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階段資賦優異學生的過度激動特質與生涯自我

效能,透過「我的特質量表(II)」、「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

兩份量表工具得知學生的現況,以統計方法考驗不同的背景變項之間是 否有達到顯著差異,更進一步地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並檢視過度激動特 質對生涯自我效能的預測效果,以提供現場的教師相關教學及輔導建議,

希望能給予高中階段不同背景的學生最適切的協助,促進學生正向的發 展。以下將依序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並對本研究之重要概念進行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目前服務於臺北市內的某一所高中,所招收到的學生程度大

約為國中升學高中全國性考試的百分等級九十上下,校內同時設有人文 社會語文類型的資優班與數理類型的實驗班,每年國中端升學考試一結 束,便接到大量的家長來電詢問相關事宜,除了欲了解資優班與實驗班 的甄選時程、方式、授課內容…等,也關心兩者歷屆升學率的概況,每 次通話都能強烈感受到家長對於學生學習事務的重視,殷殷期盼著能夠 讓孩子接受更完善、精緻的教學。但研究者也發現,雖然資優班有較嚴 謹的甄選流程、較完整的課程規劃及充足的經費,但對於家長們而言,

他們並不了解資優班與實驗班在教育制度裡的差異,兩者僅是重點學習 科目的不同而已,因此通常以「能進入特殊班級」為優先考量同時申請 兩種班級的甄選,若有幸同時獲得錄取,大多數的學生及家長會選擇進 入數理類型的實驗班,而抉擇的主要考量為數理是現在社會普遍追求的 領域,而人文社會語文相較之下較為式微。然而順利錄取人文社會語文 類型資優班的學生在學校裡的生活卻不如想像中的美好,校內教師認為 資優班的學生能力一屆不如一屆,認為資優班的學生就連其專業學科的 能力也不如以往頂尖,有時在段考時表現甚至低於普通班的學生,再加

上網路言論快速及方便,常有討論質疑資優班學生能力的批評聲浪。經 研究者的觀察,從一開始甄選前人文社會語文類型的資優班就被認為是 略遜於數理類型實驗班一籌,再加上後續各方的批評,種種的評論的確 有影響到英文資優班學生的自信心,因為有不少的學生在選擇類組、升 學科系時,表現出對未來的迷惘,不確定是否應該忽略自己人文社會語 文相關的專長,以未來的就業環境為導向,選擇較不感興趣卻符合「大 眾口味」的學涯、職涯。

上述在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中所觀察到的景況並不單僅是特例,而 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議題,以自由時報網頁在 2015 年 7 月 22 日所刊載的 新聞報導顯示,在日本甚至醞釀將人文學科相關科系裁併或進行轉型。

台灣整體高中階段資優教育的樣貌是如何呢?根據我國特殊教育通報網 2017 年 10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高中職教育階段的資優班級主要集中於 學術性向及藝術才能兩類,其中學術性向共 4735 人,包含:英語班共 190 人、語文班共 1346 人、人文社會班共 240 人、數理班共 2900 人、

數學班共 59 人;藝術才能共 4882 人,有美術班、音樂班、舞蹈班三種 類型,分別為 2360 人、1887 人、635 人。從資料中可以看到各類資優班 型人數懸殊,以數理相關類別的資優學生人數居冠,與前述研究者在校 內所觀察到的氛圍及新聞報導所提到的現象不謀而合。

在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的世代,網路的世界無遠弗屆,使得世界各國 無不競相發展資訊能力,而數理為資訊的基礎學科,因此便形成了一股 崇尚數理能力的氛圍。但在積極發展數理相關學科之餘,卻也另外形塑 出了一套「文科無用論」。當整體環境不利於人文社會語文相關領域的 發展,對於以此為專長的人無非是一種打擊,若堅定自己的信念繼續鑽 研可能會導致發展受限,但若為順應潮流而選擇不符合性向的學、職涯,

則便又是犧牲了自己的才能,在如此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自我效能難免 會受到影響。

我們透過鑑定篩選出資優生,為的就是希望能給予最貼近學生需求 的教學與輔導,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資優學生的特質與困境,才能設計出 符應資優生需求的課程,也才能引導資優生們精進自我、發揮所長,待 未來對社會有所貢獻。

除了眾所皆知的認知優勢使得資優生相較於其他人能快速學習且通 常在學科能力有較為突出的優異表現之外,學者 Dabrowski 認為資優生 在情緒發展方面也與一般生有著「質」的不同,因此提出了過度激動理 論,理論中提到資優生的「過度激動特質」(overexcitabilities)包含心 理動作過度激動、感官過度激動、智能過度激動、想像過度激動與情緒 過度激動等五種類型,這些情緒的特質對資優生有著正反兩面的影響(引 自張馨仁,2001)。這樣的過度激動特質所引發的行為表現,其實有其 生理上的機制,舉例來說,資優生常常表現出工作狂的傾向或是會喋喋 不休地與他人聊天、有一些資優生會出現咬指甲或是其他其迫性的動作,

