞、智慧型犯罪...等挑戰與衝擊。若要尋回失落的人文與 道德,我們在享受文明科技的同時,便更要針對上述問題來加以用心思索與反省

(林思伶,2000)。而最強調「慈悲」的佛教教義適巧便有著較具「普世性」及「建 設性」的治本改善效益,故致使研究者擇定以「生命教育」為主題,並以研究者 所熟識的「諾巴諦行者」為研究對象,期藉由深入訪談來探索其坎坷艱辛的豐富 人生經歷及博大精深的佛學底蘊所淬鍊出的「生命哲學」,就家庭觀、愛情觀、

工作觀以及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體認上來尋求對生命教育的啟示。茲就各項動機 分述如下:

一、我國教育體制對生命教育之漠視及社會的迫切需求

教育體制的方向多半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故絕大多數的父母為了讓 自己的孩子都具備物質競爭之優勢,促成了我國現代當前的教育體制自然也就朝 著這個目標作發展,無論其課程、教學、教育目標及教育理論等,幾乎大量均移 植自歐美,總未能在自有的文化理想上向下紮根,因而一路走來始終缺乏主體性,

而面對現代多變且日益複雜的生存環境,便也就自然顯得欠缺深植文化精髓並擁 有豐厚內涵的生命教育了。復就教育目的而言,教育應在幫助孩子作好踏實迎向 人生的準備,而普遍受到肯定認同的「教人成人」理想也因長期遭到漠視,導致 學校教育所教化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也變得多所扭曲與偏頗(王秉倫,2006)。

從古至今,從未有過一個時代像現世一般這麼偏重事實蒐集又這麼輕忽單純 處世的智慧。現今的教育體制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卯足勁去傳授一個又一個的事 實,造成學生們根本沒有能力去吸收消化他們所接收到的知識,然後就只能隨著

(17)

我們所處的社會,將知識本末倒置誤認係來自於教育和智慧的整合,並將「知識 累積」視為係所有教育之最終極目的,所以我們體會不到生命不止是命運,同時 也是個機會與歷險(即生命是開發潛能以成為一個「人」的機會,而人生則是探 索各種自我未知領域的一場歷險)。我們都知道,理論是須經結果來驗證的,因 而行動的正當性也必須經由後果來檢驗。是故,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現今教育體 系的一個明顯瑕疵,就是不重視實務而老是紙上談兵,以及教育工作者鮮少用心 的以真實結果去驗證每項理論(林鶯,2009)。因此,落實「生命教育」於焉成 為教育界中最重要的迫切需求。

二、慈悲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慈悲」一詞,分開來講,「慈」是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而「悲」

乃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然合而為一簡單的說就是願自己及他人離苦得 樂。慈悲的人因為愛惜一切生命,不忍眾生受苦受難,因而不會作出抽菸、酗酒、

吸毒甚至自殺等傷害自己之行為;同時也不會因瞋恨他人而去傷害他人造成他人 痛苦乃至死亡。所以「慈悲沒有敵人」(這敵人無論是自己抑或他人),這世上 如果每個人都長懷慈悲並不住長養慈悲,則社會自然一片祥和、國泰民安。

三、佛教為亞洲人主要之宗教信仰

自台灣光復以來,雖然我國教育制度長期的排斥宗教教育,且以儒家思想做 為各級學校的倫理道德教育之規範,但實際上在台灣卻有占了泰半國人自認為是 佛教徒,而自認為是所謂的「民間信仰」(即融合了儒、釋、道)的民眾則約占 了三成。換言之,這也就說明了在台灣約占七至八成以上國人的「心靈寄託與生 命價值及意義」係全部或一定程度的受到佛教教義影響(王秉倫,2006)。

四、諾巴諦行者的生命哲學深具生命教育啟示

研究者由於自幼與諾巴諦行者一起長大,親眼見證著那段鮮為人知的成長滄 桑歷程,以及其如何從痛苦困頓中掙脫,進而轉化成沒有一絲怨懟、只有感恩的

(18)

淑世大愛,進而將成就反饋於世人與彼苦患加諸者...。另該研究對象雖為肉 身凡胎,但卻有著近乎菩薩般之菩提心與行持,令研究者認為是個背景貼近社會 基層,同樣係平民出身,並且也同樣有著凡人的七情六慾;而不是個如「仙佛列 傳」中那些出身不凡或不食人間煙火...曲高和寡的研究對象。是故,研究對 象的生命哲學乃其生命歷程自修自證之大成,深具普世之生命教育啟示,遂擇定 以從事研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揆諸前揭研究背景與動機,綜觀台灣社會時下人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茫然、生 命價值的錯亂,甚至輕言生死...等,絕大多數的問題不外乎都出自於「家庭 問題」、「愛情挫折」、「工作壓力」以及「缺乏生命價值與意義」。是故,本研究為 期能對台灣的生命教育盡一分心力並多一分貢獻,除了覓得了生成背景貼近於普 羅大眾且擁有豁達生命哲學的諾巴諦行者為研究對象外,更將以與上述問題根源 最切身需要的正知正見來訂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分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諾巴諦行者的家庭觀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二、探討諾巴諦行者的愛情觀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三、探討諾巴諦行者的工作觀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四、探討諾巴諦行者認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待答問題:

一、了解諾巴諦行者的家庭觀為何?

(19)

二、了解諾巴諦行者的愛情觀為何?

三、了解諾巴諦行者的工作觀為何?

四、了解諾巴諦行者認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諾巴諦行者

所謂的「諾巴諦」,乃研究者為研究對象所取之「化名」。因其不執於名相、

淡泊名利且無意將名諱公諸於世,然既為研究,總不能以「無名」而為立名表論,

故遂為其逕取此名(有關其背景與生平事蹟於第三章第三節「研究對象」將有更 具體之描述)。另「行者」一詞源自於佛教用語,即泛指一般佛道的修行者,亦 可稱「行人」或「修行人」。例如修習淨土法門之人,則稱「淨土行者」;於密宗 流派,專持唱誦梵唄、結修手印及觀想本尊的修行者,即稱為「真言行者」;而專 持《法華經》者,便稱「法華行者」。漢傳佛教到了唐宋時代,出家人必須先到寺 院中做「行者」以擔服各項勞役,並不必剃髮從師受沙彌戒,待政府機關規定授 僧的時節到來,經由官方的甄試或考試及格,方得指定僧籍及隸屬寺院,並授予 度牒剃度為僧(引自維基百科,2013)。

貳、生命哲學

所謂的「生命哲學」,則是以生命為主題,然後開展哲學的思辨與探討,復次 形成一套有系統的學術。就結構上來看,能構成哲學必須至少要具備「理性思辨」、

「深度探勘」、「普遍推敲」、「打通出路」及「用在探討生命」等五大要領(蔡耀 明,2008)。

本研究所指生命哲學之定義為:以對我們日常生活、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各 個層面實際有用的智慧為主軸,並以倫理與道德作為詮釋或檢驗之規範及標準的

(20)

哲學系統。

參、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一詞普遍認為是以人為主體,然後「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及整 合行動力」並探討其意義、理想與實踐的一種教育。最早由澳洲雪梨市成立之「生 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於 1979 年所率先確立,而當時係針 對防制「暴力、愛滋病及藥物濫用」為成立宗旨(陳朱強,2001)。

本研究所指生命教育之定義為:以保存延續生命及啟發生命智慧為目的,透 過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並反省及深化生命的價值,幫助人們尊重、熱愛、珍 惜並開發個人獨特的生命(紀孟春,200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主要範圍在深入探索諾巴諦行者的生命哲學,以尋求其對「生命教 育」的啟示。然以一個人的思想及理念來從事生命教育之研究,則必然涉及其思 學根源。據了解,養成研究對象生命哲學之經典雖多,惟其中影響最鉅者其稱為 悉曇居士的《佛學基石》與方尚圓居士之《聖行之路》此二部論著。而《佛學基 石》乃係將諸佛教經典之佛學基礎理論編彙成冊;另《聖行之路》則是收錄世所 周知的諸佛菩薩之聖德聖行事蹟。

貳、研究限制

為了能對研究對象的生命哲學作進一步的探討,並期多增一分對生命教育的 啟示與心得,面對本研究範圍中的該二部論著以及國內外浩繁的生命教育學界文 獻,以研究者本身的養成條件來說著實受到了許多限制,而主要的限制則是來自 於研究者所受的哲學教育短淺,另於佛學學養部分亦為不足,然今欲以哲學角度

(21)

來探討其生命哲學以尋求對生命教育的啟示,實在不得不自嘆根基拙陋。

由於本研究僅在分析與詮釋其生命哲學,以汲取其對於「生命教育」所啟發 的教示與受用。惟礙於前述學養欠缺外,尚有些許缺憾與限制,分述如下:

一、文獻浩繁

養成研究對象生命哲學之思學根源著作太多無法一網打盡詳細研讀,故只能 擷取其中影響最鉅之該二部論著採重點式精讀,並收錄於本研究中且載明出處。

二、語文限制

研究者與我國其他同以佛學來研究生命教育的普遍學者一樣,有著不諳梵 文、巴利文、藏文或日文的重大限制,且因研究者英文程度有待加強,故對於國 外學者之生命教育相關研究文獻亦難以擷譯,所幸本研究主要僅在探討研究對象 的生命哲學及其對生命教育之啟示,因而竊喜減少了這方面的缺憾。

三、時間不足

因研究者係在職進修,礙於工作繁忙及研究時程緊迫,故未能將我國教育體 制相關生命教育的沿革與發展,以及有關課程、教學及其成效等情形納入研究範 圍。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既然養成諾巴諦行者生命哲學的思學根源最主要之佛教論著為《佛學基石》

及《聖行之路》,那麼我們便不得不對此二部論著來作文獻探討,以便於第四章 才容易作出研究結果與討論。故本章則概以「佛學基石的核心思想概念」及「聖 行之路的核心思想概念」,分述如下:

第一節 《佛學基石》的核心思想概念 壹、輪迴

梵語為 sajsāra,依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分別善惡報應經.卷上》、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六觀無量心品》、《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妙法蓮 華經.卷一》、《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一》、《南本涅槃經.卷十六》、《大智度論.

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識論.卷四》等經典記載,輪迴梵語為 sajsāra,乃謂 眾生無始以來,旋轉於六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故稱「輪迴」(引自佛 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然形成眾生六道輪迴受苦的本因即是「無明」,而無明 乃過去世的無始煩惱之謂。眾生由於無明的驅使而產生諸多錯誤乃至造孽的言 行,世間的一切原非真有,實為假象,縱使名之為「我」的我們自己身體,看似 真實存在,但其實係由地、水、火、風、識、空(合稱六大)因緣和合所組成,

而致各種食、衣、住、行、育、樂等行態(阿王諾布帕母,2000)。

就萬物不離成、住、壞、空的定律來看,其實死亡僅是一種假象,不過是我 們身體六大分解的一個過程罷了。首先「風大」的消逝則是呼吸停止;接著「火 大」的消逝即是體溫慢慢流逝;然後「水大」的消逝便是體內的血液及水份逐漸 枯竭;此後「識大」的消逝則是靈知心識(即俗稱的靈魂)亦會緩緩地脫離軀體 而飄散轉致無明;隨之「地大」的消逝即為肉體日趨腐壞分解;最後一切化為空

(23)

無便是「空大」。而失去軀殼四處飄蕩的中陰期靈知心識復受多生累劫的業力所 牽引,致使它又落入六道輪迴中投胎轉生。然欲解脫輪迴之苦,則必須先斷貪、

瞋、癡三毒,若斷除三毒及我執則諸苦即斷(阿王諾布帕母,2000)。

貳、六道

梵語為 kāma-dhātu,依據《妙法蓮華經.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 五》、《大智度論.卷三十》、《阿毘達磨俱舍論.光記卷八》、《往生要集.卷上》

等經典記載,六道又名「六趣」,意即眾生各依其業趣而投生六種種類型態的世界 或作境界而言。共分三善道及三惡道,三善道即是:天人道、修羅道、人道;而 三惡道是為: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為佛教宇宙觀的一部分(引自佛光山電 子大藏經,2013)。分述如下:

一、天人道

梵語為 deva-gati,為六道中三善道之首,因其身具功德威光、福報最勝及擁 自在神通,故名「天人」。另因其性好奏天樂、散天花、薰天香及讚歎佛事等,且 多披掛瓔珞,飛行於虛空,故又名「飛天」(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