便是源自於「心理動作的過度激動」而展現出的精力旺盛、喜歡競爭、

容易緊張、神經質…等。部分的資優生會有飲食過量、縱慾、沈迷於購 物或喜歡成為眾星拱月的對象,則是源自於「感官的過度激動」,因而 非常喜歡感官的歡愉經驗或會因為內心緊張而尋求發洩的管道。「智能 的過度激動」使得資優生表現出好奇、專注、敏銳的觀察力…等,他們 喜愛大量閱讀,能記住細部的視覺圖樣,且能進行精密的計畫,也能持 續地從事智力的思考活動,不斷地尋求新的概念直到解決問題;他們喜 歡理論與分析,充滿邏輯思維,也能獨立內省、充滿道德感。「想像的 過度激動」讓資優生能夠自由地操弄想像力,無論是因為情緒的緊張或 是因為對於無聊感的忍受度極低,他們會在腦中描繪出混合現實與想像 的精緻圖像,而常有分心、發呆、出神、做白日夢的情形發生。「情緒 的過度激動」使得資優生有強烈的情緒與感受,資優生的同理心及複雜 的情緒讓他們無論是正向或負向的感受都呈現較強烈的感覺,他們會出 現較強烈生理現象,包括臉紅、心跳加速、手心流汗、胃痛等;較強烈

的情緒則如熱心、迷戀、強烈的情感記憶或是負向的壓抑、羞愧感、不 實感、害怕、焦慮、內疚、關心死亡或憂鬱,有時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

(張馨仁,2000)。

既然過度激動特質對資優學生而言是如此特別而重要,那麼不同性 別的資優生在過度激動特質的表現是否會有差異呢?不同年級的資優生 在過度激動特質的表現是否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出現變化?或是過度激動 特質與資優生的專長類別較有關聯性?不同類別的資優生在過度激動特 質的表現是否會有顯著差異,甚至因著不同資優類別而出現特定的組型?

此為研究者的研究動機之一。

另一方面,「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源自於 Bandura 所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建立在「社會認知生涯 理論」之下。Hackett 與 Betz(1981)認為個體若缺乏生涯自我效能,在 面對生涯抉擇時,較不易做出令人滿意的選擇,同時在面對生涯困境或 是阻礙時也很難堅持下去。生涯選擇是受到個體的自我概念與環境中的 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在過程中會受到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的影 響(引自葉青玲、韓楷檉,2013)。高度生涯自我效能者,即使在面對 生涯發展過程遇到阻礙時,仍會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與解決;低度自 我效能者則對於生涯行為較缺乏信心,容易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或是 產生恐懼感,甚至傾向選擇逃避(溫進明、陳美芳,2015)。

在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裡,每每看到資優班學生被其他人批評只有 該專業學科相對強一些、專業的科目沒有真的很頂尖突出,或是看到學 生在面臨升學抉擇時那種進退兩難的猶豫,不免覺得心疼不捨。一方面 希望能鼓勵那些深受打擊的學生使他們重新振作;另一方面,對於那些 不受眾多批評所影響,依然能夠堅持追求目標完成自己夢想的學生,除 了在心中暗自讚賞,也希望能繼續引導他們日益精進。在同樣的環境下,

不同的學生卻展現出孑然不同的生涯自我效能,因此研究者被引起了好 奇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是性別、年級或是不同的資優類別會

造成資優生們在生涯自我效能表現的差異?到底哪些學生會需要教師較 多的關注和陪伴?為了提供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方面最適切的協助,了 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的差異便是研究者的動機之二。

環境、個體行為和內在因素三者之間有交互作用,是互相影響的,

因著自我效能的不同,會使個體在相同環境下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若相 同學習環境的學生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生涯自我效能(個體行為),則研 究者推論「內在因素」必定是一重要關鍵。過去的研究大都僅分別探討 過度激動特質或生涯自我效能與其他議題之間的關係,鮮有將兩者合併 討論。但許玫琇、張富鈞、鄭秀貴(2008)和吳家碧(2011)都以教師 為對象進行研究,且發現教師的創造人格特質越高,會有越高的創意教 學自我效能感。顯示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正面人

因著自我效能的不同,會使個體在相同環境下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若相 同學習環境的學生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生涯自我效能(個體行為),則研 究者推論「內在因素」必定是一重要關鍵。過去的研究大都僅分別探討 過度激動特質或生涯自我效能與其他議題之間的關係,鮮有將兩者合併 討論。但許玫琇、張富鈞、鄭秀貴(2008)和吳家碧(2011)都以教師 為對象進行研究,且發現教師的創造人格特質越高,會有越高的創意教 學自我效能感。顯示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正面人

相關文件