另據《無量壽經.卷下》、《大智度論.卷五十四》、《起世經.卷七之三十三 天品》、《妙法蓮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阿閦佛國經.卷上》等經典記載,天 人分佈於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此道由下至上,計二十八層天,其中欲界六層、

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欲界的天人分別有火、金、青、赤、白、黃、黑等七 種色身光明,其體清淨微妙且無皮肉筋脈脂血髓骨,並可隨意變化各種大小、長 短、粗細等形象,其髮潤澤柔軟、皓齒既方且密,來去行步緩急自如、無邊無礙,

其目澄澈亮瑩、久視不瞬(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就慾望方面,欲界天 人尚有男女飲食之慾,雖住瓊樓天宮、享有天廚美食、天女環繞,但卻為了護衛 所有或爭奪占有而必須經常與阿修羅戰鬥,同時也會因自己的慾望或奢求未能滿 足而覺得苦惱;而色界的天人則無男女飲食之慾,惟仍具身形且人皆修有禪定;

(24)

另無色界的天人已無形相,只存在著神識,並長年入於四空定中。可天人雖享有 天福天壽,但同樣也無法免除死亡及其可預知下輩子將墮何道的輪迴之苦,況自 色界第四禪天以下(包含欲界的其他五道眾生)尚須面臨火劫、水劫、風劫等滅 世災難(阿王諾布帕母,2000)。

復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阿毘達磨大 毘婆沙論.卷七十》、《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所載,天人道的眾生於臨死前七 日須承受「天人五衰」之痛苦,然該五衰相又有大小之分,分述如下(引自佛光 山電子大藏經,2013):

(一)大五衰相:

1、天衣垢穢:天人之銖衣妙服光鮮潔淨,於福盡壽終時將自生垢穢。

2、花冠凋萎:天人之花冠珠翠光彩奪目,於福盡壽終時將自然凋萎。

3、腋下汗出:天人之色報身潔淨輕清,於福盡壽終時將兩腋自然汗流。

4、身體臭穢:天人之色報身香潔殊異,於福盡壽終時將光消臭穢。

5、不樂本座:當前述四種衰相現時,天人自然厭居本座,而天女眷屬們 則將掩鼻離去。

(二)小五衰相:

1、天樂不起:天人之天樂會自然演奏,於衰相現時,其聲寂然不起。

2、身光忽滅:天人之威光赫奕,晝夜長明,於衰相現時,其光黯淡。

3、浴水著身:天人之妙體香膩,不沾於水,但衰相現時,浴水滯身不乾。

4、著境不捨:天人之報境殊勝,自無有眷戀,於衰相現時,戀境不捨。

5、眼目數瞬:天人之天眼凝寂,能觀大千,於衰相現時,目數瞬動。

二、阿修羅道

梵語為 asura-gati,六道中論福報及享受層次而言,僅次於天人道的即為阿修 羅道。其或居海底,或居須彌半山巖窟,此道眾生多由瞋、慢、疑等三種業因而

(25)

輪迴受生,雖頗似於天人道,但其瞋恨、自私、貪婪、猜忌以及嫉妒之心非常強 烈,是故經常與同類或天人為了爭奪財富寶物而進行作戰,其若斷肢破身,猶能 續還如故;另此道眾生性好遍採名花醞於大海,欲成美酒,然因魚龍之業力致其 味不變,於是心生瞋妒,遂誓願斷酒,故云「無酒」;另此道眾生男醜女端,亦曰

「無端正」;且此道眾生雖有天福,卻無天德,故又稱「非天」(引自佛學辭典在 線版V1,2013)。

三、人道

梵語為 manusya-gati,即我們人類,以福報而論,於六道中復次於天人道及阿 修羅道;但若以學佛修行的根器觀之,人道卻是居六道之冠。人道眾生一生最具 代表性的業報即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及五陰盛等八苦交 加。人道眾生苦樂相間,由於能持五戒,行中品十善,故感生此道(引自佛學辭 典在線版V1,2013)。人道就分布而論,分成四洲;就世劫而論,則有四輪;就 修行而論,別有十仙,分述如下:

(一)就分布而論

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卷二十忉利天品》、《起世經.卷一》、

《新華嚴經論.卷十三》《大智度論.卷十》、《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一、卷二 十》、《法苑珠林.卷二》記載,古印度人之世界觀,以須彌山為中央,共分 為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等四大部洲(引自佛光山電子 大藏經,2013)。復分述如下:

1、北俱盧洲:另據《俱舍論.卷十一》、《大樓炭經.卷一鬱單越品》所 載,該洲位於須彌山北方之鹹海中,洲形方正,遍地黃金,晝夜長明。人 民臉形亦方正,身高俱一丈四尺,生活安祥平等,壽達千歲,無有夭折或 未壽終正寢者,不造十惡,命終必轉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惟因無苦長 樂,不懼諸般無常,故佛法難以渡化(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

(26)

2、西牛貨洲:位於須彌山西方之大洲名,洲形如滿月,因該洲盛產牛隻,

並以牛來作為市場交易買賣之主體,故名「牛貨」。該洲人民平均壽命五 百歲,或有夭折,稍能接受佛法教化(引自佛學辭典在線版V1,2013)。

3、東勝神洲:位於須彌山東方的大洲名,該洲人民平均壽命二百五十歲,

偶有夭折,亦稍能接受佛法教化(引自佛學辭典在線版V1,2013)。

4、南贍部洲:位於須彌山南方的大洲名,又名「閻浮提」。即我們目前 所居住之洲地,此洲人民壽無定數,劫初成之時,人壽無量歲;於減劫極 時,人壽不滿十歲;至增劫極時,人壽逾八萬歲。然今時人壽未達百歲,

且仍多夭折,故以福報而論,四洲之中,北俱盧洲最勝,此洲最劣。惟此 洲之人,根性勇猛奮進,易於鼓舞,其能斷淫、精進及識念力強等三事,

皆勝天人道及其它三洲,故以佛法而論,四洲之中,此洲最勝,北俱盧洲 最劣,因而諸佛菩薩皆從此洲出(引自佛學辭典在線版V1,2013)。

(二)就世劫而論

據《雜阿含經.卷十五、卷二十七》、《中阿含經.卷十一王相應品四洲 經、卷四十一梵摩經》、《長阿含經.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卷十八轉輪聖王品》、

《大寶積經.卷五十九、卷七十五、卷七十六》、《賢愚因緣經.卷八、卷十 三》、《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三十、卷一五○、卷一八三》、《大智度論.

卷四、卷二十四、卷八十二》、《大唐西域記.卷一》、《增一阿含經.卷三十 三等法品經》、《輪王七寶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瑜伽 師地論.卷二、卷四》、《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十住心廣名目.卷二》等 諸經論所載,人道依世劫分別有其金、銀、銅、鐵等四種轉輪聖王出世,復 分述如下(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

1、鐵輪王:感得鐵輪寶之轉輪聖王,統治南贍部洲。於人壽二萬歲時降 世,鐵輪王乃具足十信三賢習種性,以十善教化本洲,故亦稱「十信」為 鐵輪位。懾收諸國時王至彼國現威振戈列陣方伏。

(27)

2、銅輪王:感得銅輪寶之轉輪聖王,統治東勝神洲、南贍部洲等二大部 洲。於人壽四萬歲時降世,銅輪王乃具足十住菩薩習種性,以十善教化二 大部洲,故亦稱「十住」為銅輪位。懾收諸國時王至彼國布德宣威方伏,

功勝鐵輪王。

3、銀輪王:感得銀輪寶之轉輪聖王,統治西牛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 洲等三大部洲。於人壽六萬歲時降世,銀輪王乃具足十行佛子習種性,以 十善教化三部大洲,故亦稱「十行」為銀輪位。懾收諸國時王至彼國,彼 國即伏,功勝銅輪王。

4、金輪王:感得金輪寶之轉輪聖王,統治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東勝神 洲、南贍部洲等四大部洲。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降世,金輪王乃具足十迴 向諸佛習種性,能令天下皆行十善,故亦稱「十迴向」為金輪位。諸小國 王望風順化來朝,功德更勝銀輪王。

(三)就修行而論

據《首楞嚴經.卷八》、《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三》所載,有十種人道 仙人,不修正覺,專攻外道,享壽千萬歲,離群索居於深山或大海島,與世 隔絕。其妄認四大為實相、六塵為本心,殊不知萬法皆空,一切實乃因緣和 合,生滅無常,然其縱能捨名利,攝心持戒,所圖不過保固身形,延長壽命 而已,待一旦壽終仍須轉入輪迴受生,復分述如下(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

2013):

1、地行仙:為堅形固骸,長年以諸藥石,炮丸煉丹,服食不休,而得功 效,謂之「食道圓成」。其行動於地上能身輕如燕,惟猶未得能飛行,故 名「地行仙」。

2、飛行仙:為堅形固骸,長年不餐煙火食,僅服食黃精紫芝、柏葉松枝 等草木,與地行仙所食藥餌乃生熟之分,因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謂之「藥 道圓成」。其越壑登峰,步行如飛,且能騰空飛行而不墜地,身輕更勝地

(28)

行仙,故名「飛行仙」。

3、遊行仙:為堅形固骸,長年烹鉛煎汞、炮煉丹砂而不休,故能化骨易 形、點石成金,各獲奇巧,謂之「化道圓成」。能超脫而出遊世外,亦可 因利濟而化遊寰中,故名「遊行仙」。

4、空行仙:為堅形固骸,長年修鍊動止而不止息,其動止以時、起居必 慎,動以運氣調身,止以養精安神。由是運養,初則鍊精化炁、繼則鍊炁 化神、終則鍊神還虛,故得精炁兩化,神形俱華,謂之「氣精圓成」。能 乘雲御龍、遊於虛空,故名「空行仙」。

5、天行仙:為堅形固骸,長年修鍊泌納津液,而上鼓天池為津、下嚥玉 液為液,能降火提水,內丹潤結,持而不息,則內外融通、無累於物,謂 之「潤德圓成」。能御氣乘正,遊於天上,故名「天行仙」。

6、通行仙:為堅固心性,長年採日月之精華,食雲霞之彩色,久行不息,

則潛通粹氣(粹即日月、雲霞之精粹),謂之「吸粹圓成」。能穿金石、蹈 水火,形可氣化、通神於物,任運自如,故名「通行仙」。

7、道行仙:為堅固心性,長年咒棗書符以延壽癒病、佑民護國,並止嗜 斷慾、禁毒驅魔,以利蒼生,然久行不息,自得功效,謂之「術法圓成」。

咒是咒術,法是禁法,以此道養身濟世,故名「道行仙」。

8、照行仙:為堅固心性,懾思靜念,御氣臍輪下,透尾閭關,上昇夾脊 雙關,直達泥丸宮,衝頂以出神,然久行不息,自得功效,謂之「思憶圓 成」。氣上下而通暢,神出入得自在,神形相照,故名「照行仙」。 9、精行仙:為堅固心性,以腎水為坎男、心火為離女,取坎填離,而為

交媾,久行不息,水升火降,自成仙胎,謂之「感應圓成」。感應則為交 媾之義,故以此坎離媾精成行,故名「精行仙」。

10、絕行仙:為堅固心性,深研化理,推求其術,以窮變化,久行不息,

自得覺悟,通達任運造化,謂之「覺悟圓成」。能移山倒海、翻易四大(地、

(29)

水、火、風),故名「絕行仙」。

四、畜生道

梵語為 tiryagyoni-gati,眾生以生前所種畜生之業因,而死後趨往畜生道投胎 轉生,包括一切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地下鑽的...生物等,包羅 萬象、形態各異,其最顯著的業報則為智力低下及隨時處於「物競天擇,適者生 存」之爭奪食物與配偶,或是被獵食的命運,試概述如下(引自佛學辭典在線版 V1,2013):

(一)就形態而論

分戴角、披毛、羽毛、鱗甲等種別。戴角者,如牛羊鹿犀...等;披 毛者,如獅虎犬貓...等;羽毛者,如雞鴨鴿鵝...等;鱗甲則如魚蝦 蟹龜...等均是。

(二)就依處而論

分水、陸、空行等種別。依於水者,如水族...等動物;依於陸者,

如走獸...等動物;依於空中者,則如飛飛禽...等動物。

(三)就陸地而論

業報重者為躲避遭受獵食,則終年伏於土內,掩蔽全身,不見天日;業 報中者則棲於山林,身形半藏半露;另業報較輕者則為人豢養,得以沐浴陽 光。

(四)就晝夜而論

分晝行、夜行、晝夜行等種別。晝行者,雞雀即是;夜行者,如若蝙蝠;

而晝夜行者,則如貓科動物...等。

(五)就強弱而論

以強凌弱,無限怖畏,相互吞噉,啖肉飲血。如若強禽猛獸獵食弱小之 動物一般。

(30)

(六)就壽命而論

壽命多無定限,短有片刻,長至一中劫。如蜉蝣之朝生暮死;相對於如 神龜之百壽千歲。

(七)就勝劣而論

雖同屬於畜生道,惟因所修福德各異,故有龍王、大鵬金翅鳥王與螻蟻 之別。

(八)就生出而論

分胎、卵、濕、化等種別。胎者,如牛羊獸類...等動物;卵者,如 雞鴨鳥類...等動物;濕者,如魚蝦水族...等動物;化者,則如蚯蚓 鼴鼠...等動物。

(九)就趣報而論

此道眾生依其趣報遍布於其他五道中。如得富人奢養之寵物,終身足食 安適,養尊處優,則宛若置身於天人道;又如鬥犬鬥雞...等專司格鬥之 動物,其終日廝殺,性情瞋厲,則如同身處阿修羅道;復如飼於勞動之牛馬 騾驢...等動物,其必須要如人一般的工作方能換取生活之溫飽;又復如 身處極地之動物,其因長年處於飢寒交迫之狀態,是故必須終身為了生存而 不停的尋找食物,處境有如餓鬼道;再復如投生於供做食物之肉品牲畜,其 與生俱來註定將受拔毛、剝皮、刨肉、斷肢、火烤、沸煮...等如若地獄 般的酷刑,痛苦非常。

五、餓鬼道

梵語為 preta-gati,世人常將「鬼」與「中陰之識」誤解為一體,惟中陰之識 乃靈知心識無有形體;而鬼則具有一定之態狀,餓鬼道之代表性業報為「十二年 中僅得一滴水,乾渴無比」、「口小如沙,難以進食」、「所得食物盡化為液體、金 屬或糞便」、「體內有其他小鬼,食其筋肉」、「所過一天為人道一個月,平均壽命

(31)

五百歲,然亦有達七萬歲之極長壽者」等(阿王諾布帕母,2000)。

另據《大乘義章.卷八末》所載:

所謂餓鬼者,常饑虛,故謂之餓;恐怯多畏,故謂之鬼。此鬼類羸瘦醜惡,

見者皆生畏懼,窮年卒歲不遇飲食,或居海底,或近山林,樂少苦多而壽長劫遠。

以昔時貪嫉,欺誑於人,由此因緣,故墮餓鬼道。

餓鬼亦遍布於其他五道中,有福德者,諸處為神;無福德者,居惡穢處,飢 寒交迫,感生此道,其苦無邊。然其種類則大致可分為三種九類,分述如下(引 自佛學辭典在線版V1,2013):

(一)無財鬼

謂沒有福報,長年處於不得絲毫飲食之鬼,因其形態各異,共分作三種 分述如下:

1、炬口鬼:謂於口中,常出焰炬。

2、針咽鬼:腹大如丘,咽似針孔。

3、臭口鬼:口若屍臭。

(二)少財鬼

謂缺乏福報,長年處於飲食稀少之鬼,因其形態各異,亦共分作三種分 述如下:

1、針毛鬼:體毛如針,行即自刺,出血而食。

2、臭毛鬼:毛利且臭。

3、大癭鬼:咽垂如癭,抉膿自食。

(三)多財鬼

謂福報較大,長年處於多得飲食狀態之鬼,因其形態各異,亦共分作三 種分述如下:

(32)

1、得棄鬼:常得祭祀後所棄之食。

2、得失鬼:常得巷陌間所遺失之食。

3、勢力鬼:所享福報,類於人天,又分三類如下:

(1)夜叉:又名藥叉,有在地、在虛空、在天等三種。

(2)羅剎:乃會食人之可畏惡鬼。

(3)毘舍闍:乃會食人精氣之啖精鬼。

六、地獄道

梵語為 naraka-gati,依據《中阿含經.卷十二天使經》、《起世因本經.卷二》、

《佛說四泥犁經》、《正法念處經.卷五》、《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獄名號品》、《佛 說立世阿毘曇論.卷六、卷七、卷八》、《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一》、《瑜伽 師地論.卷四》、《大智度論.卷九、卷十六、卷三十、卷三十九、卷六十二》等 經典記載,地獄又稱「不樂」、「可厭」、「苦具」,然因其所在位置多於地下,故名

「地獄」。乃由眾生所造各種不同之黑業,而招感其各種不同果報受刑之處。地獄 依次第共可分為「根本地獄」、「遊增地獄」、「孤獨地獄」等三大類(引自佛光山 電子大藏經,2013)。分述如下:

(一)根本地獄

根本地獄因為地獄之主體,故名「根本」。其所在位置依《長阿含經.卷 十九》、《大樓炭經.卷二泥犁品》記載,位於大金剛山與第二大金剛山間的 大海周圍。復據《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一地動品》所載,其位於鐵圍山之 外,最狹窄處為八萬由旬,而最寬廣處為十六萬由旬。再據《阿毘達磨大毘 婆沙論.卷一七二》、《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一》所載,無間地獄乃位於南 贍部洲地下約二萬由旬處,其餘七處熱地獄則重疊其上,或傍布其側。若依 性質來分,其共分為「八熱地獄」及「八寒地獄」二種(引自佛光山電子大 藏經,2013)。復分述如下:

(33)

1、八熱地獄

乃專司以熱能折磨懲處受刑者之地獄總稱,因其共有八座,故稱「八 熱地獄」,亦喚「八大地獄」或「八大那落迦」。復分述如下(引自維基百 科,2013):

(1) 等活地獄:此間眾生,彼此瞋恨,相互斫剌摧磨,死而復生、

活而復死,故名「等活」。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一兆六千六百五 十三億年。

(2) 黑繩地獄:此間眾生,以蠅秤鋸解肢體,故名「黑蠅」。刑期 等同於人間的十三兆年。

(3) 眾合地獄:此間眾生,時受眾山四合壓成塵碎,故名「眾合」。

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一百零六兆五千八百億年。

(4) 叫喚地獄:此間眾生,時受大鑊烹煮其身,故名「叫喚」。刑 期等同於人間的八百五十二兆六千四百億年。

(5) 大叫喚地獄:此間眾生,時受熱鐵鏊煎熬,苦極大叫,故名

「大叫喚」。刑期等同於人間的六千八百二十一兆一千二百億 年。

(6) 炎熱地獄:此間眾生,時受猛火烈焰焚燒其體,故名「炎熱」。

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五京三千零八十四兆一千六百億年。

(7) 大焦熱地獄:此間眾生,時受猛火內外燒害,故名「大焦熱」。

刑期等同於人間的四十二京四千六百七十三兆二千八百億 年。

(8) 阿鼻地獄:又名「無間」,謂所受苦報無有間歇。有五義故,

分述如下:

①趣果無間:謂此間眾生受現世報,不待他世,無有間歇。

②受苦無間:謂此間眾生受諸痛苦,無有間歇。

(34)

③時無間:謂此間眾生受苦時節,無有間歇。

④命無間:謂此間眾生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三百三十九京七千三 百八十六兆二千四百億年,無有間歇。

⑤形無間:謂此間眾生死而復生、活而復死,身形無有間歇。

2、八寒地獄

乃專司以寒能折磨懲處受刑者之地獄總稱,因其共有八座,故稱「八 寒地獄」,此間眾生之刑期比八熱地獄更長。復分述如下(引自維基百科,

2013):

(1) 具皰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零下二萬度之寒氣襲身,結皰生 瘡。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二兆年。

(2) 皰裂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零下四十萬度之寒凍所逼,皰拆 瘡裂。刑期等同於人間的四十兆年。

(3) 緊牙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零下八百萬度之寒苦折磨,為使 牙齒停止顫抖必須咬緊牙關。刑期等同於人間的八百兆年。

(4) 阿啾啾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零下一億六千萬度之寒苦折磨,

因無法正常發聲,僅能唇作此聲。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一京六 千兆年。

(5) 阿呼呼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零下三十二億度之寒苦折磨,

因無法閉上嘴巴,僅能喉作此聲。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三十二 京年。

(6) 青蓮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零下六百四十億度之寒毒,皮膚 凍為青色並裂成四瓣,狀似青蓮花,故稱「青蓮地獄」。刑期 等同於人間的六百四十京年。

(7) 紅蓮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零下一兆二千八百億度之寒毒,

筋肉凍為紅色並裂成八瓣,狀似紅蓮花,故稱「紅蓮地獄」。

(35)

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一垓二千八百京年。

(8) 大紅蓮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零下二十五兆六千億度之寒毒,

全身凍為黑紅色並裂成十六瓣、三十二瓣或無數瓣,狀似大 紅蓮花,故稱「大紅蓮地獄」。刑期等同於人間的二十五垓六 千京年。

(二)遊增地獄

據《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一》所載,謂受罪眾生,遊彼地獄時,其苦 轉增,此間眾生刑期隨業長短而無定數。八熱地獄每獄計有十六遊增地獄(即 四方各有四處),總計有一百二十八處,復分述如下(引自佛學辭典在線版 V1,2013):

1、黑沙地獄:此間眾生,時受熱風吹襲熱黑沙,致骨爛皮焦,故名「黑 沙」。

2、沸屎地獄:此間眾生,時受滿前之沸屎鐵丸驅逼,故名「沸屎」。

3、鐵釘地獄:此間眾生,時受鐵釘釘遍周身,故名「鐵釘」。

4、焦渴地獄:此間眾生,渴以熔銅灌喉,故名「焦渴」。

5、飢餓地獄:此間眾生,飢服鐵丸果腹,故名「飢餓」。

6、一銅鑊地獄:此間眾生,時受投於鑊中,沸煮身爛,故名「一銅鑊」。

7、多銅鑊地獄:此間眾生同一銅鑊,惟須經多銅鑊之苦,故名「多銅鑊」。

8、石磨地獄:此間眾生,時受熱石壓磨致體碎爛,故名「石磨」。

9、膿血地獄:此間眾生,時受湯爛其身,膿血沸湧,故名「膿血」。

10、量火地獄:此間眾生,時受大火燒遍全身,故名「量火」。

11、灰河地獄:灰河沸騰,臭氣衝天,鐵刺縱橫,刀林劍樹,毒鳥惡獸,

此間眾生受炙刺咬啄之苦無量。

12、鐵丸地獄:此間眾生,時受熱鐵丸衝擊周身,遍體火燃,故名「鐵 丸」。

(36)

13、釿斧地獄:此間眾生,時受熱鐵釿斧劈斬其身,故名「釿斧」。

14、豺狼地獄:此間眾生,時受豺狼突出噬咬,肉垂血流,故名「豺狼」。

15、劍樹地獄:此間眾生入於劍林,暴風吹樹,刃傷其體,故名「劍樹」。

16、寒冰地獄:此間眾生,時受寒風狂襲,皮開肉綻剝落,故名「寒冰」。

(三)孤獨地獄

依據《瑜伽師地論.卷四》、《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十一》、《三法度 論.卷一》等經典記載,孤獨地獄不若根本地獄及遊增地獄各有其定處,乃 係依各人之黑業所招感,而孤散於近江河、山邊、曠野等地或虛空、地下等 不定處之地獄,然自古以來則多以溫泉湧出或噴發火山之地為孤獨地獄(引 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

參、無常

梵語為 anitya,據《雜阿含經.卷一、卷十、卷四十七》、《北本大般涅槃經.

卷十四》、《法句經.卷上》、《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十九、卷二 十三、卷四十三》、《瑜伽師地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八》等經所載,無常 為「常住」之反義詞,意即一切有為法因生滅遷流而不常住,於剎那間生滅,而 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故統稱「無常」(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並列 出二種無常分述如下:

一、剎那無常

梵語為 ksana-anitya,指一切有為法之剎那生、住、異、滅之四相轉變無常之 義。另依《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所載:

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 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

(37)

換算後得到之結果為「一晝夜有三十牟呼栗多、九百臘縛、五萬四千怛剎那、

六百四十八萬剎那,故一剎那的時間長度約為零點零一三秒」(引自維基百科,

2013)。

二、相續無常

梵語為 sa tati-anitya,指一期中相續之生、住、異、滅遷流終歸空無。如眾 生之壽命長短不一皆名「一期」,壽命盡時則歸於死滅;另如油盡燈枯亦復如是(引 自佛學辭典在線版V1,2013)。

肆、因果

梵語為 hetu-phala,依據《無量壽經.卷下》、《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六》、《阿 毘達磨發智論.卷一、卷十五》、《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十、卷十一、卷十六》、

《瑜伽師地論.卷五、卷三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三、

卷七、卷八》、《大乘義章.卷三、卷四》記載,意指一切緣相的原因與結果,為 佛教用以說明寰宇所有現象皆由因果定律而生成壞滅之基本教義。然其中則又區 分出了迷界因果(即俗稱之世間因果)與悟界因果(即俗稱之出世因果)之次第 差異。若以四諦觀之,其苦、集二諦即為迷界因果;而滅、道二諦則為悟界因果。

由於因果論乃佛教最重要也是最基礎之義諦,於諸經典中亦常以善惡之因果報應 如影隨形、相續不斷來對此理加以闡述論證,另一方面亦藉以勸導人學佛修行,

超脫有漏之輪迴,以證無漏之法、報、化三身圓滿之境界。另因果於關係上大致 分可為因果同時、因果異時、三世因果等三種,分述如下(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 經,2013):

一、因果同時

梵語為 abhisajskara,指種子為因,而能生現行之果,而以此現行之果亦能為 因,復再薰習種子之果,因其三法輾轉而同時互為因果,故稱之為「因果同時」。 例如火炬燃燒產生火焰,而火焰又同時將火炬燒成焦炭即是(引自佛光山電子大

(38)

藏經,2013)。

二、因果異時

梵語為 anāgata,指先前造作之業因而產生往後感報之業果,然由於前後其時 相異,故稱之為「因果異時」。例如培育種子,未來將成花木即是(引自佛光山電 子大藏經,2013)。

三、三因三果

梵語為 trayo-dhvanah,指異熟因與異熟果、福因與福果、智因與智果等三種 因果關係合稱為「三因三果」,復分述如下(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

(一)異熟因與異熟果

即今世所種善惡之業因,復於來生感招樂苦之果報,此種因果關係稱之 為「異熟因與異熟果」。我們世俗一般所稱之三世因果或因果報應等,則大多 係指此因果關係。

(二)福因與福果

即以布施、持戒、忍辱為業因,而於現在世或未來世感得自在之果報,

此種因果關係稱之為「福因與福果」。 (三)智因與智果

即以修行戒、定、慧而感招覺悟的佛果,此種因果關係便稱之為「智因 與智果」。

伍、業力

梵語為 karman,乃指身、口、意造作善惡之業而感招苦樂果報之義。身之所 作為「身業」、口之所語為「口業」、意之所思為「意業」;另已成既往之業,稱之

「宿業」;於現在進行中之業,稱之為「現業」,然善、惡之二業又分稱「黑業」

與「白業」。而善業摻雜著惡業,感黑白交參之果,則稱「黑白業」或謂「有漏 業」(阿王諾布帕母,2000)。另尚有「不動業」、「共業」、「別業」之分,

(39)

分述如下:

一、黑業

梵語為 akusala-karma,即惡業所感之苦果,由於其因果皆為闇黑不淨,故稱 之為「黑業」。依身、口、意三業來分,大致可分成「殺生」、「偷盜」、「邪 淫」等三種身業;「兩舌」、「惡口」、「妄語」、「綺語」等四種口業;以及

「貪欲」、「瞋恨」、「愚癡」等三種意業(合計共十種),復分述如下(阿王 諾布帕母,2000):

(一)身業:

1、殺生:謂斷害一切有情眾生之性命,自殺或教唆他殺亦屬之。業果完 全成熟時則墮地獄道受苦;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必多病、短命,且 將繼續殺生或受多生累劫為人所殺之果報。

2、偷盜:謂他人不與而自取之,意即偷盜。業果完全成熟時必輪迴受生 於餓鬼道,受盡饑寒交迫之苦,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必貧窮非常、

生活窘迫且將繼續有偷盜之行為。

3、邪淫:謂與配偶以外之人行淫,或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理而 交媾亦屬之。業果完全成熟時必輪迴受生於餓鬼道受苦,未成熟時如再輪 迴人道,則與配偶感情不睦,或終身為情所苦,且將有再邪淫之傾向。

(二)口業:

1、兩舌:謂於兩者之間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破壞其和諧情感。業果完 全成熟時則墮地獄道受苦;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四面楚歌、孤立無 朋,且續存兩舌之惡習。

2、惡口:謂口出粗惡語或以尖酸刻薄、戲謔嘲諷之語詆毀他人。業果完 全成熟時則墮地獄道受苦;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常聞諸多惡語,且 惡口之習亦將如影隨形。

(40)

3、妄語:謂以欺誑人為目的而言之虛妄語。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迴受生 於畜生道受盡愚癡及惶受啖食之苦;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終身蜚言 纏身、謗議四起,且將如前世般謊說妄語。

4、綺語:謂或浮華綺麗、或說談男女淫妄、或導人邪念等無益語。概略 分為「巧言爭辯過失及訴訟詰問」、「參與外道持誦咒語及愛樂或與之論 學」、「於苦惱時所發之傷嘆或牢騷等」、「遊樂嬉戲等愛慾之語」、「擅於發 表言論巧蔽眾聰」、「說醉話或癲狂語」及「高談命理邪說」等七種,其果 報不一而同,此難以一一俱說(引自雲端共修道場,2011)。

(三)意業:

1、貪欲:謂貪取順情之塵境而無厭。業果完全成熟時必輪迴受生於餓鬼 道受苦,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常因所求不得而感到苦惱,且貪婪之 不淨意業將持續依存。

2、瞋恨:謂於不順己意的違情塵境所生之瞋怒。業果完全成熟時則墮地 獄道受苦;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性情暴躁易怒,對他人常生怨諍之 念,且他人亦將其視之若敵。

3、愚癡:謂於諸事理,迷闇為性、愚昧無知。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迴受 生於畜生道受盡愚癡及惶受啖食之苦;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依舊愚 昧,對因明正理絲毫不解。

二、白業

梵語為 kusala-karma,即善業所感之樂果,由於其因果皆為清白無垢,故稱之 為「白業」。依身、口、意三業來分,大致可分成「放生」、「施捨」、「梵行」

等三種身業;「調解語」、「柔和語」、「實語」、「質直語」等四種口業;以 及「不貪欲」、「不瞋恨」、「不愚癡」等三種意業(合計共十種),復分述如 下(阿王諾布帕母,2000):

(41)

(一)身業

1、放生:謂釋放遭羈禁之有情眾生。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迴受生於天人 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安逸幸福、長壽無病、

舒適安定,且不殺生。

2、施捨:謂無吝惜內外資財,概能以清淨心施之。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 迴受生於天人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無論於何人 道品中皆為領袖統治者,或為富足寡慾之平民,仍好布施,積德修福。

3、梵行:梵為清淨之義,此作斷淫慾之法。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迴受生 於天人道之色界得禪定輕安;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愛侶和睦、配偶 賢良,且幸福美滿。

(二)口業

1、調解語:謂排難解紛、調解勸說以協助解決雙方爭議之言語。業果完 全成熟時則輪迴受生於天人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 道,則人皆崇敬、生活和諧,且善巧聰穎。

2、柔和語:謂柔和委婉之良善好言。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迴受生於天人 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受人景仰、享有美譽,

且溫文儒雅。

3、實語:謂真實誠懇之不虛妄言語。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迴受生於天人 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取信於眾、人皆以誠相 待,且言辭誠懇。

4、質直語:謂不浮華綺麗、啟人淫妄、導人邪念之具善益直語。業果完 全成熟時則輪迴受生於天人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 道,則人聞其言,歡喜自生,受之鼓舞,勇氣倍增,生活平和,少言而寡 慾。

(三)意業

(42)

1、不貪欲:謂止貪之善,不貪求情慾塵境。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迴受生 於天人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寡慾知足、增益 有情,且願得成真。

2、不瞋恨:謂行慈忍之善,不因忿怒瞋恨於人。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迴 受生於天人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眾皆擁戴、

溫和善良,且所求皆得。

3、不愚癡:謂依正法之善,不迷信癡行非正之法。業果完全成熟時則輪 迴受生於天人道享天福天壽等大樂;未成熟時如再輪迴人道,則聰穎過 人、英明睿智,且成就非凡。

三、不動業

梵語為 aninjya-karma,又名「不黑不白業」。因其永斷黑業、白業、黑白業 等三業,性不染著,故名「非黑」;且亦不感招白業之熟果,故稱「非白」。乃係 屬色界與無色界之禪定意業,然欲界之身、口、意三業,其果報將受其他緣力而 有所變異。而修色界與無色界之禪定,因其萬念俱寂,不生分別計執,所以無善 惡之因,則自無善惡之果(引自佛學辭典在線版V1,2013)。

四、共業

梵語為 viniscita-karman,謂眾生共同造作之業因,而感招自他共同之果報。

其意為由於眾生所共同導致或積累而成的業因雷同,因而產生相似共同的果報。

如吾等共生於人道,且同居於南贍部洲即是(引自佛學辭典在線版V1,2013)。

五、別業

梵語為 āvenika-karman,又稱「不共業」,謂眾生殊別之業因而感其各異之果。

乃相對於共業,意指由眾生於共業中復各具之別異之業。如天災人禍雖為受難眾 生之共業所致,然倖存者則為共業中之別業(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

(43)

陸、五蘊

梵語為 pañca-skandha,據《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九》、《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十一》、《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一、卷二十九》、《瑜伽 師地論.卷五十四》、《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七十四》、《顯揚聖教論.卷五》、《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卷二》所載,舊譯 作陰,新譯為蘊,蘊乃眾多合聚之義。五蘊大致分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 識蘊,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分述如下:

一、色蘊

梵語為 rūpa-skandha,依據《雜阿含經.卷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阿 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一二八》、《雜阿毘曇心論.卷一、

卷二》、《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一》、《大乘百法明 門論》、《成唯識論.卷一、卷二》、《阿毘達磨俱舍論.光記卷一》、《大乘法苑義 林章.卷五本》、《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一》記載,「色」有變礙之義,表示其 具有變壞且佔有一定空間之特性,然「色」之聚集,則稱為「色蘊」。為五蘊之一,

又稱「色陰」或「色受陰」。係指一切四大所造之五根、五塵之有形物質以及無表 色(引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2013)。復分述如下:

(一)四大

即形成世間萬有物質或現象之成因元素,共分為地、水、火、風四種,

又分述如下(阿王諾布帕母,2000):

1、地大:凡具有實體實相之一切固體物質皆屬之。如岩礦、器具、木葉 及血肉之軀等。

2、水:凡具有實形之一切流動性液態物質皆屬之。如雨水、海水、河水 及血液等。

3、火:凡具有熱能可生熱之一切能源皆屬之。如體溫、火溫及光熱等。

數據

圖      次
圖 3-1、研究架構圖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解釋 研究範圍與限制 《佛學基石》核心思想概《聖行之路》核心思想概研究主題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研究者  訪談逐字稿 研究同意書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資料處理方法 信效度的建立 研究倫理 訪談大綱  訪談錄音轉謄逐字稿 逐字稿分析與詮釋  三角交叉驗證:訪談紀錄、文獻               、學者研究報告  充分告知,誠摯邀請,徵得同意 回饋與護持 隱私保密 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與討論 訪談回饋函
圖 3-2、研究流程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蒐集相關文獻  蒐集整理研究對象思學根源文獻、生命教 育相關學者研究報告 擬訂研究方法 擬訂訪談大綱 資料分析整理 撰寫論文 訪談研究對象 進行口試 修改論文 完成論文 準備階段行動階段撰寫階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hen making life plans, we need to know ourselves very well (Self-awareness) and master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ways to pursue further studies, the trend of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Stone and Anne Zissu, Using Life Extension-Duration and Life Extension-Convexity to Value Senior Life Settlement Contracts,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 Vol.11,

The relief fresco "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In this way, the philosophy of tea giving with life cultiva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fl esh and blood, and with wisdom and sadness and the course of Buddhist

In these lessons, students will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on our daily life, and analyze the moral issues raised in it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